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6|回复: 0

[分享] 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和谐客家文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5 0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态美学视野下客家人的和谐观》摘录
资料来源:客家文化时空  作者: 李晓文  时间: 2012-04-17     
一、生态美学及其内涵(略)
二、客家人“美”的和谐观
()天人之美
在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客家大本营地区却保持了相当完好的自然生存状态。这与客家人多半居山有关,但更多的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唐末杨筠松把风水术从北方带到客家地区,创立了江西的“形势”派。……
《于都峡溪萧氏族谱·族规》有一条“保风水”,全文如下:
吾族以庵山为后龙,以中坝为水口,其间之树木皆一族众掌,但有不肖子弟往往偷伐,不知后龙之有树木犹人之有衣服,水口有树木犹人之有唇齿。无衣服则人必寒冻,无唇齿则人且立毙。忆昔年,吾族因后龙树密多虎,而且易藏奸人,众议出售得七百金期,将此广置众田,以大门风,孰知既卖之后,斧斤入山不半岁而合村鸡犬不安,人丁损败,且连年兴讼,百孔千疮,即或将些须置买田产,讼事复于别售外人所用,祸当近乃严加禁,蓄稍得安静,始知风水捷于影响。此二处树木永不可卖,前车可鉴,切宜记之,倘不肖子孙有偷伐者,查出则必严加重责,为父兄者不可不时加训励也。
此则材料反映的是于都峡溪萧氏祖先告诫本族弟子要保住本村后龙及水口的树木,材料中列举了因砍了两处的树木去卖钱而致使全村“百孔千疮”的例子,警告本族弟子此二处不能乱动,只有这样,才能“荫后嗣”。抛开其迷信的成分,实是客家人保护生态,与自然共生共处的和谐观。
(编者注:末学家乡也有类似的说法,住家后面山上的整片树林称为“风水树”,老一辈的人忌讳砍伐这些树木,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以为然,老人们很伤心。有个学者提到,著名的闽西上杭古田会议会址,后山大片茂密的树林。即使在大炼钢铁全民烧炭的"火红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许多客家山村的风水树、风水林依然未遭砍伐,郁郁葱葱,使客家山村山常绿,水常清,空气清新,风光旖丽,充满勃勃生机。)
()人伦之美
客家民系是一个由北方一步步迁徙而最终在赣闽粤边区孕育壮大的民系,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囊括了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体。客家民系这种迁移性和融合性的特征,赋予了客家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友好交往。和谐共处和友好交往也成了客家人的生存策略。
1、家庭内部,尊老敬宗
客家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底蕴,儒家文化在客家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自然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悌”观念在客家文化中也有重要体现,而且由于客家民系的特殊境况,“孝悌”观念似乎比其他民系更强烈。
在客家地区建祠堂、修族谱兴盛的状况就是一例。客家地区几乎所有的家谱都郑重其事地把“敬祖宗,敦孝悌”作为自己家族的家法族规来继承。如《大余新城李氏族谱·族规》:“父母是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长而教训,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于天,无所祷也。凡我族人,切不可失养失敬,以乖在伦。”
也有些族规则从反面,以禁令的形式斥责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如《兴国林氏联修族谱·族规》载:“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乃有不孝之子,闻父母之命则略不关心,听妻妾之言则百无不从,甚至怒言厉色,笃父詈母,不孝之罪,敦大于是,抑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兹特委严禁,凡我族人,偿有忤逆之子,一经禀报,应在必诛之条。”足见客家人孝悌观念之强烈。
此外,客家人对死去的老人,远逝的先祖也十分尊敬,一年至少两次上坟地祭祀老人。新编《兴国县志》“风俗”引清代旧志说:“子孙乐绳祖宗之美,虽废坠必为重修,不以让人。”可见,客家人一直很重视“敬宗”,以保持与在世子孙的和谐。
2、同姓之间,和睦共处
当我们走进客家村落,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称谓非常亲切,我们只能听到“大伯”、“叔叔”、“老弟”、“哥哥”、“嫂嫂”、“姐姐”等称呼,而很少听到他们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外姓人也是如此。与同宗邻里和睦共处,这是客家人特有的生存策略——从外地迁徙而来,为了在当地立足,他们不得不联宗睦族,团结邻里,共谋发展。这也是祖先留给他们的祖训。
在兄弟之间,他们务必情同手足,如《赣县夏府李氏族谱》载:“兄弟吾身之依,生则同胞,居则同巢,如手如脚。不和兄弟,是伤残手足,难为人类。凡我族人,切不可争产争财,以伤骨肉。”
对待同宗,必须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如《连城文川李氏族谱》:“予姓繁衍皆祖宗一脉分形之人,忍膜外视乎?凡我族人尚笃亲亲之谊,方不愧为望族。”
对待邻里,虽然客家地区械斗事件时有发生,但总体还是和睦共处。同一村落不同姓氏或同一地域不同姓氏之间,通过造神运动、建立墟市等手段来协调各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他们的祖训里也强调和睦邻里,如《于都、会昌、瑞金刘氏联修族谱》载:“同乡共里姓氏众多,非属姻戚即属支脉,一当以和为贵。若以强欺弱,以众暴寡,恃积怨成仇,挟仇图报而嫌隙互生。与其日启衅端前,何不早从止。从止联修之后,凡我族众,不得籍势凌人,尤当和睦乡里,永效友好。”这都表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思想。
3、对待外人,热情好客
客家人历来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客家地区有谚语云:“上屋过来下屋客”、“过了门槛就是客”,即便是左邻右舍,客家人之间也非常客气热情;对于远客,客家人更是尊敬,所谓“千错万错,来客没错”。他们一般奉请客人上座,若是新客,则必煮四个酒酿蛋,待其吃完后,再吃正餐。客家地区小孩自小就必须学习尊敬客人,对待外人也要热情周到,若不这样做,则会受到旁人的指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热情好客遂成为客家人的一种风尚。
※※※※※※※※※※※※※※※※※※※※※※※※※※※※※※※※※※
●客家传统的和谐诉求》摘录
《人文岭南》2011年第10   作者:施保国(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客家人在千余年的大迁徙历史进程中,由中原南迁到闽粤赣边区,又逐步播迁到港澳台,移居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既传承着中原和谐文化的底蕴,又吸收着迁徙地文化的精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在文化本源与流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乡性与客乡性的相互作用下,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和谐文化质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慎终追远的心理和谐诉求
传统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慎终追远情愫,既是恋古,又是追求心理和谐的结果。客家人在迁徙时,对于“场域转换”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难以把握必然产生种种恐惧,于是对祖先的眷恋成为最大的心理慰藉。
“二次葬”或洗骨改葬是客家尤其重视的习俗,指的是若干年后从坟墓中挖出祖先骨骸,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中,过一段时间后在合适的地点进行“二次”安葬。这种习俗应该说源于当初客家人被迫南迁时的考虑:有祖先骨骸安葬的地方便是家!这种做法既继承儒家的崇祖文化,秉承“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孝悌观,也以此达到心理和谐、实现心理慰藉。在无法找到先人骨骸的时候,客家人会携带先人遗留下来的衣服以“衣冠冢”的形式进行“二次葬”。如果连衣冠也难以找到,就用银牌或木牌,刻上先人的名字及生死时辰进行安葬。“这种埋葬先人骨骸的风俗,正如竖立旗帜一样”,表示客家的“正宗”来源,可解决客家人“无根”的心理苦闷。
客家人还通过传统习俗,如建祠堂、修族谱和庙会等表达心理和谐诉求。在客家传统集聚地,各家族聚居地每一姓氏都建有祠堂,供奉历代祖先英灵,逢年过节,在此焚香燃烛、顶礼膜拜、一表衷肠,以此克服“天下客家人都想家”的乡愁,并以此为手段,向祖先述说辗转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表明心迹。客家大的宗族有祠堂建筑群,如陈留堂、汝南堂等,祠堂中的每一块物什都有深刻的文化传承内涵。族谱是客家人向子孙后代宣扬祖先业绩、传达价值观的方式,追本溯源,后人由此得到成功的心理暗示。
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诉求
“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扎根山区,与自然融为一体,求风水、讲屋场,在建筑风水观等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诉求。
客家人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等理念,在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中有明显的体现,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诉求。作为实物形式展示客家文化灵魂的土楼有标准的中轴线,其家族共有、集体营造等特征不仅凝聚了宗族向心力,而且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写实图。而形似太极图的围龙屋则讲究人的住宅需求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围龙屋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池塘或建筑半门以调整座向,通过大屋顶、高台基和比例匀称的屋身来达到阴阳平衡,适应环境。其主体建筑有一围层、二围层、三围层不等,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体现聚族而居的特征。围龙屋的总体布局结构为前低后高,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斗拱上刻有龙的图案,其屋脊被称为龙脊,突出“龙的传人”之意。所有这些设计理念和特征,都体现了客家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诉求。
敢于创新的政治经济和谐诉求
客家人的坚贞、刚强、富于创造性渗透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外族侵扰中原和朝廷腐败使百姓处于苦难之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客家史上数次大规模的迁徙都与政治因素有因果关系,如重大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而引发大规模战争和社会动乱乃至改朝换代等引发客家人较强的政治和谐诉求。倡言“太平世必在民主”的客家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说,“休倡攘夷论,东西共一家”、“万方今一概,划自大中华”;辛亥革命领袖、客家后裔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民主理念。客家人在历次迁徙、流浪中几乎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表现出文明迁徙的非暴力性和谐诉求。正如余秋雨所言:“客家人在几千年来的历史动乱和王朝更替中完成的几次大迁徙几乎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了文明的迁徙和同化。这明显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诸如欧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相遇时所产生的暴力冲突。”
客家人流落异地谋生,有独特的“开埠”精神,实现经济富裕、和谐发展。客家谚语“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闽潮人占埠”,说的是客家人极其艰辛的白手起家的历程。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历经艰辛,在偏僻荒芜山区,为了生存、自谋发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手。罗伯特·史密斯在1905年发表的《中国的客家》一文中表示,“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
(本文是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研究》(批准号:11YJA710030)阶段性成果)
※※※※※※※※※※※※※※※※※※※※※※※※※※※※※※※※※※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摘录
近年来,客家学的研究越来越火爆,
赣南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机缘,受理学的影响非常之深。从历史和人文等角度去考察,赣南客家文化的内核就是理学文化。赣南是理学的发祥地、发展地和开拓地。周敦颐、朱熹、王阳明,他们在赣南的理学传习,推进了赣南客家地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①。
五、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客家人受客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其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已形成了某种定式,除了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重视社会秩序的和谐。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①。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榜进士的标志。
自强不息,生当有所作为。一个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为人所不齿的。这也是客家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务实、积极的人生态度。
2)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伦理为纲,尊卑有序。客家人特别讲究“大人要象个大人的样子,小孩要象个小孩的样子”,即无论大人、小孩都有一套世俗的伦理规范。他们重视婚姻、家庭,在家庭的各种关系中,如果为父不慈,为子不孝、为夫不能、为妻不贞,都会使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产生罪恶感。孙隆基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是“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中国人的“礼让”其实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②。
客家人一般聚族而居,遇到困难时,大都相互帮衬,共渡难关。他们克己容妨、谦和持中,表现出具有很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3)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守护、传承和介绍客家土楼,应该着重在传统大家庭、祠堂、族谱、家族养老、育幼、家庭教育、尊卑有序、上下和睦、 “家和万事兴”这些文化精神层面,也就是传统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
其前提,就是我们要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学习才可能热爱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处世、工作中,创造和谐、幸福、美满的人生。
●客家人与邻和睦相处的习俗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2012-10-26 15:38
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风俗习惯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深深懂得,每到一个地方安居,都必须注意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求得安定的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开辟自己的家园。因此,客家人用和蔼、仁爱的心善待他人,营造友好相处的氛围。
热心接待客人。客家人以一片热心善待客人,不论是本村邻居,还是外村人,过往的挑担夫,卖糖客,阉鸡、补锅、理发者,甚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只要进了家门,一律当成自己的客人,送上一杯热茶或开水,请客人坐,然后闲聊或畅谈。
有病有痛献爱心。村中的人平时见面便嘘寒问暖,当有什么困难时,共同排忧解难,如有病有痛,三长两短,做到及时献上爱心,第一时间去探望、慰问。
修桥筑路送善心。村中的道路桥梁不通或毁坏,路中的茶亭(风雨亭)受损,本着修桥筑路有公德的观念,做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同心协力共同修筑平安路、避雨亭。
办喜事送祝福。村中的人结婚办喜事,必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于来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新郎、新娘必须用双手送上糖果、香烟,有的还要敬上一杯好茶。喝完喜酒后,送上一包包装精美的喜糖让客人带回家,让众人共同祝福甜蜜的婚姻。
宰猪分猪血。以前一家人,一年到头才养上一两头大猪,宰猪后把猪血煮好,给近邻亲朋送上一大碗,对长辈老人,加送猪肝、瘦肉等,做到一家宰猪,邻里都能分到一份猪血尝尝。
摘果子送仁心。每年摘枇杷、柑柚的时节,给邻居亲朋送上这些水果,借这些水果内的仁,表达友爱之情。
打鱼时送富心。客家人一般都有用来养鱼的鱼塘,打鱼时都会放干鱼塘的水,打起塘中放养的鱼后,塘主会把最大的鱼送给邻居长辈老人,并送上一句“年年有余(余与鱼同音)”。与此同时,对于打鱼后塘中余下的各种小鱼,让四邻的村民下塘中去捉起来,让“户户(户户与富富谐音)有余(鱼)”。
此外,平时做汤皮、做豆腐等,大凡每做一件事,不论大小,有什么好吃的邻里都能分到一份尝尝。
这些几百上千年来形成的客家人的良好习俗,在民间一直传承延续,成为客家人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丘祥昌)
客家人注重和睦 bbs.mzsky.c
客家人由于饱受战乱灾荒的痛苦,从中原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又受到外敌和本土居民的干扰歧视,因此他们深深懂得每到一个地方安居,都必须十分注重和土著人及先行开发的移民之间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求得安定的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开辟自己的家园。因此客家人用和蔼、仁爱的金子般的心善待他人,营造友好相处的氛围。
接待客人送热心。客家人以一片热心善待客人,不论是本村邻居,还是外村人,过往的挑担夫,卖糖客,阉鸡、补锅、理发者,甚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只要进了家门,一律当作自己的客人,送上一杯热茶或开水,“兜”上凳子请客人坐,然后进入聊叙或正题畅谈。
有病有痛送爱心。村中的人平时见面便嘘寒问暖,当有什么困难时,共同排忧解难,如有病有痛,三长两短,做到休戚与共,第一时间去探望、慰问、抚恤,以共同渡过难关。
修桥筑路送善心。村中或别村的道路桥梁不通或毁坏,路中的茶亭 (风雨亭)受损,本着修桥筑路有公德的观念,做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同心协力共同修筑平安路、避雨亭。
回乡探亲送欢心。外出南洋或到远地工作之人数年回乡后,村中的左邻右舍纷纷到其家中,或外出回乡人员到各家各户去拜访,都会送上“红包”、“番饼”、衣物等见面礼,取得满堂皆大欢喜,笑谈往事,畅叙今朝。
结婚办喜事送甜心。村中的人结婚办喜事,必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来看新娘的人,新郎、新娘必须用双手送上一粒糖果、一支香烟,并敬上一杯好茶。吃完喜酒后,送上一包包装精美的喜糖让客人带回家,让众人共祝这个甜蜜的婚姻。
做月煮鸡酒送喜心。村中的人每凡生小孩(叫做月),不论生男生女,头朝要宰大公鸡加娘酒煮熟 “喊神”(敬天神),而后,给亲戚邻居送上一碗鸡酒,告知家中得一贵子(女),向亲邻报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09: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