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4-25 0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凤来脱身后,回到永安李塘老家,思前想后,觉得家乡一向贫困,地少人多,难觅生计,况且父母先后故去,已无牵挂,他决定再度外出谋生。由于曾来鹤山做生意,对这里比较熟悉,又值鹤山招人垦荒,所以他选择来鹤山,并作了全家迁往鹤山的打算,心中已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鹤山建县后,蜂涌而至的客家人主要聚集在址山河中上游及莱苏河、民族河(两河旧称新化水)上游,禾谷仍不失其中心地位。它北连鹤城,南达址山,西接云乡,东通松塘等地,水陆交通均占优势。当时禾谷还有客船往返江门、新会——“禾谷坪大田基一四七往江门、新会渡”⑥。鹤城的人要坐船到江门、新会须到禾谷上船。址山到鹤城这一段河道,以前比现在水深得多,至解放后修筑了将军陂,才绝了船迹。
从清•道光《鹤山县志》禾谷坪各村庄图可见,禾谷坪圩有两排商铺,还有禾谷坪汛(乾隆二年设)、昆南义学、万安祠、二帝庙等,周围有凤翔里、北芬村、新田村等19条村庄。附近有白米田、高咀各村、东坑各村、西蓢、横水各村、三堡各村、云乡坪各村。这些村庄皆以禾谷坪圩为主要集散地。由此可见,禾谷坪圩在当时是比较繁荣的。
禾谷不但经济相对繁荣,文教也比较先进。早于乾隆六年(1741),禾谷绅民便在禾谷坪圩创立文会,组织士子讲读。继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26)建立昆南义学,它是当地绅民集资举办的,是鹤山第一批建立的义学之一。办学经费由学田田租维持,学童免交学费,贫寒子弟皆能入学⑦。本族谱有一段关于本族出钱入股办昆南义学及在昆南义学魁星楼(奎阁)立凤来公牌位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办学的情况,照录如下:“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十二月初三丑时重建昆南义学魁星楼,始入份,备出银壹拾两正;立(凤来公)神主牌位银贰大圆正,重壹两四钱四分正。义学田地业室俱有份。每年二月初三日文昌帝君诞,有份者饮酒登席。二十一年十二月又凑义学祖会一座,每位派银壹两正。李凤来、周院山、黄道金、陈亮恭、杨学隆、郭光斗、谢维昌等有名者登席。”
庚申八月行自处,卖茶买货走乡村。
水坪填村俱走过,东张西望不遂心。
来回又至十一月,白米田中暂安身。
始立业田八九亩,单身漂泊几惊人。
于是李凤来又于乾隆五年庚申岁(1740)八月再次只身来鹤山做生意,当时他已47岁。这次是奔走于乡间做些小生意,买卖茶叶杂货,边做买卖边物色安身立命之地,为将家眷迁来鹤山铺路。走过很多地方,连水坪(今宅梧圩)、填村(今高明合水田村)这些边远之地都去过,仍找不到称心的地方。这样来回奔走,不觉已至十一月,只好暂时在白米田安身,并购置了八九亩业田,开始耕种。单身漂泊的生活真不好受。
鹤山多丘陵山地,皆宜植茶。“自海口直至附城,无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邑中特产惟此可以甲诸郡。”⑧。鉴于当时鹤山人多种茶,李凤来担着货物村过村地卖,边卖边收购茶叶,然后将茶叶运去外地贩卖,再买回货物上村卖,如此双向赚取差价。
耕却二年家眷至,暂住禾谷市店心。
年深日久业益进,但有二十余亩田。
方住网山脚田面,修整房屋暂安身。
生钱借谷年年有,几多安稳得人心。
又过了两年。乾隆八年癸亥岁(1743)二月十八日李凤来将家眷接来,因未建有房屋,全家暂时栖身禾谷市。一家人勤劳节俭,一边耕作,一边做生意,陆续置有二十余亩田,并小有积蓄。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十二月初二日在白米田网山脚田面兴工建屋,十二月十三日落成,终于定居下来。虽年年还要代钱借谷,但生活安稳,过得还算称心。(按:动工建屋和落成的时间在族谱有记载,从动工到落成前后仅12天。若事前备足材料和有足够人手,用12天时间建一间泥砖屋是可以的。)
一年两次归上府,三年四次不曾停。
但想长男儿媳大,上府娶媳回转身。
虽然全家迁来了鹤山,但永安老家还有兄弟亲朋和祖坟祖屋,免不了要回去的,这三年回去了四次。老家路途遥远,回去一次不容易,辛苦积攒的钱因此用去不少。原在老家时已为长男找了媳妇,因尚年小,未过门。现儿媳已长大,又回永安将她迎娶过门,带来网山脚。
旧社会客家人普遍早婚,有未成年就由双方家长订婚的习俗。女子出嫁有三种情况,即等郎姝、童养媳、大行嫁。前二者都是从小被卖或送给人家为媳妇,区别在于过门时“等郎姝”的“夫郎”仍未出世,需等郎出世,等郎长大。“大行嫁”即正常的成年后出嫁。上述李凤来的儿媳妇虽在未成年时已订婚,但长大后才过门,属“大行嫁”了。
未有二年归原乡,凤翔弟故又伤心。
孀守二载财主逼,退田拆还他身妥。
仅剩六七两银钱,如何养得一家人?
众亲劝我来带下,家眷船讨七千文。
二十七钱买小船,渡下侄妇喜悠悠。
自今庆幸口腹足,莫来忘我一片心。
乾隆十七年(1752)李凤来回永安老家,得知五弟凤翔已病故一年多,弟媳孀守二载,财主频频逼债。退田拆还之后,仅剩六七两银,怎能养活一家人呢?众亲都劝李凤来将他们带到鹤山去。于是于十一月十八日,花了七千文二十七钱包下了一条小船将五弟一家带来鹤山,他们一家都欢天喜地。至今(李凤来临终前)虽不算富裕,但总算能维持温饱,比在老家好,幸好当初交他们带来鹤山,希望他们不要“忘我一片心”。凤翔一家到来后,居禾谷坪,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叫凤翔里。
从上述几句可知,李凤来他们从永安到鹤山,是坐船的。那么,为什么不走陆路而坐船呢?因为当时陆路交通落后,更没有先进的陆上交通工具,一般人主要靠步行。从永安李塘到禾谷约500公里,途中要经过好几条大江河,一家大小带着行李,爬山涉水,是相当艰苦的。而坐船由东江顺流而下,入珠江,再转入西江到江门、新会,经潭江入址山河直达禾谷,虽然也不是很快,可舒服多了。
思想男儿个个大,心中贪想做生理。
甲戌年业凭铺做,凭人铺做实艰难。
乙亥冬来自造店,汤猪卖饭接朋友。
李凤来生有五个儿子,一个个长大了,娶上媳妇,就有10个青壮年劳动力。充足的人手,是开基创业之本。他们除了努力耕作外,又于乾隆十九年甲戌岁(1754)在禾谷市租铺做生意。有了固定的店铺,不用再担着货物奔走乡村了,但租人店铺要交租,辛苦赚来的钱要交一大截给人,非长远之计。第二年冬自造了一间店铺,经营饭店及杀猪卖肉。至此,屋、田、店俱立。
丙子年夏身沾恙,不时喉痛食难吞。
暗想我身阳年尽,闲中无事写原因。
若是我身阳寿尽,儿要好好地做人。
我今交有田店屋,男勤妇俭爱⑨学人。
可惜我今唔曾问⑩,吝啬未知生死命。
只恐一朝身故去,尽作儿孙日后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夏,李凤来身染重病,不时喉痛食难吞,他暗想自己阳寿将尽了,于是执笔写了这篇七字句遗书。他告诫儿子: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地做人,我今交有田、店、屋,你们要男勤妇俭,学我那样勤俭持家,踏实做人。可惜自己为吝啬几个钱,没有为自己算过命,不知自己能否过这一关,只恐一朝身故。我死后,以后就靠你们了。
这篇七字句遗书,反映了李凤来曲折坎坷的一生,也是清初粤东客家人迁居鹤山艰苦创业的写照。李凤来面对生活的曲折坎坷奋力开拓,在巨大的挫折面前不折不挠,终于小有成就,可谓无愧于子孙,充分体现了“勤劳节俭、开拓奋进”的客家精神。值得我辈学习和发扬。
注:
① 生理:客家口语,即生意。
② 赖际熙《赤溪开县事纪》,民国九年《赤溪县志》卷八。
③ 罗绍纶《十七村纪略》,清•道光《鹤山县志》卷十一。
④ 徐晓星《鹤山史话》,客家人的来历(二)。
⑤ 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卷四•纪年编。
⑥ 清•乾隆刘继《鹤山县志》津渡。
⑦ 见《禾谷小学校史》。
⑧ 清•道光《鹤山县志》卷之四。
⑨ 爱:客家口语,即要。
⑩ 问:这里指问卜、算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