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13 01:21:47
chuntse 发表于 2012-2-13 0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影同景客語應該是ngiang
潮汕是ghing
廣府是ging
唉,你不會連ng和g搞混吧?
不要輕易被英文字母迷惑呀!
chuntse
发表于 2012-2-15 00:22:39
@怡保客 你看不明吾意思?
-----------------------------------------
其實韻書有幾多切出來的聲調同現在的聲調相同,我在書店看到書講好多字都話古時聲調是什麽,現在是什麽。
------------------------------------------------------------------------
我的女朋友是從化客家,其講“野”是ngia,梅州是ia,我在書店看到書講普寧揭陽那邊有客家講zia
怎樣解釋呢?
-------------------------------------------------------------------------
我覺得客家講“自家人”之“家”本字系“己”ga
梅州講“我同汝一下去”之“下”本字系“起”ha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15 06:26:44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2-15 13:28 编辑
chuntse 发表于 2012-2-15 0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怡保客 你看不明吾意思?
-----------------------------------------
我倒是希望你不要因为ng和g同样有个“g”而把两者搞混。
古汉语以下,各个方言也都经历变化,以致不一定能对上古韵书。相信你也看过不少客家话研究的书籍,其中会有“浊上归去”(古浊上声今读去声),“次浊上归阴平”(古代次浊上今读阴平)等学说。为什么呢?其实这都是经过调查统计出来的。例如:“古次浊上归阴平”,就是说古代韵书里一些读上声的字,在客家话有读阴平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说客家话平上去入大致与古代韵书记载相符,但有部分在古代属于上声的字却读成阴平。所以“古次浊上归阴平”就成了客家话的特点。总的来说客家话未必全遵照古代韵书,但这些字音变都是有迹可循的,有不少相同条件的音变字能佐证。这就是为什么“旁证”会一直被强调。
再说,反切不能直接切出真实读音(声调),最大原因是没有顾虑声母清浊。一般来说反切上字主声母,反切下字主韵母。但同一个在时间,反切上字也主声调清浊,反切下字主声调。
举例:“茶”字,宅加切,若直接切会变成阴平的ca44(茶在客家话是阳平)。刚刚说了,反切上字主声调清浊。“宅”在古代韵书属澄母,澄母是全浊声母,应当变成阳声调。所以宅加切在客家话里理应切成阳平的ca11。
从化客家话我不懂,“野”属以母字,其他属于以母的“以、羊、杨、与、余、衍”等字声母又是如何呢?
以母字在梅县客家话一般是零声母,如你说的野ia。而普宁揭阳的客家话的z,相信是源自i(或j)浊擦化(这也是那一个地区的客家话特点),两者是有对应关系的。不同地区的客家话也会有音系上的差异。还是那一句话,这些现象是有迹可寻的。
对于“自家”和“一下去”是“自己”和“一起去”的看法,还是会被问及几个老问题的:
家和己、起和下在古代声母、韵母、甚至声调都不同(在现代客家话也是不同)。如果解释为客家话自身的变异、特点,那为什么音变会发生呢?还有同一条件下的音变字佐证?
抱歉,说太多了。但我觉得如果你能多了解反切、古汉语和客家话的异同和客家话的一些特点,你的考本字的功力肯定更上一层楼。:handshake:
kaggarin
发表于 2012-2-15 11:33:28
本帖最后由 kaggarin 于 2012-2-15 11:34 编辑
我家乡“样般”的读音很随意,有时读“ngiong man“,有时读"ngiong p'an”。
而且常常省略读成“ion”、“ien”,如果是这种情况,把“样般”写成“焉”倒也可以成为一种方案。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15 16:05:50
回复 19# kaggarin 的帖子
m<->p声母互换在我处也是有的,如有表示“拔”的pang,在我处mang/pang都有。
chuntse
发表于 2012-2-16 00:39:31
ngiong同iong其實聼起來相差無幾。
@怡保客, 你還看到“焉”有個“《廣韻》謁言切”無?
看清楚哦,是廣韻,請問“焉”讀kan,對應興寧的“甘多”的“甘”?
可能你有話應該系kian,無過我記得“間”字有讀kan同kian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16 01:39:24
chuntse 发表于 2012-2-16 0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ngiong同iong其實聼起來相差無幾。
@怡保客, 你還看到“焉”有個“《廣韻》謁言切”無?
看清楚哦,是廣 ...
我不赞同,如果ngiong和iong真的没有差别,老祖宗早就把两者混在一起了。不会到现在两个音还是对立着。
其实用“謁言切”切出的字是“影母”字,具体你可以查查“謁”字的反切是什么。
当然客家话里“謁”字似乎有两个读音,这个反切是可以对应kan这个音的。
“间”是二等字而“焉”是三等,在梅县客家话普遍有i介音,一些地区则有三等i介音或没有,基本上都还说得过去。
其实“焉”和kan声调不同是大问题,但你不太注重声调的异同,我就不多说了。
chuntse
发表于 2012-2-21 23:03:44
請先生看:
于《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客家话:[梅县腔] j1 [沙头角腔] ji1 [客英字典] vu1 ji1 [陆丰腔] ji1 [东莞腔] ji1 [宝安腔] ji1 | wu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台湾四县腔] ji1 [海陆丰腔] ri1
淤泥之淤應該讀wu或者ngu,污字應該是淤字變體。
污字亦作汙
潢汙行潦之水。——《左传·隐公三年》。服注:“水不流谓之汙。”
故水郁则为汙。——《吕氏春秋·达郁》
還有“芋頭”,我想客家所有人都講wu頭而不會講成普通話的發音吧。
我相信上古不是一個族群,不過如果所謂一元論那古時,于,於,淤,污,芋應該同音。
個人認爲是ngu,後來變成u同iu。
春秋戰國那個年代出現了好多字,不同的小國造自己的字,後來秦國統一文字。
韻書什麽時候寫的呢?如果離寫韻書的人的時代有成千年,難道寫出來就代表什麽?代表官話?代表他的方言?古時交通不方便,他有可能走遍全國去搜集其他方音信息?
呵呵,所謂唐音真的是周朝,春秋戰國中原話?唐朝或者之前,南北的話的調相同?
人群是會流動的,戰亂使人口流失,走難之人都是飽讀之書之人?他們能將自己講的話用書面表達?他們只能保留在口頭。
就講買同賣,我聽到有不同調值,揭西河婆同饒平好似相同(同白話相同),而是mai同mi不同。
不知道梅州内部是否統一和普通話相同?難道口頭的調要同韻書相同才是正道?哪种方音切出來同韻書一樣呢?
我覺得陷入那些所謂語言學傢的圈圈,汝等就好難跳出其等人之思維去想東西,這樣好難突破。
他們真是去到南方每個角落去搜集方音?他們也講自己的方言和自己的語言,他們聼我等之方言絕對會有差別。這樣寫出來的總結真的可靠?用西方語言學一定適合我等之方言?
有些客家學者已經受到他們的理論和思維影響,也覺得其等人系正確之。難道無人懷疑過其等人也有錯?
寫了很多,呵呵,或者汝等人也一笑了之。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22 02:35:52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2-22 06:07 编辑
chuntse 发表于 2012-2-21 2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請先生看:
于《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于”字本来就有几个反切,影母和云母,读h或零声母或浊擦音在客家话都是普遍存在的。“芋”字的声母v还不是古音, h勉强算是。
其实你基本上还是在强调古代汉语和今客家话的不同,这一些我在上一帖已经说过了,显然你还不明白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不想再重复,还是算了。
chuntse
发表于 2012-2-23 01:28:37
@怡保客
我一直不執著那個聲調,是另外一位先生。
我相信現在的字是古時不同方言造字之集合。如果你想尋本字也只能從方言日常(底層)用字去研究。不能在文讀上去尋。
例如:客家表示“還未”的mang,miang,mieng在古代表示“無”之意思,本字是“亡”。
至於死亡之亡mong讀音可能是來自其他方言。或者是一字多音,讀mong表示失去,丟失。
我無強調古代漢語同今客語無同。我一直堅持用形聲字,反切同古義結合去尋本字。
我不明白,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古時已經有那麽多自身稱呼,難道真是有你嚮往的一個“上古漢語”存在?
例如卬字,白話口頭不會講yoeng起個頭,只會習慣講ngok起個頭。ngok這個音在韻書有
《唐韻》五剛切《集韻》魚剛切《韻會》疑剛切,𠀤諤平聲。
諤平聲,諤字客家,白話,潮汕不會讀成ngong吧。
不過“卬”字是客家口頭用語吧?讀ngiong。
卬是仰之古字。
這又怎麽解釋又怎樣同源呢?
我一直堅持“吾”讀nga是梅縣客家表示我的本字,韻書有牛加切,衙門的衙也有吾讀nga,語有吾應該是ua,話之前身。或者古時這三個字都讀ngua
我怎麽看也看不出“話”會讀ua,因爲舌,括,活都是入聲字。
我看了下漢典,話字有個胡臥切,和去聲。我聼我女朋友同傢裏人講“wo”,“其wo我”是他叫我的意思。難道這才是話的本來面目?
至於口頭動詞之ua是“曰ua”,王伐切。我查過王字反切:都是《廣韻》《集韻》《韻會》𠀤雨方切,音徨。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于放切,音旺霸王也。《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釋文》王,于况反。
我想王字,無人會讀成iong吧?爲什麽都用“于”來作聲母呢?
䛐(古曰字)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曰。亦謂之云。云曰,雙聲也。釋詁。粤于爰曰也。
呵呵,難道“云曰”就是現在我們之“講話”?
先寫焉多!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2-23 03:19:03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2-23 03:55 编辑
chuntse 发表于 2012-2-23 0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怡保客
我一直不執著那個聲調,是另外一位先生。
我相信現在的字是古時不同方言造字之集合。如果你想尋本 ...
算了算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解说。
亡和吾基本说的通,可以略过。
"谔平声"这个现象体说明你不了解韵书。古人所谓入声是韵尾造成的声调短促,谔是入声字(-k),古人不会把韵母收-p,-t,-k的字说成平声的。如果有完全了解韵书、韵图,就会知道古人当时是把-m/-p、-n/-t、-ng/-k分别收入同一个摄(如am和ap,an和at,ang和ak,你试试发这三个音就知道古人的道理)。"谔”与“刚”字古人收宕摄,所以"谔平声"的意思是读宕摄(以谔字作代表)平声。
白话的ngok很值得探讨(或许是古音),但是"谔平声"显然解释不通,除非当时的记载是“五刚切,音谔”那就不同了。
上古汉语也是建立在几个假设上,仅供参考,但事实上解释很多本字问题,客家话的ngai也是如此。古代方言当然存在,但古书亦有记载周代的通语——雅言,所以不能全盘否定上古汉语的存在的。
至于“语”和“话”,除了意思相近,我实在想不通怎么把两者归类成同一个读音。
“王”为什么反切上字是“于”,是因为两者都是云母字,类似的解释我已经说过了,自己去理解吧。
总的来说,汉字除了意思在变,读音也一直在变。形声反切古义的方式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你有时却因为不了解以至忽略了一些细节(可能你也不想去了解吧)。
这帖子你看了就算,不需要刻意回复了(事实上好像是我在跟你的帖子,真不好意思)。有什么言语不当的地方,就在此向你致歉。:handshake: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12-2-27 00:30:51
怎樣《=》樣般,很自然的理解啊,樣字讀成釀也很自然,比如釀、讓在興寧都是兩種讀音,而且都算常用。
chuntse
发表于 2012-2-29 01:11:38
@怡保客, 探討交流先可以進步。
我查過,諤《廣韻》五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逆各切,𠀤音鄂。
邇隻字百話同客家都讀ngok,有無專家發現到白話講ngok起頭有聯係到“卬”字中之一個反切呢?
至於,我話“起”讀hi/khi/ha,起讀ha,
“一下去”就是“一起去”
“今下”就是“今起”
助讀tshi而“且”讀tshia.
助,。《說文》左也。从力,且聲。
“自家”本字是“自己”, “己”讀ka
我一直認爲未有韻書之前,形聲字是最好之讀字方法。假使確定“起”可讀ha,就可以確定“己”有a韻母。邇係吾方法。
@孤独行者
我堅持“焉”是“樣般”之“樣”本字,
取韻書“於乾切”iong/ngiong,焉般。
興寧“甘多”之甘本字取“謁言切”gan,焉多,梅縣和其他地方讀“暗”取“於虔切”an
可能很多人會反對。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2-2-29 14:35:12
自己坚持是自由
说服别人须事实,须逻辑.....
chuntse
发表于 2012-3-1 21:52:18
@yanxiuhong
研究“名”讀法,今起喊其“字”。個人認爲以形聲為本,次為現在讀音,次為韻書,再次以其它方言為佐。
我一直認爲形聲是“名”一代傳一代之基因。無反切之前除了以口頭相傳還有形聲相傳。到反切時,有好多名讀法都變異矣。
古時影同景通用,證明兩個名讀音相同,後來影受外來因素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