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3|回复: 0

[原创] 古桥耀山城 精神代代传 -----《济襄桥重建纪念集》读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1 16: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田苦笋 于 2013-11-11 16:43 编辑

                                                                                  古桥耀山城  精神代代传

                                                                                                                   -----《济襄桥重建纪念集》读后

                                                                                                刘俊合 (西田苦笋)


    2010年10月,揭西县河婆济襄桥重建筹备组即启动《济襄桥重建纪念集》图书征稿工作,明确由张志诚担任该书的主编。不久前的一个夜晚,凌辰1点半钟,我的手机传来铃声,我晚上也失眠,打开接听,原来是亦师亦友的张志诚通报:“《济襄桥重建纪念集》终于面世了,第一时间快递给你,呵呵呵。”想到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当周边的老伙计们都已退休在家养鸟弄花、颐养天年时,他却依然伏案耕耘工作到凌晨,我禁不住鼻子发酸,泪盈眼角。他同时告诉我,3年来,他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全力投入到纪念集的编辑工作中,面对经过数次审校、堆积如山的样稿,心中既有如释重负的喜悦,也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不安。捧读厚厚的《济襄桥重建纪念集》,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该书由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为纪念集题写封面,原汕头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杨应群教授作序一;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著名作家黄南翔先生作序二,香港奔马出版社出版发行。正文包括七部分内容,其一辑为“名将硕彦、墨韵增辉”,选择了14幅将军和文化名人所题赠墨宝。其二辑为“感恩溯源、人杰地灵”,收集了近40篇文史资料和照片。其三辑为“创建大桥、造福乡梓”,选取了近20篇文章,祥尽介绍了济襄桥历史渊源。其四辑为“传承祖德、众志成城”,收集13篇资料和数十幅照片,介绍了重修济襄桥的整个过程。其五辑为“济世襄民、善行永彰”,包括14位捐款代表感言、捐款芳名录。其六辑为“竣工庆典、精彩纷呈”,收录近10篇各界领导讲话和数十幅庆典现场照片、佳宾乡贤留影。其七辑为“群贤荟萃、由衷抒怀”,其中书画篇收录书画篆刻30位艺术家题赠艺术作品,诗词篇收录老中青诗人31篇新旧体诗和联对,散文篇收录散文佳作10篇。该书所选文章,有多篇作品已为香港及国内的报刊网站釆用发表。
    文化记忆是经历、信息、事件和社会记忆的集合体,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很难再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实现,通过书面化传承,不仅可以保证某种准确度,而且还可以反映出变化过程、相关的社会背景等信息。这样一来,传统就将通过书面记录,带入到对未来的文化和社会的塑造,相关“济襄桥”的信息也获得了保全。通过编者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济襄桥创建80余年来为河婆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以纪念先辈的善举德行,继往开来,激励后人。编者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变迁的纬度来审视“济襄精神”道德教育贯通古今、汇合中外的特征,以期汲取传统德育之精粹,创新和谐社会新德育之功效。主编本就是济襄公后裔,本着对祖先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历时三载,精心编写了这部文集。本集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感情真挚,思考严谨,有别于其它一般纪念刊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收藏价值。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对“善”字的价值判断有三个要点。一是把善字看作“大”,《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二是把善字看作“宝”,孔子说:“维善为宝。”三是把善字看作“乐”,宋人罗大径说:“为善最乐。”这三句话语,足见从善之高尚,从善之幸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倡导发善心,行善举,献爱心,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大有好处。因为慈善是一种纯洁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以道德义务为基础,乐善好施,不掺杂功利性的目的,追求的是精神的圣洁、奉献的愉悦。
    济襄桥是揭西县城河婆地标性建筑,是几代揭西人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对旅居外地的游子而言,它就是“乡邦” 、“家园”的象征,成为维系海内外揭西人的精神纽带。巩固地域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当地的古建筑,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济襄桥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一个城市的特色取决于这个城市特色的文化底蕴,在建设中保护好历史遗存,才能彰显现代城市建筑的形态个性和文化特色,传统建筑所形成的场所精神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它已经融入人们的记忆,成为一种象征。
   一位公益人士说过: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其实,善行的空间也如心灵空间一样广阔,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又何尝没有一条河?只不过,一些人或因为私利的考虑,或因为现实的异常,停止了善意的开掘,阻塞了爱心的涌流,中断了温暖的传递,让爱的河流干涸。济襄公却用他自己做的善事,呵护着这条河流的源泉,拓宽着河流的河岸,并且用真诚感召了更多的人,把一条条小河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江,向世人呈现了一幅叹为观止的精神图景。
    打开这本厚重的纪念集,发现这次重建济襄桥,创建济襄亭,重修桥西路,面对乡贤们的壮举和担当,我不由得心生感慨: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念,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内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全在于行动,长时期坚持的行动。道德的行动,远胜于道德的说教。有行动,才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行,从者必众。他们立足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把责任担当到怎样的一个高度。如果我们细细考虑他们的修行,考虑我们源远流长的责任文化,我们也许会发现,其核心就是一个字:做。做你举手之劳的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做你不能完成的事。但在颁奖现场,淡泊名利的获奖者大都十分激动,原因是,他在做那些感天动地之事时,从未想过能受到社会追捧。现在,由于在道德方面的出色表现,他们庆典大会上成为了“草根英雄”,激动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执着和坚持,得到了社会和大家的认可,在一个价值观剧烈变动的时代,道德和责任绝不应该孤立无援,它需要在呈现中张扬、在张扬中认同、在认同中壮大。
   当我阅读着他们的故事,我惊诧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居然行走着这么多大写的人,惊诧于乡贤们竟然把河婆的历史,把河婆人的精神演绎到那样的一个高度。……品读着乡贤这一串长长的名字,感觉就像走进一条暗流涌动的长河,走进一片小径交叉的森林。他们在河婆的土地上平凡地生活着,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但他们不仅仅会生活,他们还在生活中顽强地“修行”,超越生活,提升生命。这些人的相继涌现,在我们揭岭大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形成一个“济襄精神”,滋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婆人。
    众所周知,道德的价值蕴涵于优秀的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道德也就不复存在;而没有了传统的链接纽带,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将趋于解体。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类的道德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人类社会实践的道德自觉程度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往往成为传统与现代分野的一大标志。社会的价值追求、伦理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转型期的地位和作用将愈发凸显。为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遗产,呼唤新时代全民族的道德意识,创造并建构适应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道德体系,是深化和丰富当代以及未来中国德育实践的必然诉求。
    历史如风钻般的旋转着,吹落流走了一切有形的东西,而有些无形的东西却可以与日月同在。多少年来,我时时被身边的人与事感动着,心中常常燃起生命的激情,我们的乡贤用他们一如既往的传承和行动告诉我们,让周围的世界因为我们而改变,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他们让我相信,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再小的参与也是一种行动,再小的地方也是一个舞台,再小的担当也是一种修行。我们深信:宝贵的“济襄精神”会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的家乡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后辈们一定会携手并肩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