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42:59

台灣的客家音樂歷史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日治時期 (1895-1945年)客家歌曲的發展

劉惠月、劉潤惠整理

一、日治時期社會背景概述

1895年滿清帝國與日本為了朝鮮主權問題而發生了甲午戰爭,結果滿清戰敗,簽下「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與日本。當時的日本已實施「明治維新」,採行西式教育。

日本接管台灣後,以高壓奴化的方式對待台灣老百姓。在音樂方面,積極推展日本音樂教育。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在台創立了師範學校,設立音樂科,教授西洋音樂知識或歌曲,培植師範音樂人才。這些音樂科學生畢業後,留日繼續深造西方音樂手法,回台後創作發表之歌曲,亦偏重西方音樂精神。隨著西洋及東洋音樂的輸入台灣,以及受到當時國際潮流的影響,打開了台灣人的眼界。之後,隨著日本商人的來台發展,一些西式娛樂活動便漸漸興盛起來,像聽唱片、留聲機、看電影、照相、歌劇等這些活動,不但開啟台灣人接觸科技產品的新視野,台灣人亦開始對傳統歌謠有了新的期待。

在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西化風潮下,能維持傳統風格不受西潮影響的客家傳統歌謠已屬鳳毛麟角。而1937年爆發中日戰爭後,日本下令禁用漢文,加以「皇民運動」之下,日治時期所創作的客語流行歌曲也遭受池魚之殃,更遑論客家傳統歌謠的保存了,今天能夠保留下來日治時期的少數幾首客家唱片,已成為研究客家音樂最珍貴的資源。

二、日治時期第一張客語唱片出版的過程

台灣第一張唱片錄製的開路先鋒是1914年的15名客家藝人,這次的錄音工作將台灣帶入一個留聲機唱片時代。而當年這?客家藝人所灌錄的唱片內容為客家音樂及客家採茶戲,換句話說,台灣出現的第一張唱片是客家的,這是客家人引以為傲之處,客家音樂在本土音樂所佔的席次不容忽視。當時錄製之背景大體為:

1914年台灣第一張唱片問世以前,1907年日本設立了第一家唱機唱片公司「日美蓄音器(留聲機)商會」, 1910年改名為「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該公司同時在台灣台北城內設立出張所,由日人岡本先生承辦業務,此即後來的台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1908年起,台灣報紙上已經有日本的留聲機及唱片廣告的出現。

「日蓄公司」的岡本先生,為了在台灣推廣該公司所出品的留聲機業務,以台灣人錄台灣的音樂為前提下,在1914年4月帶領了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15名台灣客籍藝人赴日本東京參觀「大正博覽會」及灌錄台灣第一批唱片的行程,15人在「大正博覽會」會場亦見識了一座大型留聲機,留下終生難忘的經驗。當時所灌錄的唱片包括客家八音「一串年」、「懷胎」及客家採茶戲「茶郎歸家」……等,共陸續錄製了59張客家曲盤(唱片),這批客家藝人為客家唱片及台灣的唱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紀錄,更為台灣帶入留聲機唱片的時代。


1925年「日本特許唱片製作所」在台灣推出的「金鳥印」低價位唱片,材質以厚紙板為主,同年「日蓄唱片」企圖扳回唱片市場,推出「東洋駱駝唱片」,售價定為一圓,兩家公司的市場戰爭,讓台灣唱片漸漸普遍化。

台灣自1914年至1925年間所出現的唱片,只有日蓄公司由前述15名客籍藝人所錄製的唱片,而依該公司所出版的唱片目錄得知,當時這15名客籍藝人雖然並未區分演唱者或演奏者,不過均才華洋溢,不但精通客家八音、北管、採茶戲等,車鼓小調、歌仔戲、流行小曲等亦樣樣精通,這些錄音文獻在台灣音樂史上更見其重要性。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44:57

三、日治時期流行歌曲的發展概況

日治時期初,一般的台灣人所能接觸到的歌曲音樂,只有像閩南歌仔戲或客家八音、南、北管音樂以及採茶戲等傳統歌曲,談不上什麼流行歌曲創作。一般民謠內容仍受限於日本統治階層的主觀意識形態。

從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中得知,日本佔台不久後,客家「打採茶」和閩南語的「弄車鼓」均被指為淫戲,為社會之亂源,有傷風敗俗之嫌。如1910年「台灣日日新報」報導:「粵籍有採茶之戲,最為淫穢。然愚夫婦以其醒心娛目,多喜觀之。」,1917年日本政府當局認為台灣歌曲有諷刺日本軍閥之意謂,而頒令禁唱。這時期遭禁唱的台灣歌曲包括客家的採茶戲、閩南的車鼓戲、閩南及客家民謠等。

日本政府禁唱台灣歌曲期間,民眾只能被迫接受從日本帶來的西洋音樂風格,後來隨著唱片的發展,開啟了台灣流行歌曲的市場。早期電影是沒有聲音的默片,若要了解其內容,完全要依靠字幕說明或辯士(即解說員)在旁講解。1930年代,上海的電影事業正蓬勃的發展,並陸陸續續的將上海默片電影輸入台灣。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掀起了一股創作流行浪潮,才使台灣歌謠的創作找到一線生機。

影響台灣流行歌曲的發展是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引進台灣放映,這部電影是 1932 年由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品的,是由阮玲玉、金燄所主演,描述佃農的女兒愛上地主的兒子,這對男女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因雙方家長的反對而不能在一起,最後女主角患重病去世的一段愛情故事。當時引進台灣的「桃花泣血記」電影,是黑白無聲默片,古倫美亞(即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了營造聲勢,招徠觀眾,製作了一首與「桃花泣血記」同名的創作歌曲,旋即引起相當得震撼。這首「桃花泣血記」是由當時默片電影著名的辯士詹天馬按電影內容寫成歌詞,並由同樣是辯士的王雲峰作曲,由歌仔戲出身的純純(本名劉清香)小姐所主唱。因為在日本政府的壓制下,自 1917 年禁唱台灣歌曲以來,老百姓已經很久沒有聽過以母語所演唱的歌曲了,而這首帶有哀怨風格的電影宣傳歌曲的出現,很快的打動台灣人民的內心深處,電影因此大賣。

「桃花泣血記」是台灣第一首創作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它的誕生雖比在 1927 年由黎錦暉所創作的國語流行歌曲「毛毛雨」晚了五年,但兩首歌真正的發展都在 1930 年代的這幾年間。

「桃花泣血記」的風行,激發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日籍負責人柏野政次郎積極製作發行流行歌曲,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 1933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正式成立文藝部,積極的以創作的閩南語歌曲,來搭配自大陸輸入的默片電影。 1933 年 11 月 18 日推出了「跳舞時代」和「紅鶯之鳴」兩 張唱片,並首次以遊街演唱方式,以達到造勢宣傳之目的,此舉不但帶動了默片電影在台灣的發展,連帶的也帶動了台灣唱片的發展。「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負責人柏野政次郎亦先後禮聘 陳 君玉、周添旺、李臨秋、鄧雨賢擔任文藝部工作 人員 ,大力推動台灣的流行歌曲,如 1933 年發行的「望春風」、「月夜愁」等; 1934 推出的「雨夜花」、「春宵吟」等,當時台灣掀起一陣創作熱潮。 1930 年代有客籍藝人蘇萬松,演唱一系列的 改編曲調 勸世文, 稱為「蘇萬松調」, 為客家「一代歌王」。

當然,繼「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後,數家唱片公司也相繼投入流行歌的製作行列,其中「失業兄弟」這首閩南語歌曲,歌詞內容描寫著:「 景氣一日一日歹, …… 恨天公無公平,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日時遊街去,暝時睏路邊。哎喲!哎喲!無頭路的兄弟。 」,此首歌雖頗受台灣民眾的喜愛,但日本政府認為「失業兄弟」 過分真實 的反應社會問題,而遭日本政府頒令禁唱,這是台灣第一首被禁唱的流行歌曲。

至於第一張客家流行歌曲「仰頭看天」唱片的出現,則較閩南語流行歌曲晚了兩年,出版時間是 1934 年,由「古倫美亞公司」利家唱片所出版,玉 梅 小姐所演唱。歌詞內容大概為:

   1. 1.仰頭看見你堂哥你嬌郎,我的親登哥,我的嬌我情人,走到何方向。我要歸去啊,親情來回家。愛分你的 ? 情難得講,想哥一日親像一年長,喊吾好方向仰得我情郎,都曉無月光光,走得不知自家向。想恩結情人,好難得結鴛鴦。
   2. 仰頭來看月光光,汝係勾到我的心頭上,我的船蓋糊塗好定愛來問。親似鴛鴦來我的心頭仰,毋使 ?? 就來安慰我。吾愛嫁風涼召開我情哥,喊我姊妹妹就來留盡香,毋好留月子香,毋留在該了今世,你我情絲長,一介挑夫能得大。

這首「仰頭看天」的歌詞雖然因年代久遠,唱片音質失真,一部份的歌詞聽不清楚,我們仍可看出內容是描寫思春般的少女情懷,玉 梅 小姐將少女羞澀的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

「仰頭看天」客語流行歌與閩南語流行歌「紅鶯之鳴」,歌曲的曲調均取材自大陸民歌「蘇武牧羊」。緣於 1933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之「紅鶯之鳴」發行不到半年,就已賣出一、二萬張的佳績,該公司於是興起了製作客家流行歌的動機,打鐵趁熱,隔年( 1934 年)客語流行歌「仰頭看天」隨即問世,亦取材自「蘇武牧羊」曲調。該公司又請來劉阿木、李氏春對唱客家採茶歌,蘇萬松演唱一系列的勸世文 . 。蘇萬松後來成為 1930 年代的客家「一代歌王」,而李氏春則是首次出現在客家採茶戲唱片的女旦角。  

可是好景不常, 1937 年日本蓄意展開侵華行動,爆發中日戰爭,隨即對台灣採取禁限措施,下令禁用漢文,台灣的流行歌曲遭受嚴重打擊,景況已不再。隨後在日本「皇民運動」之下,一切漢人文化活動備受壓抑。流行歌曲成了日本用來宣揚政令的工具,前述「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等閩南歌曲,亦均被改成日語歌曲,且成為日軍的進行曲。戰爭越來越激烈, 1944 年9月日本又在台灣實施徵兵制,人力物力兩缺,唱片公司紛紛歇業,於是發展中的流行歌曲,被迫暫時劃上休止符。

1940 年勝利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新婚進行曲」及「鬧廳(一串蓮)」兩張客家唱片,是目前所知日治時期最後發行的台灣唱片。

從 1934 年第一首客家流行歌曲「仰頭看天」的出現,到 1937 年中日戰爭,以及 1940 年最後一首客家流行歌曲「新婚進行曲」止,這期間雖只有幾年光景,不過這短短幾年的創作風潮,卻奠定了日後客家歌曲創作的基礎。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46:14

四、日治時期的唱片公司概述

( 一 ) 、日治時期曾出版客家唱片的公司如下:

   1. 古倫美亞(即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飛鷹商標),由東京的日人投資。其前身為「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公司)。 1925 年改為「東洋駱駝唱片」。 1929 年則將飛鷹唱片改為「改良鷹標唱片」,英文名由「 NIPPONOPHONE 」改為「 EAGLE 」。
      1933 年 1 月又將台灣唱片的製作和發行權獨立出來,正式成立「台灣古倫美亞公司」,副品牌推出利家唱片,封套、公司名稱和廣告文字也一併改為閩南語,以利行銷。該公司依唱片價位劃分為低價位的黑利家唱片、中價位的紅利家唱片。
   2. 博友樂唱片: 1934 年由郭博容投資。
   3. 泰平唱片: 1935 年由趙櫪馬等人投資。
   4. 勝利唱片: 1935 年板橋林本源家族企業代理。僅出版兩張客家唱片, 1940 年所發行的「新婚進行曲」及「鬧廳(一串蓮)」是日治時期最後發行的台灣唱片。
   5. 日東唱片: 1937 年由呂王平投資。 1930 年代後期產量最多的唱片公司,之後則不 發行製作 客家唱片。
   6. 美樂唱片: 負責人為胡金寶, 是一家純粹出版客家音樂的公司。 與光復後 1959 年彭雙琳先生成立之「美樂」無關聯。
   7. 三榮唱片:
   8. OK唱片 ( 奧稽唱片 ) :
   9. 月虎唱片:
10. 特許唱片:(金鳥商標)

( 二 ) 、 日治時期各唱片公司之消長:

日治時代客家唱片出版的高潮期,是在 1930 至 1940 之間,其中以「古倫美亞唱片」、「OK唱片」、「三榮唱片」、「美樂唱片」等四家公司最重視客家音樂,此時期代表的人物有蘇萬松、粱阿才、阿浪旦、卓清雲。

除了「古倫美亞唱片」(包括其前身「日蓄」「飛鷹」)發行過 100 多張外,「OK唱片」和「三榮唱片」發行量也很大,而「美樂唱片」更是專門以灌錄客家唱片為主。「美樂唱片」所出版的唱片中,編號 (1) 字頭為傳統小調、山歌、勸世文、採茶戲,共 50 多張,其中以整理「純古時」客家小調成果最多。編號 (3) 字頭為客家藝人用閩南語所編之歌仔戲。編號 (5) 字頭為北管。

1925 年台灣唱片才開始普遍化,在這之前,留聲機是一種時髦的貴族玩意,有錢的士紳、日本官員才消費得起,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1925 年「日本特許唱片製作所」在台灣推出了「金鳥印」低價位唱片,讓一般台灣人買得起。該唱片的材質以厚紙板為主,外層再塗上蟲膠製成,超細音溝,這種用厚紙板 做 的便宜唱片,炎炎日夏當扇子使用亦不覺得奢侈。同年,「日蓄唱片」企圖搶攻「金鳥唱片」大眾市場,將飛鷹商標改為「東洋駱駝唱片」出版,售價定 為一圓。隔年( 1926 )「金鳥印」開始出版南管、北管、歌仔戲、台灣風俗歌等唱片,因唱片價位壓低,加上留聲機價格也開始下降,唱片於是漸漸普及化,成為一種新潮的活動。金鳥唱片當年邀請林劉苟及新埔樂團所灌錄的客家音樂,口白均以海陸腔為主,獨樹一格。

從 1914 年至 1940 年之間,唱片共有 16 種品牌、 200 多張客家唱片推出。其間錄音品質一再提昇改進,唱片內容也逐漸豐富多元。「古倫美亞唱片」和副品牌的「利家唱片」是日治時期品質最優良的產品,迄今所留存的唱片中,亦以「古倫美亞公司」所出版的唱片品質及聲音最優良,雜音也最少。不過因戰爭之故,「勝利唱片」在 1940 年出版了最後一張唱片「新婚進行曲」、「一串蓮」後,市場即被迫停產,殊屬可惜。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47:13

五 、 日治時期台灣客家藝人概況

1914 年「日蓄公司」飛鷹唱片邀請赴日錄音的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阿添、?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15名台灣客籍藝人,包含樂師及演唱者,均是北部的客家藝人,共陸續錄製了59張客家曲盤(唱片),其中包括客家八音「一串年」、「大開門」 …、北管「三仙會…」、山歌小調「病子歌」、「五更鬧」…、傳統的三腳採茶戲「茶郎歸家」,及改良採茶戲「三伯英台」…等,範疇甚廣,雖然唱片圓標僅列出 7位,但依據當時報紙對此活動的報導,可知有15位藝人赴日錄音,而且全是男性。

1930 年代唱片的發展,錄製客家音樂的藝人大增,最著名的客家藝人為「一代歌王」的蘇萬松。此時期有為數可觀的客家藝人,遊走於各唱片公司間,如梁阿才和許氏冉妹夫妻以及阿玉妹,他們唱盡各類型客家音樂,笑科劇也不例外。 行情旺的藝人甚至幾乎跨足一半的唱片公司市場,茲就現有資料整理如下: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53:10

六、日治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客家藝人及作品概述

  此時期的代表人物首推蘇萬松、何阿文及梁阿才。蘇萬松個人獨特的「蘇萬松調」唱腔,迄今仍獨領風騷;何阿文是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的鼻祖。而梁阿才的有聲作品資料相當豐富;茲分述如下:

(一)、蘇萬松 (1899-1961)
蘇萬松為苗栗縣三湖村東三湖蘇屋人,為武秀才蘇發喜第六子。十餘歲遷居大甲日南,當時常四處走唱替藥商宣傳賣藥,演唱以勸世文為主的戲曲或短篇,他擅長以小提琴自拉自唱,其獨特的重鼻音唱腔及拖長的尾音「 ni 」,是他最大的特色,民間通稱為「蘇萬松調」。

蘇萬松日治時期蘇萬松只有替「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和它的前身「日蓄」改良鷹標唱片錄音,其客家勸世歌王的地位深受肯定,因此積聚成富,後遷於苗栗市開設布莊。 1957 年「苗栗國際唱片行」(即後來之美樂唱片公司) 彭雙琳先生,重刻其日治時期作品,名為【一代歌王蘇萬松傑作集】,可惜【勸孝歌】出版後第二年 (1961 年 )( 民國 50 年 ) 「一代歌王」蘇萬松隨 即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目前所知蘇萬松最早的錄音作品為 1930 年「 日蓄公司」改良鷹標出版的「報娘恩」,由蘇萬松勸世文內容觀之,其勸世文可分為短篇勸世及長篇說唱兩種類型。短篇勸世係勸化世人遵守倫理規範、盡忠盡孝,如「報娘恩」、「ㄚ片歌」等;長篇說唱係以戲曲中的故事來闡述忠孝節義之道,最終仍歸結到勸化世人之目的。蘇萬松的勸世文,在日治時期已打響名號,又有「勸世奇人」之稱。而其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蘇萬松調」,已成為客家勸世文的固定曲調,與流行於民間的老腔平板唱法並駕齊驅。

(二)、何阿文( 1858-1921 )
何阿文是 1914 年赴日本東京灌唱片的第一批台灣藝人之一,回台幾年後則過世。在追溯台灣的採茶戲藝人師承體系時,源頭均指向何阿文,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之記載可知,何阿文應為福建籍的客家人,當時他自大陸帶來許多採茶戲戲文。以此推測何阿文為台灣客家採茶戲鼻祖的說法,實不為過。雖然何阿文留下的有聲唱片僅有 1914 年赴日灌製之數十張唱片,但收的徒弟至少有五人,如梁阿才(丑)、何火生(丑)、阿浪旦(旦)、阿才丑(丑)、卓清雲(丑)等,這些徒弟中有些又收另一代徒弟,師承關係像樹枝狀般的散開,何阿文的地位則位於在所有枝椏的源頭。已知何阿文主要的傳承關係有:

何阿文 -阿浪旦(旦)─魏乾任(樂師)─曾先枝(丑)─

(三)、粱阿才( ?- 約 1960 )
梁阿才師承何阿文,為光復前後有名之「阿才丑」(另一位「阿才丑」是曾新才),另一個藝名為「麗聲」。其妻許冉妹,日治時期夫妻兩人遊走於各家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光復後之客家名旦阿玉旦及鄭美妹均為梁阿才弟子。

梁阿才能演唱各種類型民歌小曲、戲曲,尤專擅北管及採茶戲,有傳統三腳採茶戲,亦有新編或改良採茶戲。粱阿才在日治時期及光復後的美樂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以傳統三腳採茶戲及改良採茶戲為主。

(四)、鄧雨賢(1906-194年止)
台灣桃園龍潭人,三歲時隨父親遷至台北。鄧雨賢不僅出身於名門望族,家中更是世代以書香傳家,鄧雨賢之曾祖父、祖父及叔公皆曾考取秀才,而有「一門三秀才」的傲人記錄。但因鄧家自古即有「不行醫、不當官」之祖訓,因此鄧家長輩大多以「教育」為職志。1925年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後被派往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即今日日新國小前身)執教。1929年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負笈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研習作曲理論。

1932年由上海引進無聲默片電影,片名為「桃花泣血記」,片商為了宣傳,特製作一曲與電影同名的歌曲,由當時最有名的辯士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日籍的博野正次郎所創辦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這首歌灌錄成黑膠唱盤,為台灣第一首閩南語語流行歌曲。當時鄧雨賢在文聲唱片創作一首「大稻埕進行曲」

(作詞者不詳,此曲今已失傳)引起古倫美亞的注意,便被挖角擔任專門從事作曲的工作,鄧雨賢可說是當時台灣第一位具有客家背景,而從事譜寫閩南語歌曲之創作家。

1933年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雨夜花」、雨夜花描寫的是一位女性感嘆自已的身世,無異是台灣人民的心聲。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詞曲輕快、充滿了對生命的期許,對應整個台灣曲折坎坷的歷史,無不帶來快樂及希望。鄧雨賢自此締造了台灣歌謠第一次的創作高峰,幾乎台灣經典傳世的閩南語歌曲都是在此時出現,如「月夜愁」、「四季紅」、「跳舞時代」、「橋上美人」…等。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改採皇民化運動,台灣流行歌謠首次被禁,日本政府為了召集台灣人民前去南洋當軍夫,利用鄧雨賢的〈望春風〉改填上日語歌詞,成了〈大地在召喚〉,之後又利用當時早已膾炙人口〈月夜愁〉、〈雨夜花〉之曲調,改填上其他歌詞,成了所謂的「時局歌曲」,於是〈月夜愁〉變成〈軍夫之妻〉,〈雨夜花〉成了〈名譽的軍夫〉,此二首歌都是由日本人粟原白也更改歌詞。

1939年因太平洋戰爭炮火猛烈,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鄧雨賢只得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疏散到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仍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

1944年鄧雨賢因肺病與心臟病的併發逝世,一生發表近五十首歌曲,而難能可貴的是,〈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紅〉、〈春宵吟〉、〈碎心花〉、〈一個紅蛋〉、〈滿面春風〉、〈對花〉、〈想欲彈同調〉等歌曲,經過時間的歷練,已由當時流行的歌曲蛻變為台灣具有「時代性」的歌謠。鄧雨賢以客家子弟之身份,為閩南語歌曲譜下了許多世代傳唱的作品,可說是異數。甚至有人將鄧雨賢、蘇桐、黃讚福、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代流行歌壇作曲的「四大金剛」。

日前新竹縣政府為了紀念鄧雨賢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貢獻,經向國防部力爭,並且在客委會、新竹縣議會、芎林鄉公所的協所下,計畫於芎林野戰醫院原址設置「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期待這一位傑出客籍音樂家的風采再現。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54:27

七、日治時期的客家歌曲風格

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期間,對台灣採高壓統治方式,偏重西方音樂教育及歌劇等西式娛樂活動,這些活動當然影響著台灣人對傳統歌謠的詮釋。由當時所出版的唱片觀之,有些歌曲完全保留日治前未受西化前台灣傳統的風格;有受西化影響後改編的;也有吸收他劇種改編成客家的等數種風格。像唱片封面若加註「純古時」或「古時」者,可以判定係未受西化前的風格,如「美樂唱片公司」出版的「純古時廣東採茶」或「古時廣東採茶」系列歌曲。而1914年15人到日本所灌的台灣第一批唱片,雖未註明「純古時」或「古時」,以該時期社會背景觀察得知,應還沒有能力在台灣錄製,而唱片公司為了在台灣能順利推廣留聲機業務,才遠赴日本錄製唱片,因此第一批唱片應屬日治時期前台灣傳統的風格。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唱片則屬受西化影響下的產品。像「改良採茶」「廣東茶歌勸世文」「新款採茶戲」「改良新採茶」「新調採茶」「新採茶」「歌仔戲採茶調」「廣東新採茶」「新款茶歌」等系列歌曲,顧名思義,皆是創新實驗的產品。例如「羊標唱片」將歌仔戲改成採茶調的「陳三五娘過渡」;如「OK唱片」將歌仔戲呂蒙正(四大本戲之一)改編成客家戲的「頭本呂蒙正」「二本呂蒙正」「三本呂蒙正」等;如「三榮唱片」將子弟戲改編成客語發音的「送京娘」「渭水河」「王英下山」等。

至於樂器使用方面, 1914年第一批赴日錄音的客家音樂,以漢樂(八音、北管)為基礎,使用的樂器為民間傳統使用的胡琴等樂器。到1930年代的創新實驗潮流風格影響下,樂器的使用已不受限,小提琴、喇叭等西方樂器開始加入,甚至引用西方音樂片段,如「OK唱片公司」引用美國民謠<河畔明月>前幾小節的「夫婦評笑」;蘇萬松則以小提琴取代胡琴為伴奏樂器,自拉自唱創作出「蘇萬松調」的勸世文;另外,「日蓄公司」以管絃樂伴奏的「賣酒歌」「報娘恩」等,都是受西化風潮影響下的產物。

八、結論

日治時期客家藝人是台灣唱片的開路先鋒,這時期所留下來的有聲資料,對台灣音樂及本土文化的貢獻度極為重要,其地位不容忽視。觀古思今,我們這一代客家子弟應將這些美麗的聲音,加以妥善保存並發揚光大,讓客家歌曲繼續在台灣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1:《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鄭榮興著,90年2月初版一刷
2:《<一串蓮>的故事--日治時代客家唱片漫談》,李坤城92.10.31撰稿
3:劉楨整理,置於行政院客委會「台灣音樂資料庫」資料。
4:《台灣思想起》,劉國煒著,87年6月初版二刷
5:《台灣音樂閱覽》,陳郁秀編 ,86年8月初版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7:57:10

光復後的客家音樂發展概況

一、 客家音樂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光復初期(約1945-1962年電視發明前)

   1. 時代背景及主流市場概述
      台灣光復初期,百業待興,老百姓從廢墟中重建家園,唱片市場元氣尚未恢復,接著1949年中國政權易位,電影及唱片等工業從上海移到香港。隨著國民政府的遷台,「國語」流行歌慢慢從香港輸入台灣,在「國語」政策及媒體的主導下,國語歌曲成為流行歌市場的主流,這段時間,國語流行歌曲的代表有〈春風吻上我的臉〉、〈綠島小夜曲〉…等。

      客家、閩南語及原住民等本土歌曲,則由於國語運動的大力推行,以及種種不利本土母語文化的措施,加上大部分傳播媒體對本土母語歌曲的限制,使得本土歌曲由盛而衰,逐漸陷入萎縮的現象。這段期間,主要的閩南語歌曲有張邱東松作詞作曲的〈收酒矸〉及〈燒肉粽〉、王雲峰作曲、李臨秋作詞的〈補破網〉、呂泉生作詞作曲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等。

      還沒有電視的4、50年代,老百姓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是聽廣播、廟口看賣膏藥表演以及看電影等三種娛樂方式,當時電影及國語歌曲的來源,幾乎是從香港輸入。 1948年台灣開拍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1955年台灣第一部完全閩南語發音的電影〈才子西廂記〉拍攝;至於第一部完全客語發音的電影,則是 1965年的《茶山情歌》,由賴碧霞擔任編劇、導演、演員、演唱。此時期的本土語言發聲的電影,有少量是因電影需要而產生的歌曲,不過和國語唱片比起來,實在少得可憐。

   2.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市場
      這個時期因為還沒有電視,在客家庄來說,看採茶戲、走江湖賣膏藥的「撮把戲」、聽廣播等是最大的娛樂,以傳統的客家山歌、採茶戲、客家八音及北管音樂為主,至於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則較國語、閩南語歌曲晚些。

      1962年中廣苗栗台和「苗栗縣客家民謠研進會」合辦「第一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當年賴碧霞得到「山歌仔」組冠軍,黃連添是「平板」組冠軍,豆腐伯母是「老山歌」組冠軍。這是光復後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全省山歌比賽,以後每年或隔年苗栗縣都有舉辦山歌比賽,後來山歌比賽的重鎮移到了新竹縣竹東鎮,迄今每年農曆正月22日的「天穿日」仍繼續舉辦山歌比賽,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山歌盛會。參加山歌比賽得到冠、亞軍的歌手,幾乎都曾被唱片公司網羅灌唱片,其中以美樂唱片公司的產量最多 。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02:33

3. 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概況
      此時期著名的客家山歌藝人有黃連添、賴碧霞、徐木珍、羅蘭英、羅石金、彭惠珠…,作曲者莊啟勝以及八音界公認的「一代大師」陳慶松等,茲分述如下:

A.黃連添(1917出生-1990止)
      原籍花蓮光復鄉,32歲時因為發高燒又遇空襲,耽誤看病,所以雙目漸漸失明。以自創的大廣琴,無師自通、自拉自唱來賣藝維生。1962年「第一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中,得到「平板」組冠軍。1965年搬到竹東,74、5歲左右搬回花蓮。擅長唱山歌、演笑科劇、說唱等。黃連添留下的作品相當多,以美樂唱片為主,月球、愛華也有,如【勸郎怪姊】、【客家民謠】、【客家山歌】、【歌才比賽記(上)】、【歌才比賽記(下)】、【路上談情(上)】、【路上談情(下)】等專輯。

B.賴碧霞(1932出生-迄今)
新竹縣竹東人。曾擔任張學良療養所電話接線員。1962年「第一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中,得到「山歌仔」組冠軍,先後於「五洲」、「百合」「鈴鈴」「美樂」「遠東」等唱片公司灌錄客家唱片,也曾在新竹台聲、桃園先聲、竹南天聲、屏東燕聲、中廣苗栗台等擔任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1961年與明郎(呂金守)於「鈴鈴唱片」編作客、閩笑科唱片〈茶山情歌〉,1965年第一部完全客語發音的電影《茶山情歌》,由賴碧霞擔任編劇、導演、演員、演唱。
先後在中國文化大學民俗藝術研習班、師範大學音樂碩士班民間歌謠、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等擔任講師。1986年獲教育部頒發「民族藝術薪傳獎」殊榮。曾赴日本、東南亞、大陸廣東梅縣等地巡迴演唱。

她的有聲資料作品相當多,自己也編了不少曲目,例如姑嫂看燈等,出版的書籍有「賴碧霞的台灣客家山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台灣客家民謠薪傳」(樂韻出版社出版)等作品。目前仍不斷在教學、演出、創作,對客家歌謠傳承工作仍努力不輟,是客家界的常青樹。

C.徐木珍(1944 出生 - 迄今 )
繼蘇萬松後,另一個被封為「 客家山歌王」的藝人。新竹縣芎林鄉下山村人。周歲患麻疹,當時正值空襲頻頻,耽誤了診治時機,導致雙目失明、右耳失聰。七、八歲時即能唱客家山歌。十三歲後跟表哥到中壢、竹東、新埔、關西、苗栗 .. 等客家庄,以走江湖、賣唱為生。徐木珍雖然沒有受過?育,但最為人稱讚的就是即興演唱的功力,此外,他前前後後出了上百張的客家唱片,數量非常大,目前在新埔義民廟旁主持命相館,以算命為生,唱山歌為興趣,鮮少公開表演。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04:02

D. 羅蘭英 (1935出生-迄今)
苗栗大湖人。曾在中壢「新?園」閩南劇團二年,18歲與劉邦順結婚後,與先生一起組「劉邦順賣藥團」在花蓮、屏東、東勢、桃、竹、苗等客家庄,做「撮把戲」、賣膏藥為生。電視興起後,曾組「羅蘭英歌唱團」,以打八音為主。

E. 陳慶松(1914出生-1984止)
苗栗人。祖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至今有100多年歷史。陳慶松可以鼻孔吹奏兩把「嗩吶」,為八音界的「一代大師」。九歲時學習小型嗩吶、胡琴、打擊、北管戲曲及九腔十八調的唱腔。十歲開始隨八音團工作,負責「吹場音樂」及簡單「八音小曲」的演出,十二歲學習黑頭道士、道場音樂的吹奏。傳授的門徒有兒子鄭水火、侄兒鄭天送、學生郭鑫柱、謝顯魁、胡煥祥、李阿增及孫子鄭榮興等。以「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型態在新竹、苗栗、東勢客家庄演出,深獲好評,也常常在許多八音團的比賽中,得到優勝。1977年7月25日於台北實踐堂「第二屆民俗藝人演奏會」演出〈鐵鍛橋〉、〈六板〉,及〈十送金釵〉等樂曲,又以鼻孔吹兩把嗩吶,震撼音樂界。
擔任過「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團長,也搭過「彈劇團」、「新龍鳳」、「南華陞」等團。曾在「苗栗巧聖軒」、「大坑勝樂軒」、「福星和樂軒」、「苗栗新樂軒」、「福星軒」、「頭份巧聖軒」、「頭份內彎八音團」擔任指導老師。錄製過的客家八音唱片數量頗多,主要有〈新一金姑〉、〈開金扇〉、〈六板〉、〈情不捨〉、〈懷胎曲〉、〈端茶〉、〈鳳凰鳴〉、〈糶酒組曲〉、〈八音小曲〉、〈大開門〉等。

F. 楊玉蘭(1920出生-1998止)
本名劉楊大妹,藝名楊玉籣,新竹關西人,生父古阿雄,生母張宜妹,自小家境困苦,有許多養父母,所以曾姓陳、劉。曾與林春榮合作賣過藥,與先生楊金源(藝名楊木源)皆為唱採茶戲的藝人,因此個人唱片作品較少,在其夫所組的「潮聲戲劇團」期間,曾到各地的客家庄演出,民國60年以後內台戲沒落,則做「撮把戲」為生。楊玉蘭擅長用採茶腔或山歌腔說唱,時人稱為「楊玉籣調」。留下的說唱作品有鈴鈴唱片的【十歸空】、遠東唱片的【講得好】、【楊玉蘭勸世文】、【娘親渡子】等;採茶戲作品有【陳三五娘】、【貍貓換太子】、【薛仁貴回家】、【孟姜女】、【偷龍轉?】…等。

G. 湯玉蘭
中壢人,藝名「小百合」,安家全省歌比賽獲冠軍,與賴碧霞並稱為客家二后。作品相當豐富,有【青春樂】、【十二月古人】(月球唱片客家民謠第1、5集)、【老山歌】、【山歌子】、【十八嬌蓮】(月球唱片);【花有清香】、【全家福╱年青可貴】、【阿梅姨打銅╱五更鼓】、【湯玉蘭歌唱集】(日本訪問團歌后)、【新十八嬌蓮】(美樂唱片)…等。

H.彭登美
竹東人,日本名字為桃美﹙Tomi,擬音﹚。曾自組劇團,為光復前、後著名的內台戲藝人,內臺戲沒落後,做過賣藥生意。參加全省山歌比賽得到冠軍後,受美樂唱片公司老闆邀請灌錄數量眾多的說唱、採茶戲及歌唱類唱片,作品相當豐富,採茶戲有【花子收徒弟】、【義方教子】、【綁遮尾】、【水蛙記】…等、說唱類有【雙花亂】…等、歌唱類【娘親】、【浪子回頭】…等。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04:26

( 二 ) 、翻唱時期( 約 1963-1970 年代初期)

   1. 時代背景及主流市場概述
      1962年電視發明後,國語歌曲在歌唱節目的助長下,成了強勢的音樂主流,1966、1967年間台視〈群星會〉等節目播出,〈群星會〉成了這個年代國語流行歌的代名詞,客家、閩南語及原住民等本土歌曲只有敬陪末座了。許多製作本土歌曲的唱片公司,在此不健康的大環境下,為了降低製作成本、減少投資風險,於是進入所謂“翻唱歌曲”的市場,紛紛用日本歌曲填上歌詞,甚至連歌詞都是直接翻譯,像閩南語歌的〈孤女的願望〉、〈心所愛的人〉、〈黃昏的故鄉〉等皆是以東洋風改編的歌曲。這些“翻唱歌曲”幾乎搶走了本土歌曲的地位,許多優秀的作家和歌唱者,因市場緊縮、生計困難、不合理的廣電規定等因素,紛紛轉業改行,嚴重壓抑了創作歌曲的發展。
   2.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市場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亦跟著“翻唱歌曲”的腳步,,舉凡黃梅調、日本歌曲、福佬流行歌曲、國語流行歌曲等,都被拿來重新填詞,成為客家流行唱片。美樂唱片公司則出版一系列“翻唱歌曲”改編自傳統的採茶戲、客家八音、北管音樂等約250張唱片。流行歌的代表作是1963或1964年文光的〈斷情〉客語專輯,都是由日本歌曲改填客家歌詞的作品,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張客語流行歌唱片。
      此外,1965年惠美唱片出版的〈李文古〉說唱類笑科劇亦造成轟動。此張由戴寬群與明朗、文光三人共同合作編寫而成,當中穿插的歌曲旋律,除了傳統的客家民謠外,還包括了日本歌曲、黃梅調、閩南歌曲、國語歌曲等曲調,〈李文古〉說唱類笑科劇將這些曲調重新填上客家歌詞來演唱。由於出版後受到鄉親的喜愛,不但在南台灣受到瘋狂歡迎,北部客家庄也是如此,明朗與文光又再接再厲,一下出了十集,反應仍熱烈,紅遍客家庄。
   3. 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概況
      此時期的代表性藝人,流行歌的文光(本名李龍麟)、明朗(本名呂金守)、梁淑媛等;傳統歌曲的賴碧霞、彭登美、黃連添、張瑞竹等;採茶戲的鄭美妹、葉香籣、楊玉蘭、曾先枝、賴海銀等;客家八音及北管的陳慶松、鄭水火、郭鑫桂、周新桂、謝顯魁以及「六歲天才老生」的鄭榮興等人。茲就文光、明朗、曾先枝分述之: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06:32

A. 文光(1934出生-迄今)
本名李龍麟,屏東縣萬巒鄉人,因參加閩南語歌唱比賽而出道。約於1963或1964年灌錄一張〈斷情〉客語專輯,這是光復後台灣第一張客語流行歌唱片。1965 年起與明朗合作編寫十集的〈李文古〉笑科劇。

B. 明朗(1935出生 -迄今)
本名呂金守,高雄鹽埕地區的河洛子弟,父親是澎湖人,母親是屏東的客家人。原本是自輪車修車手,因參加閩南語歌唱比賽而出道,唱片公司發現他會講客家話,而錄製客語歌曲,而後成為一位跨客語、閩南語歌壇的創作者,譜寫過200首以上流行歌曲,曾以「敏郎」藝名演唱「舊皮箱的流浪人」等自己創作的閩南語歌語,也曾在鈴鈴、惠美等唱片公司以「明朗」藝名出版不少客家流行歌曲或笑科劇,如〈兩童年〉、〈李文古〉、〈愛馬客語明朗歌唱集〉、〈客家流行歌曲(6)〉、〈客語最新轟動笑科集─樂督師二三〉、〈故鄉新希望〉、〈客語最新轟動笑科集─倆同年(弄假成真)〉笑科集… 等,其中〈故鄉新希望〉曾獲客家新曲獎。

C. 曾先枝(1932出生-迄今)
原籍南投埔里,1932年生於桃園龍潭,其妻賴海銀也是採茶戲演員。有「客家戲國寶級」演員之稱,是台灣目前少數「三腳採茶戲」的前輩演員。11、12歲時向舅舅魏乾任學戲,其舅舅的文戲師傅是當時最有名的乾旦-阿浪旦,武戲師傅是郭天其。據傳,台灣三腳採茶戲是何阿文傳入,魏乾任是第三代,曾先枝之後因電視興起及電影的風行,三腳採茶戲逐漸沒落,沒有再收弟子,因此,當今採茶戲藝人中,曾先枝可說是唯一熟悉三腳採茶小戲與客家大戲的編導。1977年與人合組「小美圓」戲班,自己寫劇本,最早的劇本是「三娘教子」。1987年加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擔任導演及丑角的演出;曾獲第四屆客家戲劇比賽的最佳導演獎。目前在台灣戲劇專科學校及台北市社教館延平分館客家戲研習班從事教學的工作。
出版過的唱片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薛仁貴回家〉、〈吹牛三與雞該麻〉、水晶唱片〈客家三腳採茶戲〉三張專輯之編劇及演唱。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08:58

(三)、民歌運動時期(約1970中期-1980年初)

1. 時代背景及主流市場概述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1978中美斷交、1979年美麗島事件等事件後,民族運動一時成為文化運動的焦點,「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蔚為主流。正當國語歌曲〈梅花〉風行之際,1975年楊弦、胡?夫將余光中的現代詩,譜成創作歌曲在台北中山堂發表,接著楊弦又在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從此揭開了民歌運動。1977年金格唱片公司順勢推出一系列「金韻獎」歌唱比賽,更造就了「作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這種自我創作的熱潮。

2.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市場
      客語歌曲起步較國語及閩南語歌曲晚些,雖然各地吹起了民歌運動,或許是客家人保守的民族性使然,投入自我創作風格的人則不多。直到1981年吳盛智和呂金守合作【無緣】專輯,被認為是客家流行歌曲的開山始祖後,才帶動一批創作風潮。【無緣】專輯除了〈無緣〉、〈勇往直前跑〉、〈濃膠膠〉外,吳盛智還將客家傳統歌謠以西洋熱門歌曲方式改編,如〈十朝歌〉、(撐船歌)、〈桃花過渡〉、〈摘茶歌〉(老山歌)等,為後世的客家創作音樂樹立典範。可惜1983年吳盛智車禍早逝,客家流行音樂界慟失英才。

3. 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概況
此時期的創作大將是呂金守、吳盛智、徐煥藏,陳清台及客家歌謠藝人洪添福等人,茲就吳盛智概述如下:

A. 吳盛智(1944-1983)
苗栗大湖人,建台高中肄業。擅長吉他演奏,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把吉他」,對樂團所使用之各種西洋樂器亦頗精通。服兵役時任職藝工隊,退伍後,與知名歌手薛岳等人組織「陽光合唱團」,擔任主唱兼吉他手,為當時全國三十幾個西洋熱門合唱團中之佼佼者。本來「陽光合唱團」以演唱西洋歌曲為主,後來吳盛智受了呂金守及客家社團的影響,創作出【無緣】客語專輯。吳盛智經常應邀在電視節目中抱著一把吉他演出,是第一個在主流電視媒體,大聲唱出新客家歌的歌手。

「陽光合唱團」解散後,曾擔任台視樂師。1976年出過兩張西洋唱片,1979年推出自己創作的國語歌曲唱片,1981年演唱由呂金守製作的【無緣】專輯,收錄〈無緣〉、〈濃膠膠〉、〈勇往直前跑〉等客家創新歌曲,由皇冠唱片出版。其中〈無緣〉曾在1986年多次被雲門舞集使用於「我的鄉愁,我的歌」舞碼中;該曲並收錄於滾石之後發行的原聲帶專輯中,造成極大的迴響,也使得吳盛智被喻為現代客家新音樂的鼻祖,其前衛的西洋熱門音樂式編曲曲風,以及充滿自信的演唱風格,影響了新一代的客家音樂創作者,更帶動了一波客家音樂的浪潮。

吳盛智創作的客家歌曲,除了【無緣】專輯的〈無緣〉、〈勇往直前跑〉、〈濃膠膠〉三首新曲之外,池秋美個人專輯中亦收錄他的作品〈捱係中國人〉。1983 年準備與同鄉涂敏恆合作〈愛情記號〉、〈初戀印象〉、〈愛你在心中〉等數首新歌,並自己詮釋〈捱係中國人〉一曲之際,不幸於該年12月發生車禍死亡,得年 39歲。與涂敏恆合作之作品,後來收錄在1987年11月四海唱片出版的【大憨牯汽車】專輯中。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15:31

( 四 ) 、客家運動時期( 約 1980 年中 -1990 )

   1. 時代背景及主流市場概述
      1980年代中期,尤其是1987年解嚴以後,社會漸漸開放,新一代的作家與歌者紛紛嶄露頭角,唱片業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像閩南語歌的〈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等歌曲。1989年底由王明輝、陳明章等四人組成「黑名單工作室」,製作【抓狂歌】專輯,由滾石唱片公司出版,這張專輯曲風和歌詞都極具爆炸性,突破閩南語歌曲悲情的傳統作風,對流行歌曲產生了極大震撼力。

   2.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市場
      這個階段是「客家運動」最熾熱時期,如1987年10月「客家風雲」雜誌創刊、1988年12月「還我客家話」大遊行、「爭取客家語電視節目」等,皆直接或間接刺激客家歌曲的創作。
      1980年代桃竹苗一帶成立許多地方性的唱片公司,如邱從容的永漢(後來改為漢興)、劉家丁的吉聲、李寶?的龍閣、黃義桂的全成(後來改為上發)、徐雲芳的嵐雅…等公司。主力公司為漢興傳播公司,該公司老闆邱從容挑選了鄧百成、劉平芳、陳威、蔡孟甫等年輕歌手,搭配作詞作曲大將涂敏恆及林子淵,製作出數量驚人、口碑又好的客語流行歌,許多首歌目前仍在客家庄流行,本期代表的歌曲〈細妹按靚〉、〈客家本色〉、〈一支檐竿〉等都是漢興出版品。

   3. 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概況
      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創作人,有在國語歌曲創作頗負名聲但仍尋根擁抱母語的涂敏恆、林子淵兩人,及受音樂專業教育的胡泉雄、楊兆禎、鄭榮興,及持續有新作品的呂金守,歌手有魏海珊、彭嬿、劉平芳、鄧百城、林展逸、李秋霞、古慧慧、陳志明、陳威等。茲就林子淵、涂敏恆、鄭榮興、胡泉雄概述如下: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17:57

A. 林子淵(1943出生-1993止)
      本名林庭筠,苗栗頭份人,小時隨父親遷居台北市,後定居於中壢。在18歲時發表首次作品,獲唱片公司賞識,開啟了他的創作之路,退伍後成為一個專業作曲家。原本只創作國語歌曲,在漢興傳播老闆邱從容力邀下,投入了客語創作工作。
      1980年的作品有〈客家本色〉作詞、鄧百成〈出外〉、蔡孟甫【不一樣的人】、劉平芳【十八歲的心情】、陳威【行出自家的路】  等專輯。其中〈細妹仔按靚〉一曲,吉馬唱片於1992年買斷版權後,由羅時豐以閩南語翻唱,客家話「細妹按靚」一時成為台灣的流行  語。1991年與楊政道合作〈一枝擔竿〉,入圍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
      第一個入圍金曲獎的客籍男歌手鄧百成,曾以〈皇天不負苦心人〉入圍1991年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就是林子淵作詞作曲。
      林子淵的作品旋律都非常清新動人,如國語歌曲〈情鎖〉、客語歌曲〈一領蓬線衫〉、〈細妹按靚〉、〈一枝擔竿〉、〈皇天不負苦心人〉、〈一條花手巾〉、〈蛾眉月〉、〈十八歲的心情〉、〈一場遊戲〉、〈情殘夢碎〉、〈按仔細,承蒙你〉、〈做個男人愛有志氣〉等歌曲。不幸於1993年廣東梅州發生車禍身亡。

B. 涂敏恆(1943出生-2000止)
苗栗大湖鄉人。有「客家歌謠教父」之稱。1964年(22)歲就讀政戰學校音樂系時開始作曲,曾任民生報文字記者,後來專職音樂創作。最初以創作「藝術歌曲」及「軍歌」為主,後來與兒時玩伴吳盛智一同嘗試國、台語歌曲的創作。1970年踏入國語流行歌壇創作之路,1973年以「羅福星烈士頌」合唱曲,獲「教育部黃自紀念獎」。1981年擔任四海唱片總監,與吳盛智製作一張「捱係中國人」全新客家專輯。吳盛智後來因車禍身亡,涂敏恆仍於1987年勉力完成【大憨牯汽車】專輯。在此期間,涂敏恆在四海唱片陸續出版了【阿啾剪、尾佗佗】等四、五張客家童謠專輯。1989年創作「客家本色」,現已成為客家的「國歌」,自1991 年起更全心創作客家歌曲,是當今客家界出版量最大的創作者,創作的歌曲超過2300首,包括「創作音樂」、「流行歌曲」、「童謠」、「歌謠」、「藝術歌曲」、「軍歌」等。1999年於故鄉苗栗縣大湖鄉成立「客家樂府」客家詞曲創作中心,免費教授山歌。
代表作有〈死河壩〉、〈客家本色〉、〈送你一把泥土〉。創作歌曲如〈月光光〉、〈紅梅〉、〈乾杯〉、〈感謝〉、〈昔時賢文〉、〈總講恩無緣〉、〈客家進行曲〉、〈涂敏恆專輯〉、〈太陽也哭泣〉、〈大憨牯汽車〉、〈相思苦問蒼天〉、〈月光光秀才娘〉、〈南庄細妹〉、〈夜夜青海〉、〈苦澀的呢喃〉、〈我是客家人〉等達兩千多首。不幸於2000年3月14日在獅潭進入大湖鄉的三寮坑路段車禍身亡。

C. 鄭榮興(1953出生-迄今)
六歲天才老生鄭榮興,出生戲劇音樂世家,現任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校長。
出生戲劇、音樂世家,祖父是八音界「一代大師」陳慶松;祖母是採茶戲名伶鄭美妹。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即顯露其音樂天份,五歲敲揚琴、六歲錄製北管戲曲唱片,有「六歲天才老生」之稱,七歲拉胡琴、九歲吹嗩吶、唸小學時在「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坐場;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組畢業,法國巴黎大學音樂博士班DEA文憑,目前為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校長。
歷任「苗栗陳家北管八音團」團長、1987年創辦「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任台北市技藝舞蹈職業工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國立復興劇校綜藝團團長、國立復興劇校歌仔戲科主任、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校長。
製作的客家大戲有1995年「婆媳風雲」、1996年「相親節-姻緣沒錯配」、1999年「花燈姻緣」、2003年「錯沒錯」、2004年「喜脈風雲」、 2005年「大宰門」等。分別於1987年及1992年獲教育部薪傳獎。1991年8月赴波蘭參加國際民俗藝術比賽,榮獲冠軍。1992年11月獲教育部頒發表揚社會教育有功人員,參等教育文化獎章。1998年獲客家台灣文化獎。

鄭榮興作品數量相當多,如〈新一金姑〉、〈開金扇〉、〈六板〉、〈情不捨〉、〈懷胎曲〉、〈端茶〉、〈大開門〉、〈四大金剛〉、〈一巾姑〉、〈大團圓〉、〈大五對折〉、〈十二月古人〉、〈客家民謠組曲〉、〈白牡丹〉、〈清晨早〉、〈冷包茶〉、〈福路曲牌─風入松〉、〈西路曲牌─新番竹馬〉、〈鑼鼓音樂─蝴蝶雙飛〉、〈吹腔音樂─天官賜福〉、〈崑腔音樂─六國封相〉、〈絲竹音樂─滿堂紅〉等客家八音及北管樂曲;著作有「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客家戲基礎唱腔選」、「客家大戲選讀」、「客家三腳採茶戲選讀」、「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論述稿」、「客家三腳採茶戲身段教材.旦角身段基礎篇」、「台灣客家八音的變遷」、「客家戲曲身段教材.基礎身段篇」、「台灣客家音樂」、「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等書。

D. 胡泉雄(1944出生-迄今)
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曾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工作,1973年起擔任山歌比賽裁判,後來放棄傳授鋼琴與小提琴工作,與友人成立「苗栗縣客家山歌推廣協會」,在苗栗推廣客家山歌。1980年為了紀念頭份鎮230週年,編寫「客家民謠語唱好山歌的秘訣」一書。1981年及1983年分別成立「客家山歌巡迴演唱會」、「客家民謠春節環島演唱團」在全省客家庄巡迴演唱。後來又成立「客家山歌綜藝表演團」在各地文化中心演出。1990年以「中華民國客家民謠研究會」名義到廣東惠陽、梅州觀摩訪問。1988年起陸續在台北三興國小、忠義國小、長春市場、士林國小、光復國小,台北縣、基隆市、宜蘭、苗栗、台中等地開班授課。1993年自台北興雅國中教職退休。
著作有「客家歌謠的傳統與創新」錄影帶、「台灣客家山歌130」、「客家民謠」錄音帶、「台灣客家山歌經典6集」、「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的意境」、「胡泉雄客家民謠精華」、「客家山歌萬里揚」CD有聲書等。

venen111 发表于 2007-4-13 08:18:57

(五)、自由創作時期(約1991-2000年間)

   1. 時代背景及主流市場概述
      1990年以後,本土流行歌曲逐步朝多元化發展,此時相繼浮現了各種流派與風格的歌曲,甚至有華語、英語、客家、原住民、閩南話等多種語言混雜一起的歌。而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及林強1990年12月的閩南語創作歌曲〈向前走〉則開了顛覆傳統的曲風之聲,〈向前走〉歌詞中「啥咪攏不驚」一時成為流行語,閩南語歌曲進入搖滾樂風,連帶的客家流行歌曲也進入了自由創作的時代。

   2. 此時期的客家歌曲市場
      此時主流唱片市場以閩南語搖滾風格為主,客家歌曲的創作也模仿主流市場音樂風格。1992年起滾石唱片發行了「新寶島康樂隊」一至四張專輯,由黃連煜和陳昇合作,混合了國、客、閩語,以巡迴演出方式促銷,這是首張以主流音樂包裝銷售,並試圖打進主流市場的客家音樂。
      1996年硬頸暢流客家樂團的出現,是台灣第一個用客家話唱搖滾的樂團,迄今出版了三張專輯,第三張專輯融合了四縣、海風加上閩、原、國、英及外來語等語言。代表歌曲有〈山歌搖滾〉、〈現代孝子〉、〈半塊排骨〉等。
      1994年客家鄉親受到還我母語運動、客家風雲雜誌(即目前的客家雜誌)推動「客家發聲」運動之影響,出錢出力成立了寶島客家廣播電台。電台分別於 1996、1997 年舉辦「異客聲音」巡迴演唱會,刺激了顏志文、陳永淘、謝宇威、李一凡等創作歌手出現。
      顏志文在主流市場製作許多知名歌手專輯後,1995年因參與侯孝賢導演的「好男好女」電影配樂,激發他投入客家歌創作之路,1997年成立「山狗大樂團」,並由水晶唱片公司推出了「係麼人佇唱山歌」第一張專輯,也是由主流市場踏入客家市場的代表作。2003 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後來協助陳永淘推出【頭擺的事情】專輯,將陳永淘帶到客家歌曲創作之路,陳永淘創作出一系列全部以海陸腔及「民謠吟遊詩人」風格的歌曲,在客家唱片市場上獨樹一格。
      謝宇威則是由參加歌唱比賽發跡,1991年以「made in Taiwan」一曲獲得第五屆「青春之星」東南亞暨台灣總冠軍及最佳編曲獎,為歷屆大賽以來唯一獲冠軍的台灣隊伍。1992年又以海陸腔創作「問卜歌」獲第九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音樂大賽第一名及最佳作曲獎、最佳演唱人獎,1995 年出版個人首張創作專輯【我是謝宇威】並將〈問卜歌〉收入,由飛碟唱片發行。
      1997年起新竹縣政府每年舉辦「客家新曲?」活動,這個活動鼓勵年輕人投入客家流行歌曲及山歌歌詞創作,例如欒克勇是得獎的常勝軍。此時期投入客家流行歌曲創作及演唱的人數有大幅成長,創作出來的客家歌風格迥異。

   3. 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概況
      客家流行音樂界有所謂的舊「四大天王」,若以1991-2000年「自由創作時期」來看,「四大天王」是指蔡孟甫、陳永淘、顏志文、謝宇威等四人,不過蔡孟甫自【沒共樣的人】專輯後,沒再出版專輯也鮮少活動,是所謂的「一片歌手」;陳永淘近二年來也較少活動。
      此時期投入客家歌曲創作的人,不但是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也是風格各不同的時期。代表人物有蔡孟甫【沒共樣的人】專輯、創作歌手謝宇威【我是謝宇威】專輯,顏志文【係麼人佇該唱山歌】、【山狗大】、【阿樹哥的雜貨店】、【紙.鷂】專輯,陳永淘【頭擺的事情】、【水路】、【離開台灣八百米】專輯,硬頸暢流客家樂團、古重禮、蔡氏三兄妹、林展逸等,馮輝岳、欒克勇、李貴盛等人則投入詞曲創作之路。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的客家音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