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牛
掌,在陆河客家话中,是照看或看顾的意思,掌牛就是放牛,类似的词汇,还有掌东西(照看东西)等。有时候,陆河人日常口语中会把看顾孩子戏称为“掌牛”。
其实,全国各地许多有种植水稻的地方都有人掌牛,而且各地掌牛的形式也差不多,大家都是把牛牵到野外去放养。不过,有的人掌牛时时刻拉着绳子,怕牛跑掉;有的人掌牛时则放开绳索,任牛到处走,自由去寻找吃的。因此,掌牛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掌牛的过程。尽管同是掌牛,但是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的人,彼此的掌牛经历还是有许多不同的。
小时候,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后的山上掌牛。那时候,一般是每天早上大家成群结队地把牛赶到山上去,任它们自由自在地去找寻美味。而我们这些掌牛娃或掌牛妹们,则成堆或在大树下,或在大石头的石崖下坐着,大家伙聊聊天,玩玩游戏,捡捡柴火,或去摘野果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夏天的时候,有时男孩子们还会到山里的小溪里去洗澡。不是游泳,因为山里的坑洼一般不大,想游也游不开。到中午的时候,大家会一起下山,回家去吃午饭。吃完午饭之后,大家又再陆续返回山上。这时候,有的人会聚集一起玩一些民间土棋,有的人则找一块位于大树下的阴凉大石块,躺在上面休息一下。待到天快黑的时候,大家就各自或牵或赶着自己的牛回去。无忧无虑的,一天就这样匆匆过去了。那时候的时光,总是飞一般逝去。
遇以下雨天,大家都会在石崖或大树下躲避。那时候,没有什么安全意识,不知道那样容易招来雷击。不过,那时就算知道大家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一来这种雷击的概率极小,平常周边的人很少会听说有人被雷击中,所以大家往往不把其当回事;二来假如不去石崖或大树下躲避,那在荒郊野岭上,也没其它什么好的地方可以躲避。
关于掌牛,笔者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小时候那些一同去村里后山掌牛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石崖下躲雨时,他(她)们闲得无聊时,竟然敢去打开石崖下的金盎(一种客家人二次葬的时候,用来装死人骨头的陶缸)的盖子,叫大家一起去看里面的死人骨头。这个金盎里安放的不知道是哪朝哪代人的骨头,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安放在那里,更不知道其还有没有子孙后代在世。看情形,像是无主之物。这事,对笔者后来长大后成为无神论者,是有较大影响的。从那以后,对于什么乱葬岗,笔者从来都不惧怕,敢夜里独自前去。
一般来说,粤东农民养的耕牛都是水牛(一种南方常见的耕牛)。而黄牛性子比较野不好放,而且力气比较小,不符合农家的要求。因此,黄牛大部分时候是被当成肉牛来饲养的,而水牛则是干农活的主力。
牛群吃草的范围不会走太远,往往会固定在一个区域,况且它们行动也慢(追赶起来不费力),目标又大(老远就可以看到),所以掌牛的人可以轻松自如地玩,不用时刻紧盯着它们。
不过,有时候群牛在一两头调皮捣蛋的牛的带领下,也会乱跑乱闯,走得不见踪影。这个时候,那些掌牛娃和掌牛妹们,就再也不能安心地玩了。这时候,大家就要先集中起来,然后分成几组,各自朝一个方向,地毯式地搜寻过去。正常来说,“失踪”的牛群很快就可以找到。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两次,直找到天黑,还不见牛群的踪影。这时候,胆小的就会吓得快要哭鼻子。因为牛不见了的话,回家去肯定会被大人骂或打个半死。好在,牛群极少会真正走丢掉。这样一群庞然大物,不管走多远,总是会被发现的。
掌牛的乐趣,尤其是这种许多同龄人一起去山上掌牛的乐趣,是现在城市里的孩童们所想象不出来的。这是一种浪迹于山野的乐趣:每天穿越于山林小溪,自由自在地与大自然亲近,既可以呼吸到最清最纯最新鲜的空气,又何以多走动锻炼身体。
尽管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掌过牛了,但是这些关于童年掌年的快乐记忆,却使人终身难忘。(QQ:33079930) 幽壹 2012年12月30日于陆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