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9|回复: 0

客家木偶戏大师谢发艺术之路:刻苦勤奋大胆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7 0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是对木偶戏逼真与传神的描述。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奇葩,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客家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一大分支,明朝时随客家人的迁徙从福建传入梅州。在改革与发展中,客家木偶艺术融汇了客家方言、山歌、民间小调等,富有浓郁的客家韵味,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工作者。已故的中国现代著名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梅县木偶剧团创始人谢发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近日,记者探访了谢发故居“宝树堂”,探寻大师当年的艺术之路。
宝树堂位于广东梅州下市角,建于清康熙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三堂两横一围龙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据谢发的儿子谢永昌介绍,谢发就在此屋随其祖父练习木偶戏,一步步成为大师。
谢发7岁学艺,9岁登台,13岁即得师名,而后一直被人们称为“发师”。“当时由于年龄小,登台表演时每次都要垫个小板凳来提线表演。”已经73岁的谢永昌说。
谢发,1908年出生于梅州梅江区东山下市角的普通家庭,其父谢瑞庭是当时梅县提线木偶戏班“乐尧天”的班主,以擅唱小生与红净而闻名。在谢瑞庭的艺术薰陶下,谢发从小就热爱戏曲,尤其爱玩木偶。谢发7岁即开始学习八音弹唱和木偶艺术。他终日木偶不离手,练至唇焦口燥、手指磨破仍不停歇,苦练至13岁已有了师名。但他仍未止步,继续拜师学艺,改进客家木偶表演形式。上世纪30年代,谢发开始对梅县木偶戏进行创新,研制出许多新的人物造型,并把当时只有10根控线的木偶增至十七八根控线,丰富木了偶的动作与表情。1951年春,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艺术发展,以谢发的“乐尧天”为主体组建梅县民艺线剧团,成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木偶表演艺术专业剧团,谢发担任团长。1978年该团复办并改名为梅县木偶剧团。
谢发演艺精湛,名气不胫而走,曾受到中外艺术家的盛赞。1952年春,谢发与来华进行艺术交流的苏联功勋艺术家奥布拉茨多夫同台表演,谢发表演了提线木偶《化子进城》中的“弄蛇”、“舞狮”等绝活,让奥布拉茨多夫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他称赞“中国的艺术家真了不起,谢发控线的10个指头灵巧得堪与钢琴家媲美”。同年4月,谢发还代表木偶演艺界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艺术交流大会,其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在场观众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多国艺术家的赞赏。
谢永昌告诉记者,谢发不仅精于木偶艺术和八音演奏,而且在曲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为使客家地区的观众在欣赏木偶艺术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谢发对木偶表演艺术做了大胆的改革,在木偶戏的唱词和唱腔中使用客家方言,融入了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各种歌唱形式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唱腔“傀儡腔”。“傀儡腔”又叫“谢发腔”,它包括“猜调”和“拆字歌”等,全是用客家话演唱,咬词吐字清晰,在声音的变化中喜怒哀乐驾驭自如,深受客家民众喜爱。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谢发的“猜调”录制成唱片发行。
1966年12月谢发在梅城病逝,终年59岁。“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刻苦勤奋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谢永昌说。(杨草原蔡欣欣 周涛)
网络来源:http://sd.ifeng.com/chinese/guoxuejiangtang/detail_2013_11/26/1512818_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