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8|回复: 1

非遗保护,如何向市场讲述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7 22: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市面上的客家凉帽濒临“失传绝迹”之境,以致最近一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老华侨致电本报询问“深圳哪里能买到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是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可现今深圳客家凉帽制作之地布吉甘坑凉帽村已无一户人家织凉帽。一旦客家凉帽真的失传绝迹了,我们的文化记忆恐怕也就会从此残缺一块。如何保护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非遗自身造血,延续其艺术活力和生命力,很重要。如何增强非遗自身造血功能呢?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以生产方式对之进行保护,通过市场进行推广。如此,非遗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也就得到了保留。近些年,深圳大胆创新,探索出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保护非遗,就要结合非遗本身特点,因地制宜,为其量身打造市场之路。比如,客家凉帽对研究客家妇女打破“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文化参考和研究价值。做好客家凉帽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客家凉帽感兴趣,从而进行购买消费。一旦购买客家凉帽成为人们深圳旅游、走亲访友的送礼首选之一,那么客家凉帽将获得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说,关键在于如何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讲述其文化内涵,令非遗在市场上展现魅力。

  是不是产业化、市场化就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盲目的产业化,搞扩张,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非遗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之所以特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凝结着民俗、文化、仪式等等,这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机械复制的、丧失灵性的非遗产品,最终会因失去其核心竞争力而死得更快。所以,以生产方式保护非遗,前提是必须充分尊重非遗的特殊性。手工制作一顶客家凉帽需要33道工序,费时不少,但能够保存20年之久,恰恰是这样的纯手工制作,凸显了其价值。走市场化之路,不能得其形,忘其神,更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一顶客家凉帽经过33道手工工序所凝聚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制帽人心中对它蕴含的文化习俗的敬畏。保护非遗,不能简单将之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然后大量推向市场,而要在文化传承上下大功夫,走高、精、尖之路,使其原汁原味走出去。

  保护非遗,首要的是延续其生命力,让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知道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风俗传统,曾经我们戴那样的帽子,说那样的语言,听那样的曲调,进行那样的仪式。这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也是保存并守护文化记忆的努力。

(来源:深圳特区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625/c172318-2196086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2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深圳“非遗”客家凉帽濒临失传

张航燕现场编织客家凉帽。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文/图

“深圳哪里能买到客家凉帽?”最近,一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老华侨陈立明致电本报询问此事。他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母亲曾在马来西亚买到过深圳生产的客家凉帽,此次来深圳他很想买几顶带回去送朋友,结果走了许多商场超市都没有找到,他还上网查到了客家凉帽的制作地——布吉甘坑凉帽村,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个村,结果走遍全村也没买到。

记者了解到,客家凉帽是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曾畅销至岭南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如今,随着戴凉帽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市场上各色旅游帽冲击,凉帽逐渐淡出人们视野。2002年开始,甘坑凉帽村已经没有一户人家织凉帽,客家凉帽濒临失传境地。

鼎盛期凉帽村月产凉帽4500顶

记者日前来到了布吉甘坑凉帽村,找到了在这里居住的客家凉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航燕。果然,不仅全村难觅凉帽踪影,即便是这位58岁的传承人,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做凉帽了。

张航燕告诉记者,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近1000年风俗。深圳甘坑凉帽制作的历史有200多年,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解放前后几十年,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但除了甘坑凉帽村,其他地方没有群体集中式编织凉帽,全都是单门独户编织零星凉帽贩卖,权作家庭副业。

“以前我们全村人人都会做凉帽,一家两口人平均每月能做100多顶。”张航燕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凉帽村的凉帽生产达到鼎盛期,每月能生产4500顶,其中一半出口港澳、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地。上世纪80年代,由于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和老艺人相继辞世,缺乏继承,甘坑村50多岁以上会织凉帽的人剩下不多。加上凉帽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工时较长,成本上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织。2002年张正保逝世,最后全村再没有人织凉帽了,只有张航燕一人还偶尔做几顶样品送人。

一顶凉帽能保存20年

记者在凉帽村看到了保存下来的几顶客家凉帽样品。它的外形非常独特,颇似平坦的米筛,用细细的竹篾制成,中间开了个圆圈,帽沿缝上一条四寸宽的柔软绸布,作为遮挡太阳的帽帘,沿着帽帘装饰垂下两条线绣的穗带。看似简单的凉帽,是全部手工制成的,前后加起来竟然有33道工序。 张航燕从8岁起便在本村凉帽厂跟随第五代传人、父亲张庆南学习凉帽编织工艺。他告诉记者,甘坑村出口的凉帽,保存20年没有问题。

作为传承人,张航燕坦言自己1986年后就没有系统制作过凉帽,手艺虽然没有忘记,但比以前是生疏了。为了把客家凉帽传承下去,张航燕已经找了两个年轻人培训他们制作技艺,但要学好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与磨炼。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年轻人能否学会和学好这门手艺,张航燕现在也没法预计。

被确定为“濒危项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侯玲雅告诉记者,客家凉帽对研究客家妇女打破“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文化参考和研究价值。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客家凉帽可获得政府给予的2万元项目保护费和1万元的传承人补助,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这些费用远远不够。侯玲雅表示,目前该中心正将客家凉帽作为“濒危项目”上报省非遗保护中心,希望对其给予更有力的保护。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如果把凉帽作为旅游工艺品开发,必能带动其产业化发展。”侯玲雅说,客家凉帽是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艺术品,而且海外华人十分钟爱,如果在组织生产内销、出口基础上,再在古代民居旅游景点里,一边手工制作表演,一边公开售卖,经济前景可观。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6/23/26701625_0.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