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時報 【阮迺閎、楊漢聲/花蓮報導】
前言:台中、花蓮、嘉義和屏東曾經是台灣四大菸區,尤其屏東美濃幾乎家家戶戶都靠菸葉吃飯,台灣菸樓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跨年假期除了追逐各地煙火和日出,也可以就近看看逐漸凋零的菸樓,來一趟客庄文化之旅!
花蓮菸業歷史可追朔至日治時期,其中又以吉安鄉為濫觴,民國五○年代全盛時期,吉安鄉內登記的菸樓資料將近有八十筆,但經歷產業變遷,菸樓逐漸失去功能,多數菸樓閒置荒蕪,有的還毀損崩塌,目前保存較完整的當屬南華村的蕭家菸樓。
另外,鳳林鎮是全台菸樓最密集的聚落,擁有四十三棟菸樓,除政府協助整修四間及少數自行維修改建成民宿之外,多數已殘破不堪,失去原有功能,成為堆放雜物的倉庫。
曾致力於吉安鄉菸樓普查的「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鍾寶珠表示,吉安鄉在日治時期又稱吉野村,是日人在台建立的第一個移民村,民國二年,日籍移民首次在此試種黃色菸草,比美濃地區菸作產業早了將近廿年,成為台灣菸業開端。
鍾寶珠指出,二次大戰期間,為供應日軍物資所需,花蓮菸業開始興盛,面對日益增加的勞力需求,日籍移民開始雇用移民村外圍的台籍佃農從事耕作。菸樓主人余相來說,鳳林鎮是日治時期的移民村,戰時日本政府鼓勵栽種菸草,鳳林菸業因而興起;戰後勤勞的客家人仍持續大量種植菸葉,使菸葉成為鳳林農民主要作物,與客家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光復後,政府承襲日治時期政策,以保證價格收購菸葉,加上菸葉一年可以二收,即使勞力密集,卻相當適合客家人勤勞個性,吸引許多客家農民投入耕作。鍾寶珠笑稱,當時菸葉可是有「綠金」之稱。但隨著民國七十六年政府開放菸酒自由進口、不再保價收購之後,花蓮菸業就一落千丈,如今菸樓已盡數關閉。
鍾寶珠說,目前吉安鄉內保存較好的三棟客家菸樓,以蕭家菸樓最完整,還曾一度在客委會、吉安鄉公所及南華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下,規畫為「菸樓文化館」,展示老照片與製菸器具,但約滿歸還蕭家後,已成私人用地,現作倉庫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