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診所
類 別: 建築物類登錄之理由: 診所於民國三十八年興建,混合中、西、日式建築風格,是縣籍知名作家劉慕沙女士老家,興建時期為台灣民生凋閉期,同期大型民宅數量有限,現今保存完整者更屬稀少,具稀少性。診所位於銅鑼市區,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醫療記憶場所,見證銅鑼地區發展及居民醫病關係,格局至今完整保留,值得登錄保存。
登錄日期: 93.08.09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37500161號
重光診所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8fd38e11.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f6029fb.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63ea5c0.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77e5fc9.jpg
重光診所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d12bf1d8.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d0ad5440.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f7f2fc3.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3533f38.jpg
重光診所
銅鑼鄉小鎮醫師劉肇芳,在地方行醫數十年,2004 年去逝,子女們把父親留下來的重光診所,申請登錄為歷史建築,自行集資局部修復,保留這棟充滿記憶鄉,而且融和中、西、日式風格的住家兼診所。劉肇芳 1908 年(民國前 4 年)於西湖鄉出生,新竹中學畢業後考進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會選讀醫科有三個原因,最早是小學 4 年級到台北參觀人體展,西方新科學讓他嚮往。
第二個原因是國小 5年級生病,中醫診為感冒,久治不癒,拖到不行才看西醫,診斷為內膜炎、胸腔積水,緊急穿胸抽膿才救回一命。
唸新竹中學吃毛蟹吃進寄生蟲,生病咳痰帶血絲,久治無法斷根,在醫校與家鄉學長邱雲福合作,自己做活體實驗才治好。
劉肇芳是銅鑼鄉第一位台大醫學院學生,也是少數台籍醫學院學生,學費都是鄉親父老資助,雖然畢業後想留台北繼續研究,但為了回報鄉里,返鄉開服務,前幾年擔任公醫(類似現在衛生所主任,也兼法醫工作)。
1933 年(民國 22 年),劉肇芳接下銅鑼老醫師徐阿煌(公館人)的東海醫院,展開逾一甲子的行醫生涯,醫院後來搬到老街媽祖廟旁,改名富士醫院,兩地均是租賃的住家兼診所。
1935 年(民國 24 年)中部大地震,銅鑼、新雞籠(今興隆、新隆村)死傷慘重,劉肇芳先在媽祖廟廣場急救傷患,處理一段落,再騎腳踏車到新雞籠救人,忙到晚上九時多,看到別人煮稀飯,才想到整天都沒吃。
有一次接獲三義勝興村一個難產病例,深夜搭火車去急救,上車前交待車長快到勝興時,要提醒他跳車。(註:勝興村早年無聯外道路,因火車爬坡速度慢,可以跳車下火車)
1944 年二次大戰末期,劉肇芳被徵召到南洋 2 年半,富士醫院因此停業,劉在菲律賓叢林逃難時,曾看過一棟西班牙式房屋,印象深刻,萌生以後自己蓋屋的想法。
1946 年劉肇芳返台,老街因為地震已經沒落,主要街道及人口西移到今日的中正路,劉決定買土地蓋一棟屬於自的房子跟醫院,1949 年(民國 38 年)買下銅鑼火車站附近的土地,建造醫院兼住家。
早年醫院、診所區分不楚,劉肇芳自建住家兼醫院,最早取名重光醫院,後改名診所。富士是日治時期銅鑼舊名,光復後大家不再延用日治時期名稱,所以改名重光。
重光醫院(後改為診所)建築由劉肇芳提供想法,泥作、木作均請好友施工,雖有建築藍圖,但圖章不清,無法查出原設計者身份。
劉肇芳雖有積蓄,但蓋當時銅鑼最高的雙重木造房舍,還是有些吃力,還典當家裡金飾、賣電扇、販賣山產,還有一部被日本政府徵收汽車的補償費,東拼西補,才湊足了建屋費用。
劉肇芳銅鑼重光診行醫到 1999 年左右,因年事漸高,不再看診,隨著身體逐漸老化,2004 年 2 月於自家臥房去逝,享年 97歲。
重光診所使超過半世紀,雖曾修葺,但仍面臨漏水、蟲蛀等問題,為了懷念父親,家人申請重光診所登錄為歷史建築,同時自籌費用完成第一階段的整修工程,保存一個懷念父親的地方,也留給銅鑼鄉親緬懷劉醫師的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地址:銅鑼鄉銅鑼村武聖路10號
建築物面積:278平方公尺
保存範圍面積:1019.63平方公尺
重光診所
日治時期的醫師,社會地方高,也是知識份子的代表,他們不僅接受專業訓練,接受西方知識的程度也高,加上生活一般人富裕許多,建造私人診所兼住宅時,無論建築用料、格局、外觀都會比較講究,甚至前衛,成為地方明顯地標,也反映當代歷史文化風格。重光診所位於銅鑼火車站旁,正對火車站廣場,是一棟兩層木造建築。由苗栗一帶蓋廟宇匠師進行,6 名木匠、泥作師傅天帶領10 餘名工人,大約半年完成,據說完工時附近最高的建築。
主建築是是一棟融合中、日、西式風格的和風洋式木屋,兼具診所住家功能,後院兩條木造廂房,分別作廚房、傭人房、倉庫等用途,
診所主要建材是檜木,是劉肇芳親赴宜蘭太平山挑選,再經鐵路運回苗栗銅鑼建築基地旁的製材場加工,檜木運回銅鑼火車站時,也是地方一大盛事。
劉肇芳有親戚在林務局工作,所以有辦法找到良好的木材,1949年(民國 38 年)使用迄今,除蟲蛀、褐腐菌之外,保存狀況良好。
重光診所建築正對馬路,建築基地面積有 300 多坪,單層樓地板面積約 50 坪,本來有機會避開路沖,但建築中心線卻對正馬路,顯示西式醫學教育的劉肇芳,並不介意這項民間禁忌,不過一般民眾還是會介意。
經好友建議,診所車寄(入口門廊)上大鬼頭瓦,還是有三隻類似槍管的鬼頭,門廊前方也種了龍柏,可能是針對路沖而想出來概念。
建築基坐北朝南,基地有寬廣庭園、茂盛植栽,有一口水井,建築平面對稱,有明顯中軸線,類似顛倒三合院,房屋中央設有樓梯,公共私密領域區分清楚。
外表雖然對稱,但內部空間使用,卻不符合傳統中式合院「向心對稱、前低後高、左尊右卑」的倫理序位,與傳統合院表裡合一、對稱配置的概念,大異其趣。
位於中軸線上的一樓候診室、二樓書房,有類似廳堂的空間感,但並無神龕與祭祀空間;二樓起居室分區安排,也無傳統父系家族為末來子女「分房」的規畫安排,顯見劉肇芳對家人的生活態度已經從「家族」,轉變為「家庭」。
診所採用日治昭和時期木屋的作法,入口處的唐博風(源於中國唐朝,即捲棚軒,置入口處,可擋住屋頂流下雨水)造型、文化瓦屋頂、雨淋板、出簷窗台,都是日治時期木屋構造的重要元素。
不過,日式木屋無所不在的高架木地板地坪構造,在重光診所僅餐廳旁可發現,其他均為混凝土構造,不同日式房舍的慣例。另外,診所建築外觀清楚的對稱意象,與日本明治到昭和時期「左右不對稱」不同。
重光診所屋頂是四坡水形式,附屬建築是則是切妻(懸山)二坡水形式,鋪頂為典型日本文化瓦做法,脊帶以大觀鋪設,末端飾以鬼頭,瓦片是苗栗出產。
日本文化瓦工法原本不強調使用水泥砂漿,但為了加強防颱與防火,也有使用水泥加重屋脊,並加強防颱防火的案例,在台灣也相當普遍,重光診所也是代表性實例。
磚砌地基牆上為「鎧下見張」的木造外牆作法,這種雨淋板式外墻構造,幾乎是日治時期木屋的標準圖騰。
日式窗台開口高度低,外側具有木作直列欄杆,木作欄杆工法洗練,曲線出挑部份,頗有天狗鼻的趣味。
重光診所曾經拍過侯孝賢執導、朱天文(劉肇芳的外孫女)編劇的電影「冬冬的假期」,這部影片曾獲法國南特三大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情片、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荐獎,曾有日本影迷專程到台灣參觀。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竹南蛇窯
類 別: 其他歷史文化遺蹟登錄之理由: 竹南蛇窯全長17公尺,保存完整,窯主林添福先生是目前少數會蓋蛇窯的老師傅,經常修整窯體,以致在少數殘存的蛇窯中,是仍還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具稀少性及不易再現之價值。保存傳統製陶技藝與蛇窯窯燒方式,在台灣陶瓷發展歷史與文化上,隱藏了許多重要意涵,近年則致力於系統性整理與保存傳統技法,轉型柴燒創作,並作為陶瓷技藝傳承的教育場所,本座蛇窯足為陶藝發展的見證。
登錄日期: 91.11.26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9105000244號
竹南蛇窯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021f089f.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b2043c42.gif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a5dde175.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1e94716.jpg
竹南蛇窯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976da7c.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b49e9d3.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26e6573.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b94bb79f.jpg
竹南蛇窯
台灣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出土,但早期陶器燒成溫度低,不夠堅硬,較成熟的陶器則等到漢人移入台灣後,才較趨成熟。漢人陶瓷發展從磚瓦開始,明代荷蘭人來台就有燒製,但當時傳統居室以草木材料居多,磚瓦建築尚不普遍,到清代中葉,磚瓦建築才日漸增多。清嘉慶年間引入釉燒陶器技術,到清代中葉製陶業才日漸普及,帶入台灣陶瓷文化進入文明期。
清光緒年間,苗栗竹南、後龍一帶已經有專業瓦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調查台灣陶瓷窯業資源,發現部分區域陶土資源豐富,於是獎勵生產,將新陶瓷技術引進台灣,將台灣陶瓷帶向新紀元。日據時期普遍以日式「登窯」燒製,苗栗不但最早引進日本燒窯技術,同時又有傳統福州製陶系統進駐,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系統製陶技術,混合中日成型技術,醞釀出苗栗陶的特色。
苗栗縣得天獨厚的陶土、燃料及人力資源,造就豐富的陶瓷窯業,苗栗、公館、西湖、銅鑼、竹南、苑裡、通霄等地都有窯廠進駐生產。
時代變遷,傳統古窯陸續拆除改建,苗栗縣工商開發腳步緩慢,留下許多古窯,包括後龍四方窯、包仔窯、八卦窯,竹南蛇窯,苗栗登窯等,是全國窯種形式最豐富多元的地區。
1972 年(民國 61 年),台中大甲東陶師林添福帶著 9 名師傅與一頭牛至竹南,造模、印土磚、砌築窯體,花了 9 天蓋好 23公尺長的蛇窯,後因故截短,目前有17公尺長。
生產傳統日用粗陶的蛇窯,功能性被新式窯爐及新材質生活產品取代,竹南蛇窯於民國 72 年一度停火歇業,民國 83 年,台灣省陶藝學會在竹南蛇窯舉辦「重燃古窯柴燒」活動,掀起苗栗柴燒創作風氣,蛇窯因此重新生火燒窯,從日用陶器移往創作陶藝作品。
竹南蛇窯推廣柴燒陶藝創作不遺餘力,除了成立包含老中青三代創作者的蛇窯家族,定期舉辦柴燒創作與陶藝個展,讓竹南蛇窯成為國內柴燒創作人才培育的搖籃。
竹南蛇窯因為有石綿瓦遮雨棚保護,歷經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結構與功能,曾入選全國歷史建築百景,並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多年的風雨及地震,遮雨棚梁柱嚴重腐朽、固定螺絲陸續鬆脫,屋頂曾多次被颱風掀翻,影響蛇窯主體的結構,經爭取獲得內政部城鄉新風貌與文建會歷史建築修復經費補助,去年 10 月完工。
除了更換遮雨棚,排水與景觀工程也獲得改造,窯體旁參觀步道,從投火口旁階梯開始,一路連通到後方煙囟,訪客可以就近體驗蛇窯龐大的結構。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竹南蛇窯
蛇窯是清朝年間傳入台灣的窯種,這種窯爐通常採取頭低尾高的方式砌築,窯爐長是一大特色,遠望如長龍,大陸稱「龍窯」,台灣民間則稱「蛇窯」,推斷是業者相信風水,認為只有生產皇室用品的官窯才配稱「龍窯」,不敢僭越於是謙稱為「蛇窯」。蛇窯是台灣早期常見的製陶窯爐,只要陶瓷的地方,幾乎都有窯爐。不過在苗栗縣客家地區卻是非常少見,竹南蛇窯於光復後引進苗栗,保存迄今,相當有探索價值。
蛇窯以土磚砌築,外觀呈長條圓管狀,並非彎曲蛇形,長者可達100 公尺以上,大多建於坡地之上,遠望宛如一條噴火巨龍。
無論任何形式的窯爐,都應有燃燒室、窯室、煙囟等三大部份,從低處的窯頭火櫃頭投柴生火,熱氣往窯尾順著坡度而升到後段煙囟排除,地形坡度及煙囟形成自然抽力,有利於燒窯溫度控制。
蛇窯通常依山而建,利用地形蓋出頭低尾高的窯體結構,竹南蛇窯蓋在平地上,所以後段墊高,一般蛇窯斜度有 15 度以上,竹南蛇窯斜度只有 10 度左右。
窯頭設有觀火眼、投柴口,下方有通風口,後方的窯室是擺放坯體的地方,中間沒有任何間隔,像一條隧道,窯室採前段低窄、中段加高加寬、後段再縮小的設計,前段斜度陡,以產生足夠抽力,後段斜度趨於平緩,減緩熱氣流速,延長熱氣停留時間,加強燒成效率。
窯門通常設於窯室中段,供產品裝窯、出窯之用,坯體裝窯完成後,再將磚塊泥漿將窯門封住,防止燃燒熱氣溢出,燒成後再將磚塊拆除,取出產品。煙囪是整個窯爐最高的部份,以紅磚蓋築以一道擋火牆和窯室分開,由於蛇窯窯身具有斜度,可產生抽氣功能,因此煙囪便不必蓋太高,通常約3、4公尺即可。
煙囟高度與抽風有關係,太高抽風量過大,浪費燃料,窯室溫度無法上升,必須降低煙囟高度;反之則要加高。以前,蓋窯師傅築窯全憑由於蛇窯窯室很長,往往窯頭達到燒成溫度,窯室中、尾段溫度尚未到達,所以窯室兩側上方設 有一排「窗仔口」,當窯頭燒好後,還好沿著窗仔口燒側火,燒側火時窯頭燃料口要封起來,避免冷空氣流入,只留下一個積炭口,供新鮮空氣流通。
蛇窯肚量大,一次可裝載大量土坯,有了「窗仔口」節省燃料的輔助,讓蛇窯可以從事大量生產,主要產品是水缸、缽、甕、罐、花盆等日用陶器,建築陶器的琉璃瓦也可以燒。
蛇窯屬橫焰(平焰)火路,窯頭附近會有柴燒落灰、火痕效果,在柴燒創作尚未興起的年代,窯頭被視為產品折損區,窯頭燒出來的器皿雖然有灰釉、火痕,但常被視為瑕疵品,通常打破銷毀,後來創作柴燒藝品,窯頭才發揮新價值。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南庄郵便局
類 別: 建築物類登錄之理由: 南庄郵便局為日據時代之建築,造型古樸保存良好,與南庄老街、乃木崎、桂花巷、水汴頭相互呼應形成帶狀景點,具有促進南庄地方文化活化再利用功能與登錄本縣歷史建築之價值。
登錄日期: 92.10.22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27500293號
南庄郵便局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2c174494.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6208eeb.jpg
南庄郵便局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a38bc48e.jpg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cef906b.jpg
南庄郵便局
南庄鄉的開墾始於 1802 年(清嘉慶 25 年),1887 年(清光緒 13 年)南庄設撫墾分局,隸屬大嵙崁撫墾總局,1897 年(明治 30 年)日本設置新竹縣,苗栗改隸新竹州,南庄改為撫墾署,乃木總督到南庄視察。1898 年(明治 31 年)日本實施「台灣總督府郵便及電信局局官制」,台灣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地區實施三等局制度,南庄郵局是三等郵便局,局長必須繳交保證金,可以分十期繳納,局長除了每月俸給,最主要收入來源是販售郵票、明信片、信封的佣金。
南庄郵便局設置前,屬於新竹郵電局服務範圍,南庄雖然位處偏遠,但設有撫墾署、憲兵屯所,又是樟腦出產地,有大量通信需求,地方向上級申請設置郵便收取所,明治31年奉准設立。
南庄郵便收取所最早借南庄興業公司家屋辦公,1900 年(明治33 年)創辦南庄郵便局(全名為南庄郵便電信局),1946 年(昭和 21 年)改稱南庄郵電局,民國 38 年郵電分辦,改為南庄郵局。
南庄郵便局建築是 1935 年(昭和 10 年)台灣中部大地震後重建,台灣光復後由交通部郵政總局、電信總局共管共用,1956年(民國 45 年)回復交通部使用,光復後曾抽換損壞木料、重新油漆裝飾,興建水泥圍牆及裝修營業櫃檯、增設營業窗口、拓建宿舍等。
郵、電共存時代,辦公室、宿舍都是一分為二,郵局是面對大門的左邊,右邊則是電信局,旗杆也有兩支,電信、郵局各自輪值升降旗,相當有意思。
手搖電話、手工接線的年代,電信局小房間的接線室,最多時有七、八位女接線生工作。
民國 72 年,電信局先搬走;民國 85 年郵局也搬走,舊郵局空間閒置後,曾當作鄉立托兒所、南庄文化會館兼空中大學教室。
舊郵局雖然是民國 24 年大地震後重建,光復後略有修改,仍保存日式辦公廳舍樸素簡潔的和風色彩。
民國 90 年,苗栗縣文化局辦理全縣十大歷史建築票選,南庄舊郵局排名第 6 名, 2003 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2004 年文建會補助560萬元整修,工程內容包括郵局主體工程、舊宿舍殘跡保存工程及小型觀景台工程, 2005 年完工。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南庄郵便局
南庄郵便局坐西朝東,是摻雜歐式建築色彩的日式辦公廳舍,「側面當正面使用」,以南面為出入口是主要特色。光復後,南庄舊郵局曾經抽換損壞木料、重新油漆,興建水泥圍牆,增設營業窗口,後方局長宿舍也曾拓建,但仍為日式木造壹層建築,左、右側附屬建築是壹層加強磚造,後方為日式木造壹樓建築。
南庄郵便局建築物面積 189.93 平方公尺,保存範圍 533.08 平方公尺。
基座應為日本所謂的「布基礎」,磚作基腳,外刷水泥,基座高度 55 公分,後來改為水泥束石。地坪部份,根據地方耆老口述,最早應為水泥粉光,後改為磨石子地坪。
牆身為南方松(原為杉木)日式雨淋板式樣,陽角包覆銅片(日本稱「金務」)。雨淋板利用木板層層重疊,水平釘在樑柱上,形成有防水隔熱功能的外牆,這種工法原流行於加拿大北美地區,後來傳入日本,日治時期引進台灣。
外牆內側有編竹編泥牆抹白灰、槢木白灰牆兩種式樣,編竹夾泥牆工法是唐代傳到日本,再傳入台灣,工法特色用竹篾編成壁體,再抹上一層摻有稻草、穀殼的泥漿,最後再塗上一層白灰,早期屬於高級工法。
屋架為和式屋架(斜柱支撐)與洋式真束屋架(中柱支撐)兩種,屋頂為山形屋頂切角形式(日本稱半切妻)的變形,屋頂有切角。屋瓦原為日式水泥瓦,修復工程改用日式文化瓦,椽條、屋面板及防水毯仿作。
郵局後方的局長宿舍,本來是日式一層建築,外圍基座是磚造基牆與磚造基礎,內部基礎則磚造束石,上置樓板支柱,屋頂是四披水的廡殿型式,屋瓦為雙溝水泥瓦,外側加設彩色浪板雨庇。
局長宿舍因為損壞嚴重,採殘跡保存方式處理,基座以上建築全數拆除,僅適度保留必要的基座,反而讓人了解日式建築基礎配置與特色。
位於舊電信局屋頂的小型觀景台,讓遊客觀察日式屋瓦的結構特色,也能俯瞰乃木坡,以及南庄老街的部份街景。
舊郵局前方「乃木坡」,是有日本「軍神」稱謂的乃木希典於台灣總督任內到南庄視察時,捐資修築石階步道,乃木將軍去世後,地方人士在步道旁立碑紀念。
台灣光復後社會仇日風氣,乃木坡石碑一度失蹤,直到地方辦理地方文化節才重新仿刻石碑紀念。
舊郵局前方巷道,直通南庄老街、桂花巷、洗衫坑,南庄老街巷巷弄狹窄曲折,磚造房子小而美,有台北瑞方九份的味道。巷底水汴頭洗衫坑,是住家清洗物品、衣物的水道,早年曾設水力發電設備,地方又稱「點水車燈」。
桂花巷則是老街連接中正路的一條磚牆窄巷,有家主打南庄油麵的桂花巷小吃店,兼做社區營造據點,一傳十、十傳百,「桂花巷」因此成名。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