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金煉成水缸/林振興甕
金山面窯業http://vm.rdb.nthu.edu.tw/gold/pages/page03/
陳 板
金山面在新竹的開發史上是屬於較晚期的地區,究其原因,大略可由兩個方面探知一二:其一,原住民的壓力,一直到道光年間金廣福成立之前,本區都是漢人社會的邊界,甚至連新竹城內都還有遭受「番害」的危機;其二,土地缺水、貧瘠,以水田為生的漢人生活形態在此地長期遇到困難,不但因為地勢高亢,又欠缺水源,同時,更因為本地的「更新世紅土台地堆積」土壤極不適合耕作,雙重的匱乏讓金山面無法成為豐裕的農耕社會。
和桃園台地上的產業相似,本區也以茶葉當成經濟性的產業作物。除此之外,金山面地區也憑藉著特殊的土壤與諸種條件,發展出另一種產業。
金山面窯業,就是利用在地的條件發展出來的獨特產業。甕、缽、盆、磚、瓦等,多半出自金山面窯業。 根據田野的訪查,金山面地區的窯業經營者有彭木成、林景振、黃金海與汪其輝等,都是以家族方式經營。
彭木成是客家人,據說是金山面較早從事燒窯的業者,以燒至今斗甕為主,後期逐漸為其他業者的競爭所取代。
林景振為福州長樂縣黃石鄉人,黃石鄉為一個像鶯歌般的陶鄉,居民多數以製陶維生,金山面地區的燒窯師父多為福州人(而且都為林姓宗親),其源頭即使於此。林景振十六歲(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來台即在埔頂地區一家窯場(汪其輝之母所開設)工作,來台之前就已在福州地區的窯場學過初步的燒窯技術,到了三十歲時娶當地的客家人范氏為妻,在妻家與頭重埔林家經濟資助之下成立了自己的窯場,以「林振興」為商號經營窯業,因為擁有技術,因此品質頗受稱譽。長期居住在客加庄的林家人也逐漸融入客家社會,也學會以客家話語福佬話為對外的溝通語言,據說家族內的妻舅也因為學習燒窯技術而習得福州話。
黃金海家族居住風空,為四縣客家人,一百年前,從桃園南崁遷居草山(寶山)從事米籮編造業,因為逃避乙未戰爭亂事,在避難地「梯子梗」與風空鄭家的鄭火生(元火)相識,戰事平定後,鄭火生邀黃家人前來風空定居開墾,闢成碑塘尾一帶的牌仔田。
原為茅草屋,三十餘年前改建,並把座向由偏北轉向朝西,閃避了風空之風。後來因為家族繁衍日盛,無法提供更多土地從事農耕,部份家族成員乃遷出風空從事瓦窯事業。黃家窯業原先以生產紅瓦監製紅磚為主,後來也開始生產陶製品,並以「新福興陶器製造廠」為店號。所製的產品極能代表客家常民百姓的使用品味,但卻沒有打印品牌名稱。紅瓦與紅磚為「圓窯」燒製,附近許多傳統房屋都用黃家生產的紅磚或紅瓦,例如原來鄭家所用的地磚──六角磚、牆面磚──四角磚等,下圓山的曾家屋瓦與細部收頭的圓磚、老式磚等,甚至,還曾遠賣橫山九讚頭的三山國王廟,一般來講以牛車所能載運的範圍為主。\n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17 at 17:35 ]
茶壽編織
茶壽編織http://www.mdais.gov.tw/%E5%87%BA%E7%89%88%E5%88%8A%E7%89%A9/%E8%BE%B2%E6%83%85%E6%9C%88%E5%88%8A/38%E6%9C%9F.htm#稻稈香茶壽編織溫暖滿人間
農業推廣課 劉增城
國內在50-60年代盛行養鳥風潮,居家、店舖飼養各類鳥如十姊妹販售盛極一時。利用稻稈編成鳥巢提供做為孵育之用,由50年代景氣漸進攀昇至民國58年(1969年)前後,鳥市崩盤而一落千丈,一切商機歸於平靜。回顧終年從事農務辛苦的老公,能夠弄個熱呼呼的濃茶即時提供給他喝,該有多好。於是宋陳大妹(民前24年1887年生)經由鄰居謝海鳳先生的建議,仿法雲寺人初編鳥籠雛型再加以改進。靈感起初來自鳥類自築巢穴,和人為仿編以稻稈為材料的稻稈鳥巢,當年(1967年)80歲高齡的長者,用心為夫君宋春回編出第一個以稻稈為素材的茶壺保溫巢,距今2003年,36年前,推出24小時保溫效果,是重要的一項突破,成為第一位編織保溫巢的始祖。走過冷涼的濃茶歲月,透過一股愛的暖流,她成功的真情表達。
獅潭鄉竹木村汶水地區村民見其保溫巢很實用,又可兼具販售補貼家用。因此,學習者眾,推動農村產業文化植根工作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當時住在街上,曾服務於醫院退休的護士長劉玉英女士,銜有使命感,投入產業文化的行列,也增加另一項稻稈的新用途和鄉土文化教育的推動。經過無數次研發改進,完美的編織出內縫棉布充放棉絮的保溫巢,因沒有一個正確的名稱,經過與先生的討論結果,喝「茶」長「壽」有益健康,因而命名叫「茶壽」。
稻稈是農村生活產業不可或缺的,早期農村必用的素材。編織稻稈鳥巢替代自然鳥巢,演進成為保溫的茶壽,是農村生活見證的最佳例子。從觀賞自然的鳥巢理論到實際的編出茶壽,證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對的。劉女士帶動了大夥們推動農村產業文化,落實鄉土教育的植根工作,值得可賀與讚美。走進她的工作坊,她自行改編大大小小和形狀不一的茶壽、保溫墊,兼具實用和觀賞價值。這項客家傳統工藝值得重視,最重要的是「茶壽」有農村味、文化味、藝術味、教育味、環保味等「五味俱全」典型傳統最親切的產品。擁有它就是擁有美好的內涵,餽贈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一輩子都忘不了您!它不僅是國民外交的表現,還是推動農村產業文化最佳的助手。劉玉英農村稻草茶壽教育工作坊地址: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汶水17鄰44號,電話037-992828。
馬拉威外賓參訪歡樂園
我國友邦馬拉威共和國體育文化部長杜西夫婦(右4.5)於92.01.08下午,由馬拉威共和國駐華大使卡珍貝(左1)、外交部人員(右1)及苗栗縣政府文化局長周錦宏(左2)陪同下,抵達公館鄉歡樂田園,由農場主人賴森賢(右3)接待,杜西夫婦及大使品嚐花草茶及甜點,對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並對他的香草農園經營給予肯定,杜西夫婦及大使認為休閒農業可帶動經濟發展,值得他們學習。
-------------------------------------------------------------------
稻桿紮成保溫器 客家人「茶壽」快失傳了
http://www.ettoday.com.tw/2002/09/28/157-1356825.htm
2002/09/28 00:56
記者張士彥/苗栗報導
在以前農忙時候,為了保存茶水溫度,苗栗獅潭鄉的農民,就用稻桿紮成一個像鳥窩形狀的器具,裡面可以放置茶壺保溫,客家人叫它「茶壽」,復古的外形還可以當作家中擺飾品。
劉玉英老太太拿出像鳥窩的器具,從裡面端出茶壺,喝一杯熱騰騰的茶水,這個像鳥窩的東西,就是現代人從來沒看過的保溫器具「茶壽」。
製作茶壽有26年經驗的劉老太太說,這種用稻桿紮成的茶壽,裡外都不透風,因此具有長時間保溫功能。
劉老太太說,茶壽是40多年前,一位體貼的農家婦女為先生發明的保溫器具,這位婦女很有心,想到老公在冬天上山工作很幸苦,於是就用稻桿和棉布,做成裝茶壺的保溫籃,讓老公帶上山整天都有熱茶可以喝。村民發現茶壽可以保溫,紛紛模仿製作。
劉老太太表示,其實製作茶壽的材料非常簡單,只需要一些稻桿和棉布,只不過製作過程相當費時費工。
劉玉英老太太親自做示範,她說,剛開始製作比較難,先做好底部之後,依照需要的大小形狀,將稻桿縫製拉高,等到高度夠了,再將茶壽口逐漸縮小。
由於茶壽形狀相當復古,又兼具實用及裝飾功能,因此有不少知道門路的民眾,會特地來選購「茶壽」回家當裝飾品,劉老太太也感嘆,縫製茶壽因為費時,現在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學這門功夫,縫製茶壽的技術,到她這一代恐怕就要失傳了。
藺草編織
http://arj.ksnet.com.tw/main.htm記者/孫耀廷
藺草在早期原來是很不起眼的雜草,它的生長環境分佈於臨海河流出口兩旁的沼澤地。相傳於清朝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住在苑裡己歸化的平埔族原住民婦女──蒲氏魯禮和斯烏茂二人,曾擷取大安溪下斿兩岸沼澤上野生的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可說是藺草編織用物最早的開始。
一直到了清朝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雙寮社有一位名叫加璐加曼的婦女,精益求精,將三角藺草草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緻、更美觀的草蓆。為了掌握草源、將野生三角藺草苗、用分根法移植到水田中。社裡的婦女紛紛接受她的傳授,一時從事栽植藺草的水田激增,當時平埔族原住民的手工藝編織技藝己慢慢溶入在生活。
到了漢人逐漸移墾入台灣後,漢人看見平埔族原住民的藺草編織的手藝都非常的羨慕,草編的用具,經久耐用,也一一投入學習編織的工作,漢人先民腦筋較活,乃把野生的三角藺草移植至水田裡加以妥善耕作照顧,一方面使產量增加,一方面其品質也較佳,其草又稱(苑裡藺)。藺草的品質好,製作的草蓆更精緻美觀,是當時朝貢清朝官吏的最佳禮品!爾後藺草編織乃變成大安溪流域附近鄉鎮如苑裡、大甲、通霄等地方的婦女們人人都會的生活謀生工作。\r
苑裡藺草之家:
http://k432115.myweb.hinet.net/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20 at 12:57 ]
【转帖】卓蘭火舞祭 客家民俗體驗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203851.shtml張嘉倫
2004/08/25
中元節對客家人來說,也是年度的大祭典。苗栗縣卓蘭鎮今年特別從28日起到30日 (農曆13日到15日),舉辦卓蘭中元火舞祭,3天祭典有豬公大賽、中元普渡品創意賽、鬼畫符繪畫比賽、民俗大街、露天電影院、燈籠DIY、火舞表演及千人大露營等活動,傳統的客家民俗祭典,搖身一變成為嘉年華式的慶典。
苗栗縣卓蘭鎮是非常傳統的客家小鎮,這裡的中元普渡則是充滿濃厚的客家風情,尤其是當地中元火舞祭傳統,流傳上百年,是當地居民最重視的民俗活動之一。近兩年,卓蘭鎮公所還把這項傳統祭典與觀光休閒結合,並規畫多項全家親子同遊的活動與節目,請遊客體驗客家民俗特色與熱情的民風。
卓蘭中元火舞祭從28日下午4時起,民俗藝陣踩街精采揭開序幕,將從卓蘭國小開始進行市區遊行及陣頭表演。還記得牛奶罐DIY燈籠的趣味嗎?在表演廣場旁設有懷舊燈籠DIY區,現場提供工具及空牛奶罐,親子動手製作古老時代的牛奶罐燈籠,入夜後即邀請大小遊客們提供牛奶罐燈籠逛大街,重拾提燈籠遊街的童年回憶。
火舞祭在晚間的營火晚會中登場,卓蘭鎮公所將邀請專業表演團體演出與火舞相關的各項節目,有印尼盆火舞、中東肚皮舞、原住民營火舞蹈等,現場還有客家麻糬供讓遊客免費品嘗。
為讓遊客能盡興參與晚上活動,鎮公所特別舉辦一場「卓蘭星空大露營」,地點在卓蘭實驗高中,費用每人100元,主辦單位將提供帳棚(5-6人帳)、睡袋、早餐、礦泉水、保險,有意參加的民眾可上活動網站列印報名表,網址為www.juolan.com.tw,或電洽0937-598372。 Posted by llyfjmx at 2004-1-2 09:23
【求助】拯救客家瑰宝——木偶戏倡议书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
大家好!
客家木偶戏,历史悠久。据乡土资料记载,客家木偶戏(俗称傀儡戏)是福建上杭白砂大金水竹洋的梁姓开基祖梁缘春于明初从 ...
连城的木偶戏团曾经进中南海表演过,前些年有个人还进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推荐】客家木偶戲
这里有相关报道和图片木偶书法
http://www.lyyida.com/gzs/ReadNews.asp?NewsID=528
连城武术
http://www.lyyida.com/gzs/ReadNews.asp?NewsID=442
木偶拉二胡
http://www.lyyida.com/gzs/ReadNews.asp?NewsID=739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9-13 at 10:04 ]
【转帖】西田社布袋戲 客難登場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238254.shtml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238254.shtml
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2004/09/13
沒有史豔文的金光閃閃,主角阿弟在舞台前躍起,一舉一動緊扣台下的目光。客家藝文中心裡,一場夾雜著國、客語與閩南語的布袋戲,昨天在滿場的客語叫好聲中揭幕。
以布袋戲「阿弟與龍王」劇情呈現客語文化,是西田社布袋戲劇團今年巡迴演出的重點,整齣劇除了不時以客語發音演出外,還配合傳統樂器扣仔板介紹「月光光」等客家童謠,。三十出頭的「掌門人」邱豐榮,編導說演樣樣來,他們不但在社區裡演出,還深入北部各校園推廣客語布袋戲。
師承國家文藝獎得主小西園藝師許王的邱豐榮,從小就是野台布袋戲迷,北上念輔大時,因緣際會愛上掌中戲表演。他從大學時期就一股腦地投進西田社的幕前幕後製作,一直到扛下第二代團長的重責大任。
「我們目前有八個團員、四個是兼職的,其餘四個還得接案打零工過活。」目前身兼藝術總監的西田社第一代成員吳正德指出,客語布袋戲的推廣與經費,比閩南語步袋戲更難籌措,大家全靠熱忱做事。吳指著敲鑼鼓的林福泉說,他平常是裝潢師師傅。
吳正德強調,對客語布袋戲來說,偶戲還是一種工具,「我們希望藉著西田社的扎根,逐步建立社區劇場與拓展客語文化。」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9-13 at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