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1|回复: 4

(转自南都)不能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2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13年12月1日]  版次:[AA29]  版名:[南方评论·随笔]  稿源:[南方都市报]
    乡野文化记忆
    □陈季冰 上海媒体人
    我出生、生长和生活于上海,当然自认为是一个上海人,并引“海派文化”为豪。但如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不在上海本地,我父母年轻时从邻近的江苏省海门县来到沪上,因而我也总是将海门人氏视为自己的“同乡”。
    虽说这两种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在强度和深度上经常呈现出微妙的不同,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是基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乡土情结”。我相信,相同的乡土认同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不过,一位来自广东梅州的人,尽管也会以广东人自居,但相较于他的广东同乡,在情感认同方面,他却很可能与一位来自福建龙岩或江西赣州的人亲近得多。因为他们三个人之间有一个并非基于特定地域的共同身份:客家人。不仅如此,他还会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贵州甚至中国之外的客家人视为“自家人”。总之,遍布全天下的客家人,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客家人年轻同行告诉我,他不管去哪里办事,假如对方恰好也是客家人的话,肯定会顺利许多。如果是做生意,双方一开口说出客家话,一下子就省去了许多“交易成本”。他有一次采访一位美国华裔人士,事先做功课时知道对方是客家人。电话里对方一开始还相当谨慎,待他的客家话一出口,对方立刻变得仿佛是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热情爽朗。但假如他遇到的是一位广东“同乡”,比如说广州人或中山人的话,恐怕就远不会那么热络了。“这跟距离没什么关系,主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纽带在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放眼全世界,客家文化差不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你或许可以说,客家人有些像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犹太人。在现代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特定土地,但它的连结纽带历经两千年依然强大而稳定。不同之处在于,犹太是一个民族,以自己独特的宗教和历史文化为纽带。而数千万(甚至上亿)客家人虽然散居于中国的十几个省份(主要是长江以南),他们却并不是一个“民族”。每一个客家人在身份表格上“民族”一栏里,都只能填上“汉”,与其他汉族人没什么区别。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看到的,客家,并不是“家乡”。因此,严格地说,客家文化也不是一种“地域文化”。相反,它是一种全国性甚至全球性文化。
    语言在客家人的自我认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令人惊奇的是,从福建到贵州,从四川到海南,从广西到台湾,相隔几千里之外的客家人都说同一种“客家话”。虽说各地的客家话发音上略有差别,但相互沟通是一点不成问题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有些省份,比如福建,往往百里之外的方言就完全不能听懂!
    因此,客家话也不是一种“方言”,它甚至是仅次于依附在国家权力之上的“普通话”的“中国第二通行口语”。追溯客家人的来源,理论上说,它很可能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口语。
    除此之外,各地的客家人还令人吃惊地保持了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饮食、建筑、戏剧及家庭教育传统,它们都明显有别于当地一般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但也许正因为这种高度的独特性,使得客家文化比一般的地域文化更脆弱。
    在我看来,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够维系一千多年而不衰,以下三个因素是至为关键的:首先是单纯的族群,传统上客家人很少与非客家人通婚;其次是独特的语言,即前面多次提到的客家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农业文明和农村生活方式。因为相对于当地人,客家人是后来者,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总是选择之前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特别是山区)开垦耕种、生存繁衍,交通的闭塞客观上保护客家文化免受外来同化。
    很明显,现代经济发展、城市化及社会流动性加快都在迅速地瓦解这三块基石。我的那位客家小友同行告诉我,据他所知,客家的传统建筑已经难以保存。在他老家梅州的一个乡村,围龙屋、客家土楼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再新建过,唯一的一座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在不久前坍塌;客家的传统饮食还尚有所保留,但一些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的现在也越来越少见;而那些在珠三角大城市扎根的客家人的后代,大多已不会说客家话……
    我认为尤为根本的是,因为客家人不是一个少数民族(其实它比许多所谓“少数民族”保持着多得多的自身特性),所以不可能得到国家民族政策的特殊照顾;客家话也不是一种方言,而且除了前述广东省梅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和福建省龙岩市外,在目前中国的地级市这一层级,几乎所有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它都是少数。甚至在更下一级的大多数县域辖区,客家人也是少数,因而,客家话和客家文化不太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着力扶持。此外,客家文化也不像书法、昆剧或徽派建筑、杨柳青年画那样,属于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门类,它实际上是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它的保护和传承也只可能融会于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难上加难。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地方性文化的消亡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客家文化作为一种极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那实在是我们难以承受之历史重负。我非常希望用这篇文章唤起更多人———包括客家人自己——— 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江苏人有此认识不容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12-2 01:08 编辑
客家话也不是一种方言,而且除了前述广东省梅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和福建省龙岩市外,在目前中国的地级市这一层级,几乎所有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它都是少数。

有些描述不准确。比如这个。
又比如提到的客家分布之一的贵州,其实所谓贵州客家,几乎人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从目前我看过的资料,贵州并无聚居客家话分布区。
语言在客家人的自我认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令人惊奇的是,从福建到贵州,从四川到海南,从广西到台湾,相隔几千里之外的客家人都说同一种“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5: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乡情的感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5 07: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章能看出,河源和惠州的客家在其他地方很不出名。其实不少地级市都是客家人占多的,可是大众不知道。

不过文章提到的维持客家统一性的三块基石的确已经被严重动摇了,客家人真的要好好想想怎么继续传承客家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