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歷史建築
三義鄉建中國小奉安殿類 別: 其他歷史遺跡
登錄之理由: 本座「奉安殿」是日式亭閣為存放日本天皇親頒的「敕語」,乃全縣唯一留存的一座,為意識型態之空間見證,富歷史文化意義具登錄本縣歷史建築之價值。
登錄日期: 91.09.17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10500186號
三義鄉建中國小奉安殿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eb956c94.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f30e6ba.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6de432e.gif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f624707c.jpg
三義鄉建中國小奉安殿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de15ab53.gif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19b93a8.gif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35c1bfa8.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03a7ba9.jpg
三義鄉建中國小奉安殿
苗栗縣三義鄉建中國小是縣內唯一在校園保存「奉安殿」的學校,「奉安殿」是日治時期,專門供奉日本天皇御真影(天皇夫婦玉照)及天皇頒布「教育敕語」的建築物。三義舊名「三叉」,建中國小前身是「銅鑼灣公學校三叉分校」,創立於 1904 年(明治 37 年),最早是 4 年制,後改為 6年制。1920 年獨立為三叉公學校,1950 年(民國 39 年)改名建中國民學校,1968年改名建中國民小學。
奉安殿的起源跟日本天皇頒布教育敕語有關,1890 年(明治 23年)日本天皇頒布「教育敕語」,作為全日本最高教育準則。1899 年(明治 32 年)台灣總督府將敕語謄本與天皇御真影(天皇夫妻玉照)頒發到台灣各學校。
教育敕語視同聖旨,所有課程設計以教育敕語為中心思想,要求老師對此時時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作為教學依據。頒發到各級學校的教育敕語,深受校方重視。敕語放在梧桐木錦盒中,與御真影一同鎖在特製鐵櫃(又稱奉安庫、奉安櫃)中,校舍發生火警或水災意外事件時,奉安庫的敕語、御照是首要搶救目標。
日治期間每逢國家慶典、天皇誕辰,包括元旦(日本新年)、2月 11 日紀元節(日本神武天皇登基)、4 月 29 日天長節(昭和天皇誕辰、11 月 3 日明治節(明治天皇誕辰)等,校方會恭敬取出錦盒,高舉過眉捧住錦盒,校長打開錦盒捧讀時,全校師生必須低頭肅立聆聽,不可正視,氣氛莊嚴肅穆。
日本政府擔心天皇敕語發生任何意外,發起蓋「奉安殿」保護的風氣,奉安殿建築比照日本神社社殿型態,以彰顯其神聖的地位,建材特選耐震防火材料,當時校舍建築多為木造結構,唯奉安殿採鋼筋水泥建造,可見校方重視奉安殿的程度。
建中國小奉安殿設計、興建年代已不可考,目前所在位置,是以前的校門口,根據舊照片,建中國小舊校門有兩根方型門柱,前有階梯,學生進登階進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奉安殿。當時許多學校把奉安殿蓋在校門與校舍之間,師、生出入必經之處,師生經過必須駐足行禮,學校有任何慶祝、典禮活動,都會在奉安殿前拍照留念。
台灣光復後,政府為消除日本殖民的文化陰影,下令將這類意識型態的建築物等破壞或消滅,校園內的奉安殿陸續拆除、毀損,僅有建中國小的奉安殿幸運被保留下來。建中國小奉安殿之所以保存下來的理由包括結構比木造建築強固不易拆除,加上校門易位後,奉安殿從校園進出要衝淪落為邊陲地帶,雖然曾拆除左、右、後側牆體,但主要結構得以幸運保存下來。
建中國小奉安殿,是全縣僅存一座日治時期校園意識型態亭閣建築,共有歷史文化意義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2002 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 2003 年(民國 2 年)5 月完成修復工程,重現奉安殿昔日風貌。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三義鄉建中國小奉安殿
奉安殿座西朝東,開口也朝向東方,象徵日出東方以及日本人對太陽的尊重,加上選在出入校園最醒目位置興築,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奉安殿的式樣根據日本有關「教育敕文」的文獻中可知,安全為首要考量,為彰顯其神聖地位,建築式樣與日本神社造型極為接近,建材也採用鋼筋混凝土構築,面飾洗石子,從建材、座落位置得知,其重要性高於校舍其他木造建築。
屋頂為方式四角攢尖,混凝土屋頂覆蓋銅片屋瓦,四邊牆面線條分明,表面水平洗石子,塑造仿木構造的印象。基座為混凝土基座高台,面飾洗石子,以勾縫處理手法成石材疊砌狀,再懸挑出平台,上方圍木製欄杆,頂端及橫桿有銅製的金屬裝飾品,主要作用為防雨水潮溼。
屋頂尖頂安置鳳凰飾物,東面黑色門板上有兩枚桐紋裝飾,都是日本皇室的代表性圖文象徵符號。日本人視鳳凰棲息在梧桐花、葉上,為祥瑞圖案,日本平安、鐮倉時代,梧桐、竹、鳳凰都被使用作為天皇象徵,桐紋有多種變化體,奉安殿大門的桐紋中心花穗有 7 穗,兩側有 5 穗,稱「七五梧桐」。
奉安殿內部空間 192 公分× 192 公分,地板貼 10 × 10 公分磁磚,放置敕文的供奉桌長 100 公分、高 70 公分、深 60 公分,根據 1945 年曾奉派進入奉安殿打掃的退休老師口述,供奉桌有基座,兩端翹起,中央陳列放置敕文的托盤,托盤內有紫色絲緞布襯底,以放置天皇敕文。
供奉桌雕刻象徽鳳凰與桐紋的圖案,供桌後方牆面張掛教育敕語及天皇夫妻御照,以前內部空間除供奉桌外,沒有多餘陳列物品,也沒有照明設備,僅有從門外射入的光線,空間有如放置東西的櫥櫃,目前牆上已加裝日光燈照明。
奉安殿前方以前是舊校門,外有階梯,校門改建後,左邊門柱因道路拓寬工程移往右邊,門前階梯因歷年道路施工一再填高而消失。校門左、右種台灣五葉松,奉安殿後方種尤加利樹,前方空地兩側種有低矮的月橘樹叢,花木扶疏。奉安殿基座、台面、階梯的洗石子面飾本有剝落,地坪表面磨損嚴重,部分遭到破壞,牆身洗石子表面有龜裂,屋頂的樑洗石子表面飾材、頂板落水孔、頂蓋表面均龜裂嚴重,目前均已修復,重現昔日風貌。
奉安殿旁有座大象造型溜滑梯,是民國 60 年間,全校學生節省糖果錢,加上地方捐款興建,牆面還留有「眾志成城」紀念碑一方,對校友而言,與奉安殿一樣,也是深具紀念意義的建築。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通霄神社
類 別: 建築物類登錄之理由: 神社為日治時期之特有建築,戰後因抗日反日之官方意識型態,陸續將之改為忠烈祠,本基地即完整呈現此歷史意義,深具豐富的教育題材與內涵,值得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
登錄日期: 91.11.27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105000243號
通霄神社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1b32d3ce.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06bff9b4.gif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6b67cad8.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9352854.jpg
通霄神社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f52bbc01.gif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35685a50.gif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24edc5f3.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c86800f5.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cb9f92fc.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abfbf7a7.jpg
通霄神社
日本的「神社」建築,蘊涵歷史、文化、思想與政治精神,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本著「祭政一致」精神,推動神道國教化政策,神社成為國家治權政治至高無上的精神象徵。日本首任治台總督樺山資紀,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治台,一方面利用台灣民間鄭成功信仰,透過宗教活動友好行為,一方面在台灣基礎建設上,推動天皇崇拜的國家神道。
1897 年起,日本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各地興建神社,祭祀征討台灣殉職的能久親(北白川宮),以及造化三神,利用神社的普遍建立,控制人民思想,達到鞏固統治權力的目的。
北白川宮生於 1847 年,翌年被仁孝天皇收為養子,稱為「滿宮」,1858 年天皇下召列為親王,賜名「能久」,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赴德國普魯士軍校留學,返國擔任陸軍中將近衛師團長,1895 年(明治 28 年)中日甲午戰爭,北白川宮受命為台灣駐屯軍司令,5 月抱病(瘧疾)帶領占領軍隊抵台,從北而南乘轎指揮占領行動,病況惡化,10 月 28 日死亡。
能久親王征討台灣而死,成為日本人對台灣宣傳忠君愛國的樣板,明治 34 年 10 月 27 日台北劍潭山的台灣神社鎮座完成後,訂定每年 10 月 27 日(鎮座日)、10 月 28 日(親王祭日)為例祭日,通令台灣全島放假一天,到台灣神社參拜。
台灣各地只要能久親王住過、到過的地方,興起興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紀念碑的風潮。日本治台 50 年,全台興建 204 所神社,主要祭祀能久親王的神社就有 108 座。
根據日本昭和年間出版的「新竹州誌」紀錄,通霄神社於 1937年(昭和 12 年)鎮座,選址在虎頭山腰。能久親王 1895 年(明治 28 年)8 月 28 日曾在通霄舍營,地方人士曾設置「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促成後來通霄神社的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神社選址,常選擇都市鄰近外圍、可俯瞰城區的小山崗或半山腰凹,除了象徵神、人交會,神聖、世俗接壤意象,也有「居高臨下,守謢萬民」的用意。虎頭山海拔高度雖不到 100公尺,但可俯瞰通霄鎮街道景緻,所以被選為神社位置。
1945 年日本戰敗,主政者易位,「通霄神社」成為國民黨政權眼中一種蘊藏敵國傳統意識型態與東洋奴化遺毒的建築物空間,所以採取刻意的毀壞與消滅,神舍任何與「昭和」或與日本有關的字樣均被刮除。
通霄神社拜殿在光復後改建為「通霄忠烈祠」,維持祭祀的空間機能,除了供奉延平郡王鄭成功,拜殿四面加砌磚牆開窗,原木桁樑屋架外側,改成中國傳統建築閩南式燕尾翹脊屋頂包覆,屋頂脊飾中央還加裝國民黨徽,凸顯當時的黨國意識型態。
通霄神社附屬建築,包括神官宿舍、社務所、石燈籠、手洗舍先後被破壞、拆除殆盡,國軍的空軍、陸軍先後進駐,民國 89 年才移防他處,附屬建物被民間占住使用。
改建後的忠烈祠,因為地方經費不足,加上所有權不明,管理維修不易,曾經橫跨兩個威權統治時期的建築物,一度殘破荒蕪,九二一地震後,年久失修的通霄神社,受損更是嚴重。
通霄神社無論是地理位置、建築特質,都與台灣、通霄近代歷史文化有著鮮明的關係,是豐富的教育題材,2002 年苗栗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文建會補助 1700 多萬元,修護工程歷史年餘,2005 年 6 月完工,未來將結合周邊景點與產業文化,達到歷史建築再生、永續利用的目標。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通霄神社
「神社」通常擁有一定程度的廣大社地及林木,基本配置包括本殿、拜殿、手洗舍、社務所、鳥居,以及其他祭典附屬建築組成(如幣殿、神饌所、祝詞殿、神樂殿、祭器庫、休憩所等)。主要祭祀空間配置神社參拜道所形成的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分配在中軸線的兩側,祭祀空間由入口往上山依序是鳥居、參拜道、拜殿、幣殿 、本殿、手洗舍、社務所等。
通霄神社建築群原本配置完整,從入口開始,鳥居、參拜道、石燈籠,有告知來者進入神聖之地的用意;手洗舍則是祭拜儀式前準備場所;拜殿是主要祭拜場所,中間放置賽錢箱、鈴鐺、參拜人對著本殿的方向祭拜;最上方的本殿最神聖,只有神官在重要祭典時才可進入。
通霄神社建築群因人為、自然因素破壞,僅存本殿基座、拜殿、鳥居、參道、石燈龍社務所、宿舍等。
日本的鳥居,類似中國古早的坊門,但常設立在神社參拜道路口,有引導及強化入口功能,還是劃分俗界與聖域的象徵。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兩根圓柱上乘載圓形的笠木,是台灣最常見的鳥居型式。
原本位於第一鳥居旁,目前已經消失的「手洗舍」,建築本身博愛四支木柱蓋成的涼亭,內設水槽及水瓢,參拜者先在這裡洗手漱口,潔淨身心才能參拜。根據耆老口述應是「切妻造」的式樣。
第一、第二鳥居中間的參拜道,中央為石板鋪面,兩側鋪設小碎石。參拜道兩側各有五座石燈籠,都是地方人捐獻,燈籠裡有燈座接電線,通霄街上還沒有電燈,神社的石燈籠已經接電亮燈。
石燈籠常見於日本建築前或參道兩旁,具有引導路徑作用,石燈籠屋頂多位轎頂,有四角、六角的變化,材質多為石材。
拜殿是通霄神社最有意思的建築,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留下雙重歷史建築特徵。日治時期的拜殿是日式神明造,建築式樣屬於切妻(懸山)造、平入式,兩坡水的屋坡面平直無翹曲。
妻(指建築物側面)飾有千木(兩側邊屋v字交叉的垂木,最上端呈「─」者主祭女神,中呈「︳」者主祭男神),屋脊上有勝男木(屋脊上水平排列的圓短柱,又稱鰹魚木)、破(博)風板則有小狹小舞(日本神明造建築常見構件,又稱鞭掛)等。
屋頂應為銅皮(銅板)材質,原有的棟(屋脊)直接包覆在燕尾屋脊內,原先二重軒構造改為閩南燕尾翹脊,二坡水改為四坡水。
本殿是神社中心建築物,有稱神殿、御本殿、正殿等稱呼,是祭神或安置神體、神札、神符的地方,為營造本殿神聖空間感,一般設於高台上,雖設有階梯,可是因為禁止一般人進入,通常階梯尺寸很小,可以進出的神職人員,也得小心以腳尖登踏,保持崇敬的心情。
通霄神社本殿建築已經消失多年,僅剩基座,基座以石板砌築,長約 8 公尺、寬約 6 公尺,高約 180 公分,本來灌木叢生,基座石板因樹根著生嚴重龜裂,加上後山駁坎龜裂破壞,已經很難判定原有樣式,目前採殘跡保存方式處理。
原本位於拜殿、本殿中間有個幣殿(又稱中殿),也已消失多年,幣殿主是奉奠幣帛等。
第一鳥居旁的社務所,是神職人員或管理人的辦公務所,除左側、後側略有增建,建築格局、構造大致保持原貌,屋頂屬「入母屋造」(類似中國建築的歇山頂),中央開設「千鳥破風」,懸魚、妻飾保完整,是通霄神社保存最完整的附屬建築物。
社務所下方的宿舍,是典型的日本住宅,雖然光復後使用者稍有改裝,但大體維持日式住宅的式樣。據地方耆老口述,日治時期宿舍為警察俱樂部,一是處專供警察休息或招待日本人住宿的地方。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類 別: 建築物類登錄之理由: 宿舍群年代久遠,是地方人士、畢業校友鄉土記憶之精神場所,保存該建物有益場所的時空內涵,豐富地方的人文脈絡。
登錄日期: 92.12.5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27500342號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272cdac9.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e4fffe9e.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ff9b3b05.jpg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d997f17d.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f25bd295.jpg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1898 年,(明治 31 年)苑裡公學校(小學)成立,學區包含苑裡、山腳兩個行政區,學校經費雖由兩行政區民眾負擔維持,但學生多半是苑裡的子弟,山腳的子弟因為距離過遠,每年能到苑裡唸小學的人只有個位數。1909 年,山腳居民陳情希望設立山腳分校未獲准,1911 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同意設立,1912 年暫以苑裡帽蓆公司山腳工廠開分校上課,1916 (大正5年)年才獨立為山腳公學校。山腳國小位於錦山山麓,1941 年日本政府將學校改名為錦山國民學校,1945 年台灣光復改稱錦華國民學校,1946 年再改名山腳國民學校,沿用迄今。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滿足政府官員基本居住需求,在各地設置大量官舍,官舍等級依居住者職等有明確規範,建築標準也曾多次修訂。日治時期公部門營建官舍時,為了節省人力、物力,生產出一套由上而下的標準圖。1905 年起,判任官以下官舍標準開始實施,確定標準官舍圖與位階,分為甲、乙、兩、丁等四種官舍。
山腳國小宿舍於 1935 年中部大地震後重建的宿舍,最早重建 2棟 3 戶已經拆除,現存宿舍應為 1937 年(昭和 12 年)到 1944 年(昭和 19 年)間興建。昭和 12 年興築訓導宿舍 2 戶(現存宿舍前排右棟),昭和 13年增建前排左棟右戶,昭和 14 年完成前排左棟左戶,均屬丙種宿舍式樣。
後排 2 棟 4 戶宿舍,推論應為昭和 15~19 年間分次興建,營造格局式不甚明顯,格局比前排丙種宿舍略小,但面積又比先前的丁種宿舍大,加上側立面出簷露桁端部的作法不一致,有方有圓,推斷應是不同工匠、不同時間所建造。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座落於校園東北角落,現存包括前、後 2 排,4 棟 8 戶,建築基地完整,但建築閒置多年,年久失修,老舊殘破,一度面臨拆除命運。
日本統治台灣,將現代化的教育帶進台灣,開啟台灣近代國民教育的先河,山腳國小日式宿舍建築,是見證這段歷史的活史蹟。2001 年山腳國校辦理 90 週年校慶,校友感於老宿舍在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提議修復保存,校方提出歷史建築登錄申請,苗栗縣文化局邀請歷史建築審查委員踏勘後,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建築群修復工程完工後,空間將提供全新的功能,包括講習授課、研習住宿、展示解說、會議、社區研習等功能,讓本來是閒置空間歷史建築發揮新生命。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日式住宅空間型態與台灣傳統民宅區隔大,日本人返家在玄關脫鞋,在架高地板活動,在榻榻米上跪坐、盤坐,室內空間開放程度高,空間流暢且具變化彈性。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屬於混合部分西式作法的改良和式建築,主要建築是木造,以傳統日式建築尺寸為單元,注重室內與戶外空間的串接,注重室內與室外空間串接關係,構成簡潔、明亮、開放的風格,這是日式建築的一大特色。
流暢的隔間系統,也是日式住宅的特色,模矩化的疊(榻榻米)、障子(紙門)組成室內空間架構,各單元緊密相接,推拉門的障子,同時具有窗、門、牆的功能,空間切割組合靈活有彈性。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落實這種風格的手法包括大面積開窗,積極將屋外景觀引入室內,建築周邊配置開放式外廊(緣側),半戶外的空間,讓人有更多機會停留,體驗室外景緻。
後續使用者因為室內使用面積不足,或無法接大面積開口,加上構造物老舊、缺乏管理維護,緣側功能逐漸消失,半戶外空間變成室內,室內、室外空間隔絕,空間不再流暢。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建築,屬於雙併小屋,地板挑高,挑高地方設置氣窗保持通風。屋架採用和式木桁架,單戶正面非採中軸對稱建築手法,每戶均有玄關、客廳、臥室、廁所、廚房、前後院。
入口門廊「雨庇」(建築入口亭式建築)鐵皮屋頂,入口為橫拉式大門。前排建築座敷(日式住宅的廳堂)外側為突出的「出窗」,形成明顯的立面,是一大特色。屋頂部份,前排為寄棟造(廡殿頂)覆日式和瓦,後排則是切妻造(懸山頂)。地基為磚造,牆壁為編竹夾泥牆,外覆西式雨淋板保護壁體,前排建築雨淋板有押條,後排則無押條。
日式宿舍群室內空間約 130 坪,戶外空間約 500 坪,除了展示日式建築的風格,也將規畫校史館、平埔族文物館、磚雕教室、藝文展示、社區研習場地,提供學校與地方社區教學、研習、活動空間。建築群周邊林木茂盛,白千層、木麻黃有被榕樹「纏勒」的現象,是榕樹求生的然機制,也是寶貴的生態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