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最大客家圍屋群--貴港君子垌客家圍屋群
深圳卫视——香港客家围屋介绍可惜屋主都说白话了。
http://www.56.com/n_v163_/c21_/25_/2_/szddzxg_/zhajm_1183585484_971_/609000_/0_/15220005.swf
广西贵港电视台——客家围屋介绍
贵港市港北区的客家围屋,屋主都用客家话介绍。
http://www.56.com/n_v41_/c20_/2_/9_/wjrgg_/zhajm_1183795998_528_/186000_/0_/15289870.swf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3-8 14:53 编辑 ]
广西最大客家围屋群--贵港君子垌客家围屋群
历史文化古村君子垌---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城群http://so.56.com/index?type=vide ... 3%DB%ED%BF%CD%BC%D2
搜索君子垌客家結果:共有4個視頻
一、廣西電視台君子垌
會員:wjrgg 播放:2239 時長:06:21 發布:2007-10-07 标識:廣西電視台簡介:廣西電視台資訊頻道君子垌客家圍屋群專題報道!
二、貴港電視台<<今日貴港>>欄目
會員:wjrgg 播放:38876 時長:09:28 發布:2007-09-24 标識:君子垌客家 圍屋 客家 貴港簡介:君子垌客家圍屋群今日貴港
三、網友---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紀實
會員:wjrgg 播放:72907 時長:29:55 發布:2007-09-12 标識:君子垌客家 圍屋 客家 君子簡介: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紀實
四、貴港電視台<<新聞現場>>欄目
會員:wjrgg 播放:1127 時長:03:23 發布:2007-08-29 标識:ok 圍屋 客家 君子簡介:君子垌客家圍屋群新聞現場.
----------------------------------------------------------------------
作者:席草青青
在闻名全国的白玉蔗、草席原产地、集散地--广西贵港市木格镇,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小村落,但她的出名,却不是因为白玉蔗和草席,她的出名是因为有近二十座客家围城云集于这个开阔的田垌,这是十分奇特罕见的客家人文景观。这个纯客家村垌距市区约四十多公里,叫君子垌。
垌,方言是指田地,在这里特指地名。这里的客家人十分崇文重教,开设了不少的私塾学堂,学风浓厚,很有儒家之风范,所以他们居住的田垌因此得名:君子垌,意思就是出人才的地方。清朝未年,浔州政府赐以君子垌“文化乡”称号,以此褒奖。客家人吃苦耐用,能文能商,较早便初具开放式新经济思想萌芽,鼎盛时期,曾引领木格、木梓等乡镇的商号与手工业制作业发展,民坊誉为“小香港”。
君子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山上村边绿树环绕,渠边、田边翠竹青青,垌田平整开阔、土地肥沃,两条水渠自西向东、向北分别从垌边常年潺潺绕淌,这里乡村田园风光无限,盛产瓜果、草席、水稻、塘鱼,年年收成无忧,是一个特别有灵气、十分适合休养生息的地方。
一 君子垌客家人与围城
君子垌客家的迁徙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晋末之乱,中原汉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屏蔽的赣粤闽桂迁徙。 这些中原人有两个称呼,一是官称:因为客家人中有不少人相对于本地人见识广些、比较有学识和富足,被当地土著人尊为客人,后来,当地官吏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定为“客籍”、“客户”,于是客户的人就成为“客家人”。二是民称:由于他们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人,本地民坊中称他们为“来人”,显得直接、简短、上口。后来这些称呼就在各地沿用开来。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客家人纷纷从广东迁入广西,到贵县的则主要散居于木格、木子、桥圩、湛江、东津、大圩等地。木格镇云垌村更是云集了叶、黄、黎、邓、李、陈、许、祝、钟、杜、曾、何、陆、范、烟、魏、刘、邱等十八个姓氏的客家人。据有关民间族谱记载,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已经兴旺发展到了二十六世。
围屋的称谓、区别 由于地域差别,各地对客家建筑的称谓各有差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六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或“四角楼”、“围楼”、深港一带大都称“围”或“世居”。
围屋,是泛称,顾名意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严格来说围屋含两种,一种是外墙既是屋承重墙的,另一种是外城墙统一包围,内有窄长的通道将外城墙与屋墙隔离的。有学者认为称后者为城座或城池或许可能更为帖切些。顺便介绍一下,历史上把后者那条中间通道叫甬道、巷就叫甬巷。一般来说围城的规模大,一座围城里就容纳了许多屋和场地。准确地说一座围城就是一座大城堡。君子垌的客家建筑就是以城来称的。
围屋为中国民居六大建筑类型之一 赣粤闽桂的“土楼”式与北京的“四合院”式、江南的“四水归堂”式、黄土高原的“窑洞”式、西南的“干阑式”、云南的“一颗印”式、东北的“木构架庭园”式、青藏高原的“碉房”,合称为中国民居六大传统住宅建筑类型。围屋是土楼的延变,不仅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丰富而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移居地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围屋成为客家人的一个标签,建筑文化的一个烙印,深深刻入到每一代客家人的灵魂之中。。
客家围城的几种形式 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几种主要形式。
一是圆形围楼。象天外来客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以福建龙崖的永定土楼最具恢弘气势。土楼是有中央大院的楼。二是方形围楼。这里也有长方形、正方形之分。如闽西的方土楼和粤北的主碉楼。三是城堡式围楼。这又以深圳的大方世居最为闻名.四是围龙式围屋。广东一带客家民居最为常见。五是四角楼。主要是长方形,它的特点是外部及内部结构变化多端。君子垌客家建筑就是属长方形的围城。五是碉楼式。开平碉楼最为经典,约四、五层高。六是其它:如半圆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楼、围村式、堂横式围屋、杠式围楼等。碉楼一般是海外客家华桥所建,其它围屋或围楼一般是国内迁徙客家人建。
围城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 同理,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外部看围城是封闭的,严然一个封闭的客家小社会,体现一个“围”字;从内部看围城是开放的,体现一个“通”字,四通八达,象个迷宫。
[ 本帖最后由 席草青青 于 2008-9-29 15:19 编辑 ] 二 君子垌的围城群
据民国二十年<<贵县志>>记载,君子垌的围城建筑始于咸丰年间,最早是里人黎诗文等人建筑的“云龙围”以及里人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的近二十座围城相继在君子垌建成。
黎氏主要有:黎诗文故居云龙围、黎杰材故居同记城、黎大康故居畅记城(在长城、也叫桅杆城内)、双城、显记城、双城、显记城等;邓氏主要有邓启端故居隆记围城、邓建勋故居新城、邓逢元故居同心围、昌城、犁头城、紫金城、茂隆城、老屋城等;叶氏主要有谷坡城等。历史上黎氏相对而言尚文的多一些,围城建筑最早、独具特色,数量极多;而邓氏历史上比较富足,因此他们的围城也相当讲究、数量彼多。相传,近代有个已定居香港的云垌籍邓某某,就曾富甲一方,他的传奇故事远近闻名,流传至今;叶氏人口最多,城座也很不错,但数量最少。民坊曾有黎考文、邓考钱、叶考人,就是上述这个意思。
贵县的围屋不多,一般是分布在木格、木子、中里等乡镇,其中又以木格君子垌最为集中,与其它地方的客家围屋相比,君子垌的建筑更具特色,其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每座城占地三至十亩左右。目前,君子垌以其罕见的聚居人多、城座众、规模大、风格特、艺术美、保存好的特色,使很多到访的很多政府有关部门人士、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民间访客为之惊叹。
君子垌围屋曾经几多辉煌,继清朝未年被赐为“文化乡”后,民国二十三年的<<贵县志>>记载,当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居然占全县236的10%强,同样,君子垌水利建设的成就该志也进行了记载。君子垌先后出了以留学美国并与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同为同学,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颇有建树的黎杰材、在湖南大学任教授的黎颂初、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目前他们的故居保管尚好。
如今,对于君子垌的人来说,客家围城群的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一代又一代,从小就生活在这环境中,已习以为常,这里平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换一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空旷的青砖古城有几个热心的老伯还在呵护着这座与他们同样年迈的古城。每当在夜色降临、度步在空旷的城池,怀旧总荣绕在他们的心头;每当访客到来,他们也都会不厌其烦地述说古城曾经的鼎盛、曾经的喧嚣与热闹。他们忠厚老实,个人也没有能力系统有效地宣传这一气势恢宏、别具特色的客家围城群落,而之前因远离城区,信息传播不远,也使得瑰宝在远村无人知,且不说以前,就说到2007初年,贵港至木格的公里还是坑洼不平的,外来人员进来十分不便,加之有关部门财力所限、正主抓经济,一时顾得上对此客家古城进行宣传、保护和挖掘,没能使得君子垌围城群这一难得的人文瑰宝走得更远更远。文革期间,垌子垌客家人受冲击较大,如此经典的颇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却无缘录入1993年出版的<<贵县志>>,不知是否也受此影响?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君子垌围城群以独富传奇的魅力,却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每天吸引不少探寻者,怀着深深的热望,幕名而来穿梭在各座围城中,一睹客家围城群落的风彩。目睹几百年客家文化凝聚的结晶,感受到其无声无息中释放出来的沉郁民俗、绵长的历史沧桑,体会客家人淳朴无华的天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禁不住啧啧称奇,拍案叫绝,他们回去后都不由自主花费几多笔墨去记录,花费大量的口舌赞扬这里独特围城的神秘风彩。
[ 本帖最后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9-9 20:45 编辑 ] 三 走近桅杆城(长城)
走进围城,就走进了历史的建筑;走进围城就走进了建筑的历史
在君子垌近二十座围城中,民居风格最为经典、建筑规模最恢弘、保存得最为完好、最有代表性的围城之一,就是黎大康故居所在的长城(民坊也称桅杆城)。官方之所以称该城为长城,是因这座城特别长而得名,其所在的生产队称为长城生产队。民坊之所以称为桅杆城,是因为宣统年间该城某公才学超人,考取拨贡,经查贵县文化史记登载:整个明清两代考取拨贡仅有20人。地方官府为了煲奖客家人的杰出表现,特拨出专款,在拨贡者所在的城座月牙池塘前筑建两条别的城所没有的桅杆,杆高四丈,古代官吏过此,均须下马步行。君子垌虽有近二十座城之多,但风格大同小异,无原则差别。让我们走进桅杆城这座颇具有代表性的城堡,象剥笋一样、层层深入,通过揭开这座城堡神秘传奇的面纱,来展现君子垌围 城群那独特的风彩。
桅杆城属于粤桂常见的长形的四方城围城结构,具有四方城外部及内部结构化多端的特点,分新城(也称畅记城)和老城,祠堂分别采用“二进二横式”、“三进三横式”两种。
桅杆城之--感受经典灵气
<<贵县志>>记载,君子垌围城群始建于咸丰年初,历时多年建成。据说,围城的主人都是有一定身份且家底夯实的达官贵人、或后来事业有成的一般劳动者。当时踩点择址的风水先生是从赣、粤、闽重金请来的名家里手,设计施工的师傅也是搜罗了省内外的围城建筑界能工巧匠,当时君子垌二十座围城的建筑热火朝天,其历时几十年之长、动用民工之多,那阵势真有点似现在的招商引资,大建工业城,足以彰显出君子垌客家先祖非同一般的勤劳智慧与夯实的家业。
桅杆城属于长形的四方城,主要分新和旧两边。据一九九五年重修的<<黎氏族谱>>记载,约南宋未至元初,太始祖肇基公由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广东嘉州(今梅县),乾隆四十年间,十七世祖捷宽、捷敏二公迁移至现址。经一番辛勤打拼,始有能力于乾隆未年筑城。筑城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乾隆未年兴建右老祠堂,为三间三进式结构。第二阶段,黎先公财丁两旺,历代繁衍,五代同堂,厢房不发展扩大,后又续建左老祠堂,同样为三间三进式结构。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分灶时,宽公拈得左祠堂,敏公拈得右祠堂(敏公后祚年历年微,右祠堂几崩,绪光八年族人出资重修左、右祠)。第三阶段,光绪年间,由于人丁兴旺,城座规模继续向左则扩张,献文公筑成新城,新城又称畅记城,新城旧城间有一城门相连,后人合称长城。新旧城座建设历时几十年,其所费人财物力非同小可,所用费时之久耗资之巨是难以估量的。必须提到的是,在老祠堂建筑的同时,先公又在右边城外建筑了一座围城,这就是现称老城的“云龙围”。长城客家人全盛时期,同时在木子街还拥有很约二十多间临街店面,约占半个木子街,后来,由于兄弟自身的原因等同放弃了。
桅杆城之所以经典,不仅体现在其规模上,更体现在城堡的地理风水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传说,曾有一位活跃在粤港两地的知名风水界名家大师偶经此地,登高望远之际,用广角般的目光审视全貌,发现:城堡背靠龙肩山,座南向北偏东,龙脉正在老祠堂所在的地方,城座的正前方是一马平川的田垌,远眺微伏的六里山峦,左抚木格至木子公里,右抚木格至北一公里,环绕两条自西向东、向北静静流淌的武思江水渠,真可谓有山有水、祥龙盘踞、气派非凡、尽得灵气。大师不禁脱口说了四个字:风水天成。
桅杆城之二-感受经典“围”字
客家建筑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上。功能就是防御,主要靠月牙池塘、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客家人在与畲、瑶人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生活是安定的。但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再次动荡 ,赣、粤、闽边区民不聊生,于是山民聚众为“匪”者不少,“匪”盛至极,他们把迁徙来的客家人当成生财之地,打家劫舍,严重威胁到客家人的安全。在这极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做为人生地不熟的外来人为了生存,只能以本姓氏为单位聚居,团结自已群体的力量,共度难关。他们凭着过人的智慧,设计建筑起具有防御功能的,能聚居团结客家人的围状屋、楼、城。并迅速在各地客家人中推广开来,后来,新设计新创意层出不穷,有的外表还采用了欧式设计,超大型客厅布局等等,以致把客家建筑文化推向极致。这样,围屋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的普遍民居形式,所以移迁到君子垌的客家人也不例外采取了这种独特的民居方式。
月牙池塘 走近围城,正对长方形的围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城座前的一张月牙状大池塘。如果你以为这是一张天然就有的、只是用来养鱼储水的、本地常见的大鱼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就没有塘,是城主雇请民工挖掘而成的,做为正面防御的重要屏障--城防塘,其作用有四:一是防匪攻城,二是储水防火,三是抗旱(不过这里有两条水渠常年流水孱孱,抗旱的功能在这就丧失了)。且不说那坚固的城墙和高高的炮楼上那深不可测的枪眼,单冲这么一张大池塘,就没有那个土匪会笨到选择从这里进攻城座。月牙池塘是每一座围城都特有的防御屏障,可是,现在有个别座城的月牙池塘被人为填平了,这令客家后代及访客均深感婉惜。
坚固的城墙 长长的城墙把整座城严严实实也围了一圈,城堡背面的城墙最高九米,正面的城墙体因为有了城防池塘、炮楼等系列协防,稍矮一些,也有1.5米高,城墙最宽0.6米。墙体的建筑工艺颇为讲究:当时还没有混凝土,用的是混合三合土,它是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与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加减制成,其配方及比例很是讲究。拌料经过垒砌并夯实成形后,墙体的抗压抗拉强度超过一百标号现代水泥混疑土城墙。岁月证明,经此工艺建筑出的客家城墙,尽管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却几无损坏,坚固如初。
炮楼、走马道、枪眼、狗洞 (1)城座的周边四角均有四角形炮楼,也叫方楼、本地人俗称为四角炮楼、楼角。它不是同广东的开平碉楼,广东的碉楼达四、五屋楼高,其承重墙本身就是最外的墙,没有专门的城墙围起来,也没有甬道,关起来就是一个吃住玩防封闭的小社会。而君子垌的炮楼是分布在整座围城四个角,比祠堂、厢房高一层的四角形高楼,楼的功能只是用于瞭望、防御,而不是主人家眷的住宅。炮楼的四墙均开有小方窗,打开能瞭望或抛丢砖石,关上能防枪弹。当时炮楼上荷枪实弹的哨兵、那象鹰犬般的眼睛会时刻巡视着城里城外。(2)走马道,就是炮楼上内侧四围可供来回巡逻的通道,也可在此放土炮。(4)枪眼就是炮楼面四周设计有象小学童铅笔合般大小的长方形小孔,它的设计十分巧妙,外窄外窄,呈啦叭状,既便于土枪上下移动对外射击,又便于保护自已,枪眼比较注意火力的交叉防卫方面的设计。(5)每座城的城门、屋墙下方均有一个用青砖圈砌得十分精致的小洞,那是平时专门供猫、鸡、鸭、狗等家禽出入的小洞。除了客家围屋,还没有那个的民居建筑能专为狗砌那么讲究的洞呢,说明当时客家人早已享受小资生活了。
关于碉楼的故事,在君子垌流传不少,打跑了山匪自不用说,现在很多70岁左右的老人谈起当年吓跑国民党兵的轶事,还是那么津津津乐道:1949年国民党白崇禧所部败退经过君子垌,村中一青年被顶名卖为壮丁,随部队行军到现和平路口(即现高速路木格路口处),借口小解,自恃熟悉地形,偷了所扛的机枪逃跑,并把枪卖了。这还了得,于国民党军队派兵要抓获抓获该青年,夜晚包围了桅杆城,不料,刚靠近城门就被炮楼哨位发现,,城堡的男女老少赶紧关闭城门防御,军队小头目围着长长的城墙,转了一圈,看到池塘宽阔城墙坚固,门关重重、狗洞枪眼荫森莫测,一副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的样子,真是狗咬乌龟无从下手,一时不知所措起来,后来得知城中此男子是被冒名而已,得此借口好交差,便撤走了事。经过这一役,山匪也都知道了城堡的厉害,此后,再也没听说有人敢挑战客家城堡了。
外城墙门是入城的第一道门 绕过月牙池塘和长长的围墙,左右两边的外城门,是唯一可进入围城的大门,是第一道门、也是第一道关口。外城门与池塘、城墙、炮楼形成最外围的一个保护圈。城门设计以牢固、安全为目的,采用推拉式拖拢门加上厚板门的形式,其它方面没有特别的讲究。在高高炮楼上那阴森的枪眼虎视下入到城堡,我们发现桅杆城又分新老两边。
从左边进入是新城(又称畅记城),甬巷石道将左边城墙与右则一排大宅院隔开,每打开一个大宅门或则门,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个露天大院,也可用做禾坪(客家人对晒场的称呼),通过禾坪才到新祠堂;
从城墙右边进入是旧城,城墙对面是两间都是“三进三横式”的老祠堂,城墙与祠堂中间是一个长方形大禾坪。新城的甬巷石道与旧城的禾坪有门相通。一旦有危情,人也可从一边撤到另一边,然后把这门关闭,这也是备用措施。
走在甬巷石道,还看到有一些没有了门并在文革期间倒塌了的残址,很是令人婉惜不已......
大宅门楼是城堡的第二道门 客家院宅的门庭设计最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因而设计颇为讲究,也更多地揉合了周易风水学说,民坊曾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这个大宅院门楼是一座钟楼式的门楼,透出一种大家气派。门楼的左右则的屋叫拦脚屋,然后就是侧门。畅记城大宅门楼就是君子垌客家人重视门楼建筑的生动体现。
从正面看,门楼高高,很有大户气派,门台高于甬道0.4米,沿石阶拾级而上(原来的石阶均用条石铺成,文革时被用石块换走了),门台上有两条顶梁石柱,高高撑起,给人有顶天立地的感觉。门楼顶的四檐起翅,尤如一只欲展翅的飞鹰。外墙体顶端,沿墙画有十分精美的人物、鸟兽、花卉和双龙戏珠等图。正面立体看门框两边下方各设有上一个狗洞,从平面看是“凵”形设计的,左右相对的两边墙均设计有枪眼,形成交叉火力,封锁门楼空间。所以即使匪徒攻入城墙,也无法靠近大院的门口。门框是用坚固的青石条碉刻成形的,三道机关保障院门不失守。第一道上下关:几条粗大的圆柱从上方石孔直插到门框下方的石窝,形成栏栅。第二道是左右关:粗圆木制成的拖笼从一边向另一边横向拖拉开关。第三道是前后关,从内侧完成操作的对开的加厚板门。
大宅门的两边相隔二十米有一座大侧门,打开后同样也进入另一个大宅院,走过大院空地,又是一个围楼,高高的楼门外墙虽经风雨盘剥有些脱落,还是在门匾上依稀看到“俱乐部”三个字,打开门楼眼前又会出现另一番天地:开井、厅、厢房等,原来建在这里的是畅记城最大最有特色的大客厅,这是围城中的围屋,属二层楼结构,以前摆过二十几台酒呢。可惜我们来晚了,院落内,长着杂草和茹苗,早已不行人回廊天井路面覆盖了一层清苔和地衣,有些瓦已经崩了,一副对联也仅仅留下横额而已,但从其有些残破的结构,看当时的格局,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大客厅当初的气势与辉煌,此时,我忽然有一种站在北京园明园遣址的那种婉惜、怅然......
据老伯介绍,1952年曾有大批解放军剿匪时在君子垌前前后后住了一年,当时这个大客厅就住满了军人,他们把这大客厅命名为俱乐部。
祠堂大门是是第三道门,打开它,除了厅堂,就是客家人的房或厢了。
桅杆城之三-感受经典“通”字
客家建筑另一个主要的内部特征就是一个“通”字。前面我们是从外往内了解城堡布局:池塘、外城墙、外城门、甬巷、大宅门。一路走来,直到打开大宅院门,当你看到其大院禾坪是联通的,大院内回廊四通八达时,你似乎才初感围城“通”的内涵。
现在我们再从内往外介绍一下围城的基本核心布局:以祠堂为中轴,不断向两边对称延展。桅杆城的祠堂也分两种设计:“二进二横式”、“三进三横式”。出了祠堂门就是大禾坪,禾坪前就是大宅门楼,门楼两边就是拦脚屋,大宅门楼前就是甬巷石道了,再就是大城墙了,城墙前为月牙池塘。
如此复制、联通廊道,全部筑城围起来就构成了这座城堡。
新城新祠堂 是“二进二横式”的新祠堂,桅杆城的祠堂分为总祠堂、分祠堂、支祠堂,这里的人一般以新、老祠堂称呼区分。新城的这个祠堂就是“二进二横式”的新祠堂:最里面那个为上厅,前面靠门这个是下厅。中间有口方形天井将两个厅分隔,一般上厅后设有客厅,上厅两边为正上房,天井两边为厢房,下厅两边为下正房。宅前两边为拦脚屋,再向两边扩展分别就是上落廒,再向两边则是横屋、外横屋。
旧城老祠堂 在每一座城堡内,老祠堂是参观者必到的一个景观,其是所有祠堂的代表,能让你体会到客家建筑结构四通八达的布局特色,给你一个“以点到面”的认识。客家人重视宗祠的建设,缘于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美德。老祠堂是古老且规模大、殿堂式的祠堂,它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上香祈福、缅怀祖宗及宗族长老议事、开展宗族活动的神圣的场所,庇护着一方的古朴、祥和的同时也昭示着宗族的兴旺与昌盛,是龙脉所在地,是整座城的灵魂。
客家习惯通过祠堂中的楹联记载自已家族的历史业绩,左边老祠堂大门上原挂有三块诰封金字大木匾,正中一块书“进土”,左边一块书“拨贡”,右边一块书“藩参军”,可惜文革时此三金匾已不复存在了。左老祠堂门口上书楹联为:“京开新气象,兆将烈三台”,楹额为:“京兆第”。右老祠堂楹联为:“祖德永吉庆,祠彰福寿长”,楹额为:“京兆第”,外大宅门楹联为:“文章华国,经术传家”,楹额为:“大夫第”。打开祠门,我们看到,祠堂采用的是“三进三横式”住居合一的复式扩展式建筑。用青砖杉木建造而成的,以堂为主体,结构非常讲究,庭院舒畅、宽敞明亮、飞檐翅角、雕梁画栋,飞檐翅角。祠门分别有上、中、下三个厅,上、下两个天井;在三个厅的两边,分别有左、右正房、左、右中房、左、右下房;在两个天井的两边,分别有左、右下厢房、左、右上厢房。再外延护展过去就是左、右横房、左、右外横房了。中厅有木屏风,三门四柱,中间大折门对开,两边小门单开。中间两条立柱上刻有金漆对联:“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各间厅屋之间均有廊道连接。进入了祠堂,两口四方大天井将上、中、下厅完全分隔开,宽大的天井四边用石条围住,收集的雨水进入城座比较完备的地下水道网流到城外的月牙池塘.两大天井采光十分充足,四周有回廊供行走。
桅杆城之四--祠堂的两大宗族活动
客家祠堂“二进二横式”、“三进三横式”的建筑构思,溶入了更多的传统儒家文化,阴阳平衡,天地合一。城座所背靠的是龙肩山,祠堂为龙脉所在,龙头所在,是风水最好的地方。
祭祖 是客家宗族的重要活动。祠堂的上厅代表阴,下厅代表阳,因此只有在上厅才能摆设神坛,在上厅仙桥上部正中供奉本姓列祖列宗的灵位牌:右竖书:“京兆渊源垂后裔”,中竖书:“黎氏堂上始高曾祖显妣(考)神位”,左竖书“贵阳支派仰前微” 。右边供奉观音菩萨之神位:右竖书“西山绿竹千年翠”,中竖书“南无观世音大慈大悲之神位”,左竖书“南海莲花九吕香”。灵位牌前端放的香盆插满参差不齐的香骨,坛前摆正一张硕大的八仙桌,专供进香者摆祭祖的祭拜品,坛下的大盆供烧幂币幂纸等。中厅为议事厅,长老及权威人仕商议本族大事或在这里接见来访的客人,下厅一般不摆设任何东西。祠堂内外墙壁上均绘有各种代表吉祥如意的动物图案。现在由于城堡的人基本已外出,祠堂只有祭祖、上灯两个日子才又再热闹起来。清明期间的祭祖活动,必有一批批后人分别举家带眷归来,在这里缅怀先祖、祈福人生。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垌不愧为君子垌,相对其它地方比较开明,不重男轻女,参加祭祖不论男女,每年都有很多客家女儿回来参加。
上灯 就是将花灯挂上去的意思,含“添灯”"添丁”的寓意。这是客家人十分重视的、极富客家特色的一个风俗,是除春节之外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几天为上灯时间,更多的是集中在正月十一、二、三这几天。其实上灯对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来讲就更最重要、更最高兴、更隆重了。上灯之前,人家一般都会到民间手工艺人那里选购一个最精美的花灯回来,用染红了的大煤油灯绳将花灯挂在老祠堂上厅里。花灯大约有一米高,筐架是用竹子做,再用彩色的纸糊成,分为一层一层的,就象一栋圆形的小楼,上面有许多小小的人公仔,很是好看,除了花灯之外还会有灯鼓,灯笼与灯鼓差不多一样大,不同之外在于灯笼是圆形的,而灯鼓是方形的,灯笼的下方有灯裙,灯裙四周均竖写有四句诗,其实这些诗都是迷语,每每这时候,大家都很有兴趣围上前去看、去讨论去猜,看看谁猜得出最多。当然接花灯算是最热闹的场面了,一路上锣鼓喧天,一边舞狮放炮好是热闹。挂灯前后的一个星期,祠堂里天天都要保持灯烛通明,而上灯当天,祠堂大厅花灯高挂,现场香烟腾腾,锣鼓喧天,里里外外,人头涌动,喧染出一派客家节日喜庆气氛。在喜家心目中,红绳被视为祥物事后还将被喜家精心收藏。
桅杆城之五--品味经典的精髓
如果说,客家围城规模建筑整体呈现给世人的气势,透出的凝聚的力,给人以震撼的话,那么,围城建筑细微处的建筑造型和艺术装饰更是颇具匠心,更堪称精髓,更具神韵,象画龙点睛,神来一笔,使建筑顿时生灵气。睹之,击掌惊叹,摄人心魂,,一生忘之不能。闻之,拍案叫绝,心驰神往,不探难解热望。为此,寻访客无不精心地把它们一一摄入镜头,传阅友人、留做记念。
特写之一:飞檐翅角 城座内所有的明清建筑,造型都颇具匠心,最抢你眼帘的就是那四角高高翅起的屋檐,使你未见主人已感受到其过人、非凡、高贵的身份感,以及"我欲空跃起,展翅宏图”的超俗志向。如果说飞檐给了你动感的话,那么屋檐屋脊上那巧夺天工的檐雕,麒麟龙虎之类的猛兽,就会让你感到不可侵犯的威严感。这些屋檐雕并不是纯粹的装饰,在风水上很有讲究,有借猛兽避邪驱鬼 祈求上天保佑的意思。
特写之二:精雕镂刻,雕粱画栋反映在每一件明清客家建筑中,古雕、砖雕、木雕在围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显示出客家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主人生活的高品位。
特写之三:板墙彩绘 围城所有的屋檐上下、板墙外壁、厅堂内壁沿墙均绘有长幅壁画,内容有龙凤呈祥、飞禽奔马、花草虫鱼不等。壁画以数量多、结构合理、内容多样、技巧纯熟,令人褒扬,虽经年月磨练,有很多局部已剥落,但彩绘的风韵仍依稀可见。相对于檐上脊背的带有攻防性质的猛兽,壁画显得祥和,这一动一静,透出围城人家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
特写之四:桅杆 船上悬挂帆和旗帜、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的柱杆,一般指旗杆。长城的月牙池塘前有两条官府赐予的桅杆,族谱记载杆高四丈,杆上为镶白玉葫芦尖顶,下各有两条花岗石柱护牢,,常有孩童们爬上去游戏玩耍。据长者述:古时官吏过此,须下马步行,以示敬意。文革时,旗杆也被送去云龙学样做旗杆,目前,唯有桅杆石还散落在城堡附近。做为该围城重要标志性古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实在令人痛惜,好在现在已有长城后代关注此事,也有意呼吁乡亲重竖桅杆,重竖长城客家人的信心和希望。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特写之五:客家围城独特的建筑文化精华,数之不尽,值得大书特书的还很多,如:四方水井、椿米磨房、青砖石条、拖拢铜锁、古床椅台、马厩、走马楼、童子军用过的木枪、草席编织机等等就很有传统特色,都值得大家现场观赏。
[ 本帖最后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9-9 20:48 编辑 ] 四 祈福
时至今日,君子垌客家城群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治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渐老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能在搂、祠堂、庙宇,建筑中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想象到围城群昔日的风韵与辉煌,其悠远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也会逾来逾浓郁,君子垌客家围城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君子垌勤劳智慧的客家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客家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也为宣传、保护、挖掘而奔走疾呼。
今年国务院在全国开每三次文化遗产普查,市有关部门将对君子垌客家围城群进行实地普查,据本人了解君子垌客家围城群以其城座多、规模大、设计精美、文化底蕴厚\保护好等特色很有希望列入省一级文艺工作者化遗产保护单位。
========================================================
广西贵港市旅游局领导考察贵港市木格镇君子垌客家围屋群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redirect&tid=57051&goto=lastpost#lastpost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8 20:50 编辑 ] 这是初稿.目的是请大家指教.有些数字有待去量一下,图片待下次照后发上. 贵港的客家资料,很宝贵。
图片等你上传。 原帖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8-4 22:43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五是碉楼式。开平碉楼最为经典,约四、五层高。六是其它:如半圆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楼、围村式、堂横式围屋、杠式围楼等。碉楼一般是海外客家华桥所建,其它围屋或围楼一般是国内迁徙客家人建。
就开平碉楼来讲,并非客家人所建,他们是讲四邑话(粤方言)的华侨。但客家人在其他地方也建有碉楼。 相关文章:
贵港市中里乡平陆村平塘屯客家围屋调查纪实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116&pid=557081&page=1&extra=page%3D1#pid557081 原帖由 hd136302 于 2007-8-5 00:49 发表
就开平碉楼来讲,并非客家人所建,他们是讲四邑话(粤方言)的华侨。但客家人在其他地方也建有碉楼。
惠阳客家地区流行客家碉楼式老屋! 本镇就有几百栋! 这与建造当年流行潮流有关!多建于兵慌马乱计清末民初!
期待楼主的图片! 等待中... ...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7-8-5 21:46 编辑 ] http://www.56.com/u65/v_MTc4MDc1NTg.html贵港电视台播放的录像
请版主帮我发在一楼,我试了很多次不会
[ 本帖最后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9-4 11:38 编辑 ] 原帖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9-4 10:17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www.56.com/u65/v_MTc4MDc1NTg.html贵港电视台播放的录像
请版主帮我发在一楼,我试了很多次不会
没有文件链接当然不行,你发的那个是网页链接。
文件链接和网页链接是不同的。 原帖由 火德 于 2007-9-4 12:14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文件链接当然不行,你发的那个是网页链接。
文件链接和网页链接是不同的。
火德看样子很少上视频网站 http://so.56.com/index?type=video&key=%BE%FD%D7%D3%DB%ED%BF%CD%BC%D2
搜索君子垌客家结果:共有4个视频
一、广西电视台君子垌
会员:wjrgg 播放:2239 时长:06:21 发布:2007-10-07 标识:广西电视台简介:广西电视台资讯频道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专题报道!
二、贵港电视台<<今日贵港>>栏目
会员:wjrgg 播放:38876 时长:09:28 发布:2007-09-24 标识:君子垌客家 围屋 客家 贵港简介: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今日贵港
三、网友---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纪实
会员:wjrgg 播放:72907 时长:29:55 发布:2007-09-12 标识:君子垌客家 围屋 客家 君子简介: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纪实
四、贵港电视台<<新闻现场>>栏目
会员:wjrgg 播放:1127 时长:03:23 发布:2007-08-29 标识:ok 围屋 客家 君子简介: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新闻现场
[ 本帖最后由 席草青青 于 2007-12-6 11:23 编辑 ]
我们贵港 不错啊
:handshake: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