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惠萍(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方言是怎麼形成的?「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表現,同種語言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方言的表現。同種語言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方言的表現。一個民族通常會有著通用的話,若這民族的地方太大,而他們使用的話和共通語也會有所差異,所以方言會因地域的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方言。
方言和語言的關係是什麼呢?語言可以把它想成整體的概念,而方言可以把它想成是句子。任何語言是用方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方言的另一個概念是共同語,共同 語就是為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需要和這不同方言區之間有著共同語。共同語的作用是在方言和方言之間解釋,而共同語是給某一個方言的語音作為標準音,經過加 工和規範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完全語言的標準音,民族共同語也在不斷的吸收方言成分。雖然名稱都是共同語,但在不同時期的共同語並不完全一樣。共同語在文獻中一開始稱為雅音,到了漢朝則改稱為通語。
漢語方言是怎麼形成的呢?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的民族或部落很多,周代的共同語雅音是在某一個較有使用方言的接觸上發展成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雅音和地方方言也普遍存在。在古代的歷史著作裡有很多會放當時的方言,雖然沒有把它記下來或者沒有用現代科學語音分析的方法記錄,但它還是和我們展現了當時的面貌。
當時方言分成14個區,在經過幾千年的分化歸併成了現在的七大方言,七大方言指粵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閩方言、客方言及贛方言。各種方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彼此的同異都與使用該方言的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有關,中國中山大學學者高名凱在《語言論》裡指出地理條件只是地方方言和親屬語言的間接條 件,地方方言和親屬語言的直接關係是社會分化,中國語言的變動例如南北朝紛亂、五代十國的割據,都曾經是漢語分化的許多地方方言或加深了地方方言的發展,因為地理條件相同但社會分化不同,所以高名凱指出地方方言和親屬語言是語言和社會分化而分化的結果。地方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第一階段的表現,也就是歷史的產 物,親屬語言是語言分化的進一步的表現。就歷史角度來看,地方方言就是語言在時間上的繼續,例如:把同一個字放在七大方言的讀音列出來可以形成一個鍊條, 可以看出它們變化的方式和變異的差異。
可以把歷史差別和地域差別放在二維空間裡思考,地域差別是橫軸而歷史差別則是縱軸。語言分化的原因顯然不能用時間來表示,但地方方言是語言在時間上的繼續這是很明確的。我們現在的漢語方言是中古漢語在唐宋以來時間的繼續,由於中古漢語時間的流失所形成的,不過在不同地區的表現不同的繼續法,例如我們的聲母也可能和古代某一個時代的聲母是一樣的,這個情形說明了地方方言是時間和空間共同起作用的產物,它既是時間的繼續同時是地區上的差異,從時間的繼續來看,它是繼續了歷史發展,同時是地理分布的關係是地區上的差異會在語言上釐清。如果只有時間的因素沒有地區上的差別,那就沒有地方方言,而只是同一語言的單純演變或其他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