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鄉里有郎 于 2015-6-9 10:00 编辑
客家话第三人称应写成“渠”还是“佢”?
客家话第三人称(他/她/它) ,在写书面文字是好多人会写成“佢”、“基”或“其”,知道广府话书面通常写成“佢”且得到公认,但哪一个字属于客家方言书面本字呢?查了不少资料得知,“渠”字比“佢”字出现要早得多,“渠” 作为第三人称在两晋至南北朝时代出现,在唐宋被大量使用,“佢”为方言生造字,出现时间要迟。 渠,通常有三个解释:①指河道或水沟,如水渠、沟渠;②大:渠帅、渠魁(首领);③第三人称:他、她、它。“渠”字普通话读音ju2, 客家话读音gni2、 kni2 ,古音则为《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以下为东汉至唐宋诗词中出现的“渠”应作第三人称解释: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杜甫《遣兴》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白居易《北窗竹石》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杜荀鹤《钓叟》 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 唐彦谦《宿田家》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寒山《五言律诗》 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 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 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 杨万里《夏日小饮,分题得菱,用辘轳体》 酒徒苦问渠名姓,无姓无名字子陵。 苏辙《酿重阳酒》 闭门一醉莫问渠,巷争不用缨冠救 苏辙《白须》虚明对面谁知我,宠辱当前莫问渠 欧阳修《李留後家闻筝坐上作》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谁传。 陆游《赠粉鼻》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 其中寒山《五言律诗》和陆游《赠粉鼻》中的“渠”应解释为“它”,因为这两首诗写的是蚊子和猫。 读音与客家话第三人称(他/她/它)方言读音较接近、具备相应含义的汉字有 “渠”和“佢” ,应该说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但“渠”应为本字。常见到一些网友进行方言写作时,采用选取方言同音字的方式,如:他/她/它写成“基”“机”、尔/你写成“鱼”、无写成“毛或矛”等,这是一个不良习惯,但方言写作确实有回避不了的困惑和遗憾:我齐家世代传承嘅客家话,几时毋(唔)再只系停留在口头上?
鄉里有郎
2013年7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