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29 16: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8)语言在流传中出现讹误是很常见的
编辑本段俗语讹变十例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但若认真考察这些俗语、成语、歇后语的真实含义,会使人觉得有些“变味”,百思不得其解,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俗语等之所以含意模糊,令人费解,主要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语意发生讹变的结果。只要把它们的原来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就会迎刃而解。例如:
1、“有眼不识金镶玉”。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指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
2、“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本是一句歇后语,原来是“跳到黄河--洗不清”, 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自然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4、“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讹变为“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但使人听到看到触目惊心,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试问,谁家愿意、舍得为打狼抛弃孩子呢?真是笑谈。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今名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句俗语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但将“乌江”换成了“黄河”,使人无从索解,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6、“无毒不丈夫”。不少人认为,“无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度,度量。仁赫《俗语典故精选》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由于长期流传,此语被误解,将“度”讹为“毒”。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俗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或单用,如刘致《上高监司?尧民歌》:“法则有准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说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或与“恨小非君子”连用,如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恨,通狠。上下两句宽对,“恨”对“毒”为同义相对,即“恨毒”(狠毒)。整个俗语的意思是,作为君子或大丈夫,该狠的就要狠,该毒时就要毒。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产生这样的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由于“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影响太深,实际用例中“度”始终没有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
7、“山穷水尽疑无路”。本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语见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全诗八句。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一重重,一层层,暗:不亮,形容树荫很浓。)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山,道道水好像阻挡了去路,转过去就是绿树成荫,鲜花灿烂的新天地。若是“山穷水尽疑无路”,那么山穷了,水尽了,无山无水,怎么能疑无路呢?
8、“呆若木鸡”。由褒变贬。此语源于《庄子》,原文是: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纪省子替齐王养斗鸡。才养了十天,齐王就问:“鸡养好了没有?”纪省子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道:“差不多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再惊慌,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它的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很显然,“呆若木鸡”在这里的意思是,训练斗鸡使其见敌不动,呆然若木鸡,则斗必胜。而后来,这个呆若木鸡却变褒为贬,意思是比喻人蠢笨不能做事,或形容受惊不知所措而呆立的样子。
9、说“七月流火”是天气炎热。语出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即农历)七月。“流火”,大火星渐向西下。此语的意思是天气开始转凉了。可是,如今人们普遍地用它描写公历七月烈日炎炎热流如火的天气,“七月流火”的意思转向其反面。
10、狗“屁”不通。语意传讹。对于不通事理、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人们常斥之为‘狗屁不通’。其实这个成语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话语或文章。如《三侠五义》:“柳老赖婚娘心难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那么,“狗屁不通”怎么就具有这样的意思呢?原来这是一句在流传中被讹变了的词语,实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没有汗腺,但狗却长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舌头,长长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就借助于这条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夏季常可见到狗伸出长长的舌头吁吁喘气,就是这个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正因为狗皮密不透气,用以作床垫、椅垫,即狗皮褥子,是最佳的保暖用品。“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屁”谐音,所以就演变成“狗屁不通”。与这个成语语义相近的有一句歇后语:“狗皮上南墙———不像画(话)”,“画”与“话”谐音,形容说话、做事不成体统或不合情理。这个歇后语中的“狗皮”,可作为“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的旁证。“狗屁不通”,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以贬之,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所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也就用不着更正了。
这些俗语由于以讹传讹,不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在表情达意的运用上也失去了原有的准确性。所以,在用俗语、歇后语、成语时,要慎重准确,褒贬得当,语尽其意,表达明白,收到良好的交流思想的语言效果。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48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