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客家人聚居区的山岭间行走,哪怕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只要有路,你就一定会不断地看到默立路旁的简陋山亭。这些小亭多是敞口的,三面墙的墙根处铺着青石板,供过往的路人歇脚。酷暑时节,附近的人家还常常会在亭间摆一木制茶桶,茶桶四周挂着几只竹制小杯,让路人解渴。偏僻的山亭前后,要么有小小的泉池,要么有心人用通心的竹筒从远处引来山泉,在天然的石池子里汨汨有声。
这些年来,我漂泊于大江南北,再也没遇上像客家人这般关切路人的人群。向人问路时也常遭白眼。大概也只有像客家人这样“漂泊千年”的人群,在深深体味了行路之难后,才会对事不关己的路人投注将心比心的温柔。
赶夜路时经过这些山亭,常会看见一些乞丐和疯子蜷缩于亭间。我还多次看到一些烧炭、补锅、采菇的外来工匠在亭间生火造饭。那些变把戏卖膏药的江湖艺人更是把山亭当成了负费旅馆。
关于山亭,我还听过这样一件故事:一只受伤的母山獐身到了一间破败的山亭,在村民看见了,想抱回去卖肉,但他弯下身子去抱时,山獐居然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他凝神一看,才发现獐子腹中有孕。他出去采来一把獐食,然后离开了。一个年轻的猎人知道后,竟然向跪着的母獐扣响了猎铳的扳机。猎人的未婚妻得知此事后与他解除了婚约,附近也不再有人愿将女儿嫁给他。
在一家客家山亭,匾额上书有“十里一停”四字。当年我也以为它写错了,后来,偶然从《辞海》中看到了这样的解释:“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而今却品出其中无穷妙处。何谓“停”?人倚亭为“停”。不断迁徙的客家人深知短暂的停留是为了走得更远。何谓“客家”?“客”就是走着的状态,“家”就是停留的状态,“客家”就是走走又停停。
四海为家的客家男人,常常得与留守家园的心上人天悬地隔,但他们在客家话中却习惯称心上人为“跟背的”。也就是说,真正紧跟他们背影的往往只能是心上人的目光和思念。这样,客家情人相互应和的“长亭想达”就更加让人牵肠挂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