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47|回复: 17

“月光光”童谣歌词“娘”与“郎”之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9 0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端哥 于 2013-8-29 16:16 编辑

       “月光光”童谣歌词“娘”与“郎”之辨析
                             丘桂贤
   “月光光”是经典的客家童谣,自古以来都广为传唱和被人喜爱,对客家少儿的影响极为深远。由于客家地区地地缘广阔,童谣的传唱也会发生变化,形成的童谣版本亦各具特色,此亦是歌谣口头文学的多样性的表现和有趣之处。但是,童谣歌词有些则是遭到篡改而讹变,致使童谣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
    目前,人们对“月光光”童谣中首句“月光光,秀才娘”,还是“月光光,秀才郎”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这两个版本几乎是一字之差,不知谁对谁错,有的版本所叙述的情节有悖常理,令人无法解读,而且,这些版本传播和影响都极为深远,正误问题显然由来已久,目前探讨这个问题也甚为棘手。本文从童谣叙述的故事情节合理性方面出发,试图分析和解读其思想内涵,从而辨析该童谣歌词的正误。
   “月光光”童谣的类型与版本
   “月光光”童谣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讲述读书秀才功成后娶妻类,这里姑且称作“成亲类”,另一类亦是讲述读书、童趣之事,但并不涉及成亲之事,这里姑且称作“非成亲类”,这类童谣则不存在歌词正误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成亲类”的“月光光”童谣加以剖析。
    第一首:“月光光,秀才娘(郎), 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种(放)个鲤嫲八尺长,长个拿来交(换)酒食,短个拿来交姑娘,交个姑娘矮墩墩,朝朝匟起来打矢忽(屁股),打去矢忽绵噃噃,拿分(给)鸭嫲食欸啭(吮)田螺,田螺壳,镦(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叫,心舅哈哈笑,家娘看啊到,话佢无家教。”其中,“秀才娘”版主要流行于梅县、蕉岭、台湾,前面部分几乎一致,后面部分个别词句各地稍有差异。五华亦是“秀才娘”版,但后面部分歌词差别较大。而大埔一部分地区流行的则是“秀才郎”版本,一字之差。
  第二首:“月光光,秀才娘(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蓄个鲤嫲八尺长,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读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伯公坳上讨姑娘,讨个姑娘矮墩墩,煮个饭团香勃勃,讨个姑娘高天天,煮个饭团臭火烟。” 其中,“秀才娘”版流行于平远大部分地区,及梅县部分地区,而平远北部的仁居、差干则是“秀才郎”的版本,亦是一字之差。
    为何起句是“秀才娘”,而非“秀才郎”呢?
我们着重针对流行于梅州,讲述秀才读书得功名后娶妻返乡的“成亲类”的“月光光”童谣进行剖析。当今,有些学者由于受到外来童谣格式和文化的影响,认为这类“月光光”童谣歌词中“娘”乃“郎”之误,是歌谣传唱时以讹传讹的结果,断然否认“秀才娘”版中“娘”之构成的合理性,于是便主观地把主词“娘”改为“郎”,且这种修改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乍一看“娘”与“郎”是一字之差,音韵也无多大变化,似乎是无伤大雅,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这一改关乎主人翁性别的问题,进而关系到该童谣的叙述逻辑正确与否的问题。笔者认为,篡改歌词者对该童谣的认识是简单和片面的,这种修改是大错特错,传统传唱的“秀才娘”歌词无疑是正确的。现阶段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加深对客家童谣的认识和研究,防止矫枉过正,更不要低估客家先民的智慧,否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便会出现失误,贻误后人。
   这两篇童谣是这样来解读的,意思是:学子勤读书后一举功成名就,娶妻是就水到渠成了。洁白如月的娘子,宛似天马缓缓走来,跨过莲塘,与秀才喜结连理。婚后,门口塘里放养的大鲤用来变卖换酒菜,是指当前的生计,而短鲤放回再养大留作后来娶心舅(儿媳),这是长远之计(第二首则是讲述卖鲤嫲做学堂)。这两篇的后半部分都较为俏皮和具有童趣,这里不作解释。整篇是叙述读书、劳作、生计和客家风俗,并把功名、亲情、礼教寓于其中,激励儿童勤奋读书,教育孩子书中自有颜如玉,就会有美好的家园。此亦是对金榜题名的向往,对功成名就的赞扬。歌中的莲(连)、韭(久)、鲤(生意)、花都是具有深刻的寓意。
   “月光光,秀才娘”,此句既起兴,又同时交代主人翁。三字句的特点是两句组成一小节,因此起兴与人物交代由一个小节的两句来完成。顺便说一下的是,这里首句起兴不是完整的起兴句,而广府童谣的首句“月光光,照地堂”是完整的起兴句式,闽南童谣“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亦是完整的起兴句式,亦是过渡的语句。而客家童谣则是既起兴又拟人化,进而直奔主题。接下来该歌谣开始叙述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的故事了。这里描写月儿般美丽的娘子坐上白马从天空徐徐过来,跨过莲塘,走进新郎家,这一切都倒影在莲塘水面,意境非常美。这里把皎洁的月光比作娘子,徐徐而行的月光又犹同白马,因此,月光、娘子与白马其实都是一体,这就是其关键所在。尤其须注意的是,“骑白马”之句易被误解,人们往往认为只有男儿才骑白马,而女子是该坐轿的。其实,这里不是写实,不是描写结婚场景(无论“秀才娘”还是“秀才郎”都是如此),而是勾画读书人功成之后把美丽女子带回家结亲的意境。这首儿歌起兴是夜间的月光,此时此刻长辈、小孩都仰望着天空,对着月光而唱,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夜间有新娘抑或是新郎骑马而行。月光缓缓而行就是白马在天空徐徐走动,这完全符合小孩的想象和心理认识。南方并不常见马,客家地区罕有结婚骑马的风俗,显然,这里是文学渲染的需要,可见我们的客家先民的想象力何等丰富,艺术手法何等高超!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歌谣“结亲家”的合理性。“秀才娘”来到秀才郎家“结亲家”这个行为过程极易理解。若主人翁是“秀才郎”,那么,他骑白马回家“结亲家”吗?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没理由认为秀才郎回自已家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又表明,此童谣是描述娘子到其夫家后所发生的故事,也就是叙述读书人家里发生的事情。因此,“结亲家”是“秀才郎”歌词版本无法解释和回避的问题,这恰恰证明这种格式的童谣“秀才郎”歌词才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另外,“月光光” 客家童谣把秀才娘地位置于其首,这种现象并非例外,客家风俗中,婚丧嫁娶的场合凸显女方地位的例子和细节非常多,这里无需列举,这亦是客家人尊重女性明证,非常值得称道。我们来分析歌词中的人物。歌词鲜明地点出了主人翁是秀才娘,极为突出地描述女子的地位,但同样巧妙地托出了秀才,故事是叙述秀才功成名就后娶妻和生活之事,夫妻两人物的出现,才显成亲故事的完整。
   再次,有人说“秀才娘”之“娘”是指秀才之母,而“秀才郎”则无歧义。实则不然,稍为年长或略知民俗的人都知道,南方人都不把母呼为“娘”,客家话先生娘、师娘、叔娘、舅娘之“娘”其义都是指妻,故“秀才娘”无疑是指秀才之妻。古语里“娘”更是多指年轻的女子,当然,由于后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客家地区也有把母称作“娘”的,但这极为罕见,如“爷娭”之变体“爷娘”(主要出现在经艺术加工后的文章里),“老妈”“老娘”等说法亦是后来兴起。因此,我们应在客家文化里来理解“娘”的意义,脱离客家人环境来理解则谬误不断,定沦为笑柄。作为民俗和语言研究的人士更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语言和民俗的解释工作。
   此外,尚有一种类型“月光光,秀才娘”的歌谣来证明歌词中出现“秀才娘”并不是孤例。如:“月光光,秀才娘。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老蟹拜观音。观音脚下一枝花,拿分(给)阿妹转妹家,转去妹家笑哈哈。”这里,秀才娘被奉为观音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月光光,秀才娘”才是该类儿歌的正版歌词。
    反过来说,若“秀才郎”比“秀才娘”更易理解,为何梅县还稳固地传承“成亲类”的“秀才娘”歌词的童谣呢?梅县人为何拒简而取繁呢?道理只有一个,该类歌谣先有“秀才娘”版,“秀才郎”版是后人张冠李戴的结果!
    过去,梅州范围内传唱“月光光,秀才娘”这种歌词版本的童谣显然是主流,该歌谣描述的人物行为、风情完全符合客家地区的文化风俗。而“月光光,秀才郎”这种歌词版本的童谣在梅州覆盖地域较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不少出版物,包括音像出版物都以“秀才郎”的歌词加以出版,不少幼儿教学单位也在如此传唱,宣传机构和互联网络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跟风。作为一名热爱客家民俗和文化的人士,我呼吁文化机构应正视童谣和口头文学的释解工作,统一文字记录,消除理解偏差,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决不能一味自我否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梅州的秀才娘的范围不广,限于梅县-蕉岭。即使是成亲版的,多数地区仍为秀才郎。这是讹误产生音变,传错的可能性最大。童谣在流传中出现误差是极其可能的,要说变,也是小范围变的可能性大于大范围都变了。

(2)从大客家的角度看,福建,江西,广西.....都是 秀才郎。

(3)成亲的题材,也是后起的,就是成亲的,也不是主要内容,开头一晃就变成其他了,各位请看:

“长个拿来交(换)酒食,短个拿来交姑娘”——不就变为“较姑娘”?(不适合写成 交,而是去声的 较),难不成 姑娘 较 姑娘?
明显主人公就是  郎,才会去 换姑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4: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椅的"交",客家话也读去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4: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3-8-29 11:38
梅州的秀才娘的范围不广,限于梅县-蕉岭。即使是成亲版的,多数地区仍为秀才郎。

从大客家的角度看,福建 ...

“长个拿来交(换)酒食,短个拿来交姑娘”——不就变为“较姑娘”?(不适合写成 交,而是去声的 较),难不成 姑娘 较 姑娘
----------------------------------
不论哪能一类,"交姑娘"都是后事了.都是结亲家之后的事情.
"交个姑娘矮墩墩"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4)结亲家,是双方的,不是女的才能结亲家。因此,成亲版 并无规定一定要女主人公。而秀才郎,是顺理成章的词汇组合。儒教重男轻女,科举与女子无缘,客家社会也是一样的,秀才郎,板上钉钉。秀才娘,乃语音讹误,后人强为说解,根本就是违背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6: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3-8-29 16:02
(4)结亲家,是双方的,不是女的才能结亲家。因此,成亲版 并无规定一定要女主人公。而秀才郎,是顺理成章 ...

秀才郎骑白马回家“结亲家”吗?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没理由认为秀才郎回自已家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又表明,此童谣是描述娘子到其夫家后所发生的故事,也就是叙述读书人家里发生的事情。因此,“结亲家”是“秀才郎”歌词版本无法解释和回避的问题.


秀才郎,板上钉钉吗?梅县的童谣就如此之讹的结果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5)亲家是互相的,男女都可以。出现亲家,不意味着要女子是主人公。

(6)骑白马,过莲塘——这是讲 男秀才功成名就,回家结婚啦。女子骑马比较少见,男子骑马,白马王子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7)台湾四县客家的“船来等,轿来扛。”的,是梅县一带过去的,这可以证明讹误版在清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并且进一步附会,发挥了。但不能证明“秀才郎”的不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8)语言在流传中出现讹误是很常见的

编辑本段俗语讹变十例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但若认真考察这些俗语、成语、歇后语的真实含义,会使人觉得有些“变味”,百思不得其解,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俗语等之所以含意模糊,令人费解,主要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语意发生讹变的结果。只要把它们的原来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就会迎刃而解。例如:
1、“有眼不识金镶玉”。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指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
2、“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本是一句歇后语,原来是“跳到黄河--洗不清”, 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自然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4、“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讹变为“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但使人听到看到触目惊心,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试问,谁家愿意、舍得为打狼抛弃孩子呢?真是笑谈。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今名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句俗语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但将“乌江”换成了“黄河”,使人无从索解,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6、“无毒不丈夫”。不少人认为,“无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度,度量。仁赫《俗语典故精选》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由于长期流传,此语被误解,将“度”讹为“毒”。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俗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或单用,如刘致《上高监司?尧民歌》:“法则有准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说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或与“恨小非君子”连用,如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恨,通狠。上下两句宽对,“恨”对“毒”为同义相对,即“恨毒”(狠毒)。整个俗语的意思是,作为君子或大丈夫,该狠的就要狠,该毒时就要毒。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产生这样的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由于“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影响太深,实际用例中“度”始终没有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
7、“山穷水尽疑无路”。本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语见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全诗八句。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一重重,一层层,暗:不亮,形容树荫很浓。)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山,道道水好像阻挡了去路,转过去就是绿树成荫,鲜花灿烂的新天地。若是“山穷水尽疑无路”,那么山穷了,水尽了,无山无水,怎么能疑无路呢?
8、“呆若木鸡”。由褒变贬。此语源于《庄子》,原文是: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纪省子替齐王养斗鸡。才养了十天,齐王就问:“鸡养好了没有?”纪省子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道:“差不多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再惊慌,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它的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很显然,“呆若木鸡”在这里的意思是,训练斗鸡使其见敌不动,呆然若木鸡,则斗必胜。而后来,这个呆若木鸡却变褒为贬,意思是比喻人蠢笨不能做事,或形容受惊不知所措而呆立的样子。
9、说“七月流火”是天气炎热。语出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即农历)七月。“流火”,大火星渐向西下。此语的意思是天气开始转凉了。可是,如今人们普遍地用它描写公历七月烈日炎炎热流如火的天气,“七月流火”的意思转向其反面。
10、狗“屁”不通。语意传讹。对于不通事理、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人们常斥之为‘狗屁不通’。其实这个成语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话语或文章。如《三侠五义》:“柳老赖婚娘心难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那么,“狗屁不通”怎么就具有这样的意思呢?原来这是一句在流传中被讹变了的词语,实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没有汗腺,但狗却长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舌头,长长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就借助于这条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夏季常可见到狗伸出长长的舌头吁吁喘气,就是这个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正因为狗皮密不透气,用以作床垫、椅垫,即狗皮褥子,是最佳的保暖用品。“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屁”谐音,所以就演变成“狗屁不通”。与这个成语语义相近的有一句歇后语:“狗皮上南墙———不像画(话)”,“画”与“话”谐音,形容说话、做事不成体统或不合情理。这个歇后语中的“狗皮”,可作为“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的旁证。“狗屁不通”,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以贬之,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所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也就用不着更正了。
这些俗语由于以讹传讹,不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在表情达意的运用上也失去了原有的准确性。所以,在用俗语、歇后语、成语时,要慎重准确,褒贬得当,语尽其意,表达明白,收到良好的交流思想的语言效果。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487.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7: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不要以讹变的简单理论来论,,,
你的理由就这么一些,,,还非常不吸引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8)外围的证据:
闽南话,是“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三堂,.....”_____泉州德化
潮州: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庵堂,庵堂夹,夹过山,炒猪肝,猪肝炒唔熟
潮州:月娘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阴塘。阴塘水深深,娘仔去载金。载无金,载观音。观音欲食好茶哩来煎。
客家话多数地区都是 秀才郎,因此是梅县地区讹误音变的可能性最大。
(9)即使是所谓 成亲版,用 秀才郎同样说得通,而且更加说得通——秀才+郎,更加符合搭配;以郎入歌谣,符合重男轻女的传统;骑白马,符合男性特征。后面提到读书写文章,放牛,娶新妇...都是以郎 为主人公。即使是“结亲家”也是郎照样说得通,无需舍近求远,将就音变,强为说辞,说一定是 娘。
秀才娘,即使是讹误,也是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了,这本来就是文化传播中的常见事像。
(10)语词的讹变现象并非汉语所独有,世界上其他语种也有。但汉语作为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这种讹变现象更复杂、更普遍。了解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这类违背汉语构词规律的语词,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理解错误,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语言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在遵守语言规范的同时,以更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语言的变异和变异的语言,使古老的汉语在信息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异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类亦是讲述读书、童趣之事,但并不涉及成亲之事,这里姑且称作“非成亲类”,这类童谣则不存在歌词正误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成亲类”的“月光光”童谣加以剖析。
---------------------------
显然你所举外围之证据并不切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围的是原生的,秀才娘是后起而附会的。看不到讹误,而强为说解,精神可嘉,然而服众一定有困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16: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有一本《乡土历史教材》
里面提到过这首童谣。
月光光,秀才娘 ~~

个人感觉秀才娘比秀才郎好。
月光光,秀才郎,有种自夸的感觉。用娘代替,有很多很多的寓意。
比较赞同 秀才娘的说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yanxiuhong 说 外围有 秀才郎 的说法。

但潮汕有 月娘 的说法,把月亮尊称为‘月娘’。

月光光,秀才娘

好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