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4-6-23 08:34 编辑
90年代以后,新山人对新山“熟悉”性的“保鲜”期变短了。别说纱玉河畔的老巴刹早就被办公楼取代了,连第二代的阿福街大巴刹的影子也被城市广场压得无影无踪。 过去,谁也没有想过,新山得有一份步行街图。因为,每个老新山的心里,自有一份从小便深刻烙印的街道图。这个过程,有个词:熟悉。 对新山老城区的熟悉,是包括招牌、脸孔甚至声音与滋味。 在70、80年代,一时的熟悉,可以“保鲜”良久。然后,城市在岁月的冲涮里有两种变化,一是蓦然一新,老店老街消失了,新得刺眼的建筑大剌剌地闯了进来。一是蓦然衰老,老店搬空,老街黯然,仿佛血管失血,瘫痪无神。 90年代以后,新山人对新山“熟悉”性的“保鲜”期变短了。别说纱玉河畔的老巴刹早就被办公楼取代了,连第二代的阿福街大巴刹的影子也被城市广场压得无影无踪。 陌生取代熟悉 当“小印度”渐渐取代“小汕头”之后,新山人对几条老街的记忆全被颠覆了。陌生取代了熟悉,新山人这时才察觉,被遗弃的老城区,也开始对历史还以颜色了! 当新山人开始以“回归历史”承办2000年的文化节并于2005决定办华族历史文物馆时,大家回到老城区,感受到的是一种“拾荒”的苍凉。 古迹巡礼 新山变了,历史失去了“面”,只留下断断续续的“线”和也许已经模糊的“点”。柔佛古庙、广肇会馆、苏秉衡印刷馆、百老汇戏院,被掩盖的纱玉河……,加上2009年开幕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陈旭年文化街。 此后,新山的历史面貌又渐渐在有心人的带路下,走出一个有迹可寻的路线图。这个过程或节目,有个新说法:“古迹巡礼”。 就这样,大家开始觉得为新山画一幅步行街图。不只是为了旅客,也为了开始对新山历史失忆的在地人。 文化街委员会手绘了一幅之后,新山艺术节也印了一份3D效果的“Johor Bahru,yourwalking map”。最近本地出了一本免费杂志《超大志》,第一期就谈老城区,也设计了陈旭年街步行图。 当一座城市开始“走上”了步行街图,你说这城市是老了,还是新了? 转帖:马来西亚 南洋商报 大柔佛 注:柔佛州新山是个古老的城市,是华族聚居区之一。因地理位置,商业文化活动和星洲(新加坡)有极大相似,人民来往密切,60年代初,星马还没独立建国前,自由出入,横跨新马大桥不到一里路,是一水之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