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4-12-29 18:09:38

【原创】梅城的桥

梅城的桥

梅城非身居水乡,却因着一条倒U形的梅江和汇入的程江、周溪,而凸现桥梁的纽带作用。
横跨梅江最早新修的,也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莫过是修建于民国年间的梅江桥(1931年)了。历经抗日和国共战乱浩劫,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U形顶端,成了当年沟通潮梅的咽喉要道。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拱形的护栏,和白玉兰桥灯已经成为梅州香烟的商标,也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60年代在桥的两侧扩建了人行道,使得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增强了梅江桥的通行能力。80年代大桥南端还有军人站岗,守护着大桥的安全。孩童时每每经过梅江桥,心里不由肃然起敬,是因着大桥的雄伟还是军人的威武,已无从考究了。70年代后期,梅城通过梅江桥向南拓展,突破了城市仅止于江北片的现实。经过20多年的建设,到如今,城市的重心已经向南迁移,形成了江北老城区、江南新市区、梅县新县城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
梅江上第一条钢筋混凝土大桥,也是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大型桥梁是东山大桥(1986年)。据说当年建设图纸画了又画,总是不能很好解决江北引桥问题,最后还是梅州籍的我国桥梁专家李国豪亲自操刀解决一桥飞架两河的问题(跨周溪处为发明桥)。东山大桥建成后,梅江桥光荣退役,成了名副其实的“步行桥”。
现在梅城交通最繁忙的桥梁,非嘉应大桥(1988年)莫属。此桥和嘉应大学一字之差,追论起来它们还真有点关系。当时修建大桥的费用没着落,于是动用了侨胞捐给嘉大的办学基金,再通过收取过桥费来偿还。(于是我过桥时总想:用我们学校的基金修的桥,我们该可以豁免交费吧?^_^)
号称“梅州速度”,建造工期最短,也是桥面最宽的该是梅州大桥(1993年)。这条大桥让205国道和206国道绕城而过,于此交汇。分流了大部分闽赣往潮汕方向的过境车辆,让东山大桥和嘉应大桥成为沟通江南江北,单纯的城市交通桥梁
介绍梅城风光的画面上,出镜频率最高的当是97年修通的剑英大桥(1997年)了。只可惜此桥只作为观光桥梁,地处梅城心脏位置而不通行车辆,的确有点浪费哦!~和百米外的梅江桥一样,得占用不少警力资源来震慑违禁冲桥者,倒让人感觉建桥的初衷有点本末倒置了。
梅城最新的一座大桥就是江南通往芹黄的秀兰大桥。大桥主体和西引桥均告完工,待东引桥和东山工业大道修葺完毕,很快便可通车了。在梅城的城市规划里,东山芹黄片是最靠近城市核心区的处女地带,秀兰大桥把城市化已经很成熟的江南和一江之隔的乡郊田野连接起来,把千佛塔佛教圣地、天鹅山森林公园和繁华闹市连接起来。同时也平衡了梅江U形一端的交通状况,拓展城市的新空间。

程江原本是流经现在的金利来大街,大概在南门八角亭(接官亭)那个位置汇入梅江。80年代这里还可见许多船只,出于泄洪的考量,90年代才改由人工开挖的新河道流入梅江。
程江在梅城的最古老桥梁会是牛岗圩旁的程江桥,改道后,此桥已荡然无存,桥址现在成了车水马龙的金利来大街,原来桥边的松香厂也是一蹶不振,慢慢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
程江河的桥命运多桀,去年的一场大水把弃置多年的渡江津桥这座曾经肩负广梅交通重任的老桥冲跨,只剩两三根桥墩,勉强昭示昨日的繁忙。不远处的秋云桥正取代着渡江津昨日的负任,人们已经差不多要淡忘了“渡江津”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了。
银利来大桥也是在原有小桥旁加建的,大桥把江北老城区和梅县新县城连接起来。俗称“彩虹桥”的德龙桥就在300米开外的两江交汇处,夜晚江面波光粼粼,霓虹闪烁,灯红酒绿。正是这座城市最妩媚的地方所在。
梅城的桥,不止于坐落这两江之上,周溪上的饶公桥、贤母桥、状元桥分别把嘉应学院、高级中学、东山中学这些承载着梅州文化美誉的名校以一溪之水牵起来。难怪有人要称周溪为“文化河”。此外的黄塘河基本上是条暗河、“龙须沟”,只有那座黄塘桥还让人缅怀它曾经是一条欢腾的小河。文化公园里的嘉应桥,据说嘉应州正是据此而得名,而如今也掩藏在公园的湖光水色中,乏人问津了。

[ Last edited by 粤东客家 on 2005-3-8 at 20:19 ]

唔声唔声正先生 发表于 2004-12-29 18:20:18

Posted by 粤东客家 at 2004-12-29 18:09
梅城的桥

梅城非身居水乡,却因着一条倒U形的梅江和汇入的程江、周溪,而凸现桥梁的纽带作用。
横跨梅江最早新修的,也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莫过是修建于民国年间的梅江桥(1943年)了。历经抗日和 ...
看来你是城市规划局的。要么就是建设局的。
渡江津冲垮了吗?今年过年回去时没有发现。梅江桥还曾经有武警把守?还真不知道。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4-12-29 19:12:03

渡江津桥在去年5月17日的洪水中冲垮,幸好是半夜,无人经过.巧合的是,冲垮前几天,我刚刚有走路经过(早就禁止过车了).
梅江桥在86(大概)年以前都有武警守桥,我的理解是为了防御有敌对破坏分子炸桥^_^

阿妹730 发表于 2004-12-29 19:14:48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4-12-29 18:20
看来你是城市规划局的。要么就是建设局的。
渡江津冲垮了吗?今年过年回去时没有发现。梅江桥还曾经有武警把守?还真不知道。
梅州大的吗?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4-12-29 19:18:39

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西桥,人呵车呵,思绪就会天马行空起来.某日无事,坐在电脑旁打下以上文字,杂乱无序,不舍得扔进垃圾桶,便发到梅州板块,让怀有同样情愫的乡亲籍此勾起回忆.
文中数字年份只凭脑海记忆,可能有误,还望指正.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4-12-29 19:21:22

如果阿妹730是73年的话,那我是同时代的人.
几乎是跟着改革开发的中国一起成长.

唔声唔声正先生 发表于 2004-12-29 19:29:23

Posted by 阿妹730 at 2004-12-29 19:14
梅州大的吗?
:D:D:D原来阿妹以为我是生于丰顺长于丰顺的丰顺人啊???
阿妹没听出我讲的话跟梧桐不同吗?我只会讲梅县话,因为我是在梅县出生长大的,丰顺于我,与兴宁之于老强是一个道理啦.:D:D:D:D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4-12-29 20:25:19

我不是出生于梅城,事实上的定居是读中学后.此前都只是到梅城游玩.

万得福 发表于 2004-12-29 20:35:34

稍微整理一下,收入乡土地理。

ぁあ 发表于 2005-1-2 15:47:01

【讨论】梅州的桥

说到桥,梅州并没有什么出名的,不如给梅州地区的桥都作个统计,也挺有意思的。不过还得有时哦,看来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万得福朋友说:“稍微整理一下,收入乡土地理。”也挺道理的,不过还是少了点可行性哦!

万得福 发表于 2005-1-3 19:23:53

实是求是啊,如此好贴值得再顶。这年头,像粤东客家这样有心的青年不多了。

如此大家也可作多几篇同类文章,以补当年乡土教材的不足,实实在在认识家乡。

最好不只拘于梅城,比如“梅州的水”、“梅州的屋”之类,大有文章可做。

阿妹730 发表于 2005-1-4 16:16:15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4-12-29 19:29
:D:D:D原来阿妹以为我是生于丰顺长于丰顺的丰顺人啊???
阿妹没听出我讲的话跟梧桐不同吗?我只会讲梅县话,因为我是在梅县出生长大的,丰顺于我,与兴宁之于老强是一个道理啦.:D:D:D:D
那你不知道守桥卫兵.你的梅县话比我的还正宗呢,我还带石扇口音呢!

阿妹730 发表于 2005-1-4 16:19:10

Posted by 粤东客家 at 2004-12-29 19:21
如果阿妹730是73年的话,那我是同时代的人.
几乎是跟着改革开发的中国一起成长.
是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人都去参加改革开发,还有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是"下岗"被说成"下海"一代,有很多人的父母"下海"成功,使他们过上天子骄子的生活,有的人不成功,活得还没有以前好......70年代的人.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5-1-4 20:33:59

出生于70年代中期,读书的时候刚好是80年代初期,童年是在“打倒四人帮”的口号中度过的,不过,政治运动,对于幼童的影响又有什么呢?80年代后期,试着偷偷摸摸收听“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颠覆了政治教材对我的传授,现实,并不如书上和老师口里那么美好。89/64再一次让我的信念遭受打击,一切,又重新变得讳莫如深。90年代初只有广东还在口水战中继续前行,铁幕在92年春天打破,当时已经就读高中了,教师门外的阅报栏上,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经济领域的喜讯在冲淡着对政治的冷感。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5-1-4 20:48:37

90年代的中后期是在大学度过的,好像是要疯狂补偿18年来的禁锢。热衷于各类社团活动,唱K/下馆子/旅游,所有能想到的“玩”的东西,都希望能“试”一下。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梅城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