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慕松)
甲子退休人,弄笔为乐,涂鸦迄今已有历史,依然孜孜不讫。愿与文友相互切磋,同力究磨。欢迎批评指教!
http://mypaper.pchome.com.tw/ftliu/post/1323289672
童年时代,经常听小姑教小表弟唱着一首回娘家的童谣。其内容是:“羊咩咩,十八岁,坐火车,转妹家,火车唏咻唏咻到屋家。阿婆看到笑咪咪,带我灶下食东西。食粢粑,安大盘,阿婆粢粑揾糖沙,婆孙两人食到笑哈哈。”客家语“粢粑”就是“麻糬”,它是客家人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吉祥食物之一。 传统的客家粢粑是用糯米磨浆,押干水分进行搓揉成团上蒸。蒸熟之后取出放入木臼中,用力捶打至口感扎实之粄团为止。至于口感之扎实与否?由木臼旁翻粄的长辈试吃来判定。口感试吃通过之后,方可取出粄团搓揉成条。接着再用手断出一个个小小的圆团,沾上用糖粉与芝麻末、花生末、或黄豆粉拌成之沾料就可食用了。 其实,传统做法麻烦以少人用,反倒是邻国日本心坚仍保存这种做法。穷则变,变则通。聪明的客家人另有新法打粢粑,它将糯米蒸熟之后倒入木臼中捶打至糜烂凝结成团,接下来的手续相同。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过,有了机器代劳之后,客家粢粑遂进入一个新的纪元矣。客家粢粑全糯米制作居多,断成小粄团的个体大小,可依各人之习惯为之,粄团大小并不影响口感。 再说传统的客家粢粑不包馅,只将断好之粢粑沾糖吃。有人喜欢吃咸粢粑,则可沾用蒜蓉酱油吃。乡中耆老阿添伯吃法不同,他喜欢将粢粑沾桔仔酱入嘴。老人家说这种吃法是正统,可是他家只有他一人这种吃法。另一邻居阿发嫂家穷,她们家的粢粑是沾盐水吃,尽管如此,她家七口大小都吃得和乐融融的。 吃粢粑宜慢条斯理细嚼慢咽,一旦猴急容易哽住喉咙。尤其是老年人吃粢粑更须留意,因此丧命之老者时有所闻。上屋人瑞阿森伯婆,听说就是被粢粑哽死的。年轻人绍文哥赌性坚强,某次与好友阿木仔打赌吃粢粑,半个钟头内看谁吃得快吃得多。刚开始两人狼吞虎咽,可是越吃速度越慢。眼看时间将到,阿木仔一口气吞吃两个。结果哽在喉咙不上不下,幸好旁人帮他捶背催吐,这才救回一命。不过自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吃粢粑了。 每年的送灶君返回天庭,进行其呈报人间善恶之日,客家人习惯用粢粑封灶君之嘴。此法与闽南人之习俗,在送灶君之日用甜汤圆封灶君之口,希望早君返回天庭多说好话的意思一样。人心真是有趣,平日冷落神祇了少供奉,但却希望祂返回天庭帮他说说好话。更妙的是人们,以为给神祇吃些小小甜头,就可掩饰他自己的恶行,这不是太天真的想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