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里都可能有创业的机会,但这些来自中国的年轻人选择了新加坡为起跑点,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就读。他们眼里,新加坡创业有什么好?喜欢自己当家做老板的他们,怎么看中国青年与本地青年的创业文化?
龙国雄、严宣融/摄影 周雁冰/报道
他们不是安分的人,冒险和自主的精神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他们享受面对困难,眼中到处是机会。这就是这群来自中国、在新加坡创业的青年的共同点。在与记者的访谈中,青年创业的憧憬、冲劲、坚持,在他们的谈话中表露无遗。
■沈国平:
天生喜欢从零到有
沈国平(40岁)四年前把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留在中国苏州,自己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念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不要以为他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出国找机会。当时的沈国平,在苏州工业园区与合作伙伴拥有一家聘用300多人的互联网教育公司,还有自己的大楼。“过来是因为感觉遇到瓶颈,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突破的可能性,就看到了南大招生的信息。”
花6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企业,说离开就离开,让很多人倍感震惊。亲戚朋友都觉得沈国平“疯”了,丢下一年几百万人民币的收入和上了轨道的公司出国重来!但这不是沈国平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早在1997年就创建了第一家软件公司,并在公司成长了4年后,毅然把拥有约30名雇员的企业卖掉。看来腼腆的沈国平说:“我不是很安分的人。天生喜欢从零到有,喜欢看到公司像婴儿一样成长,最后独立生活。”
新加坡支持创业青年
2010年从南大毕业后,沈国平说自己创业的速度是以前的好几倍。
“来新加坡对我影响很大,各方面认识都提升了。通过硕士课程我们有机会和本地及美国的公司交流,发现中国和这些地方的创业形态很不一样。在中国我们都是靠自己,没有社会的帮忙或其他企业家的借力。但是在新加坡或美国,企业能得到各种资源,包括政府的帮助。创业氛围非常好,作为企业家,就更容易成功,也没那么累。”
一年一家公司,毕业以来,沈国平已在中国、马来西亚,并将在新加坡设公司。2010年创建的“蓝珀医疗科技”把医疗科技从新加坡引入中国,两年后他以换股方式由上海华拓收购公司,收益百万新元。2011年,他加入“贝昂科技”,发展空气净化器,把新加坡和美国技术带到中国。“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创业方式,前者是从零到有,后者是从现有公司开始,推进企业。”
去年,沈国平和马来西亚华人合作,在吉隆坡设立了“KORSSecret”,目标是把美容行业电子商务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沈国平已在吉隆坡收购了一家美容学院,并找专人研发产品。“最终通过我们,可以为美容公司提供受过训练的美容师、产品及顾客。”今年,沈国平看准的是本地中药药店的现代化。
看沈国平的业务,从科技、美容到中药,几乎应有尽有。但他认为不管产品怎么变,企业运作的思路方式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核心团队,大家有互补的能力。前两年,我偏科技创业,这两年是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化。”
创业成功理所当然
沈国平承认,现在的中国青年,十之八九都在找机会创业。“我们离开中国回头看,中国发展的机遇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这一代赶上了这特殊的机会。我们认为创业成功几乎是理所当然,周围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尤其是深圳、沿岸城市,只要有勇气跨出去,成功率很高。何况我们念完书,看了外面的世界,就更有勇气了!”
另一方面,沈国平认为,多数中国城市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经济条件都不错,也不需要孩子供养,因此中国不少年轻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觉得新加坡年轻人养家压力大,倾向选择一家好公司打工。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更有创业资本,不用担心家庭。”
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沈国平发现在这里做事更放心。“没有太多应酬,不用处理太多人际关系。机会多,可以专注地做事。尤其我这种滴酒不沾的人,在中国会痛苦得很!”
『我们离开中国回头看,中国发展的机遇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这一代赶上了这特殊的机会。我们认为创业成功几乎是理所当然,周围有太多成功的例子。』
——沈国平
■吕沐熙+曹子骞:
为创业白了头
吕沐熙和曹子骞两个人是在南大念创业硕士的时候认识的。他们两人来新加坡不到三年,书还没念完就已经在本地创建公司“CISET”,专门把西方的环保技术带到中国去,眼下已经接到中国国内100多万平方米的土木合成材料订单。
失败要乘年轻
长得颇壮硕的吕沐熙毕业自湖南大学会计系。仅有24岁貌不惊人的他,骨子里却是一个行动力惊人的创业青年,人生阅历丰富。念高中的时候开始玩股票,大学时赶上中国牛市,三年间赚了超过百万人民币,还被当地报章采访。“大三的时候,自信心膨胀过度,在证券公司设了私募基金,过度自信的结果,竟然亏了整千万……”
成功到失败只是转瞬间,吕沐熙坦言落差太大。他于是在毕业后离开湖南长沙,只身去云南。“不想就这样倒下,跑到云南找机会,做矿石生意,对矿石尾渣子进行再提炼。”这样子东跑西跑,吕沐熙觉得自己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我很想往实业发展,但需要平台,更需要培养眼界。看到南大招生的信息,就来到新加坡。”
吕沐熙承认,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为别人打工,就算眼前没路可走他也不考虑。“骨子里不愿意。我就喜欢折腾,总觉得人一生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创业是我最愿意做的方式。困难很多,但是学会了享受困难,让困难变得可爱。任何时候,脑子心里都没有放弃的概念。”
年轻就是创业的本钱,这是吕沐熙的理念。这个才24岁的青年,说起道理来居然一套一套的,颇有哲理。“年轻人有缺陷,有问题是好的。在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是好事!每一次重新来,就靠一腔热血,还有一股莫名的自信吧!”
新加坡是理想桥梁
长得白净的曹子骞(29岁)毕业自南京大学法律系,来新以前在家族律师行上班,是一名执业律师。因为妻子先来了新加坡,所以“就追随爱情离开家乡”。他说朋友们都认为他从事法律事务的起点比别人都高,但对曹子骞来说,律师是百无禁忌的行业。“法律的道理包罗万象,是相通的。当律师的时候,给别人的生意出主意,有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能亲手创业很可惜!”
曹子骞说,在新加坡的生活让他们大开眼界,这里能接触到很多新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又没有办法进入中国。“我们觉得这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中国的公司,包括不少大公司产品非常便宜但质量非常差。这导致海外企业不敢进来,我们公司做的就是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进去,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会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
两人都认为,公司扮演了为中西企业搭桥的角色,符合了新加坡的发展方向。曹子骞解释道:“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供开发,整合式企业最合适城市国家作为中心枢纽的角色。我们贴合地方的发展,看到很多机会。”
他举例公司最近合作的一家德国企业说,德国人对直接与中国公司交易有所顾忌,觉得处事方式和企业文化差异太大。“但是他们很认可新加坡的品牌,有法制基础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他们也认可我们,是在新加坡受教育的中国团队,对两地的企业文化都熟悉。”
接下来,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几个合作伙伴将根据需要,入籍我国或保留中国公民权,一门心思就是往前冲。曹子骞指着自己的头发说:“你看,才几个月,头发都变白了。但我绝对相信,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在这个时代,用这种方式给社会带来价值。”
包轩成+李超:
就算输了也可以再来
包轩成和李超这对夫妇,在牛车水拥有“搜虎旅游集团”的四家旅行社店面,很快地就会增加到五家。他们还很年轻,都才27、28的年龄!和其他受访者不同的是,这对夫妇来新加坡的时间较长。包轩成已经在本地待了12年,李超也有7年时间。
2001年的时候,16岁的包轩成来到新加坡。因为英语不好,他只能降级,在中学普通源流念中二。理工学院生物科技系毕业后,包轩成的创业瘾发作,和朋友合资,在2011年开了第一家旅行社。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从小培养
包轩成说,从理工学院出来,他发现生物科技行业僧多粥少,作为理工学院毕业生,只能跑龙套,发展前景不大。于是决定创业。“在温州,从小父母就灌输:大老板小老板都好,最好自己做生意。亲戚朋友都做生意,有的只是卖一些小商品例如皮鞋、打火机。从小就觉得自己可以创业。”
第一家旅行社,包轩成拿出5万元新币。问他怎么从理工学院毕业出来就有钱?原来这两夫妇早在念书时就别具慧眼,很大胆地投资本地房地产,赚了一笔。毕业自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MDIS)大众传播系,来自内蒙古的李超说:“2008年,新加坡房地产陷入低谷,我们就找父母亲借了一笔钱,拿来投资房地产,买卖了几套房子,赚了一些钱。”
包轩成说,父亲从事皮革贸易。老一辈人做生意是因为温州当地人多地少,没有太多选择。时至今日,他们希望青年人学习好再创业,能够有更高的文化起点和视野。因此16、17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出国。
要创业就去做,不要想太多
夫妇俩都认为,新加坡有很多支持企业的政策,包括各种让小公司申请的创业资金、税务优惠等,因此特别适合起步公司发展。问包轩成为什么那么义无返顾地想创业,他的道理和吕沐熙不谋而合:“男孩子就是要磨练。失败要乘年轻,心态搞好了,就算输了也可以再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包轩成也认为,新加坡的教育方式和中国比起来较为死板,喜欢方方正正地做事教学。虽然有它的好处,却也抹杀了大胆创业、创新的思维方式。李超附和说:“我们感觉新加坡年轻人的顾虑比较多,怕失败时面子输不起,担心自己没有经济实力,担心对不起父母的培育。我觉得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想做就去做。做了自然就有惊喜。”
李超也观察到,新加坡年轻人总是喜欢抱怨这里缺少的,但是从中国过来的他们,却能跨越两个地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有和没有。“如果你尝试过在其他地方生活,就会发现新加坡有太多的好。你们眼中的没有,却是我们眼中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
包轩成同意说:“在新加坡只要一步一步做,只要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市场有需求,就可以把生意做起来。”
现在,每开一家新店,包轩成就会自己和员工在店里刷墙、擦地板,甚至组装家具。“创业很辛苦,但我们享受过程。虽然有资金了,能请人做了,但自己做就是想体验三年前创业的最初,回味是怎么过来的。”
“我们感觉新加坡年轻人的顾虑比较多,怕失败时面子输不起,担心自己没有经济实力,担心对不起父母的培育。我觉得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想做就去做。做了自然就有惊喜。” ——李超
转载于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3年07月29日
|
-
沈国平来新加坡以后,创业的速度是过去的几倍。他展示在苏州制造的汽车空气净化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