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3|回复: 0

千余文物有“组织”浓浓惠阳客家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2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阳博物馆还在征集文物,“寻宝”过程颇多不易

日期:[2013年3月22日]     稿源:[南方都市报]   

  

    这个装鱼的器具口径设计很妙,让鱼进得去出不来。

    南都记者陈海燕 摄





    南都讯 记者陈海燕 半个世纪前,农户怎样用农机耙田、插秧,怎样喷灌浇菜?那时的人使用的沙发、床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去惠阳博物馆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惠阳区从2011年开始筹建惠阳博物馆,目前还在征集文物,已经征集到了12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惠阳本土的客家文化风情,不过收集的过程可不容易。

    进展:陈列提纲预计下月评审

    据惠阳博物馆负责人何伟光介绍,2011年,惠阳博物馆挂牌仪式在淡水卢屋山原叶挺纪念馆馆址举行,筹建工作正式开始。随后惠阳博物馆开始到区委党史办、区志办、区档案局、市博物馆搜集资料、寻找素材,着手编写命题为“千年归善,百年惠阳”的《惠阳博物馆基本陈列提纲》。这份陈列提纲耗时一年,前后修改了五次,预计下个月由专家评审。

    记者看到,《惠阳博物馆基本陈列提纲》包括惠阳远祖、区域建制、革命风云、民居民俗、人文荟萃、爱国侨胞、文物古迹和今日惠阳8个部分。

    去年,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还建立文物库房和现有文物数据库,并于去年12月开始征集文物。

    设想:还原客家人居住小场景

    “这是过去装剩饭的竹篮,下面有镂空让里面空气流通。这个是装鱼的,口径设计很妙,让鱼进得去出不来。这是一百年前古人用的‘保险箱’,箱身很重不易搬动。这是婴儿洗澡盆,也是剁番薯用的盆,你看底面有很多划痕,是剁番薯时留下的……”昨日,记者随何伟光参观了3间文物库房,他如数家珍地详细介绍了这些从民间收集的文物。

    何伟光说,这些旧时的文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录着前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变迁。他指着一张刚清洗完还没搭好的木床说:“这张床的原主人何阿婆7岁的时候便嫁到秋长给人家当童养媳,那时她的婆婆已经在用这张床,而她结婚的时候用的也是这张床,何婆婆今年92岁,这张床也有上百年历史了。”

    “我们设想中,不做简单的文物罗列,而是还原客家人居住小场景,以情景描述的方式呈现惠阳客家民居的变迁故事,还会摆放一些模型,如九大碗,做一座有脉络的博物馆。”何伟光说。

    难题

    “宝贝”坏在家中也不卖

    得悉惠阳博物馆筹建,不少热心人士踊跃支持,已有15位市民无偿捐献了文物。对于免费捐献文物者,惠阳博物馆将颁发收藏证书。据何伟光介绍,目前馆里收集的文物有100多种,共1200多件,文物收集主要靠惠州市文物协会会员、该区村干部的引荐,许多物件背后都有一个“寻宝”故事。

    然而,并不是每个文物的收集都那么顺利。今年春节期间,何伟光去秋长麻蔗背村一户人家收购一个旧时打稻脱粒用的“禾桶”,出价1000元。这户人家的老婆婆同意了。何伟光还发现这家人有三张硬木凳和一些耙、犁也有收藏价值,也想收集带回博物馆,这时老婆婆却改口说丈夫不同意将禾桶卖掉,何伟光提出用一套新沙发交换都没成功。

    何伟光遗憾地说,那三张硬木凳,一张放在客厅放杯子杂物等,一张放在房间堆放衣服,一张放在鸡圈附近,上面铺了许多饲料,“民间有许多文物在老百姓家里缺乏保护,破损日益严重”。

    何伟光希望广大市民能为惠阳博物馆的筹建踊跃捐献文物,共同还原惠阳历史,为后代子孙所知所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