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70|回复: 9

【求助】欢迎提供赣南客家婚俗资料以及其他客乡的婚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1 1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对这方面知识比较有兴趣,本人也算是半个客家(另一半是畲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4 1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懒得打出来
引用一下http://www.jx.xinhuanet.com/jxkj/200303/27/content_339607.htm
http://www.jx.xinhuanet.com/jxkj/2003-11/11/content_1179278.htm
这里的介绍和我们石城的婚俗不一样,石城婚俗最“繁‘的是下水那些地方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4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懒得打出来
引用一下http://www.jx.xinhuanet.com/jxkj/200303/27/content_339607.htm
http://www.jx.xinhuanet.com/jxkj/2003-11/11/content_1179278.htm
这里的介绍和我们石城的婚俗不一样,石城婚俗最“繁‘的是下水那些地方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姑娘出阁骂媒婆

姑娘出阁骂媒婆
    在汉族和不少少数民族的婚礼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哭嫁中还少不了一段骂媒婆、怨媒婆的唱词,客家的婚嫁习俗也不例外。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媒是不成婚姻的,不待媒妁之言而“踏墙相从”,将为父母国人贱之。所以媒人在旧婚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几乎主宰着男女婚姻大事。这种非媒不娶的婚嫁传统符合“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婚姻,是完全不尊重婚恋双方意愿的,由此而成的婚姻,能有几人是美满的?因此在旧时的婚姻中,骂媒人,怨父母(父母是不可以骂的)是情理中事。

    记得小时唱过一首骂媒婆的歌,大意是这样的:

    媒婆是个油嘴猫,东家舔油西家叨。甜言蜜语两头骗,沟里放牛两边捞。管你牡丹配漆树,管你密梨配花椒。一心只为捞钱财,三寸舌头任随摇。只要钱财捞到手,管你婚姻歹与好。只要吃饱喝得足,管你牙齿咬舌刁。恩爱情人被拆散,油猫得利乐逍遥。媒婆是个油嘴猫,不遭雷劈遭火烧!这首歌充分表达了青年男女对媒婆的憎恶之情。除此以外,具体到每个姑娘哭嫁时骂媒婆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各不相同。有骂媒婆骗人的:“一要怨,要怨媒婆无信用,花言巧语冇句真,害得女子嫁错人,媒人是只松毛虫(害人虫)。”有怨父母不该听凭媒婆糊弄的:“二要怨,要怨父母冇主见,听凭媒婆摆布人,推女子入火坑,爷娘样思(怎么)咁狠心。”世上没有绝对美满的婚姻,骂媒婆的理由多得是:嫁得太远,三年五载难见父母,又怕被男家欺负,受不到外氏的保护;或者男人无能,男家太穷;或者男家势大家业大,怕门不当户不对而受欺等等都得由媒婆来担当责任。婚姻不幸要骂媒婆,姻缘不错或者十分美满也要找一点合情合理的理由来骂媒婆。这似乎跟礼教有关,跟客家地方习俗和姑娘家做人的规矩有关。敬爱父母,友悌兄弟是对姑娘的基本道德人伦要求。对姑娘来说,临嫁前不骂几声男家和媒人,不仅自己会遭人指责,说其以出嫁为乐事,其家庭、家族也会因此被指为家教不好,落个歹名声被别人耻笑。因此,不管姑娘的命运如何,媒婆是少不了挨骂的。

    媒人是与封建婚姻相伴生的。在男女双方都没有自主权的旧婚姻体制中,“媒人”这一特殊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旧体小说故事中形容媒人为“月下老人”――牵红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大善人。这种神圣化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中媒人职业地位低下,人们厌恶媒婆的现像有很大的反差,因为媒人作为一种职业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伴生物,人们厌恶媒人、骂媒人正体现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鄙弃和厌恶,说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是人性中永恒的理想和追求。

    婚姻有幸福与不幸之分,媒人也就同时扮演着婚姻的功臣和罪人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从这一点来说,“逢嫁必骂媒”的旧习对媒人是很不公正的。从主观意愿和人品来说,也并不是每个媒人都为谋利来回鼓叨,不少媒人热心为青年人牵线搭桥,全不在乎财礼。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媒人还是很尊重的。我们客家过去的规矩,男家父母要摆桌酒席谢媒人,讲究的人家媒人来下礼时,也要以“酒娘蛋”款待,特别是在结婚仪式上媒人要像新郎的舅舅一样被奉为上宾坐主席,散席的时候,男方也要奉送一个红包,一包荷包胙和一对猪头猪尾肉给媒人,以示答谢。

  今天,随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新风尚的倡导和普及,“无媒不成婚”的旧俗早已不复存在,媒人作为一种职业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消失,旧的说媒方式也越来越不时兴,男女青年靠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哭嫁、骂媒婆的婚俗现象只在少数边远山区还能看到。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叶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客家女嫁时“开脸”

客家女嫁时“开脸”
    开脸实际上是旧时客家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美容术。就是用一根较细的、用麻搓成的细线,一头用嘴咬着,两手套住另两头,形成交叉的三角,以此绞去女子出嫁前脸上的汗毛。

    客家女子出嫁前都要施行这种美容术,汗毛拔去后就不再是黄花女,表示已变成了新娘,是黄花女变成妇娘子的一个分界线。也标志该女子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开脸并非轻松愉悦之事,汗毛从肉里绞出来,其实是很痛的,尤其才十几岁的黄花女子娇嫩的皮肤,往往女子开脸时咬牙忍着痛,眼角都挤出泪。汗毛拔去后,自然人也变得漂亮了。这种美容术一般是由母亲或奶奶、婶婶去做。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黄明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柔肠百结哭而嫁

柔肠百结哭而嫁
    客家人聚居的兴国县山村,姑娘出阁之时必然大哭,俗称“哭嫁”。

    哭嫁,已经历多少年历史无从考证,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了今日兴国客家人的一大传统习俗。客家姑娘几乎无哭不嫁,即使嫁心上人,出阁之日,她也要哭得声泪俱下。

    闺房里,姑娘首先与母亲抱头相哭,母女俩边哭边诉,眼泪如断了线的珍珠。渐渐地,姑娘的伯母、婶婶、姨嫂、姐妹一一加入哭的行列。姑娘见谁就与谁相拥而哭,历时数小时之久,直哭得声嘶力竭。此时,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客家汉子总是退避三舍,在闺房之外做些招呼宾朋的事,因此,陪哭只是女人的专利。

    哭嫁犹如流着眼泪唱山歌。其借鉴山歌旋律,时常穿插一句句“嗯哼——”,由强及弱,抑扬顿挫,柔肠百结,寓意无穷,构成哭腔的独特韵味。情感丰富、细腻的客家姑娘用哭嫁方式表达对娘家的眷恋之情。哭词以短句为主,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姑娘的哭词多半是感念娘家的养育之恩、嘱托晚辈孝顺长辈、祝福娘家来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内容,陪哭的哭词多半是祝愿姑娘婚姻美满等,母亲的哭词中,则少不了传授姑娘到了婆家后的为人之道。

    句句“嗯哼——”声飘出窗外,吸引一群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驻足聆听、观望,曾为新娘的小媳妇在看热闹中,难免有滋有味地回忆当年自己哭嫁的情景,而未出阁的大姑娘则从中增长见识,也许来年她们出阁时,能哭得更加回肠荡气,引人入胜。

    唢呐声,鞭炮声,司仪的喊叫声,营造出一派办喜事的热烈气氛,姑娘哭入厅堂,哭上花轿,而如今的花轿大多用自行车替代。姑娘随一溜嫁妆跨出娘家大门,哭声慢慢止住,娘家人恋恋不舍地目送姑娘离去。哭嫁,亲情毕露;哭嫁,韵味无穷。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刘经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南客家人的婚庆喝彩

赣南客家人的婚庆喝彩

    在赣南农村的一些地方,客家农民在结婚嘉庆时,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喝彩”。在热烈欢快的鞭炮声中,婚礼司仪要即兴赋诗,以此恭贺主人喜庆幸福。

    喝彩往往贯穿于喜庆仪式的每个细节。以赣县王母渡婚俗为例,便有如下喝彩:

    婚礼宴席开始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后,司仪即端起酒杯回敬新人,这时就会有一段喝彩:

    “一对花烛一样高,我端酒来敬新人;我敬新郎新娘三杯酒,敬得天长并地久;自从我今敬酒后,夫妻恩爱并天长。”

    婚庆“挂号牌”时,要由新郎的舅舅把送来的号牌挂在祠堂的正厅,等挂好号牌后,每下一个梯子不仅要唱一声彩,还要接受新郎敬酒。也有肚才不多,唱不出彩,窘在梯子上为难的,这时宾客们嘘声四起,有意逗乐子,殷勤的外甥却不时打趣地敬上一杯酒,窘得舅老爷子面红耳赤,让人捧腹笑够后,只好打躬作揖讨饶。

    晚上闹洞房,也叫“玩新人”,是最后一个彩目,也是最为热闹的一个项目。俗话说:“三天不分大小”,男女老少、长幼尊卑,皆可尽情嬉闹,什么猜拳行令、咬糖、点火抽烟、喝交杯酒、抱新娘……真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使人不时捧腹大笑,一直要闹到半夜。最后要唱开门歌。唱开门歌时,新娘和女伴在房内唱,新郎和男伴在房门外唱,歌词如同对山歌,男方要唱赢或打动女方才能进洞房。大意是:

外唱:一对花烛送郎来,送得郎来门要开,绣房门开迎郎进,恩爱幸福进门来。

内唱:洞房花烛暖和和,你问闭门意如何?我今闭门无别事,请你要唱开门歌。

外唱:一对花烛高又高,新房里面有个宝,新娘生来桃花样,红光满面福气多。

内唱:新郎门外笑呵呵,要唱月里对嫦娥,要唱才男配巧女,勤劳致富同携手。

外唱:唱了一歌又要唱,洞房花烛放祥光,左边带来财气旺,右边带来读书郎。

内唱:新郎门外唔要慌,何不同我早商量,新人今在床上坐,二五二六正相当。

外唱:鼓乐齐鸣闹嘻嘻,才男正好配玉女,华厦堂前歌燕喜,鸳鸯枕上结夫妻。

内唱:新郎来掀红罗帐,月里嫦娥巧梳妆,今晚洞房花烛夜,鸳鸯枕上结成双。

    赣南客家的喝彩有一人独唱的,也有两人一唱一应的,彩词多数是七字骈句,对仗工整,极有韵律,加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极能感染人。

    赣南客家的婚庆彩词十分丰富,大到天地家国,小到新房内的家具、新娘的身体,直到敬茶、敬酒、吃菜,可以说是无所不成“彩”,这些“口头文学”在广大客家乡亲中流传甚广,许多人能随口吟出,他们通过喝彩这一形式,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叶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0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娘礼

新娘礼
转自:赣州晚报 时间:2004年1月14日10:16


  客家姑娘新婚见公婆有一定的礼节,有的还比较严格。但因为是新人初来乍到,非生非熟,亦主亦客,新娘对新家感到新鲜,男家人也觉得新娘新鲜。这一段由相互陌生新奇到熟悉的过程,也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正如黄遵宪的《新嫁娘诗》所云:“新来几日生兼熟,一种情怀绝可人。”

    新娘进了夫家的门便成为夫家的一员,在融入夫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规矩和礼数。首先是要祭拜祖宗,然后要跪拜长辈、公婆。客家人的这些仪式都比较简单,一般在婚礼拜堂时即一并拜过。即礼生喊: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即算行了礼;第二个礼节是要拜家庙,一般在成亲的第二天早上由新郎的父母携子媳同往宗庙祭拜。

    正式下厨也是做新媳妇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照顾到女子刚过门对夫家还不太熟悉,故客家有:“进门三天还是客”,以及“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新婚头三天,过门媳妇还不太受礼节的约束,相对比较自由。从第四天开始,新媳妇要一大早起来主动挑水,这叫“新媳妇下厨”。说是下厨,其实除了挑水必须由新娘媳妇完成外,其他都只是象征性的,唱主角的还是婆婆或大嫂。而新媳妇主要是拜拜灶君,摸摸锅碗瓢盆,烧烧火添点柴,同时在家务、烹调方面虚心向婆婆、嫂嫂讨教,熟悉夫家的饮食习惯,有的也会烧一二个菜以表现手艺。

    新媳妇下厨是一件相当严肃而慎重的事,无论以何种方式下厨,新娘决不能有半点怨言。长期以来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一直是很严厉的,形成了种种清规戒律。特别是婆媳之间,婆婆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所以对儿媳就一直没有好脸色看,轻则骂,重则打,甚至有的还会故意做出刁难的事来。比如说,新媳妇下厨,婆婆故意往水缸里撒盐,使烧出来的菜都咸了。这样便找出茬子来寻事,借此显示手段和厉害,使新媳妇不敢小看婆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新娘礼中的一些程式如早起、勤俭、敬公婆等仍属传统的社会美德,有的在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容,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叶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5 1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地方特色,但也具有普遍性和赣北差不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