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 发表于 2004-6-17 00:04:06

反正这2个很模糊。而且,只有男孩才有此种节日可贺

烂衫巾 发表于 2004-6-17 00:06:09

拜斗有图片么?

涯等放烟花喊“放火斗”,唔知系一样个么?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17 00:24:51

前一陣子論壇不能貼圖,現在找不到圖片了!明年我再注意一下,看看有沒有圖片可以放上來。
和放煙火是不一樣的,是道教的一種法會。

[ Last edited by venen111 on 2004-6-17 at 00:28 ]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17 00:29:21

拜斗,其淵源於漢朝,據《北斗星君賜福真經》,《南斗星君延壽真經》記載,太上老君於漢桓帝時,先後將此二真經,傳授張道陵張天師。於是張天師將此二真經教世人誦唸,以求罪消業減,增福壽。南北斗二星君都是掌人命生死壽夭富貴吉凶的主要星神。故古人消災、祈福、治病、延生,常向南北斗祈祭。

人的魂魄來源與歸宿均在於「斗府」,「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每個人的性命五體因出生年干支的不同,而分屬於北斗七星君所轄,稱之為「本命星君」。若能在本命日齋醮祈福,必受本命星君庇蔭保佑,就能長保天年。一般廟宇為廣開方便,普渡濟世,大都於春、秋兩季,為眾善信舉行集體式的禮斗法會,此即是民間俗稱的「拜斗」。

祈安禮斗法會中,斗燈為最主要避邪祈福之物。片岡巖在《台灣風俗誌》一書提出,斗燈乃「米斗盛米點燭,斗內由兩方斜插兩支木劍,中央置一面圓鏡及剪刀、尺、秤、英盤、錢、土等、」並在桌前供牲醴祈福。

一般廟宇斗燈則由油燈、米斗、斗燈傘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多種法器組成,分別是鏡、劍、秤、剪及尺等五種法器,以符合五方五行之數。斗光煥釆大圓鏡,以心鏡除去邪魔,以返照本命大放光釆;青龍桃木七星劍,以斬除不祥,護其身形;朱雀鳳凰朝儀剪,以斬斷葛藤,去除邪祟;白虎戥點兩生秤,以上合天心;玄武天蓬大法尺,取道尺以量深淺,領神兵鎮威。將米盛斗中,上插各種器物,由點燃油盞長明而成的斗燈,主要乃寓借米與燈的功能。自古以來,米為民間最普遍的避邪物,漢代以前更用米作為道教降神之物,斗中之米自然不脫上述兩種功能。斗燈依傳統採用屬陽火的油燈而非電燈泡,在祈安法會期間要維持斗中之燈長明不滅;含生生不息,煥釆元辰之意。至於圓形的米斗寓有大地載生萬物之意,斗中滿滿的白米象徵生命綿綿不絕,而斗燈傘,也稱彩傘或涼傘,象徵蒼天育覆萬物。斗燈及斗中法器蘊含奧妙的道理,引申在待人處事上,需秤知輕重,度量善惡,也即人情義理知悉,是非對錯分明。廣則寓意萬物調和,更需眾生互相關懷,彼此照顧,社會才會祥如之深刻涵義。

三妹 发表于 2004-6-17 11:03:31

Posted by 瓶子 at 2004-6-16 11:10
是赏丁还是赏灯啊?

我们那里生了男孩的,要找个好日子,宴请亲朋,那天家里要点煤油灯,叫添灯,喻意添丁。应该是借灯说丁吧。:)

瓶子 发表于 2004-6-17 11:07:25

Posted by 三妹 at 2004-6-17 11:03
我们那里生了男孩的,要找个好日子,宴请亲朋,那天家里要点煤油灯,叫添灯,喻意添丁。应该是借灯说丁吧。:)
我们这里是固定的一天,一般是年初八到十八,每家都有特定的一天。
像我家就是十六,每到十六,一个村子的该年的新丁都有分了。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17 11:09:57

Posted by 瓶子 at 2004-6-17 11:07
我们这里是固定的一天,一般是年初八到十八,每家都有特定的一天。
像我家就是十六,每到十六,一个村子的该年的新丁都有分了。
台灣的很少自辦, 因為來台的興寧人還沒有機會發展成夠大的家族吧! 一般都是參加同鄉會辦的賞燈餐會.

瓶子 发表于 2004-6-17 11:14:37

Posted by venen111 at 2004-6-17 11:09
台灣的很少自辦, 因為來台的興寧人還沒有機會發展成夠大的家族吧! 一般都是參加同鄉會辦的賞燈餐會.
在乡下都是每个村子一天,各家各户各自请客。
你要是过年后回来的话,就有目睹的机会。
很不错,有吃的,有玩的。
焰火,龙狮是少不了的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17 11:21:11

是嗎? 有沒有漂漂的MM? 這個比較重要喔! :D

瓶子 发表于 2004-6-17 11:22:08

大叔是来玩的还是泡美眉的啊?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17 11:24:10

能夠兼顧當然是最好不過的:D

瓶子 发表于 2004-6-17 11:25:18

大叔真是贪心。

andrew 发表于 2004-8-14 16:33:30

【转帖】三義木雕的起源與發展

三義木雕城
http://sanyi.tacocity.com.tw/woodcarving01.htm
三義木雕的起源與發展 

撰文/ㄚ智

 三義木雕發展的起源,是鄉民吳進寶先生於1918年撿拾枯木回家加工做擺飾,被日本人視為藝術品而喜歡,吳進寶進而與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產這些枯木藝術品。之後,吳進寶之子吳羅松,因頗具藝術天份,乃向日本人學習天然物、動物與人像的雕刻,然後在三義經營雕刻生意,並將雕刻技藝傳給有心學習的鄉民。

 同時期,另一名向日本人學習雕刻的李金川,則專門學習人物雕塑,學成後往苗栗的海線通宵等地發展,後來也教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揚名國際的台灣雕刻界大師~朱銘,就是李金川的弟子。吳羅松與李金川兩人可說為三義木雕界的一代宗師,奠定三義日後發展成為木雕重鎮的基礎。

 至於三義雕刻業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更要感謝的是吳羅松為了三義木雕業的發展,在光復後,從大陸福州聘請四名雕刻師父來台傳授更精深的雕刻技術,才會從民國55年(1966年)以後進入三義木雕業的興盛時期,使得三義經營木雕的業者就多達一兩百家,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能維持這個局面。

 早期,三義的木雕多以神像、工藝品為主,近年來,由於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風氣大開,各式各樣題材的雕刻作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令人嘆為觀止!加上民國84年(1995年)4月9日在三義神雕村成立了國內唯一的木雕博物館,蒐集、典藏了許多優秀木雕作品,並定期舉辦木雕研習講座,對於鼓勵木雕家創作革新與技術提昇有正面幫助。

 近年來,在政府機關與地方上的協助下,三義多次舉辦了木雕藝術節、木雕嘉年華會、木雕博覽會等活動,還有裕隆汽車公司每年舉辦的「木雕金質獎」比賽,讓木雕家得以藉比賽互相觀摩作品、研究雕刻創作技巧,並藉以吸引觀光人潮,這對於三義木雕師傅技術的提昇與知名度的宣傳也大有助益。

 可惜,近年正值景氣低迷的時刻,許多三義木雕業者都感嘆生意一年比一年差。加上有商人將台灣優秀木雕作品型錄拿去大陸請大陸雕刻工模仿雕刻,然後低價銷回國內,對於本土木雕創作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三義木雕業未來前途似乎面臨危機。像現在,有許多店裡陳售的雕刻就是來自大陸,雖然雕工比不上三義師傅們的作品精細,但是非行家還是難以鑑別,本土木雕創作的銷售市場因此面臨大陸貨的擠壓 。

 雖然此刻三義木雕正值不景氣的低迷時期,但身為在地人的我們,還是衷心期盼~三義木雕業能久旱逢甘霖,有更美好的明天。當然,這還需要大家的支持與多多捧場呢!多多鼓勵台灣本土木雕創作者們,能繼續不斷地從事藝術創作,讓三義這個木雕王國能夠永續發展。



三義木雕發展歷程         資料參考:木雕博物館
第一代
(1918-1945) 起源於日據時代,以供應日本市場為主,木雕品具有日本禪風的風格,以天然造型奇木為主體,有不少虎、鷹等題材的動物雕刻,以及日本人喜愛的福神雕刻。
第二代
(1950-1974) 韓戰爆發的1950~1960年間,台灣因中美合作成為重要戰略位置,此時的木雕外銷市場轉為美國。後來 1960年代日本的景氣復甦後,又再度成為三義木雕外銷市場。這個階段由於受美日買主的喜好影響,雕刻風格偏向概念性的寫實。
第三代
(1980-1990) 此階段在美學風格上,主要是沿續第二代寫實風格,寫實程度更勝以往。而這時期因台灣經濟大幅成長,木雕作品也在內銷市場開始興盛。這一代作品多為鄉土題材與關公、達摩等人物。
第四代
(1995- 至今) 許多木雕競賽項目與活動從1990年代開始舉辦,包括裕隆木雕金質獎的設立、木雕研討會與交流、木雕嘉年華會、木雕藝術節的舉辦等。而木雕博物館在1995年成立後,更讓三義木雕邁向新里程,可稱為第四代。第四代的創作風格,因深受西方藝術風潮影響,發展出自我意識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抽象造型,除了純粹木雕作品之外,還出現結合木雕的複合媒材作品,題材更為寬廣。至於市場上則充斥不少大陸引進的木雕品,正威脅本土創作者的生存空間中。

andrew 发表于 2004-8-15 00:27:44

【转帖】焗腦製程

焗腦製程可分為「採伐」、「搬運」、「熬腦」、「出炊」等四大步驟,本章節內容資料,係摘錄自廖景淵先生所編著之「再夢台灣之寶(台灣消失行業:焗腦、伐木篇)」一書,所紀錄的年代為清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年)至民國四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間開採台灣的樟腦工作的過程。

焗腦製程
http://www.tscs.org.tw/progess.htm

台灣的樟腦事業
http://www.tscs.org.tw/taiwan.htm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5 at 00:32 ]

andrew 发表于 2004-8-15 12:48:40

【转帖】手工竹簾 恐將絕後

阮正霖   13-08-2004
早期客家人習慣在住家的臥室懸掛竹編門簾,除讓居住空間具有隱密性,竹簾也有防蚊蟲和防塵效果。美濃鎮廣德里民曾榮珠和曾詹貴妹夫婦目前仍從事編織竹簾的手工藝,但80歲的曾詹貴妹表示,竹簾編織沒有人願意學,這項傳統手藝恐將後繼無人。
美濃客家聚落有釵h的三合院式夥房,早期居民都在住屋臥室上懸掛竹簾,成為客家住宅的一項特色。不過近年來,傳統農村建築已被新式洋取代,竹簾的需求量減少,編織竹簾的行業也逐漸落沒。

美濃鎮目前只剩80歲的曾榮珠和曾詹貴妹夫婦仍從事竹簾編織行業,老先生負責鋸竹、削竹條,曾詹貴妹則以熟練的手藝細心編織竹簾,由於製作竹簾費工費時,一天只能編成一件六尺長、三尺寬的傳統竹簾,如果加上繪圖、上漆和縫製布邊,則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每件售價2000元。

曾詹貴妹說,編好一件竹門簾共需要300多根的細竹條,用特製的綿線以手工編織,慢工出細活,相當費工夫,目前竹簾除了美濃鎮的老一輩人購買外,也有釵h是旅外的美濃鄉親特地來訂購,有人用來掛臥室或做為掛飾。

曾詹貴妹表示,竹簾除讓居家空間具隱密性外,更可通風、防塵,但時代在變,銷路沒有以前好,加上製作費工費時,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竹編手藝。

六堆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5 at 12:53 ]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傳統工藝 民俗】 西田社布袋戲 克難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