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田水 “看田水”是陆河客家话的讲法,意思是指放水浇灌稻田。从前,陆河大多数人以务农为生,地少人多,所以大家必须把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伺候好,精耕细作,只有这样才能种出又多又好的粮食,使一家人不会挨饿。
耕田,对于南方人来说,就是种水稻的意思(南方人很少种麦子)。这种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对水的要求很高,所以才叫水稻。陆河位于粤东地区,属华南双季稻作区,一年分为早晚两季,可收成两次,其中早稻产的大米比较难吃,晚稻产的大米比较好吃。现在陆河许多仍保持耕田的人,他们选择只耕晚造,早造则任田地杂草丛生。
陆河种植的水稻,成长期一般为四五个月。种植水稻,从培育禾秧开始就需要大量的水。插完禾秧之后,在水稻的成长期,更需要经常漫灌。因此,农人需要经常去“看田水”,要让水稻喝上充足的水。不然的话,禾苗就很容易枯死掉,或结不了好的稻谷。
在丰水的地方,一般看田水并不费力,只要把稻田四周的田梗堵好,再从上水口开一个口子,把水放进去,让它自己流,任其漫灌就行了。一般来说,超过地面十厘米以下的水,禾苗都可以长期承受。如果水太深,超过了10厘米,就不能维持太久,否则禾苗会腐烂掉。
最麻烦的是在枯水的地方,尤其是遇到干旱的时候,看田水就成为一件十分费力费神的活了。因为这时候,往往是水少田多,大家都靠那一亩三分地产出的稻谷保命,而稻田缺水又不行,所以“争水”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为“看田水”而打架的事,可谓自古就有,有时严重的话,甚至还会闹出人命。笔者年幼的时候,就曾多次见过大人们因为“争水”的事而吵架甚或打架。因为事关自家稻谷的收成,所以农民对水的争夺是十分坚决的,没得任何的礼让。一礼让,可能就会冒上使一家人大半年饿肚子的风险。由小见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为了争夺土地、石油、水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而不惜发动战争。其实,世界上大部分战争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争夺水等资源。
不过,农人们也不是总会因为“争水”而打架。因为在“争水”的过程中,农民们经过博弈以及乡规民俗的制约,会迅速达成一种约定成俗的共识。比如不能一家独占,而要与别人分享水源。分水的时候,水路远的,口子开大一点,给多一点水;水路近的,口子开小一点,稍为给少一点水。这样一来,大家的田地都能分到一定的水。尽管可能都喝不饱,但却不至于渴死。
在干旱年份的夏夜,为了使稻田喝上充足的水,不少农人还会扛上锄头,跑到田边,彻夜不眠地守着。通宵看田水的,一般都是成年男子,偶尔也会带一两个半大不大的小男孩帮手。这时候,稻田里一片漆黑,各种夏虫纷纷发出或高或低的不同声音,汇成一组田间交响乐。除了这些声音,四周则一片寂静。天上除了星光、月光以及偶尔飞过的萤火虫之外,也没有任何光亮。那些彻夜看田水的农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坐在自己带来的锄头上,一边抽着烟,一边聊起家长里短或家国大事,任田水自流。等到下半夜,那些田水看得差不多的农人,一个接一个,急匆匆地赶回去睡觉。待天亮之后,他们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最苦的是干旱持续,导致小溪处于半断流的状态,上游的小水塘则还存留一些“保命水”。这时候,如果想依靠溪水自己流到远处的田里去,已经不可能了,宝贵的水资源早在上游就被拦截掉了。因此,需要人力来帮忙,才能让稻田喝上救命水。具体作法就是:先在水塘出口处筑起一条小土坝,把水彻底截断。然后拿来吊桶(一种农具),夫妻或父子两人一组,站在溪岸的两边,从水塘里跃过土坝朝下游淘水,让水沿溪往前流,一直流到自家田地,从而把自家的稻田灌溉一遍。这种用吊桶淘水的活,是很费力气的。幸好这种事并不常有,许多年才会有一次。 斗转星移,桑田沧海。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陆河许多地方都已抛荒了。大部分陆河人早就不再耕田,而是出去做生意或打工了。过去那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一辈子的生活,早就一去不返了。这些“看田水”的往事,也已成为尘封的记忆,深深地埋在脑海深处。(QQ:33079930) 幽壹 2012年9月25日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