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4-25 01: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佛教寺院(二)
南华寺
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东南7公里处的南华寺,是当年禅宗六祖惠能和尚栖身说法的地方。后来,因其弟子又创立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其中有些派别已远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因此,南华寺又素有“祖庭”之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相传,印度的传教士智药三藏路过这里,掬曹溪水而饮,溪水甘美异常,他便溯源而上,但见宝林山麓,林峦紫翠、松杉深密,极为幽胜,便在那里择地建一梵刹授徒。天监三年,梵刹建成,梁武帝赐了一块“宝林道场”的匾额,这就是南华寺的初始。后来,智药三藏又在乌石建月华寺、在罗浮山创宝积寺、在韶关开檀圣、灵鹫二寺。智药三藏死后,其真身置于月华寺内,直至解放前夕才被毁掉。
到了唐代的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佛教的第六代衣钵继承人惠能从湖北黄梅东山寺得法南归,在宝林寺栖身说法37载,使寺庙的香火盛极一时。鼎盛时期,有所属的寺庙13所,僧徒1000多人。
惠能和尚死后,寺庙曾几度兴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为“法泉寺”;到宋朝的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赐名“南华禅寺”,自此,南华寺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末年,寺宇三遭兵燹,僧德颓败,庙庭衰落。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德清和尚大力中兴,修建庙宇。
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尚可喜重修全寺。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春,由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发起,虚云和尚主持募化,将南华寺移位重建,改为现在的阶梯式中轴线平面布局格式。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1962年,南华寺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中,寺宇和文物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打倒“四人帮”以后,政府又曾多次拨巨款修复庙宇和文物,现在,南华寺已经基本恢复了动乱前的面貌。
南华寺原有的建筑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整体上为中轴线阶梯式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有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中部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殿前有天王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殿后藏经阁;后部为灵照塔、陈亚仙祖墓、六祖殿、方丈室、苏程庵及卓锡泉等。结构上主次分明,安排合理。
一进曹溪门,宽阔的放生池上引桥立亭,四周樟榕遮天,银杏放彩。佛家寺院的布局,寓意深长,意即佛门净地,禁止杀戮,放生万物,凡到寺中的性命,皆给予生缘。同时,佛家行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腥。受五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众见香。放生池上,立五香亭即此意。
迈入天王宝殿,正坐中间一尊袒胸露腹、蹙额笑脸的欢天喜地佛,叫弥勒佛,又名布袋和尚,是四大菩萨(弥勒、文殊、观音、普贤)之一。相传是释迦如来灭后的第一位继位之佛。在弥勒佛的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殿两侧,屹立着体态魁梧、面目不一的“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中,执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名风;捉蛇者为西天广目天王,名调;执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名雨;执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名顺。“四大天王”的名字合起来为“风调雨顺”,颂意万物稔熟,国泰民安。在弥勒佛后面,站着的是韦驮天将,是为“四大天王”护法的天神。
进而是钟楼和鼓楼。两楼的造形美观,巍峨挺拔,各立在大雄宝殿的殿前两侧,遥相对称。钟楼悬有一口铜钟,此钟造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钟高2.75米,钟口直径1.81米,表面线条分明,花纹清晰。钟身为五个部件铸合而成。撞击时,声音洪亮,曲江24景之一的“南华晚钟”,指的便是此钟。它是我国目前不得多见的大型铜铸文物。鼓楼里,置有一面直径为1.4米的大鼓,击之声如闷雷,声波可使钟楼里的大钟震动,产生共呜,钟声鼓声一起一伏,两相呼应。
鼓楼下有一座五层铁塔。塔座是南汉时期铸造的,塔身则是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佛山铸造。塔高5.1米,全塔为仿木式砖塔结构,设计严密,层次分明。塔身铸有大大小小的佛像1000个,故名千佛铁塔。所铸的铜像形态端庄,面目清晰,排列整齐。千佛塔和大铜钟,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和非凡的艺术成就。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即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消灾长寿佛的殿堂。它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整个大殿气魄宏大,雄伟壮观。殿里飞檐重椽,斗拱横梁,保持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殿中的释迦牟尼的塑像高8.31米。殿左边是阿弥陀佛的塑像,殿右边是消灾长寿佛的塑像。侍在释迦牟尼左边的是弟子迦叶,侍在右边的是阿南。东壁骑狮的是文殊菩萨;西壁乘象的是普贤菩萨。文殊骑狮,表示智勇威猛;普贤乘象,意为驮经而来。后面,独占鳌头的是观音菩萨,意为对岛上的五百罗汉说法讲经。观音两旁,是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堂四壁塑造了五百罗汉,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中还有一铁铸空心的“摩利支天”天女立像,高0.67米,是隋唐时期铸造。铸像造型美观,线条流畅,体现了隋唐之际的造像艺术特征。另有四尊铁铸的佛像,也是我省迄今尚存的最早的铁铸文物。
殿中还有木雕罗汉300多个,这些木罗汉制作于北宋历五——八年(公元1045——1048年)。木罗汉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人物的各部比例适度,细部刻划入微,情态传神,衣褶流转,艺术高超。各罗汉的座下或座侧,均有一方阴刻的文字,上刻雕像的缘由、捐造人的姓名及刻造的年月。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口直径两米多、深两米多的“千僧锅”。这口巨锅造于元惠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锅边的铸字至今尚依稀可辨。据说,此锅是在南华寺一年两度的南华庙会时,熬粥施舍用的。
大雄宝殿后面的殿楼便是藏经阁,始建于明英宗年间(1457——1464)。此阁分为二层的砖木结构。楼上珍藏着无数的佛教经典及历朝皇帝圣旨、赐物等大量珍贵文物。藏经阁的肯后,是一座高30多米的5层砖塔,名叫灵照塔。此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砖塔原是用作供奉六祖真身和收藏其生前用过的器皿,因惠能死后被诏封为“大鉴禅师”,所以该塔又称为大鉴禅师塔。原塔底的堂室安放着地藏王菩萨,传说,地藏王在慢利天受释迦牟尼的嘱咐,每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他是在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无佛的世界里,教化大道众生的一大慈大悲菩萨。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侍在地藏左右的是道明和尚和道明的父亲闵公。
灵照塔的后面是六祖殿,殿的正门是原山主陈亚仙的祖墓碑。传说当年陈亚仙献地时,曾嘱言六祖惠能须保留其祖之墓,六祖一依其言,历次修缮都没有动过陈家祖墓。
六祖殿中的香台上,供奉着六祖惠能以及憨山和尚、丹田和尚的真身,他们的身体都抹上了啡色漆香泥,制成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其容貌神态却依然如故。木乃伊旁边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唐代女皇武则天赐给惠能和尚的袈裟器物一套。袈裟上的1000个佛像和20条神龙都是用金丝绣织而成,画面生动活跃,绣工精巧。其它几个柜中,还陈列着历代统治者给南华寺的圣旨、诏书。可见,南华寺一直都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庇护和崇奉。
六祖殿后为苏程庵,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及其表弟程德孺的别墅。苏东坡当年被贬南下时,几次路经南华寺,前后在苏程庵住了3年之久。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及碑文。
斋堂,位于大雄宝殿的左侧,门楣上悬一块苏东坡所书的“斋堂”匾额。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虚云和尚重修南华寺时,从云南祝圣寺取来,镌于1935年。
卓锡泉,又名九龙泉在寺院的后山,相传当年惠能和尚欲洗袈裟,但苦于无水,见后山树木苍郁,遂以锡杖卓地,泉水应声而出,故名卓锡泉之。铭文为苏东坡手迹,明代嘉庆年间重刻。
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南华寺凭其“佛祖祖庭”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每天游客如潮,集天下之香客和善男信女来此朝拜,经济收入颇丰。加上不少港、澳及海外众多佛教组织的捐助,使南华寺日进万金。惟因方丈和佛源方丈又是佛教界德高望重、毫无私心杂念的老法师,他们将善款全部用在修缮和扩建寺庙的工程上。先后增建数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尼姑庵——无尽藏庵、虚云法师舍利塔、智药三藏纪念堂、虚云纪念堂、伏虎亭、英烈亭、九龙泉牌楼、六祖坛经壁、南华寺正门牌楼、广场、僧舍、宾馆、斋馆、惟因法师舍利塔等等新建筑物,使寺庙建筑范围成倍增加。今天的千年古刹,显得更加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