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施盛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研二生)】
隨著傳播科技的進展,文學作品透過不同的媒介被傳播出去。八O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許多文學作家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後來因香港電影以及好萊塢電影的雙重襲擊下,台灣電影便開始跌入深淵之中。後來隨著台灣的解嚴,電視台不再是僅有過去老三台的選擇,電視頻道的選擇也趨於多元化。又過去電影拍攝所需成本較高,且台灣電影景氣不佳的狀態下,導演們紛紛轉向拍攝電視台出資的「電視電影」。2007年由導演張晉榮改編甘耀明短篇小說〈神秘列車〉於客家電視台上映。
從小說文本到改編的電視電影文本,其中就涉及到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互文性通常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本間產生了互文的關係。最初Kristeva把它運用在文學作品的討論上,認為「文本會利用交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降格、嘲諷和改寫。」爾後,歷經許多學者的詮釋下,現今傳播學者也將互文性放在電視的討論之上。因此本文透過互文性分析,探討筆者於2008年參與客台所辦「聯合尋客-客家影展」的活動中,所看之電視電影《神ㄇㄧˋ列車》與後來所看的原著小說〈神秘列車〉進行討論,並由其中涉及的改編與互文作分析。主要探討的主軸有二:一、探論小說中所敘事的歷史事件「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從原先小說中的男性角色阿公轉換成電影中的女性角色阿婆,這與過去學界對客家女性形象的界定有何突破;二、是否由於角色的轉變,而影響了整個小說的原創性。總而言之,本文以互文研究作為其研究方法,探討小說文本以及電影文本間的差異性與共同性。
本論文已於2012.10.12發表於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所辦「吳濁流與客家文學學術研討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