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
研究生: 吳中杰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學年度: 87
[摘要]
福佬、客家二族群在台灣業已經歷三百餘年的接觸交流。由於台灣福佬族群在各方面的強勢地位,致使二族群在互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發展,亦即客家人受福佬人影響,改操閩南語者眾多,反之則否。自從林衡道(1971)以來,學界漸次關注「福佬客(福佬化了的客家人)」議題。不論社會語言學上對客語流失狀況的探討,或是客語福佬化的音韻、詞彙現象之描寫,都只在個別地區有較為詳細的成果。本文期望能針對「福佬客」在台灣的整體分佈作一全面性的考查和語言現況的釐清;若發現客語殘存現象將逐一報導。吾人將透過田野調查,重新確認前人文獻的正確性,並發掘新的研究對象,以求建立台灣客屬(包含福佬客與尚在使用客語者)分佈及客語使用情形的全面性資料網。這是本文第二章所期望達成的主要目標。結合文獻的整理及田野的發現,我們在第二章裡驚訝的看到台灣任何一個縣市,不分清領、日據和現代,都有客家人的蹤跡,而且為數皆可觀。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客家後裔於今已有相當人數不再說客語了。這就明白地顯現了福佬化的作用。
「福佬客」不單是個歷史議題,客家人被福佬化的過程為一個動態的、至今仍不斷進行的作用,因此,現今的台灣客家人,並不能被靜態的分劃為「會說」和「不會說」客語的二類而已,應是依據所受閩南語影響程度,從「最輕」排到「最重」。本文接下來的第三至五章,就是要按照聲母、韻母、詞彙各方面,來探究台灣客語內部所受到的閩南語影響之程度和項目。為找出這些項目,本文運用閩客方言研究文獻和筆者的語言調查,比對兩岸(尤其閩粵台)語料,以確認客語在台灣的演變以及受影響的項目、地點、和客家次方言的種類。從而看出次方言間以及區域間所受閩南語影響程度的差異。當我們瞭解到台灣各地客語習染閩南語之深、之廣後,便不會再訝異於客家人口數和實際使用客語人數相差的懸殊;因為台灣根本找不到完全未受閩南語詞習染的客方言點,只是被影響程度深淺之別罷了。於是,對那些受影響程度十分嚴重的次方言或區域,只殘餘少數詞彙(通常為地名、親屬稱謂等),甚且完全不會說的情況也就可以清楚理解。習染閩語的極致便是客語徹底流失,終至也改變了族群認同,自認為是福佬人;遂造成了台灣「客家後裔數量」和「還會說客語的人數」之間顯著的差距。
此外,我們在比對過程中發現,各地客語有一些自行發展的異變,特有的音韻或用詞未必都跟語言接觸有關。另有部份特點來自閩西、江西客語或贛語,而非閩南語和嘉應州徵性,亦很可注意。
本文呈現了全台福佬客乃至客語使用者的整體分佈狀況,打破過去福佬客研究陷於局部地區的局面;並且經由受閩南語影響程度的輕重,展現台灣客家語言的實況,回答了現今還會說客語的人數為何遠少於客家後裔數量的問題。同時,也顯示了受閩南語影響的音韻和詞彙內容。
想要掌握客方言不光是得瀏覽客語本身的材料;正如同人之照鏡,從對於他種方言(尤其閩南語)或語言的瞭解上,投射到對客方言的回顧,方可使這一切的努力,終究能一步步廓清客家語言的真貌。本文探討台灣閩客族群互動和語言接觸的實然,容或能為客語乃至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留下一個富於啟發性的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