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说的第四声,也是无法对应的。
------------------------
即使你说的大埔南部这几处完全符合,也无法否定其余地点是:支。因为这些闽客方言在音义上均符合,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更合适(音义均合)的字源,阴平读法大面积一致性是无法撼动的事实。认定“支”字,则可以解释为何客家话的 知,要存古读 ti1=D,也可以理解为何 枝 要读为ki1=基,而不是 zhi1.因为忌讳嘛。 我的是粗口来的,
男的是读淋 lin
女的是读别 bet, 或者是孩 hai “殖植值直”都读入声,但“置”是否也读入声呢? 置,是去声。
膣是入声。
古书记载如此,历史比较须尊重这个事实。
----------------------------------------
直,为入声;置为去声,虽然有谐声关系,那是上古时候的对应层。然入去之间,恍然有别。
窒,为入声,不能因此而否认致至 为去声。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9-3-22 17:0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即使你说的大埔南部这几处完全符合,也无法否定其余地点是:支。因为这些闽客方言在音义上均符合,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更合适(音义均合)的字源,阴平读法大面积一致性是无法撼动的事实。认定“支”字,则可以解释为何客家话的 知,要存古读 ti1=D,也可以理解为何 枝 要读为ki1=基,而不是 zhi1.因为忌讳嘛。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55785-3-1.html
我认为“支”比较勉强。【说文】支,从手持半竹。
王力(?)与【说文】一样认为是“也”,是从“池”、“地”等的发育来考证的。但现在比较倾向于“也”是蛇字。
有人说是“土”,其甲骨文是http://www.zdic.net/pic/zy/jgw/571F.gif,从“社”等字考证似乎有道理。
但我猜测是“氏”。待考证。 氏的甲骨文是http://www.zdic.net/pic/zy/jgw/6C0F.gif
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
最初,可能就是指女阴。 原帖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09-4-6 10:46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支”比较勉强。【说文】支,从手持半竹。
王力(?)与【说文】一样认为是“也”,是从“池”、“地”等的发育来考证的。但现在比较倾向于“也”是蛇字。
有人说是“土”,其甲骨文是http://www.zdic.ne ...
不是只有一个源头的,支的说法,尤其符合 闽南,潮州,客家话的 zhi,tsi
语源论证,需要形式上的证明:氏,是无法证明今天闽客方言的读法的。内容上,氏,是上古男性用的,姓是女性用的,与意义上也不符合。
回复 38# yanxiuhong 的帖子
【汉典】氏,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早期‘氏”是分支,不一定是女性专用。 氏的语音:古代 上声,声母是浊的,与今天闽客方言读zhi,zi对不上。
既然,氏 就是 支 的本字,那么意义上你大概也能理解,为何一定要执着于 氏 这个语音上无法论证的字?
回复 40# yanxiuhong 的帖子
小心求证而已。 知,要存古读 ti1=D,也可以理解为何 枝 要读为ki1=基,而不是 zhi1.因为忌讳嘛。-------------------------------------------------------
严博的偏门考证当有趣.
不过,我想知道:知,存古读 ti1=D,
这个出处? 据<客家方言>温昌衍编(客家与梅州书系),第38页,"知组三等字知章昌母字个别点个别读t th声母,如梅县话知ti44,啄th1".
这是他汇编的,有无更早的出处可查呢? 知 组 读同端组
【古无舌上音】 清代学者 考证出来的。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4372&page=1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2-5-22 23: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知 组 读同端组
【古无舌上音】 清代学者 考证出来的。
谢了. 形容人很黄很好色的“dei”(第四声)是什么来源?比如梅县就会说人“DEI哥DEI绝”、“DEI古”、“奄DEI”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