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43:30

续下:
“好吧,你明天在济宁州玩一天,我把手上的事处理好,后天一早,你带我去叩谒宗圣
庙。”
    济宁州到嘉祥县只有四十八里。午正时分,曾广莆以及随行护卫队员簇拥着一顶简单布
轿停在嘉祥书院。曾国藩青衣布履走出轿门,进了书院。嘉祥书院为着接待曾国藩,特为放
了几天假,书院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个老者伫立在门口。曾广莆介绍:“这是在书院里教
书的曾老先生,也是宗圣的后人。他是兴字辈的。”
    “老先生是我的叔辈了。”曾国藩和气地说。
    “岂敢,岂敢!”曾老先生慌得忙打恭作揖。
    曾国藩看这老先生约有六七十岁年纪,头顶已基本秃光,几根细长的白头发松松垮垮地
扭在一起,用一根旧黑布条扎住,身上一件蓝不蓝、白不白的长衫,大大小小有七八个补
钉,脚上的布鞋破旧,鞋梁用草绳代替,左脚还露出一只黑瘦的光脚趾。他在心里叹了一口
气,抬头打量着四周。这里号称嘉祥书院,是县城里唯一一个读书之处,其实只有一间正
屋,供学生们上课用。另有一间低矮的偏房,是曾老先生的卧房兼厨房。墙脚边开出一块两
丈长、一丈宽的菜土,种了些青菜瓜豆之类。
    曾国藩刚刚坐定,嘉祥县令程绳武带着县衙门的官吏和曾氏家族有点头脸的人物都来
了。程县令一再道歉未能远迎。
    曾国藩说他是回嘉祥谒祖庙,并非办公事,事先未通知,不怪他。少顷,从县衙门抬来
了两桌酒菜。程县令和曾广莆一左一右地陪着,殷勤相劝。吃完饭,稍为休息片刻,众人簇
拥着曾国藩前往宗圣庙。
    一到嘉祥县,见到嘉祥书院和书院里的教书先生之后,曾国藩就开始对宗圣庙担心起
来。走了一会,曾广莆指着前面一座小屋说:“这就是宗圣庙。”
    曾国藩先是一怔,不敢相信,继而是一股凄凉悲哀的情绪涌出。这是一栋鲁西南常见的
庄稼人的住宅。正面一扇矮檐木门,四周围着一道一人高的土墙,墙顶糊着用来挡雨水的高
粱秆,墙上大大小小的窟窿随处可见。推开大门,现出一间年久失修的旧瓦房。瓦隙里长着
高高低低的茅草,鸟雀在草丛中飞来飞去。左右两个窗户,窗棂残缺不全。大门两边的楹柱
似乎漆过油漆,但已剥落得差不多了,露出黑黑的干裂的柱身。倘若不是门顶上挂着一块
“宗圣庙”的竖匾,怎么也不可能令人想起这便是建于曾参老家的圣庙。不要说远远不如孔
庙,就是比起孟庙、颜庙来也相差得太远了。但这毕竟是祭祀先祖的庙宇,曾国藩仍整肃衣
冠,对着正面那座色彩斑剥、通体不成比例的泥塑曾参像,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曾广莆带着族人跟在后面跪满一大片。
    心绪苍凉的曾国藩本想对着宗圣说:“曾氏后裔式微,至使祖先蒙尘,与孔、孟、颜族
相比,羞愧难容,拟捐银二万两,重建圣庙、书院,振兴曾氏家族。”转念一想,二万两银
子从何处拿出?自己的养廉费大部分都分寄给了那些阵亡将领的遗孤,剩余部分也周济给各
地书院,供那些穷民小户的士子膏火之资。大半生的积蓄也最多不过二万余两银子,还有许
多必不可少的开销,不能都用在这里。军饷虽多,但那是绝对不能用来修曾氏一族祖先庙宇
的。再说,宗圣诞生之地贫困到如此地步,宗圣后人衰敝到这等模样,也是天数,非人力所
能遽振。曾国藩在曾参塑像前沉思多时,最后祝道:“宗圣在天之灵安妥,七十代不肖孙国
藩虔诚祷告,愿我圣祖保祐剿捻军事顺利,捻乱早日平息,百姓早得安乐,国家早得升平,
待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之时,不肖孙再来叩谒我圣祖,率合族人重修庙宇,扩建书院,让圣
祖道德文章世代相传,永不中断。”
    祷完起立,曾广莆打开后门。后面还有一间屋,名曰启圣庙。传说当年曾参在这里“吾
日三省吾身”,并为之取名曰养志楼。曾国藩见启圣庙更不如宗圣庙,半边墙已倒塌,未倒
的部分也朽敝不庇风雨。他在院中站了站便出来了。曾广莆说:“孙子家就在庙边不远,已
备下凉茶,请叔祖赏脸,到孙子屋里坐坐。”
    曾国藩也想见见宗子家的情况,便点头同意了。
    出宗圣庙向左拐,走过百来步,便到了五经博士的家。住宅占地面积倒不小,但只有两
间旧屋,从地面上保存的痕迹可以看出当年鼎盛时期的概貌:高大的头门、二门,宽广的堂
屋、回廊,以及约有百把丈长的围墙。可是现在一概颓毁无存。曾广莆在空坪上摆了两张桌
子,上面放了些茶水、果点。曾国藩略坐一坐,站在门口看了一眼宗子的内室。
    内室窄小阴暗,摆设简陋不堪,就连雍正皇帝亲赐的“省身念祖”匾也无悬挂之处,只
度置于一张旧桌上。曾国藩在心里叹息不已:宗子家尚且如此,宗圣后裔的状况可想而知
了。他不想再在嘉祥县呆下去,拟明早就回济宁州,经不住曾广莆和另外几个曾氏长者的苦
劝,第二天只好又到了嘉祥城外四十里的南武山曾参的墓地。
    此处也有一个宗圣庙,比起县城里那个庙来要强多了。庙在南武山下,周围一带全是顽
石,不生草木,因而庙内外二百多株嘉庆年间所植的柏树,显得特别珍贵,衬托出一派森森
古柏绕圣庙的肃穆气氛,令曾国藩稍觉欣慰。庙宇保管得还算是完好,曾参的塑像无损坏,
两庑还有弟子阳肤、乐正、子春等人的塑像,中有宗圣门,前有石坊三座,还有两座碑亭。
一座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少卿刘不息的《重修宗圣庙记》,一座是乾隆皇帝亲撰的《宗圣
赞》。从庙里走出来,曾国藩又去看了看曾参的墓。
    墓道两旁竖立着几个石马、翁仲,但享堂已片瓦无存,长着乱草的圆坟前有一块石碑,
碑上刻着“郕国公宗圣曾子之墓”九个字。曾国藩对着墓碑又一次恭行三跪九叩大礼。曾广
莆带着一批人在墓旁摆上供果,焚化钱纸。礼毕,曾国藩围着墓走了一圈。
    曾广莆对他说:“因为年代久远,宗圣公墓早已佚亡,不知葬在何处。前明成化初,南
武山有个打渔的老头子,一次走路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千年古洞,意外地在古洞中发现一具
悬棺。悬棺边的石壁上刻着‘曾参之墓’四个字。渔翁爬出洞后,立即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曾
氏后人,并由山东守臣上奏朝廷。曾氏后人把悬棺取出来,就在古洞边为宗圣公建了一座坟
墓,同时把古洞填塞了。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建享堂、石坊,一直到道光年间,
都还保存得很好。这些年来逐渐败坏,也无人再修了。”
    说罢,连连叹气。
    曾国藩问:“南武山一带住着多少宗圣后人?”
    “三百来户。”曾广莆答。
    “都做些什么事?”
    “过去都种庄稼,从道光末开始,不种庄稼,改种鸦片了。”
    “种鸦片?”曾国藩摇了摇头,“获利大吗?”
    “虽然有些收益,但县里官吏勒索太多,比种庄稼强不了多少。”曾广莆说,“不过要
清闲点。”
    曾国藩不再问话了。他登上一个小山坡,纵目望去,只见周围山石顽犷,地势散漫,全
无一点山水环抱、气势团聚之象,对墓里葬的是不是真正的宗圣遗骸甚表怀疑,但他没有说
出来。
    回到嘉祥书院,曾国藩只是和县令程绳武谈嘉祥的经济民生以及前两年捻军在这里的活
动情况,再不问及宗圣的事。
    曾广莆急了,他和族人们商议着。好不容易挨到县令告辞,曾厂莆忙进来,对曾国藩
说:“叔祖这两天回籍朝祖,曾氏阖族倍感荣幸,大家在一起计议,都说这次重修族谱,非
请叔祖出面不可。”
    曾国藩道:“我虽是宗圣后人,但我家这一支迁到南面已近二千年了,再由我出面修嘉
祥境内曾氏族谱不太合适,且我军务在身,也无暇办这个事。”
    一开头就碰了个钉子,曾广莆大为失望,他仍不甘心:“叔祖一族虽说早已南迁,但毕
竟我们是宗圣一脉所传,骨肉之亲是改不了的。倘若叔祖过忙,何不叫两位叔父中的一位来
担任呢!”
    曾国藩笑道:“他们年纪轻轻,懂得什么!”
    曾广莆本是个木讷而无主见的人,被曾国藩这两下一堵,就不知如何说下去了,嘴里嗫
嚅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曾国藩又是气恼,又是怜悯,说:“伯仕,嘉祥县曾氏重
修族谱,我们湘乡曾氏就不参与了,还是由你为头,把族谱修好。日后国家承平,我也还没
死的话,我倒有个心愿,弄清楚宗圣公的后裔,目前除嘉祥、吉安、湘乡外,还族居在哪些
地方,再邀请他们一起来合修一个曾氏全族谱。如果那时族人看得起我,推我出来主办此
事,我也乐意。你看呢?”
    曾广莆心里怏怏地,口里只得说:“那当然是我们曾家的大庆。”
    曾国藩说:“这两天看了嘉祥和南武山两处宗圣庙和墓地,为宗圣后裔的衰微深感痛
心。这固然是国家不安定、嘉祥贫瘠所致,更因曾氏族人淡忘了宗圣公的教诲,也忘了雍正
爷‘省身念祖’的圣谕。宗庙不修,祖宗不祀,还有什么曾氏家族可言?更不必去指望它兴
旺发达、人才辈出了。根本之事不办好,汲汲皇皇去修族谱,族谱修得再完备,又有什么用
呢?”
    曾广莆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这才是曾国藩不主持修族谱的原因,后悔不该请他来嘉
祥。先以为他看到宗庙凋敝,会动心而捐巨资,谁知分文未给,还招来一顿教训。事已至
此,曾广莆只得说:“叔祖教训的是,孙子作为宗子,未把全族人团结好,愧为宗圣后人。”
    “当然,这不能怪你一人。”曾国藩叹了一口气,说,“嘉祥曾姓阖族人都有责任。曲
阜的孔庙诚然不可去高攀,但邹县孟庙那样的规模,是可以做得到的。邹县并不比嘉祥富
裕,但孟氏后人对先祖恭敬之心,远远超过了我们曾家。我们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曾广莆的脸通红通红的,低下头,无言可答。隔了很久,曾国藩才说:“我虽通籍二十
多年了,官居一品,带兵这些年里,几百万两银子在手头过是常事。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所
积的银子也不过就只二万来两,有心资助你们重建宗圣庙和书院,也无力做到。我只能捐祭
产银千两,你们用它去买点田地,养活几个管理庙宇的人,一年四季给宗圣公上几道祭菜。
再有点剩余,则资助给嘉祥书院,培养几个举人、进士出来,光大嘉祥曾氏门第。伯仕,你
作为嘉祥曾氏宗子,所居也太简陋了,雍正爷的赐匾都不能悬挂,未免使人太酸楚。我再送
你四十两银子,你把房子修缮一下,再添一套新衣服,平时也好体面地会见外来的客人。”
    先以为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现在又得到一千零四十两银子,五经博士在大失望之后得了
一点小满足。
    这一夜,曾国藩在嘉祥书院里想了很多很多:嘉祥县曾氏后裔如此衰微,宗圣公在天之
灵何能心安!湘乡曾氏现在虽说有天下臣民第一家之称,但世人哪里知道,这“第一家”其
实是空的。且不说个中的辛酸苦辣,就说目前的剿捻战局,前途未卜,倘若河防之策再不能
取胜,这第一家便要立即中落了。杀人攻城得来的荣耀毕竟是短暂的,这中间有着许多偶然
性,家族传之长久的兴旺,靠的是礼义诗书!
    曾国藩这样想着想着,便更加挂念武昌城里的九弟。河防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新湘
军在鄂北豫西对捻军的作战。
    然而,曾国藩此时做梦都未想到,正是这个曾经给他带来巨大荣耀的九弟,眼下与湖广
总督官文彻底闹翻了,终于导致河防之捷成为画饼一张。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mypcera.com/book/ji/p/z/zengguofan/heiyu/023.htm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8-1 at 09:57 ]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49:13

广州白云区一小“陈家祠”深藏闺中无人知

南方网讯广州市区30公里外竟还有个郊区小“陈家祠”,不过一直深藏闺中无人知!昨日(5月9日),记者在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意外发现已有600年历史的曾氏宗祠群,一大三小共四座祠堂连绵成群,总占地近3千平方米,祠内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建筑装饰艺术十分精细。钟落潭镇政府表示正在筹划将祠堂及附近东侯祖、障岗古村落群等连成一片开发成岭南民俗文化风情的旅游资源,吸引广州市民前去参观。

  村民自称是曾子后裔

  昨日,记者在龙岗村现场直击这个郊区小“陈家祠”。祠堂坐西向东,广场前是一个池塘。整体建筑明显分为主、次两大群落,中间叫大宗祠,又名追远堂。村里辈分最高的曾凡清老人说,“中间这个祠堂是开村的太公建的,两旁的三个小祠堂则是孙辈所建”。祠堂采用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筑全是锅耳风火山墙。祠堂群落整体由正门往后逐步升高,共四进构成,每进之间有天井、回廊连接。

  陪同的曾姓村民十分得意地介绍道,族谱记载他们是一代儒圣曾子的后裔。元末明初,开村太公曾日希尝凭军功立下这一片产业,“他从四川一直打到广州,被皇帝封为东侯”,但他不愿做官,所以皇帝分封了上至从化黎头洞,下至三元里的一大片土地给他做了“田家翁”。

  祠堂建筑艺术精巧

  不过曾氏祠堂吸引记者的并不是这个600年前的东侯大人,倒是祠堂建筑艺术的精巧。

  大门外的墀头砖雕经历几百年风雨,现在全被灰尘蒙盖,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出是孔子讲学的场景。祠堂大门两侧是红砂岩门枕石雕狮子和草龙,看上去十分威猛。而前廊木梁架全部是精雕人物和卷草纹。更有意思的是,左边小祠堂的天井侧墙的瓦面下有两幅墙雕,长近3米,高约1米,雕塑的图案竟有西域风格的骆驼背水,曾氏后代的村民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对历史文物认识的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前祠堂曾遭到多次破坏。陪同的村民指着天井内的牌坊说,这个实际上是上世纪80年代末翻新的,“原装正版货在上世纪50年代抗击旱灾时堵在流溪河了”。文革时期更是祠堂的浩劫,祠堂的锅身墙顶、正梁顶、正门檐廊等原木雕刻的人物形象、花、鸟、虫、鱼等全部铲除。

  求学敬老是建祠宗旨

  祠堂一直是曾氏后辈求学的场所。到上个世纪80年代村小学建成前,附近曾姓村民的孩子一直都在祠堂内读书。

  祠堂还有个功能就是敬老。据曾凡清老人介绍,解放前,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凡是50岁以上曾姓男子都从附近赶来,集中到追远堂聚餐,有意思的是规定全部由当年49岁的曾姓男子负责掌勺炒菜,“所以曾家人今年在厨房做了事,明年就有资格上席吃饭了”。每次聚餐都是一整天,“9点吃早餐,下午5点吃中餐”,而且在当时菜式十分丰盛,“至少都有9碟菜”。由于人口繁衍,上席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最多一年是四十多围,每围坐8个人,整个追远堂都挤满了人”。(编辑:林洁珊)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52:16

姓氏由来 曾


朋友,贵姓啊?免贵姓曾,曾子的曾。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就知道曾子是谁啦。孔子、孟子就多人认识啦,因为有孔孟之道啊!其实中国儒家思想是由孔子传曾子再下传给孟子,方才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孔子被尊为至圣;曾子被尊为宗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亚洲的亚。为什么孔孟之道不说成“孔曾孟”之道?这事看来得去问汉代大儒董仲舒啦!说起曾姓来源,俗语有“天下一曾无二曾”说法,意思是曾姓只有一个源头。

曾姓先祖就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啦!大禹姓姒,同曾姓有啥关联呢?原来禹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就建立了夏朝,夏朝经过少康中兴之后天下太平百业俱兴,少康将小儿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位置大概就在现在山东邹县滕县一带。鄫国后来被吕国所灭,弄得曲烈的子子孙孙都逃往鲁国,并且改姓不要耳朵旁的曾啦,其他许多姓氏都有几个源头的,比如鲜卑族人改姓啦,还有传说一传说二啦。曾姓就没别的源头,全是曲烈的后裔,大禹是始祖。这论断千百年来也没见异议。

朋友,既然“天下一曾无二曾”,那你放心认是治水英雄大禹后裔得啦!发源地在山东。曾姓人家除了曾子,还有没有其他历史名人呢?当然有啦!

曾子其实叫曾参,武城人。父亲曾皙,春秋时社会贤达,两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孝子,天资并不高,完全靠刻苦学习取得伟大成就,正所谓天才出自勤奋,最终能够传授孔子之道,述大学、著孝经。曾子千秋名言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成为中国人修身之道。所以曾氏家族有个堂号叫做“三省堂”,就是源于曾子这句名言。一个人真的能够一日反省三次,那就确实了不起了。曾子为人极其重视实践诺言。一次,曾子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要跟去,做母亲的随口说,你乖啦,如果不跟我去呢,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就高兴啦,乖乖地待在屋里。两公婆上完街返家,曾子拿起杀猪刀就要杀猪。老婆当然骂他啦:哄小孩子罢了,你又当真?曾子说你哄骗儿子就害了他,以后他对别人能骗就骗,不讲信用啦!母亲可以骗儿子,他为什么不可以骗别人?为了教儿子重承诺,曾子真的把家里养的猪杀掉,煮猪肉给儿子吃。时下为人父母者不知有何感触? 曾参后裔,宋朝文学家曾巩,人称南丰先生,曾在大江南北担任过地方行政官吏,颇有政绩,在诗文革新上独树一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有诗句称赞道,“曾子文章众有无,水之江汉星之斗”。传说宋英宗一次宴请群臣。问百官希望什么赏赐,有说想升官有说想发财,有说要田,有说要房屋,唯独曾巩与众不同希望得到风雨,英宗好奇怪,问他:“你有病啊?要风雨干什么呢?”曾巩说:“风雨是好东西;求得一夜秋风雨,换得满地遍黄金。”原来当时天下大旱禾苗干枯,曾巩为农户担忧。宋英宗听了很感动,特意赐了块“秋雨名家”的金匾给他。至今曾氏祠堂都悬挂“秋雨名家”匾额。龙山人曾公亮任宰相十年辅助过仁宗、甄宗、神宗三朝皇帝,最后退居二线推荐王安石任宰相。

北宋曾安止是著名的水稻栽培专家,积平生种植水稻经验,写下《禾谱》一书。《禾诺》原著在明末时佚散,幸好在泰和曾氏家谱中还保留有部分内容。南宋诗人曾几、元代散曲家曾瑞都有作品存于世。明代画家曾鲸,善作人物画。

曾姓人家的楹联有:①南丰撰史,西府迎亲。两浙屏藩,三班判押。②才遇天麟地凤,志在赣水春风。

在汉、彝、京、满、苗、黎、土家、布依等民族中,都有曾姓人家。曾姓源起山东,王莽时期南迁入江西,随后散布到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朋友,你有没有一日三省啊?一日三餐就有?不行啊!不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不能进步呢!你家曾姓兄弟,“金利来”领带大王曾宪梓先生开始生意也不顺利,后来用脑子检讨检讨其中原因,锐意革新,小问题也不忽视,如将金狮牌改为“金利来”,所以生意逐步兴旺发达。“三省”的结果,还能积极支持祖国四化建设、为振兴中华出一把力哩!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nhyz.org/readnews.asp?NewsID=3098&BigClassName=%D2%BB%D6%D0%CE%C4%D5%AA&SmallClassName=%B5%DA77%C6%DA&SpecialID=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8-1 at 09:56 ]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56:19

曾大屋元月點燈

沙田出市區,如果經過獅子山隧道的話,在開始上山的地方,可以見到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那就是沙田「曾氏山廈圍」,又稱「曾家大屋」或簡稱「曾大屋」。曾大屋歷史只有一百多年,但由於建築宏偉,又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村落,故此成為沙田的標誌之一。

沙田簡介
沙田區位於九龍市區以北,大埔區以南,主要包括大圍、沙田、火炭、馬料水、城門東及馬鞍山等地。今日的沙田區昔日是一塊荊棘遍野的荒蕪園地,故被稱為「棘園」。早期沙田區的村落皆建在今城門河的兩岸,由於昔日城門河上游流下的河水非常清澈,因而有「瀝源」之稱 (又稱「瀝源堡」或「瀝源洞」)。
今日的沙田區最遲在明朝 (1368-1644) 便有人聚居。較早來到沙田的稱為本地人,他們多於明末清初從內地遷入,多於有豐富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上建村,如積存圍 (大圍)、小瀝源、田心圍等村;而較後遷入的則稱為客家人,往往只能建村於山邊、山腰,甚至山頂處。
當時的沙田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收成多為自用,只有少部分剩餘的才作出售。村民為了改善生活,亦多於農閒時上山斬柴及割草,待晾乾後擔出市區出售,賺取微薄的利潤。
沙田的墟市要在1956年出現,時澳籍華僑劉瑞於沙田火車站旁的一片鹹水田上填海建立「沙田新市」,面積達十五萬呎,不同的商舖亦相繼出現。惟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整個沙田墟市幾成廢墟,死者逾百人。後沙田墟市雖重建起來,亦於1979年全部清拆,改建成今日的「新城市廣場」。
1970年代前,沙田仍是純樸的小鎮。及1970年代中,沙田開始發展為衛星市鎮,區內不斷移山填海,並陸續興建不同的大型屋村及商場。三十年間沙田已成為一個大型的現代化市鎮。

曾大屋的歷史
曾大屋原稱「曾氏山下圍大屋」,位於沙田獅子山隧道公路旁的山腳 (又稱山廈圍)。創建人為曾貫萬,又名曾三利,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人,生於清嘉慶十三年 (1808年)。貫萬自幼家貧,十六歲時,得知新安沿海一帶商業活動頻繁,於是與兄長輝賢來港謀生。\r
貫萬南下後,最初在茶果嶺石廠當伙夫,不久即升為工頭。後來他轉往筲箕灣工作,刻苦而節儉,積存了一點錢。貫萬的壯年時期,正值香港開埠初期,也是採石業的黃金時代。由於興建洋商的倉庫和住宅、軍人的堡壘和營房、政府的建築物和海堤等,無一不需要石塊。貫萬英銳果斷,把多年累積的金錢在筲箕灣投資創辦三利石廠;同時兼營販賣淡水給船戶的生意,獲利甚豐。
此時,香港政府大舉在港島開山闢石,開築皇后道,又計劃在中環興建「女皇城」(Queen Town)。採石業變成一枝獨秀,貫萬於是向政府承辦開山工程,業務甚佳而飛黃騰達。
據說貫萬營商時,有海盜劫得鹹魚十六甕登門求售,貫萬以八百錢購入。後來,他發現鹹魚底下,竟然全是金銀。這時,他還賣剩十二甕。由於無意中得到大筆橫財,貫萬成了巨富,並利用這筆意外之財擴展事業及擇地建屋。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他在瀝源覓得「曾大屋」的現址,以其背山而面向農田和遠處的海,正好形成一條「龍」似的風水格──山為「龍頭」,屋位於「龍脈」,農田與海則為「龍尾」,於是向隔田村村民購下該地建屋,建立「山下圍」。至同治六年 (1867年),歷二十年方告完成。
曾大屋是一座獨立的中國式青磚堡壘圍村,極具規模,自成一國:佔地六萬餘方呎,村呈長方形,採三進式的設計。圍內的上、中、下三廳各為一進,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分隔。上下兩進與左右兩橫屋相連,彷如一座棋盤形的院落,共有住屋百餘間。縱橫交錯的小巷互相連貫,又設有大廳及大門,各大門關閉時,外人是無法進出的。圍村四角設有三層高的炮樓(更樓),城牆上更開有排列整齊的槍孔和瞭望孔,以作防衛之用。
曾大屋的正廳是款客之所,門前有「大夫第」木匾和「祥徵萬福」石匾。後者是九龍協副將張玉堂所書。踏入廳門,大堂掛著「忠恕堂」匾額,是曾氏家族的議事廳。正中有十二幅木刻壽屏,凸字雕刻。這是光緒四年(1878年)貫萬七十一歲壽辰時,由一些達官貴人贈送。壽屏的頌詞,由翰林院戴洪慈撰,名書法家黃家端書寫,另由名雕刻家刻於屏風上,實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傑作。
曾大屋建成後,曾氏家族的聲望財勢在沙田臻於鼎盛,如日方中。據光緒十六年(1890年)之〈重修車公廟碑記〉所載:「曾貫萬捐銀三拾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捐款建大埔廣福橋。〈建廣福橋碑記〉載:「曾三利祖捐銀伍大員。」曾氏家族更於二十世紀初發起建造連貫沙田海(今城門河)兩岸的大涌橋,於1915年落成。除政府資助一千元外,其餘費用,多由曾大屋村民捐出。

曾大屋之式微
曾大屋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已傳至八代。可是,居於本村之曾氏後人的數目卻不升反跌。可以肯定,曾大屋的鼎盛時期已過,昔日的氣象已不復見,居民只有三、四百人,而且多屬外姓人,留居村內的曾姓子孫不足一百人。
據村長曾德防老先生透露,他記得小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點燈儀式,村民都十分重視,並有極隆重的慶祝儀式,延請道士來拜祭祖先、神靈,且有舞獅、燒爆竹等活動,場面熱鬧。
通常,一般鄉間這天會到處張燈,俗稱「開燈」,又名燈節。並有吃湯丸的習俗。在沙頭角的客家人為賀添丁有舞麒麟的風俗,稱為「賀燈」。另外,北區習俗若鄉民在過去一年內,添了男丁若干,就可以在祠堂或神棚內掛上同等數目的花燈,代表替嬰兒「註冊」成為該氏族的一份子。父母又會準備雞、燒豬等來酬神拜祖先。
可是,曾大屋現在的正月十五元宵點燈儀式,落得異常冷清,只有曾老村長身穿整齊西裝,領著一位年輕人按時到達祠堂,兩人隨即合力取下舊燈,把新燈掛上,等待族人來替嬰兒掛燈「註冊」。再過了一會,才有一位婆婆前來誠心誠意的焚香拜祭曾氏祖先。沒有再見到其他曾氏族人前來,幫忙主持儀式、打理現場。
曾老先生謂,去年僅有一戶人家前來替嬰兒掛燈「註冊」;今年情況更差,等到正午十二時仍沒有人來掛燈,只好把舊燈在祠堂前燒去了事。
貫萬的家族曾經顯赫一時,財雄勢大,其鼎盛之時,與新界其他大族圍村相比也毫不遜色。短短百餘年,其創立的圍村竟然由盛極而至衰極,門庭冷落稀疏如斯,想必出乎貫萬的意料。
事實上,曾大屋的沒落其來有自,而曾氏家族本身亦應負上一定的責任。
數十年前,政府為了在獅子山打通一條出九龍的公路,於是著手建獅子山隧道。曾大屋村民對此大表不滿。他們當初立村時,得到風水名師指點,說曾大屋背靠獅子山脈,村前有城門河,又有水塘存水,風水極佳。按風水學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財」,曾大屋背靠山,面向水,所以村民覺得風水極佳。
豈料後來政府把水塘填了,獅子山脈又因開獅子山公路而破壞了,整個風水格局便給破壞無餘,成為人丁不旺財氣不聚的地方。因此,村民覺得此地不宜久留,紛紛離開這個他們認為是風水不吉之地,移居國外,前往英、法、荷、南美洲等地謀生,而把自己的「曾小屋」出租予外姓人。村民臨走前,把祖上太公貫萬之財產、出售物業之收入,連同政府之賠償費用均分以後,便各散東西。
曾村長見證了曾大屋由盛而衰的過程。據曾村長記憶,自從族人把祖上遺下的大筆財產均分以後,曾大屋的祭祖、節慶儀式便日趨簡單,參加的人數亦顯著減少。就以元宵點燈為例,財產均分後,許多移居外地的人即使添了丁,也不回來點燈。至今年的元宵點燈,本村村民僅有主持人(曾村長與一中年人)和一位老婆婆參加,日後恐無以為繼。
圍村初建立時,對出之草地上有一地方闢作練武場,讓村民練武,保持曾大屋強大的防衛能力,遇有盜賊來犯時,可以憑己力將敵人擊退。
曾大屋外面原本還有護城河,環繞這座堡壘,圍村與河有吊橋連接,倘有敵人即拉起吊橋。以圍村的防守規模來說,在一百年前,算得上是銅牆鐵壁了。如今物事已經全非:護城河填塞了,吊橋亦拆去,圍牆日久失修,房舍加建情況嚴重,村內衛生環境惡劣。
撫今追昔,而門庭依舊,人面全非,曾老先生亦隱隱流露出唏噓之情。

氏族團結、村落凝聚的要素
元朗錦田水頭村鄧氏、山下村張氏、上水金錢村侯氏、上水圍廖氏等,其祭祖、節慶活動雖然比以前簡化了,但絕不會冷冷清清而草草收場,沒有族人參加其中的。其祭祖、節慶活動之簡化,是族人有意識地順應現代潮流,作適當之調整、改變,並蛻變求新,與曾大屋的簡化的原因截然不同。曾大屋元宵點燈之簡化,只是因為已沒有族人響應,而不得不冷清進行。兩者最重要的分野在於氏族內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否仍然存在。
以今天的情況看來,當初輩分高、資歷老的曾氏後人實不應主張把祖上太公遺留的財產、田產、物業均分,而應堅持仍然由鄉事會、村代表共同管理,或成立宗親會進行托管等,總之不可把錢財均分。祖業一旦均分,子孫帶著遺產各散東西,到各處落地生根,日後想再齊集聚首一堂就難了。
當年曾大屋的後人即使把祖上產業變賣,如果所得錢財由鄉事會、宗親會管理,用來投資或收取利息,然後定期舉辦大型聯誼(如春茗)、祭祖(如春秋二祭)、節慶活動(如太平清醮),每次均斥巨資大事鋪張,大排酒席宴請族人,讓族人定期接觸聚會,情況說不定不會變成這樣。
其他許多鄉村都不會隨便把太公錢財均分予族人,以維持團結,而曾大屋的做法卻與別不同,所以說曾大屋今天的沒落,曾氏族人理應負上一定的責任。
古物古蹟辦事處多年來一直和曾氏族人商討將曾大屋列為法定古蹟,但由於曾大屋業權分散,業主既有外人,又有曾姓人,加上不少曾氏業主又移居外國,難以協商,所以至今仍未能達成協議。現在有善心人主動提出要保護曾大屋,讓它不要繼續衰壞下去,竟然遲遲沒有得到機會,這難道不是曾氏族人當年所犯的過錯而造成今天的局面嗎?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ches.org.hk/site1/report15.html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0:00:45

曾庆红3岁躲追捕 老家盛产大人物

更新时间:2002-12-18 16:06:35


   从江西省吉安市东行三十公里,有座很不起眼的村落叫曾家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的老家。位於村中央的八十九号青砖房由曾庆红的父亲、已故中国共产党元老曾山在五十年前出资兴建,至今保留着曾山故居和曾山陈列室,但没有公开展示。 曾氏故居是一栋青砖碧瓦的旧式民居,门前有一口水塘,依山靠水,略有几分古朴。四周稻田连绵,远处连着著名的井冈山,一条小溪流经此地。曾家村虽然满目田园景色,却是江西省著名的贫穷地区,至今还戴着「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的帽子,这里没有工厂,年轻力壮的男丁多外出打工谋生。

「你们从广东、香港来的吧?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些老板来开厂?」一位正在农田干活的老农为记者当起了向导。他告诉记者,曾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人民币,他两口子的生活要靠几名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接济。

三岁躲追捕

一九三八年九月,曾庆红生於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省泾县丁家村。四个月後被父母送回老家曾家村由祖母抚养。据曾庆红的堂弟曾庆绢回忆,曾庆红幼年时很听话,不顽皮,与亲朋、村友相处很好,念小学时也用功。

曾庆绢忆及「皖南事变」发生後,国民党与新西军交恶。曾庆红三岁时,国民党军队为追捕曾山,将曾庆红祖母抓去拷问,还放火烧房子。他说:「机灵过人的阿哥(曾庆红),独自跑到远处一棵大树洞里,躲了两个晚上。」

毛泽东称为满门英豪

曾庆红的祖父曾彩芹是晚清秀才,育有五子二女。曾庆红的父亲曾山,排行第二,自幼熟读孔孟,能写一手好文章,後因为生活所迫改做小生意。 一九二七年,曾山在吉安组织农民暴动,投身武装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元老级人物。曾庆红祖辈有多人死在国民党监狱中,被毛泽东称为满门英豪。

曾氏祖居的现主人曾庆绢,今年五十出头,实实在在是一位农民。见有陌生人造访,曾庆绢先是面有难色,其後热情招呼细心介绍,分手时才真言相告:「我阿哥(曾庆红)不让外人随便到家里来。」

三次返回曾家村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後,曾庆红的父亲曾山出任上海市副市长,曾庆红随父母离乡进城,一别就是几十年。

据堂弟曾庆绢回忆,曾庆红曾经三次返回吉安曾家村。一九八五年春节,当时还在上海任职的曾庆红,率妻儿回乡过年,在父亲早年住过的旧木屋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0:06:51

4)曾公亮

《府志•宋列传》载:“曾公亮……会子。少客京邸,有客泣邻舍,甚悲。公亮问故,客欷久之,曰‘适负官钱,鬻女于商,分途有日,怆难割耳。’问其直,曰:‘四十万。’公亮曰:‘商品粮转徙无恒,何如鬻我。’客曰:‘所甘心也。’公亮如数与钱,约日登舟,客如期往,解缆者三日矣。”

《府志》引《诗话总龟》载:“黄龙山(泉州城新门)产蔬菜特美,故曾鲁公有:‘饭思白石红桃米,菜忆黄龙紫芥心。’之句。”

又引《名臣言行录》:“曾鲁公公亮,自嘉佑秉政,至熙宁中尚在中书。年虽高而精力不衰,故台谏无非之者。惟李复圭以为不可,作诗曰:‘老凤池边蹲不去,饥乌台上噤无声。’公亦去。”

又载:“鲁国公曾公亮宅在三朝铺,有孙从龙状元坊。”

《宋史》后附载公亮《进唐书表》一文。

子孝纯《福建通志》有传。孝宽传见后。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坐父买田境中,谪监湖州酒。久之,为国子监直讲,改诸王府侍讲。岁满,当用故事试馆职,独献所为文,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擢天章阁待制,赐金紫。先是,待制不改服。仁宗面锡之曰:“联自讲席赐卿,所以尊宠儒臣也。”遂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吏丛猬,非赇谢不行,贵游子弟,多倚势请谒。公亮掇前后章程,视以从事,吏不能举手。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复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公亮明谏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疆。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疆,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此劫禁物法,盗得过且过不死。初,东州人多用此抵法,自是无死者。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以老避位,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先是,庆卒叛,既伏诛,而余党越逸,自陕以西皆警备。阅义勇,益边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然。公亮一镇以静,次第奏罢之,专务裁抑冗费。长安豪喜造飞语,声言营卒怨减削,谋以上元夜结外兵为乱,邦人大恐。或劝毋出游,公亮不为动,张灯纵观,与宾佐竟夕乃归。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及葬,御篆其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方,帝尝以方张安世。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的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曾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已,故引擢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子孝宽,从子孝广,孝蕴。



(《宋史》第二十九、一○二三二页)

(《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分卷六)

摘自以下网址:http://kjzls.go.nease.net/qv5.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3:40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4:59

伏案苦读

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7:04

奉事争异

曾参27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8:54

思母吐鱼

春天来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0:37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 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 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2:32

尊官悲泣

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 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 父母。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4:03

曾参吊黔娄

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9:07

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 都哭瞎了。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22:21

曾子后裔名人

兹据《二十四史》、《清史列传》、《武城曾氏族谱》等古籍,搜集、整理出清代以前曾氏历史名人一百一十人的事迹,依朝代顺序简介如下:
一、汉代
  曾谭: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二、唐代
  曾芳: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三、五代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崇范(后周):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四、宋代
  曾三聘:字无逸,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乾道二年进士,后调赣州司户参军。累迁军器监主簿。皇帝下令制造划车弩,三聘说:“划车弩需要六个人来牵引,而射出的箭只能达到二百六十步,现在所用克敌之弓箭与之比较,工费不到划车弩所费十分之三,一个人拉弓射出的箭可达三百六十步,利害可以明了”。
宁宗继位,曾三聘兼任考功郎,后知郢州,嘉熙年间,曾三聘已经死去,皇帝下圣旨特意赠三聘为直龙图阁。赐谥号为“忠节”。
  曾三异:三聘的弟弟,字无疑,淳熙中乡贡。少年时就作诗有名。尤其尊崇经学,屡屡向朱熹询问辩难。端平年间授官承事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能作小楷,号为云巢先生。著有《新旧官制通考》、《通释》等书。
  曾三英:三民异之弟,曾经考查研究三国六朝攻守事迹,著有《南北边筹》十八卷,还著有《蒙史》。
  曾三复:字无玷,临江(今四川忠县)人,乾道六年进士。淳熙末年,官为主管官告院,后迁太府寺簿,历任将作、太府丞。绍熙初年,出知池州,改任常州。后业召为御史检法,又拜为监察御史,转任太常少卿,进为超居舍人,迁为起居郎兼刑部侍郎,后因疾病告老还乡。
  曾子良: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号平山。咸淳进士,知淳安县。为官清正谨慎,严于自守,当时边事已经十分紧急,曾子良想方设法保护屏障,老百姓赖此得安宁。到了元朝,程巨夫荐他为宪佥,推辞不就。在他所居住房屋的门楣上方的横匾写着“节居”二字。学者称平山先生。
  曾丰:乐安(今江西乐安)人,字幼度,乾道进士,以文章著称。居官至知德庆府,著有《缘督集》。
  曾公亮:北宋大臣,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晋江县)人。天圣进士。知会稽县时,老百姓的田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涨出淹没田地。曾公亮设立斗门,把水汇入曹娥江,老百姓大获其利。后知郑州,政绩卓然,受到好评,以至于盗贼绝迹境内,夜不闭户。后知开封府。嘉佑六年,为宰相。熙宁二年,以年老自请罢相,加太保为宰铺十五年,历仁、英、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武经总要》。元丰元年卒,是年八十岁,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
  曾元忠:永丰(今江西永丰)人,曾朝阳之孙。大观年间进士,官为广州教授。死后,门人弟子给元忠谥号为“文节”先生。著有《春秋历法》、《论语解》、《周易解》。
   曾开:字开游。崇宁年间登进士第,调为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升起居舍人,暂代中书舍人。由于其所议论主张违犯了宰相的意愿,而谪为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虽然官职低微,然而曾升不以此自卑。后被召还,宰相又令他监杭州市易务。任命直秘阁,知和州,又徙知恩州。请求建祠堂,完成鸿庆宫。出任南京国子监,又为中书舍人,后罢免。钦宗即位,拜为显谟阁待制,提举万寿观知颖昌府,兼任京西安抚使。又被夺职,供奉祠堂。建炎初年,恢复职务。知潭州、湖南安抚使。过了一年请示去职,又得鸿庆宫。起用知平江府、广东经略安抚使。后召为刑部侍郎,升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当时秦桧专主议和,曾开起草国书,辩别审视体裁规定不对,与秦桧辩论不听,于是请求辞职,改兼侍读。死时年七十一岁。秦桧死后,才又恢复待制之职。
  曾文照:七岁时应南唐童子科试,提拔为第三。江南平定后任永城令。上疏论证城镇利弊,免除船户力役,每年省钱以万计。后又迁蒙城令,累官大理司直。
  曾从龙:字君锡,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晋江县)人,左仆射曾公亮四世重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升进士第一,才赐给他当今名字。授官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后升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嘉定六年秋天,天气阴雨连绵,请求释放因犯。向皇帝进言说:“治理德政,蓄积人才,整饬边备”。皇帝称赞他说的好,进荐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后改为参加政事。端平元年,授予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正是三京之役,极力论证南兵轻视进攻易于退却,没多久他的话得到应验。进荐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死后,追赠少师。
  曾用虎:曾从龙之弟,字君遇。在兴化军做官,首创城堤和重新修筑太平废陂,百姓大获其利,称其为“曾公陂”。改任江西提刑,后为广西帅,到任数月被罢免死去。
待续!
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