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2|回复: 0

涯系大埔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6: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埔县 大埔县辖20个镇,1个林场。总人口中51.40万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达46万多人,是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
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美誉的大埔,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文物胜迹颇多。主要景点有:丰溪林海、三河胜景、双髻秀色、西岩茶山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茶阳“丝纶世美”石雕牌坊、千年古刹万福寺、大东联丰花萼楼、光德启明寺及华侨事迹展览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都能令人流连忘返。大埔是广东汉剧的摇篮,汉剧、汉乐在大埔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有久远的历史。活动也很普遍,被誉为“汉剧之乡”。
茶叶是大埔特色产品之一,西岩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近年又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银奖、金奖。
陶瓷,更是大埔的传统产品,品种多,产量丰,工艺精美,畅销国内外。高陂镇号称粤东的“瓷都”、“白玉城”。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字振勋1840—1916)是大埔西河车轮坪村人,少年在南洋经商,创立实业,获利甚丰,名闻中外。清光绪年间,曾任槟榔屿领事官,新加坡总领事,中国大仆侍卿,光禄大夫。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为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爱国思想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见封底图)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有前后花园。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结构严谨,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门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门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白底黑字。“光禄第”是全省罕见的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官府院第古建筑。
百年沧桑,百年张裕,张裕品牌的葡萄酒影响了中国葡萄酒业整整一百年。在张裕酒业百年庆典期间,江总书记亲临张裕公司视察并题词:“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
花萼楼
广东最大的土楼花萼楼(见封面图),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45公里,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近有400年历史。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大部分用作厨房、饭厅,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从一楼各个房间可直接上三楼,为独立单元。花萼楼高11.9米,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墙宽2米,顶层墙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人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天愿。天井一侧有口水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楼内还有砻、碓等生活设施,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现楼内还居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
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经手兴建的,当年,援宇公家境清贫,衣不敞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的一个石洞,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援宇公忠厚老实,为人正直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贫苦之人,深得乡邻口碑。据说有一天,援宇公担石灰到饶平回家,感觉很困,尚未吃饭宽衣便昏沉沉睡下了,睡梦中,仿佛看见观音娘娘手执莲花座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朝他笑了笑便不见了。醒来后,他觉得奇怪,便到山洞四周寻找,结果发现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并把村里所有无房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居住,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故取名“花萼楼”。后来人们说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同情人间灾苦,显灵为他们盖了这栋房子。为感其恩德,到现在,狮头山上的石洞里还供奉着观音娘娘的莲花座像,林姓族人逢年过节必去拜祭。
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堪称世界民居建筑一大奇观。199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在该楼拍制了《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节目,1993年4月广州电视台在该楼拍摄了《客家人》专题片,1999年1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视总公司又在该楼拍制了八集电视连续剧《嫂娘》,2000年10月,客家土楼千人茶会又在这里成功举行。最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条件,现大埔正准备相关材料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方石楼
方石楼(泰安楼)。(见封面图)
位于大埔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46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桩,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走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厚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是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落空,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最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条件,现大埔正准备相关材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