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6|回复: 1

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廣東梅州光裕廬開基祖何子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8 1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子淵
  何子淵(1865——1941),字:臨淑,諱:東漢;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廣東梅州光裕廬開基祖。
  興甯督學何子淵“積學通方,戊戌後,鼓吹新學尤力”。1885年,創辦石馬雨(宇)南洞小學;1888年,創辦同仁學校;1903年與丘逢甲、蕭惠長等先賢創辦興民學堂,並親擔首任學監;1904年冬,創辦石馬兩等小學堂,任董事會主席;1906年,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甯縣立中學(興甯一中),是中國第一批示範性高中:興甯市第一中學、粵東名校興民中學和石馬中心小學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驅、興甯新學的開拓者。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何子淵經何天炯介紹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是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黃花崗、黃岡起義,爲推翻滿清腐敗政權積極籌款,在學生中宣揚革命,始終一節!
  1909年,何子淵與蕭惠長江柏堅等十余人向外僑借槍,准備發動梅縣起義事敗,與巡勇駁火,何子淵冒險殿後掩護,險遭不測。後安全轉入地下活動。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會計何天炯先生“日本東京並韓祝典”的當天晚上,回憶起1903年曾奔走全縣勸導親友、族人酬款,全力支持其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爲革命、爲同志不惜赴湯蹈火,有情有義的子淵阿叔;想起自己所肩負的曆史使命,不禁淚如雨下,徹夜難眠!揮筆寫下《憶子淵族叔》:遙寄感激、思念之情!
  久虛無簡上星窩,羨煞山居萬象和;
  愛我幾人同骨肉,哀時無術彌風波。
  秋容漸向風前老,詩思偏從客裏多;
  欲訪故園赤松子,征程十丈竟如何!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何子淵毅然將正在保定軍谘府軍官學校(袁世凱時更名爲陸軍大學)深造的六弟何貫中托咐給孫中山。1911年10月10日當夜,何貫中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將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炸毀,成功阻止了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爲革命黨人贏得了寶貴的准備時間。
  隨後何貫中在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戎幕擔任營長,在固鎮、宿州、徐州三大戰役中大敗清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廣東北伐軍津浦線主戰場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軍;最後,終于成功迫使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凱實行南北議和。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何子淵與蕭惠長張花谷等人組織民軍光複興甯,被剛成立的興甯縣議會政府舉爲代議長,同年底議會正式選舉時被公推爲議長,兼任興民學堂董事長。先後提出振興山林、開辦實業、禁鴉片、禁賭博等重大方案,並逐一督促落實。
  1914年,何子淵等人奉孫中山之令組織討袁軍,事敗。蕭惠長、張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淵則繼續留守興甯與袁氏爪牙周旋。
  1917年9月“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後不久,爲籌措經費,何子淵奉孫中山之命籌建大型“地方國營”股份制企業——梅州“琯坑鎢礦”,1918年(戍午年)初,經興梅兩縣縣長保舉出任“琯坑鎢礦”董事長,兩縣多年的山林糾紛得以解除,礦産資源遂得以大規模開發,礦産盈余便源源不斷輸進國民政府的財政系統,琯坑鎢礦一直開采至1980年代末,因礦産資源枯竭而宣告竭業。
  1920年,經何子淵、姚雨平等人多方斡旋,援閩粵軍獨立營營長何貫中奉大元帥之命,與鄧仲元參謀長從福建率師回粵,在惠州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之時壯烈犧牲,年僅32歲。後孫中山大元帥追授何貫中爲上校團長,葬廣州“粵軍第一師陵園”;興甯縣長、曆史學家——原粵軍總司令部秘書羅師揚親爲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義士——何貫中作傳並題寫碑文。
  同年,何子淵出任粵軍總司令部咨議,爲原北伐軍姚雨平總司令獻計獻策,貢獻良多;爲推動粵軍北伐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辛亥遺址】光裕廬
  1921年,何子淵到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找孫中山非常大總統彙報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務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全程陪伴,當何子淵離穗返鄉之時,中山先生擬聯並特地叮囑後來出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的于佑任“給子淵公作一副春聯帶回去……”: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1925年春,爲平息陳炯明殘部的串擾,東征軍光複興甯之時,何子淵與羅師揚縣長帶糧、帶物和款項慰問張發奎、蔣光鼐等東征軍全體將士,短期內爲東征軍籌募到20000大洋的現款及大批軍饷、物資;並陪同蔣介石、周恩來四處演講,宣傳革命。1926年周恩來特致信羅師揚,對興甯革命黨人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並挽留羅師揚繼續爲黨工作,爲國效力。
  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1939年冬,“粵北大捷”之抗日戰爭時期,特爲粵軍總司令咨議——何子淵題作“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相贈。大匾至今仍懸挂在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中堂。
  何子淵不僅在粵軍系統的高級將領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在客家地區德高望重,他幾十年如一日,對鄉間各種民怨和族群械鬥進行公正調解,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極大愛護和擁戴。
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敬題
光裕廬大堂
  1940年,何子淵因與時任興甯縣長溫克威交厚,遂力促溫縣長多方籌款,從速修繕被日寇炸毀的興民中學南院北樓、大成殿、尊經閣等多處古建築,同年恢複臻美。
  1941年夏末,何子淵退休鄉居,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七歲;興甯縣政府特增發兩年薪俸8.6兩白銀作爲撫恤金,溫克威縣長親自帶領縣府一級主管官員參加並主持葬禮,盛況空前。
  1949年7月14日,胡琏兵團【國軍第十二兵團】退守汕頭路過興甯,在石馬休整,胡琏一度曾將指揮中樞設在光裕廬,首先進入光裕廬大門的軍人被中堂張發奎橫匾給鎮住了,立即列隊、立正向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致敬。
  1949年9月,閩粵贛邊六團獨四大隊指揮部曾在何子淵故居光裕廬駐紮二十多天,後從光裕廬出發南下,解放興甯全境。
  附:何子淵還是中國名茶——“箭竹頂茶”的創始人,“箭竹頂”茶場出品的極品“箭竹頂茶”,是清末民初中國五大名茶之一。“箭竹頂”茶場,起于明朝,盛于清末,曆時四百余年;傳至梅州名賢源美公19世孫子淵公之時,達到頂盛;“箭竹頂茶” 沿著梅州、松口、潮州、汕頭水路一直延伸出海,行銷東南亞:馬來西亞、印尼、南洋群島、非律賓、新加坡一帶,聲名鵲起,獲利日豐。
  【節錄自王朝“孫中山”百科詞條】
  國父轶事聯壇佳話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的母親陳太夫人,十三歲懷孕時曾隱諱地問她的家婆:“十三兩的雞會不會下蛋?”,家婆不解其意,順口回答:“講鬼話,十三兩的雞怎麽下蛋?”,羞得陳太夫人滿臉通紅,掉頭就走。不久,長子:子淵便呱呱墮地……
  從此,一發不休,陳太夫人接連産下11個女兒,7個男孩。人文鼎盛,聞名州裏。
  1920年代初,擔任粵軍總司令咨議的子淵先生到中華民國大元帥府找大元帥彙報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務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全程陪伴,先生聽了下屬的彙報,對陳太夫人的“好命”感到非常驚奇,順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長聯。當何子淵離穗返鄉之時,中山先生特地授意後來出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的于佑任“給子淵公作一副春聯帶回去......”,以示慶賀: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此聯至今仍懸挂在廣東省興甯市石馬鎮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上堂,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秘書長潘莎莎、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李穗梅、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屬聯誼會會長蔡醒民等省市領導同志曾特地爲“何子淵誕辰145周年暨何子淵先生故居挂牌揭幕慶典”剪彩……
  注:十三兩——指用老秤計,相當于現在8兩。
  好一個“甘苦自珍”的中山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苦于沒有一支受革命黨直接領導、指揮的軍隊以及其他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而被迫辭職,全體同盟會員及革命黨人無不扼腕歎息,憤憤不平,中山先生倒舉重若輕,照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不久,一直追隨孫大總統,情同手足的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便帶著自己最親近的六弟:何貫中和兩箱嵌有“烏鴉落洋”印鑒的上等“箭竹頂茶”趕到南京,面見滿懷信心,正在籌劃“實業建國”藍圖的中山先生,打算將六弟托咐給先生。
  賓主久別重逢,談笑風生,感慨良多;中山先生故作陶醉狀,品嘗著 “入口甘滑,齒頰留香,甘中帶苦”—— 剛從箭竹頂古茶場出品的極品箭竹頂茶,頓覺心曠神怡,妙語聯珠,連忙站起身,執意要給子淵公題詩助興:
  西湖龍井,信陽毛尖;
  甘苦自珍,箭竹頂茶!
  話音未落,文房四寶便端了上來,先生氣定神閑,潑墨揮毫,一揮而就!“孫文”剛一落筆,淵公便撫掌大笑:
  “好一個甘苦自珍的中山公!好一個甘苦自珍的中山公!”,先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信手拈來,略帶調侃、打油風格的好詩,立即引來滿堂喝彩和掌聲。
  不久,在姚雨平總司令戎幕任北伐軍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曾被革命黨人保送到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何貫中,再次回到“陸軍大學”深造……“討袁戰爭”勝利後,編入中山先生親手創建的援閩粵軍,任獨立營營長,是安插在陳炯明身邊最隱蔽的“眼線”,也是孫中山大元帥早期除鄧仲元之外,最忠誠得力的幹將之一。
  手足情深
  1920年秋,爲推翻盤據廣東的桂系軍閥,何貫中、鄧仲元奉孫大元帥之命由福建率師回粵,一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先取潮州、汕頭,後在惠州淡水與敵軍展開激戰,因寡不敵衆,被桂軍重重包圍,最後,彈盡援絕,鄧仲元等人突圍成功,何貫中不幸身負重傷被俘。桂軍懾于貫中所任軍職,不得不將他用擔架擡送至廣州醫院(即:現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實施搶救,擔任粵軍總司令咨議的何子淵陪同孫中山大元帥曾親到床前探視,後終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時年32歲;孫中山大元帥突聞貫中犧牲的消息,悲痛萬分,泣不成聲,連連哀歎:“我的眼鏡打爛了,我的眼鏡打爛了……”。北伐軍姚雨平總司令聞訊,捶胸頓足,號啕大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上校團長何貫中長眠之地——粵軍第一師陵園
  後敵軍將貫中遺體薄葬廣州北郊,民國十年(1921年),子淵先生到廣州公幹,見到當時已擔任非常大總統的中山先生,孫大總統特授意何子淵將貫中烈士遺骸遷葬廣州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安葬,並追授何貫中爲上校團長。後遷至廣州東門外牛眠崗——瘦狗嶺“粵軍第一師將士陵園”,著名曆史學家羅師揚(幼山)曾親爲何貫中烈士作傳並題寫碑文……
  1939年九月,國民政府整飾墓園,並在園內興建莊嚴雄偉的英雄紀念碑竣工。碑前不遠即“粵軍第一師將士陵園”,呈斜坡狀,橫豎排列,整齊劃一,星羅棋布;分別在諸先烈靈位前豎立一尊尊立體小瓷像(景德鎮制),一律戎裝穿戴,造形逼真,氣派威武;瓷像注明軍階、姓名。此一師將士墳場,方陣森嚴,軍容整齊,既慰部屬忠魂,又壯革命軍威!恰似二十世紀南國大地上的兵馬俑。中山先生若泉下有知,得知忠心耿耿追隨自己的威武之師能有如此氣勢如虹的長眠之地,定當含笑九泉!
  貫中墓離紀念碑約15米,蔣中正親自題寫碑文“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碑的上部嵌有巨大的中國國民黨黨徽。貫中侄女何瑛(國民革命軍154師梁世骥中將師長夫人)每年都會帶著親屬前往墓園拜祭,直至1959年秋,貫中墓被夷爲平地爲止……
  孫中山先生創建的粵軍第一師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搖籃,國共雙方均受益良多。對粵軍第一師墓園的破壞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大煉鋼鐵”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産!”之“大躍進”,直至十年浩劫結束爲止。規模浩大的將士墓群不幸被受蒙弊的“革命者”搗毀、炸平,只留下巍峨聳立的英雄紀念碑……
  據悉,“粵軍第一師陵園”現已是廣州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主革命先驅
  何 貫 中 傳(1888—1920)——羅師揚
  君姓何氏,諱貫中,字庸非,興甯縣石馬鄉人。何氏爲邑望族,碩學名宦,稱盛當世,父晖吉公,以笃行著,長兄子淵先生,積學通方,戊戌後,鼓吹新學尤力。君性淵實,自幼從長兄讀,即富于國家觀念,不屑于詞章記誦之學。光緒甲辰,同志在縣倡辦興民學堂,子淵先生出任教務,君隨入校,勤學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陸軍小學.是爲何君投身軍界之始,旋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畢業派往保定實習,遂升入陸軍軍官學校。武漢事起,君與同志南下,投廣東北伐軍姚總司令雨平戎幕。固宿兩役,奮勇破敵,奉補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是爲何君效命國事之始。嗣以南北議和,複入軍官學校。無何癸醜變作,以嫌疑被辇出校。洪憲改年,君偕同黨人奔赴省港,冀伸討賊之願。袁氏敗亡,更入軍官學校,以工兵科優等畢業,派赴南苑第十五師見習。蓋八年之間,君凡三入軍官學校,其進退之間,予求學報國之忱,有隱痛焉。民國七年,今大總統孫公,被舉爲大元帥,乃命陳公炯明,率師援閩,進克漳州,君聞之喜,即間關入閩,奉委獨立營第一連連長,九年升營長兼連長如故。我軍返粵,君率部,隨鄧參謀長仲元,當敵左翼。潮汕底定,敵軍屯守惠陽。之役,陷陣沖鋒,叠破敵壘及淡水之役。敵以君部銳甚,擬退卻,君冒阽突進,無何敵援大集,卒至彈盡援絕,遂爲敵創。由敵護傷隊,載回廣州醫院,漠視之,不加調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敗耶?!”,應曰: “是役也,系而軍之成敗,吾欲減少戰禍,故鼓勇直前,蒇乃事,雖死無憾,況敗耶?!”,敵聞之乃色變,愧怍而首不能仰。蓋自民國以來,國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動辄以權利歸,踞高位,護厚祿,自以爲一世之雄,而轉瞬敗滅,爲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負所學,慨慷赴難,如君之成仁取義,而無所愧者乎?使聞君對敵之言,而不由然生愛國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後,爲敵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淵先生自邑來,擇于省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改葬忠骸,以書告揚,乞志其墓,揚愧不文,慮弗克彰先烈,謹記其卓荦大節,以告來者,其詳則俟他日國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歲雲。
  中華民國十年夏(墓志代傳)
  在“何子淵先生誕辰145周年”慶典大會上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秘書長:潘莎莎 致辭
潘秘書長參加興甯何子淵誕辰145周年慶典
  各位來賓、各位老鄉: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辛亥革命元老,我國著名教育家——興甯一中、興民中學、石馬中心小學創始人何子淵先生誕辰145周年、故居光裕廬落成80周年慶典的大喜日子,我謹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東省委員會對“何子淵先生故居”挂牌揭幕,表示熱烈的祝賀!
  興甯是革命老區,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鄉”之美稱,石馬又是文化之鄉中的“文化之鄉”!子淵先生早年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參與推翻滿清王朝的偉大鬥爭;秘密參與黃花崗、黃岡起義後勤籌備工作,爲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籌集經費,勳勞卓著;民國初年,被公推爲興甯縣議長;爲早日實現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又將自己的骨肉兄弟——何貫中送到中山先生身邊栽培,升任營長,最後壯烈犧牲。在中華民族面臨外敵入侵的關健時刻,又將自己心愛的子女:尚文、尚周、女婿梁世骥等送上抗日戰場,英勇殺敵!所有這一切,無不昭示著子淵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滿腔熱情的愛國情懷!
  今天,我們紀念、緬懷子淵先生,就是要學習和弘揚子淵先生這個革命大家庭,在關健時刻對國家、民族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昨天下午,我們到石馬鎮參觀,並且瞻仰了民國元老何天炯先生故居,我們深深感到石馬不僅風光秀麗、地傑人靈,而且曆史厚重,民風純樸,地方文化多姿多彩,我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在興甯市人民政府和石馬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之下,石馬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一定會得到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何子淵先生故居”這一人文資源一定會得到充分利用、發揚光大,成爲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態文化旅遊的聖地……
  最後,祝慶典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謝謝!
  2009.9.10
  十九路軍凇滬抗日將屬聯誼會會長: 蔡醒民先生 致辭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石馬鎮的鄉親們
  何子淵先生的各位親屬們:
  大家好!
  我們這次受邀參加何子淵先生誕辰145周年暨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落成80周年慶典,我代表十九路軍凇滬抗日將屬聯誼會對邀請我們的石馬鎮政府和何子淵先生的親屬表示衷心的感謝!
省市領導合影
  何子淵先生是老革命家,是最早參加同盟會的會員;曾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推翻了滿清王朝;另外,他也是一位教育家,興辦學校、培育人才。在他的影響下,他的親屬也一樣參加革命,推動我們社會向前發展。在這裏,我要講:何子淵先生的親屬與十九路軍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他的兒子何尚文,原來是個教師,後來考入黃埔軍官學校軍官研究班,現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主人公是黃埔三期的,他是黃埔四期的,畢業後參加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凇滬抗戰,他已經是上校軍需處長,但就是軍需,也一樣要上前線抗擊日寇,英勇殺敵!由于十九路軍的堅決低抗,對日軍進行嚴曆的打擊,故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凇滬抗戰結束後,何尚文隨軍駐紮福建,參與李濟深、陳銘樞組織成立的“中華共和國”。抗戰勝利後,他不滿蔣介石的統治,解甲歸田,回到家鄉支持共産黨領導的遊擊隊。
  何子淵先生的女兒——何瑛,是個社會活動家。她思想進步,熱心社會工作。解放後,擔任省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梁世骥,是十九路軍的高級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保定軍校是當時我們國家軍界的最高學府。1932年一·二八凇滬抗戰,他是19路軍61師一團團長,在江灣、廟行血戰中,身先士卒,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中日雙方都投入了兩三萬人的兵力,他親自率領部隊英勇抗擊日寇,浴血奮戰,把日本人給打敗了。後來升任師長、副軍長、高級參謀。抗戰勝利後,他也不滿蔣介石的統治,先後到了香港,由李伯球介紹加入“農工民主黨”,是農工民主黨創黨的成員。1949年3月,廣州行營主任余漢謀請梁世骥任參謀長,經農工黨批准,他才去赴任。在任期間,他爲中共有關部門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解放後,葉劍英接任廣東省主席,即電召梁世骥來穗。他從香港返回,擔任高級職務,曆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任農工民主黨中央後補委員。
  何子淵先生的族侄孫——何寶松將軍,也是十九路軍成員。1929年春,考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官教導隊,結業後派往19路軍61師,先後任連長、參謀、營副、團副。1·28凇滬抗戰時,任連長,作戰非常勇敢,在廟行戰役中全連200多人跟日本人血戰,彈盡糧絕,最後跟日寇拼刺刀,有時候一天要拼四五次,拼到後來全連只剩下十幾個弟兄,營房被炸,被埋在瓦礫下面,敢死隊把他們救了出來,他是被擡下來的。
  廣東燕塘軍校畢業後,任陸軍第二軍154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團長、副師長、師長。解放戰爭的時候,並入了傅作義的部隊,1949年參與傅作義將軍的“北平起義”,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24師師長,從北京一直打到海南島,是立了大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年紀大了以後,任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認識何寶松將軍的,19路軍聯誼會在他領導和關懷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廣州沙河頂的十九路軍陵園已經被命名爲國家、省和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三A級的風景旅遊區。
  今天,何寶松將軍的女兒——何思穎女士也一同回來參加慶典活動,她也是廣州市政協委員、市民革的一位處長。另外,何子淵先生的眷屬如:何燕芬、何程雲,他們都積極參加19路軍聯誼會的各項活動,何程雲還是個知名作家,寫了很多高水平的緬懷19路軍將士抗日功績的詩詞和文章,我們聯誼會非常感謝他!當然,何子淵先生其他的親屬也都很優秀,據介紹,在祖國各地,甚至在海外,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身影,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出了很大貢獻!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要發揚何子淵先生的愛國精神,教育我們的後代,爲我們的國家、爲我們的民族,盡我們的努力!改革開放30年了,還有20天,就是新中國60周年誕辰的大喜日子,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今天在這裏舉行何子淵先生誕辰145周年慶典活動,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今後,我們要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之下,在這個大好形勢下,興甯市也好,石馬鎮也好,在各個方面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李穗梅館長講話
大元帥府李穗梅致辭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在今天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我們很高興來到興甯市石馬鎮與諸位新老朋友會面,共同見證老同盟會員、著名教育家、興甯知名士紳何子淵先生誕辰145周年、“光裕廬”落成80周年暨“何子淵先生故居”挂牌揭幕儀式。在此,我謹代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對于興甯這一文化盛事表示熱烈的祝賀!
  何子淵先生既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滿腔熱情、立腸堅定的民主革命者。在擔任粵軍總司令部咨議期間,他曾多次爲姚雨平總司令獻計獻策,可謂貢獻良多。1925年春,國民革命軍爲解除陳炯明部叛軍的侵擾、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東征。在攻克興甯後,子淵先生與興甯縣長羅幼山先生一起,兩天時間便爲東征軍緊急籌措到兩萬大洋的軍饷,並攜帶大批糧食、物品對張發奎、蔣光鼐等東征將士進行犒勞。此外,還積極動員興民中學校舍,爲東征軍提供住宿方便;陪同蔣介石、周恩來等東征軍將領發表演講,鼓舞士氣。疾風知勁草、小事見精神,在中國革命面臨挫折的關健時刻,更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和品格。子淵先生“宣揚革命,始終一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後輩敬仰和學習!
  何子淵先生品節高尚,勇于奉公,對于子弟也常以民族大義相啓發。爲早日實現中山先生的革命宏圖,他在民國初年就將六弟何貫中托咐給孫先生,從軍征戰,累立戰功,後升任營長。1920年,在平定桂系軍閥叛亂的戰鬥中,何貫中不幸身負重傷,最後壯烈犧牲!這是何家的光榮!更是石馬人民的驕傲!
  可以說,何子淵家族的奮鬥史、光裕廬80年的興衰史,與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而且曆經民主革命烽火的洗禮,愈發顯得厚重!我相信“光裕廬”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定會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一定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希望到那時能再次來到石馬,與諸位再次聚首,共謀發展!
  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也是中國同盟會的主要創建者。而我館正是以中山先生在廣州三次建立政權的活動爲依托而創建的。近幾年來,我們致力于帥府人物的發掘和研究,同時關注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文化。所以我們也歡迎在座的諸位朋友有機會一定要到我館參觀、指導,共同探討,積極合作。
  最後,預祝慶典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09.9.10
  淵公轶事
  清朝宣統年間,國家地質勘探部門在廣東興梅交界的“琯坑”發現大型有色金屬鎢錫礦床,但一直苦于兩縣多年的山林糾紛,而無法大規模開采。直至1918年(戊午年),興梅兩縣的縣長均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知名士紳何子淵,在當事雙方的一致保舉之下,由何子淵兼任董事長,事情才有了轉機,兩縣多年的山林糾紛得以解除,礦山生産經營遂得以順利進行,琯坑礦一直開采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葉,終因礦産資源枯竭才宣告歇業……
  民國四元老之一何天炯先生,對何子淵的爲人倍極推崇,每次回家都必定吩咐轎夫,先把自己擡到石馬星窩子——順裕廬再停轎,不管何子淵是否在家,不見子淵公一面決不回家……
  有一次,何子淵坐著轎子從興城回光裕廬小住,走到石馬“三眼橋”,轎夫突然發現路旁蘆葦叢中蜷縮著一位淹淹一息的乞丐,子淵公聞訊,馬上命令轎夫停轎,並隨即下轎,上前詢問,乞丐見一仁厚長者前來,便強打精神上氣不接下氣地對他說:“老伯,我得了急病,快不行了,請把我挑的擔子帶回去交給我兒子……”子淵公見病人情況危殆,一刻都不容耽誤,便馬上制止他繼續說話以保持體力,連忙吩咐轎夫將病重的乞丐擡上“八擡大轎”,並寫了一張留言條,叮囑轎夫務必將病人和一百多斤的擔子,星夜送到梅州黃塘醫院,實施搶救;自己則步行回家。
  經德國醫生一天一夜的全力搶救,病人終于活了過來。原來,這一病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乞丐,而是梅縣鼎鼎有名的富豪羅善文,因興梅山道險峻,土匪橫行,便喬裝成要飯的乞丐,挑著一擔光洋回梅縣窯上“園畲”老家。不料,走到半道突犯急性闌尾炎,要不是碰到貴人——何子淵,這條小命就只好留在“三眼橋”了。羅善文身體恢複後,多方打聽救命恩人的下落。當得知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不是別人,正是興梅地區聞名遐迩的知名士紳何子淵時,不禁老淚縱橫。連夜置辦了一份豐厚的禮物,帶著老婆、孩子趕到石馬光裕廬致謝!被子淵公婉拒。從此,何羅兩人結成八拜之交……
  民國元年,有一何姓教師與一位潘家閨秀聯婚,請興城賢達喝喜酒,席間叫子淵先生作聯,其時,興甯已創辦新學多年,何先生隨即用淺白清雅之詞作對,聯曰:潘氏姑娘,有水有田兼有米;何家公子,添人添口又添丁!橫批:百年好合!當場博得同事幼山、少嶽先生擊掌稱妙。此聯至今仍流傳于興甯永和鄉一帶。
  因何子淵在興梅地區德高望重,是處理重大民事糾紛的不二人選,所以,但凡重大族姓“鬥殺”,當事雙方均指名道姓要子淵公調停。如:1926年春,興甯崗背鍾劉兩姓大規模“鬥殺”,獲何子淵、羅幼山擺平。下半年,永和何羅“鬥殺”,死了3人,何子淵冒險前往,事件終獲平息,不幸子淵公被扶棍誤傷,成了瘸腿,直至1941年夏76歲逝世……
  1、押韻事小 開火事大
  1930年代初,何子淵先生故居——石馬“光裕廬”落成後,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爲新屋撰寫了“光昭前哲 裕啓後賢”和“光照前列 裕啓後人”兩幅門聯。
  前一副對聯帖到大門口,沒有人提出異議,後一副門聯帖上去,卻招來諸多非議和責難,非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傳統對聯押韻的規範,但,子淵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6歲逝世前,迷底才終于揭開:
  彌留之際,何子淵將長房長孫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說:“大門聯不得修改,押韻事小,開火事大!國難當頭,凡我炎黃子孫,必要時,均可開火!……”
  原來,當時中華民族正處于外敵入侵的抗日戰爭時期,“照”字下面四點正好象征熊熊燃燒的火焰,隱喻著四萬萬六千萬中華兒女殺敵報國的雄心……
  2、首席之爭
  1930年,光裕廬落成,子淵公大宴賓客,筵開二十八圍,究竟安排誰坐“首席”,便成了頗費思量的難題,大家心裏都沒底,因石馬陳、何、張三大姓,哪一姓都人多勢衆,哪一姓都不是省油的燈,哪一姓都開罪不起!開席那天,現場200多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投向了上堂空著的“首席”主位,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就是不見子淵公出場,整個大堂鴉雀無聲,氣氛都快凝固了……
  就在大家的耐心快消耗殆盡的時候,淵公臥室的大門突然“吱…呀…”一聲打開,只見子淵公攙扶著一位年紀比自己小的“長”者林湘凡步出房門,走向首席……現場頓時歡聲雷動,上、中、下堂不約而同地爆發出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原來,林姓是當時馬下村的最小姓氏,居住在山高林密的“林屋坑”,林湘凡僅僅是“林屋坑”的長者,子淵公如此巧妙安排,各方都不得罪的辦法,便輕松地化解了一場爭坐首席的族姓紛爭。
  林姓後人,只要一提起光裕廬子淵公,至今仍津津樂道,感激不已……
  3、東漢橋
  何子淵,字臨淑,號:東漢。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民主革命,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會員,曾參加黃花崗、黃岡起義,是原粵軍總司令咨議。
  民國初年,被公推爲興甯縣議會長,是興甯文化、教育界的先驅!石馬新學的開拓者!興甯一中、興民中學、石馬中心小學的創始人之一。同時,子淵先生還爲鄉間各種民怨、族群械鬥出面進行公正調解,得到廣大群衆的極大愛戴和擁護!
  興甯人民爲了紀念、表彰何子淵先生的功績,于1928年,由張英、羅幼山等人牽頭,群衆自發集資,在縣城小筆門、沙前宮附近,即現在“和山岩”前面,興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橋梁,並勒石命名爲“東漢橋”,以資紀念,直至上世紀60年代中葉,“農業學大寨”時,這座堅固的水泥橋仍在發揮它無可替代的作用,整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後因擴路需要而拆毀。
  另外,1930年代初,何子淵自籌資金,在興城至石馬的必經之路:石馬“八仙亭”前面轉彎,靠“角羅徑”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磚石混合結構的橋梁,當地人把它命名爲“東漢橋”,並勒石紀念……
  4、啓蒙教育點滴
  何子淵曾孫初麟、五孫卓雲等前輩,均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他們在光裕廬居住,在沙牌裏“維新學校”接受啓蒙教育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第二課的內容:
何子淵曾孫離休老幹部何初麟
  第一課
  火!火!火!東洋鬼子放的火!
  血!血!血!中國人民流的血!
  第二課
  一·二八,殺!殺!殺!軍民合作打勝仗!
  十九路軍頂呱呱!
  曆史已過去了整整七十多個年頭,他們不僅記得爺爺當年忙裏偷閑,執意親自講授這兩課時的音容笑貌,年近八旬的何卓雲老先生,甚至至今仍記得當年泉源先生講第二課時,當著台下四十多位同學的面宣布:“我們班前排卓雲同學的爸爸,光裕廬子淵公的三兒子何尚文團長(上校軍需處長),就是當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在前線殺日本鬼子的英雄!……”之時,自己因害羞而漲紅著小臉蛋,既緊張又自豪的幸福情景……
  5、光裕廬瑣記
  1930年,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落成之時,從安全角度考慮,房屋周圍除裝設鐵絲網防護外,還豢養有四條大狗看家護院,並做了具體分工,其中大黃狗負責左上角“豬欄背”,馬廄一帶的安全【當時養有兩匹馬,專供何尚文、梁世骥代步】;大白狗負責右下角“黃屋對面”,碓間下一線的安全;大黑狗負責右上角“竹頭邊”,猴哥棚附近的安全【養有幾條雲南金絲猴,供觀賞之用】;大花狗負責左下角“淵公井”,龍眼樹周圍的安全。
  整整二十年的光陰,四條護家犬及其後代既明確分工又相互合作,非常盡忠職守,大花狗的表現尤其突出,只要有大花狗在,沒有主人的默許,生人輕易不敢越光裕廬一步……這一規矩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初。
  193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興甯縣政府爲何子淵裝設了手搖專線電話,子淵公住在光裕廬家裏,便可跟廣州、興甯、梅州等地保持電話聯系。當時在興甯能享受這一特殊待遇的人鳳毛麟角,甚至石馬區公所及桅杆下陳師將軍家都沒有這一殊榮,直到1930年代中葉才給他們裝上電話。
  1932年1·28淞滬抗戰,緊接著又是1933年抗日聯共反蔣的“福建事變”,“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權失敗以後,十九路軍何尚文上校、梁世骥師長曾在老家光裕廬閑居了一段時間,並帶回兩部留聲機。期間,特地在碧山廬屋前馬下河的陂頭以及黃屋前面的小河上安裝了水碓,幫村裏群衆碾米,並利用水力發電原理,在光裕廬大門口裝了一盞電燈,每當夜幕降臨,全村都籠罩在黑暗之中的時候,光裕廬門前卻華燈初上,明如百晝,燈火輝煌,石馬全鎮均爲之哄動!……
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尚文
  馬下村直至1980年代中葉,才真正用上電燈照明,何尚文、梁世骥先生水力發電的創舉,將馬下村電燈照明的曆史整整提前了50多年!
  6、土改記事
  1950年土改,何子淵四兒子尚周被打成“地主”(後來貧下中農還要分田地給他家耕種),家裏幾乎能搬動的東西均被受蒙弊的革命群衆一搶而光,整個家庭十幾口人,個個人心惶惶,度日如年,精神和肉體都遭受到極大的摧殘,就在大家快瀕臨崩潰的時候,家裏的主心骨何尚周,此時卻顯得異常鎮定,三十年代初在廣州力戰群雄,登上中國象棋“七省棋王”寶座的王者氣派又回來了,他一字一頓地對接近餓死邊緣的十幾個家庭成員說:“大家不用擔心,天塌不下來,不把我家打成地主,其他三家就要遭殃,他們橫豎都要在我們大家人(注)中‘焗’一家地主,只要大兒子柳子不回來‘吃老米’,我家就還有希望……”,果然不出所料,正在武漢大學念書,被挑選至空軍某部任上蔚軍官的蒸雲(家名:柳子),得知家裏被打成地主,急火攻心,五天五夜未曾合眼,馬上東奔西湊,向同學、同事舉債,籌了60元錢寄回老家;陸軍中將,63軍154師師長63軍副軍長梁世骥
  正是靠這60元救命錢,以及幾個兄弟(最大15歲)被迫到梅縣琯坑礦井下做苦力得來的微薄收入而力挽狂瀾,將一貧如洗,掃地出屋險些滅門的地主家庭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慢慢渡過了難關,淵公家族完整的一房血脈遂得以保全……
  注:大家人——指1945年未分家前,何子淵家族“矩、榮、文、周”四大房,統稱爲“大家人”。
  7、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沒規沒矩!
  1950年代初,子淵公四兒子尚周被打成地主以後,“廖牌”一些不明事理的人開始對他“不敬”起來,經常幺三喝四,直呼其名,甚至一些嘴上還沒長毛的黃毛小兒也開口閉口“尚周”、“尚周”地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死裏逃生的“七省棋王”何尚周
  有一次,一群剛上小學的孩子嘻嘻哈哈從“地主”——尚周老先生面前經過,有個膽子大一點的小孩停下腳步,跟他打了一聲招呼,不料“尚周……”剛一出口,就被老先生厲聲制止:“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沒規沒矩!”,一聲斷喝果然湊效,肇事的小孩頓時滿臉通紅,連連道歉……
  從此,大家對這位不同尋常的“地主”慢慢尊敬起來,再也不敢直呼其名了。
  “尚周講的: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沒規沒矩!”在石馬迅速傳開,成了當地的一句成語,借以警告那些不懂規矩、大呼小叫,不尊重長輩的晚輩。
  8、呙腳鋤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一聲令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頓時舉國歡騰。石馬也終于迎來了同年10月底的第三次解放(1),緊接著便開展了哄哄裂裂的“打土豪”“分田地”“鬥地主”等土地改革運動。
  不久,光裕廬又開始熱鬧起來,凡是值錢的或不值錢的,甚至犁、耙、碌軸,被、服、蚊帳等生産、生活必需品,幾乎能搬得動的東西均被受蒙蔽的革命群衆,以及平時好吃懶做,遊手好閑的貧下中農搶劫一空,當時在家的何子淵幾十個子孫均噤若寒蟬,退避三舍,以免引火燒身,被“貧下中農法庭”就地正法。
  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紅極一時的農會主任何坤铧,便帶著一群幹部和貧下中農代表雄糾糾氣昂昂地沖進了光裕廬大堂,東張西望,左顧右盼,見實在沒有值錢的東西可拿,便黑著一張馬臉,穿過兩條小巷,殺氣騰騰地沖到光裕廬右邊小門,剛好迎面碰見一貫早起的,尚文公妻子李梅招,李梅招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便識趣地閃到一邊,隨即拿起身旁一張破爛到實在無法使用,只剩下半截的鋤頭顫顫巍巍地遞了過去:“坤铧古,我這裏還剩下一張‘呙腳鋤’,你們還要不要?,要就拿去吧!”,何坤铧(2)聞言,頓時羞愧得滿臉通紅,連連擺手,尴尬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注:(1)第三次解放:石馬第一次解放是1948年秋,遊擊隊將石馬區公所的糧庫砸開,開倉放糧,因群衆發動工作不夠,善良、保守的石馬人民幾乎沒有人敢去挑“公家”的糧食。
  第二次解放是1949年5月18日,李潔之通電起義,興甯很多村鎮相繼成立了農會。
  第三次解放是1949年10月底。
  (2)、何坤铧:花名叫“頓子”,意即“土鞭炮”,既矮又肥,農會幹部、土改紅人。在解放後的曆次政治運動中,夥同本村花名叫‘呙腳鋤’的陳水铧等人上竄下跳,而呙腳鋤膽子又特別大,曾親手將本村多名所謂五類份子:“地、富、反、壞、右”就地正法,用鋤頭活活敲死。
  當然,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爲綱,其余都是目”的荒唐、瘋狂年代,即使陳水铧這把‘呙腳鋤’不做那些斷子絕孫的革命事業,也會有第二把,第三把‘呙腳鋤’出來完成這些革命行動。所以,陳水铧對這些缺德事覺得非常坦然,他曾當著那些瞧不起他的正直善良的老百姓唱過一首山歌:
  河唇耕田系奔波,
  落裏大水泥沙多;
  犁耙碌軸去唔得,
  還要用涯呙腳鋤!……
  10、坤華唔使逞威風
  土改紅人——農會主任何坤铧,因握有尚方寶劍,推行極左的土改政策,搞得馬下村天怒人怨,何子淵家族的人更是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被“貧下中農”法庭就地正法,只有忍氣吞聲,破財當災。何子淵長孫幽默大師何桂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9: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28 20:02 编辑

村裏大部分老百姓見到他都避之唯恐不及,個個誠惶誠恐:“主任”“主任”地叫個不停。唯獨何子淵長孫阿桂哥對他另眼相看,經常兜肩搭背,稱兄道弟,不管公開場合還是私人場合,均熱情有加,咋咋呼呼:“坤铧古”“坤铧古”地叫,搞得何主任周身不自在,尴尬不已,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經常裝傻扮懵,假裝沒有聽見。
  後來,因何坤铧的土改暴行不得人心,多行不義,盡管“三代貧農”,最後還是遭到免職的下場。這時,何桂芳卻改口了,不管任何場合,對他均畢恭畢敬:“主任”“主任”地叫個沒完,何坤铧只好又裝聾作啞,遠遠避開。不料,這回何桂芳卻真的惱了,大發雷霆:
  “你這個頓子!死何坤铧,叫你‘主任’你不應,叫你‘坤铧古’你也不應,擺什麽臭架子!老貓牯不是教過你嗎?我又不是階級敵人,你怕我什麽?”。
  接著,一本正經,當著一大群圍觀群衆的面,拉開嗓門,高聲唱了一首山歌:
  坤铧唔使逞威風!
  還系別人打嘅公(注);
  到時你請滿月酒,
  涯會買糖捉雞公!……
  注:好吃懶做的“三代貧農”何坤铧,因天生不育、性無能。打幫老貓牯翻身做主人,做了農會主任,三十多歲才結婚,因求子心切,只好讓老婆紅杏出牆。
  11、頓子
  尚文公的兒子卓雲,對何坤铧這樣的危險人物,非常反感。曾特地告誡鄉下的親屬,大家騎自行車赴石馬墟時,後面千萬不能帶何坤铧,否則,行到半路會響啊得嘅!
  原來,何坤铧別名叫頓子,意即:既粗又矮的“土鞭炮”,一不小心就會爆炸,同歸于盡。
  12、 食堂的磚柱斜了
  子淵公長孫——興甯市、石馬鎮、馬下村人何桂芳,爲人風趣、善戲谑,常以恢諧幽默之語譏諷現實生活,使人霧裏看花,當事人往往事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含的深意……
  20世紀50年代下半葉,大家響應老貓牯的號召,農村處處大辦食堂,遠近二三公裏遠的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集中在一個地方開飯,所謂“放開肚皮吃飽飯”,一天,何桂芳看到一位泥水師傅,正在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對面的“三口塘”砌築食堂,便拖著骨瘦如柴的軀體,拄著拐杖,艱難地走上前,不屑一顧地說:“師傅,你砌的磚柱斜了!”,泥水師傅聞言,信以爲真,用“線墜子”吊了又吊,和了又和,還打著“鳥眼”測了又測,但,還是沒有發現自己砌的磚柱有問題,便不好氣地說:“阿桂哥:放你的狗屁!說我砌的磚柱斜了!”,何桂芳也嗡聲嗡氣,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我說你砌的磚柱斜了!就斜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工地。
  人民公社化,大辦食堂,勞民傷財,不合民意。果然,食堂開辦不到一年(真正有飯吃,還不到兩月),便徹底垮了!
  這時,原來那位泥水師傅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感歎道:“阿桂哥真有兩下子,原來早有先見之明!食堂是維持不下去的!不是等于我砌的磚柱‘斜’了嗎……”。
  注:斜——客家地方作“歪”解,“磚柱斜了”即磚柱快倒了。
  13、信用合作頂呱呱
  20世紀50年代初,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産熱情空前高漲,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農村各地組織起農業初級社、供銷社和信用合作社。時稱農村“三寶”,加入農業初級社、供銷社的農民好發動,辦信用合作社,做群衆工作就難了,因爲要動員參加者每戶出錢至少一份,信用社才有資金。
  卻說,石馬鎮、馬下村何桂芳,是個“中農大戶”,鄉幹部的思想發動工作想從這個釘子戶“開刀”,又因阿桂哥平時表現不好,愛說怪話,故不敢多勸。在村民大會上,鄉幹部講了許多加入信用社的好處,但,就是沒人肯掏腰包,會議從清早一直開到晚上十一點多,大家都憋著一肚子的尿。何桂芳見僵持下去誰都脫不了身,說不定要在“三口塘”(注1)過夜了,便蓦地站了起來,手舞足蹈,拉開嗓門,高聲唱了一首山歌:“政府號召爲大家,信用合作頂呱呱;一份一股入落去(注2),封建剝削就打垮!”唱完,即帶頭入了三股,連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現場。
  在沈寂的會場中,阿桂哥唱的山歌如冬天的炸雷,驚醒了與會的群衆,反正不用現錢,大家爲了交差,都像征性地各入了一股,完事走人。很快,全村便超額完成了信用社入股任務。翠日,馬下村信用合作社挂牌成立,“興甯日報”特登報表揚了何桂芳的“先進”事迹……
  注1:三口塘——地名:位于興甯、石馬、馬下村,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先生故居”斜對面。
  注2:一份一股入落去——在客家方言裏,其實是個很不雅的動作。
  14、“燒料中農”何桂芳
  老革命家、著名教育家何子淵的長孫何桂芳,雖識字不多,但秉性和善、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诙諧風趣;能屈能伸,但又剛正不呵!
  土改時,他家人口衆多,分得水田1·3畝,還分得耕牛和農資一大批,按政策他家的成份應是“貧農”,可在劃分階級成份時,村裏個別別有用心的人,以“阿桂時常說怪話”爲由,硬給他戴上一頂“對現實不滿”的帽子,把他家定爲“團結對象”——中農,何桂芳惱了,說:“你們只說我是中農,我不承認!說我家是‘燒料中農’,卻是事實!”,問他:此話怎講?他風趣地說:“‘燒料’的東西是不值一敲的!比如吃飯用的碗公,往地上一‘潘’(摔),就碎爲八‘閃’(塊)!我的成份合理嗎?”,村裏的群衆聽了,都認爲他說得在理,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深表同情。
  後來人們把“燒料中農”用于比喻強加于人的不實之詞,幾十年來,一直流傳在興甯石馬、龍田和梅縣梅西一帶,代代相傳……
  15、風車放谷pang先行
  1956年,農村大批知識青年外調新疆、粵北、連山等地工作,表現一般的,則到本縣合水水庫移民建房或開車挖水溝、搞工程測量去了。那時,青年人可外調,“吃谷”變“吃米”,非常令人羨慕,聲譽很高。
  何桂芳眼巴巴看著左鄰右舍,條件比自己子弟差的都調走了,自己的孩子仍留在農村,心裏不免著急,更何況自己兒子還是鄉裏的宣傳骨幹,爲什麽調不到他呢?他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啊!想起來了,這和鄉幹部常說我講“怪話”有關,不把他們放在眼裏!但想到這裏,心裏反而踏實了,不急不躁,有村民故意問他:“阿桂哥:爲什麽你兒子還沒有走,總呆在家裏啊?”他不卑不亢地回答道:“風車放谷pang先行哩!”。果然,是年10月,國防部頒布《新兵役法》,兒子報名應征,目測、體檢,項項過關,鄉幹部“政審”時,多次提醒招兵的幹部:“他們家出身不好,是漏網地主……”,招兵的連長斷然拒絕:“就是瞎眼、駝背!我們也要了!”。結果,給他兒子安排了最好的兵種——海軍軍醫。
  村裏的人都傻眼了,但也無話可說,連連稱贊阿桂哥有先見之明——“風車放谷pang先行”……
  16、“花狂嫲”的奶波
  1964年春節,何燕芬從武漢回石馬過年,一天,正在光裕廬“淵公井”旁的大石板上洗衣服,阿桂哥上前,突然一本正經地問:“白妹:我問你一件事?”,“好啊!你問吧!”,“我想問:你們武漢的女人有沒有奶波(乳房)?”,“有啊!哪裏的女人沒有奶波?!”,“不對!我們馬下村就只有我家‘花狂嫲’有奶波!”,說完陰沈著臉,一聲不吭地走了……武漢鋼鐵研究院主治醫師何燕芬
  燕芬經他這麽一說,過了許久才回過神來。原來,因人民公社化,生産隊社員連飯都沒得吃,長期餓肚子,當地的姑娘都已經停止了發育,全村只有一個因腦膜炎後遺症,嚴重營養不良,頭虛臉腫的精神病小姑娘——何桂芳女兒才算“正常發育”,長出了“乳房”……
  17、不要把我蓑衣沖走了
  1950年代起,整個社會都在提倡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人性扭曲、命如草芥。一次,“抛江大水”整整下了一天,阿桂哥正在廚房爲全家燒火熬粥,突然,同養媳婦寶珍像落湯雞似地從塘尾割橹草回來,剛踏進家門便對何桂芳抱怨:“爸:今天我差點被大水沖走了!……”話音未落,阿桂哥便接上話茬:“人沖走無所謂,不要把我蓑衣沖走了!”……
  18、頌堯拉尿、叮當頂點
  20世紀上半葉,因何子淵是興梅兩縣的知名士紳,故只要子淵公在家,光裕廬便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各地的紳士、名人如:何乃英、梁石荪、何擬文、陳介民、陳體仁、何頌堯、張介休、陳紹仿、何子靈等名流便會聞風而至,所以,光裕廬出生的小孩,因見多識廣,迎來送往,膽子便特別大,從不迷信權威,經常躲在窗口底下偷聽大人講話,既好奇,又驚喜,總是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童心,尋求刺激。鄭州中醫院副主任醫師何蒸雲
  一次,大坪上人——石馬知名紳士何頌堯來訪,何子淵曾孫初麟(5歲)、次孫蒸雲(5歲)和小孫子卓雲(3歲),偷偷躲在會客室窗口底下偷聽大人聊天,頌堯因患有前列腺炎,每次出來洗手間小便,“叮叮咚咚”像滴水一樣的聲音便會傳入頑皮小孩的耳中,引得三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抱成一團,竊笑不止。
  頌堯起身離開光裕廬,跟子淵公在光裕廬大門口話別,正當頌堯先生剛一轉身,躲在子淵公後面的曾孫初麟,便學著大人的腔調,一本正經地說:“頌堯拉尿,沁沁滲滲,叮當頂點!”,子淵公幹咳了一聲,一群孩子便一哄而散,轉瞬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19、童趣
  1930年代,子淵公的妻子吳太夫人,正在光裕廬廚房,埋頭幫忙“燒火”做飯,聽到房子外面有腳步聲,便隨口叫喚只有三歲大的曾孫——初麟,到外面看看誰來了,初麟回來對吳太夫人說:“婆白:外面來了四個人。”,“來了哪四個人?”,“烏鼻古、嘎啦古、水長古——雁池”……
  其實,三歲小兒一口氣說出來的四個人,只是同一個人——雁池。
  20、阿桂話既——mao路
  話說興甯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何子淵先生,在興梅兩縣德高望重,深受鄉親擁戴,加上淵公家族人口衆多,規矩甚嚴,何桂芳又是長房長孫,所以,裏裏外外,鄉親們都尊稱他叫:“阿桂哥”,他的真名倒很少有人提起。
  20世紀40年代下半葉,分家以後,阿桂哥除了務農外,很快掌握了一門養魚苗、養母豬的絕活,他養的魚苗、豬苗成活率甚高,遠近聞名。幾年下來,略有積蓄,鄉裏賒欠魚苗、豬苗錢的人越來越多,阿桂哥也好說話,無論有錢、沒錢,一律先賒魚苗、豬苗回去飼養,待來年魚苗、豬苗長大收成時再付款,這一做法博得十裏八鄉群衆的交口稱贊。
  卻說,村裏有個外號叫“酒保”的遠房親戚,放有3畝山塘,魚苗都是從阿桂哥那裏賒來的,沒想到這位遠房親戚拖皮賴債,又貪杯好食,“拳頭打過隔壁”,幾年的魚苗錢分文未付,賒欠下來的債有好幾百吊(舊幣)錢。有一天,阿桂哥上門催債,酒保說:“手頭緊,再等幾個月,我的母豬産下小豬,賣了小豬再還你吧……”,就這樣,借因借故,推了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還錢還是變成泡影。
  光陰似箭,鬥轉星移。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酒保又來捉魚,他以爲阿桂哥好說話,一定會“外甥打燈籠——照舅(舊)”賒魚苗給他,可這一次,阿桂哥“雞谷四——盲同”了,“你要魚苗,行!先付舊帳!”,說完,還白了他一眼,斬釘截鐵地說:“mao路!mao路!”,酒保一聽,連忙低三下四,苦苦哀求阿桂哥再賒 一次帳,可阿桂哥這回鐵了心:“賒欠免言,mao路!mao路!”,這位遠房親戚買不上魚苗,只好垂頭喪氣地挑著空魚筐走了……
  阿桂話既——“mao路”馬上一傳十,十傳百,不胫而走,從此,阿桂話既——“mao路”便成了一句歇後語,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被人們廣泛引用。
  注:酒保——即馬下村“金華義”。“mao路”——客家方言作“沒有路”,意即“行不通”。
  阿桂話既——即“阿桂講的”。
  21、還是人看人
  話說何桂芳,在20世紀40年代下半葉,因說了一句“mao路”的俚語,土改後被個別群衆死搬硬套,比如:做不成交易、借錢失信、遇事不順等等,都說成“阿桂話既——mao路”,“mao路”成了群衆的口頭禅,甚至有人對“農業合作化”不滿,對“紅太陽”有意見也說成“mao路”。不用說,此言出于何桂芳之口!罪魁禍首是阿桂!反了!這還了得!農會主任馬上把何桂芳扭送到群衆大會上批鬥,辦學習班——“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長年累月沒完沒了……
  到後來,何桂芳只要一聽到開群衆大會,頭皮就發麻,遠遠避開。但,“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躲避成功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于是,何桂芳將自己的觀感編成一段順口溜,借以自我消遣:“批鬥是人,主批也是人;台下看台上,還是人看人”。
  此聯俗而不凡,意境隽遠;時空已逾半個多世紀,據說,至今仍沒有人敢對出與何桂芳本意相符的下聯。這是後話。
  22、一吹一條浪
  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剛經曆過“大躍進”、“大煉鋼鐵”洗禮的廣大農村,在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努力下,慢慢恢複了一點元氣。當大家剛剛有一碗稀飯吃的時候,又傳來“深挖洞、廣積糧、促工作、促戰備”、“備戰備荒爲人民”的偉大號召,以及“台灣同胞骨瘦如柴”、“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先解放全人類,最後再解放自己”、“甯長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聲音,不久,光裕廬又成了“憶苦思甜”、“鬥私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等群衆大會的聖地……
  有一次,全村男女老幼擠在光裕廬吃了幾天“打得狗死”的“糠板”,“萬惡的舊社會”也控訴得差不多了,輪到何桂芳“飲水思源”,阿桂哥見實在無法推辭,便硬著頭皮上了主席台,當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聲淚俱下:“打幫共産黨,餐餐有菜綁!打幫毛主席,一餐煮好三餐食!一嘬一條巷,一吹一條浪!”說完,在群衆雷鳴般的掌聲中離開了主席台……
  注:打幫——在客家方言中作“感謝”解釋。有菜綁——即“有菜佐餐”。
  打得狗死——即“可以把狗打死”。
  23、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狗屎好
  20世紀60年代下半葉,史無前例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如期展開,不久便産生了一首革命歌曲《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每次召開群衆大會,都要高唱革命歌曲,但主持人發現,站在最後一排的何桂芳唱得特別起勁,而且每次都將“就是好”(注1)唱成“狗屎好”,一追究起來,何桂芳總說牙齒漏風,扳開嘴一看:果然滿嘴黑咕窿咚,因土改後一直喝悶酒、抽“黃煙”(注2),營養嚴重不良,故牙齒早掉光了。于是,革委會幹部後來幹脆有意無意地“忘記”阿桂哥參加群衆大會的權利。
  打那以後,牙齒漏風的群衆便慢慢多了起來……
  注1:“就是好”在客家方言裏與“狗屎好”發音非常接近。
  注2:黃煙——即土煙絲。
  淵公家訓八節:
  訓孝 、 訓 悌 、訓 忠、訓信、訓禮、訓義、訓廉、訓恥 (略)(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加入王朝空间,添加/修改王朝百科词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