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m0601 发表于 2004-6-12 10:21:07

【求助】请问版主你有张资公的资料不???

我已经求助了好多人了可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我也不知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不相信张资公就没有其后裔了。我也去过万载县的论谈里求助?但是很遗憾。

zxm0601 发表于 2004-6-14 11:51:59

【求助】请问有人知道万载县张氏的相关资料吗??????

我是万载县张氏的后裔.

客家之光 发表于 2004-6-16 17:26:15

安定堂有嗎?

客家李信 发表于 2004-6-16 21:37:09

可以帮我吗?

能不能介绍一下李姓,谢谢啦!

shlzy 发表于 2004-6-17 13:47:42

李氏

   (陇西郡)据《姓纂》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女华的儿子咎徭当了尧帝的理官(相当于现代法官),当时社会上盛行以官为姓的风气,咎徭也就以“理”为姓了。
    理姓传到殷代暴君纣王时,他们的家长理徵因事得罪了纣王,立刻使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徵的一个儿子利贞,逃到伊侯之圩避难,废圩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而保住了性命。当利贞脱离后,就改姓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辑,一方面也对曾经救了自己之命的“木子”表示感谢之意。据后世考据,当时利贞所食之“木子”,很可能是李树的果实。
    李姓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邻今河北省)。根据朱彝尊《李氏族谱序》的记载,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盛唐之后本支日繁,一共有三十九房;赵郡的那一支系,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族人也非常多。
    李氏南迁,始于唐代末年,大致在公元九世纪前后。据《崇正系谱》李氏篇的记载:“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上杭李姓始祖由江西石城迁宁化再迁上杭,望族分为木德、火德两房,木德房分居县城及安乡、大屋埸、院前、载厚、温家陂、坝上、官庄、火劫围等地;火德房则分居安乡、太平湖、化厚、官田、杨梅洞、上渡坪、渡上、长滩、章田背、下都忠村、涧头渡、水东等地。
    明天顺八年(1464年),当时担任上杭县儒学教谕的李远,曾为当地的李氏“火德公祠”写了一篇《始祖火德翁传》,其中说到,“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季元兵乱,与妻伍氏,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运里之丰朗乡,因其山秀水肥,民俗淳美遂居焉。”

蔡志林 发表于 2004-6-23 17:49:48

急需武平蔡姓人口最新数据统计资料,感激万分!

tjbin 发表于 2004-6-24 16:11:28

版主!:请问有没有熊姓的资料呀!

fandra77 发表于 2004-6-25 15:51:21

FAN

There is no FAN in this article

lanwei28 发表于 2004-6-25 21:16:06

感谢!

我是广西博白蓝姓客家人!据家谱说我们的祖先是汀洲的!看了您们的介绍后我终于知道我们蓝氏客家的渊源啦!我们可不是什么畲族呵!

joshua 发表于 2004-6-26 17:13:41

请问

神姓和卑姓的来历渊源,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家族的渊源了

shlzy 发表于 2004-6-27 12:28:49

熊氏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前,黄帝所在的部落由熊和虎等六种图腾命名的六个氏族所组成。黄帝有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首位。黄帝建都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由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等历史原因,黄帝的26个儿子及其子孙分成了很多氏,有称熊氏的,夏初后羿有贤臣熊髡。
      楚国建于商代,其始祖叫祝融,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商朝末期,楚国出了个很有作为的国君,是祝融的曾孙叫鬻熊(得“芈”姓,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他自幼习文练武,精通文韬武略,晚年又钻研治国安邦学问。当时,商纣王(帝辛)荒淫无道,人民强烈反抗,居住在西岐山的周族正在蓬勃兴起,其首领(西伯姬)周文王问鬻熊:“一个有德行的官长在他赴任和在职及辞职之时,老百姓将会怎样?”鬻熊回答说:“在将要到职时,他在老百姓心中应象即将升起的太阳;当他在职时应象一轮高照的红日,使老百姓心中温暖;当他去职时应象太阳落山,大地一片昏暗。”周文王听了这位90高龄的长者一席话,对鬻熊大加赞赏并聘用为谋臣,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后因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

龙泉客家人 发表于 2004-6-28 23:15:15

请教版主——余姓历史,谢谢

如果有的话不知可否发在此,万分感谢!

shlzy 发表于 2004-7-2 12:16:38

余姓出自姬姓。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据有关谱籍记载:后稷数传至周武王,其子叔虞被封于唐。叔虞子燮封为晋侯。再传至晋哀公,其子由余,目睹朝政紊乱,遂远走西戎,而后入秦,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其后裔遂以名为氏。
       看来,余姓是以先人名字中的字命名的姓氏。春秋时,秦国有个名臣叫由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他的祖先是晋人,因避乱逃亡西戎,初在西戎为臣,后奉命出使秦国。由余见秦穆公(前659——621年)贤德大度,便留在秦国为臣,很得秦穆公信任,官上卿,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攻灭12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余氏。
       江西兴国《余氏族谱·民国卅三年余锦源序》也说:“秦穆公时,由余为相。由余之后,以字为氏,为余姓之始”。由余为余氏得姓鼻祖,开宗五代是:由余——兆初——继始——绍祖——崧、岳,第五代分房,余崧失详,现在的余姓子孙,几乎都是余岳的后裔。
      余姓发源干陕、甘一带。周秦时始居代州、山西大原、邠州、雁门等地。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渡黄河,迁至青、豫、兖等州。西汉初期,世居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越12世余正,讳祯,佐汉光武有功,封新安侯,后蕃衍于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一书云:“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东晋明帝时,因余姓忌讳,于太宁元年(323)奉命敕改为佘。直至唐代,国宁监余泳上秦唐肃宗,于上元二年(761)二月准予复姓为余。因此,余、佘两姓可谓同源一脉。
      余氏的南迁,是从唐代开始,到宋时,已成为福建的盛族之一。唐初,有余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而至赣,后辗转入粤。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余钦出任太常博士,其子余让为太守,住于四川,后由四川峨眉迁江西饶州白塔。唐天宝年间(742——755)因避安史之乱,余焕随其父余青由江西饶州鄱阳出任闽之建阳,复至福建上杭古田杉洋开基。
       始祖由余传下57代、余(名渊,字海渡)的玄孙余靖,字道安(1000——1064),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北宋天圣初年(约1025)登进士,曾任右正言,官至工部尚书。他多次主张严赏罚,节省开支,反对给西夏货币。他三次出使辽国,精通契丹语,以契丹文作“蕃语诗”,著有《汉书刊误》。他曾几次被贬,几次起用,一生忠心耿耿,为国为民,敢于直言进谏,时人把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誉为“四谏”,并有“风采第一”之誉,故余氏又有“风采堂”之堂号。

夏荷 发表于 2004-7-3 12:41:12

我的祠堂的堂聯:南州世澤 東海家聲。以前只知我們徐氏郡望是“东海郡”,堂号为“东海堂”,那南州呢? 看了這裏的資料,現在才知道也有叫“南州堂”的,終於清楚了。

fan2233 发表于 2004-7-12 20:07:11

可否提供范氏族諳或均有關宁化石壁范氏歷史。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