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虔城多寺庙
转自:赣南日报 时间:2004年2月20日
赣州城宗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寺庙林立之地。有首民谣说得非常形象:“好笑好笑真好笑,有庙无神,有神无庙,庙对庙,庙连庙,庙叠庙,庙重庙。赣州城里到底有几座庙,天王老子也不知道。”根据志书记载,“有庙无神”是指濂溪路的刑司庙,过去犯人在庙里受刑,但庙里却无神位。“有神无庙”是指建春门外的露天河神石像,有神明却无庙宇或神龛。尚书街的龙王庙和南京路口的镇南庙是“庙对庙”。大公路的火帝庙与土地庙仅一墙之隔是“庙连庙”。“庙叠庙”是说八境台顶层的吕祖庙和它下层的灵山庙。慈云寺塔下的关帝庙、县文庙、府隍庙则是“庙重庙”。
古代祀典最重者曰坛,其次曰庙曰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是对山水土地、农神等的崇拜与祭祀。城隍、文昌、关帝、火神、龙王是对城市保护神、文、武、火、水的膜拜。民俗神祗就更多,福禄寿星,茶酒窑谷,门有门神,灶有灶君。此外先师庙、崇圣祠、真君庙、天后宫、精忠庙等,是对有益于人民的文武官员和民间英雄立祠表彰。孔子、周敦颐、王阳明这些儒学、理学名家则配享文庙、濂溪先生祠、王文成祠。
作为赣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前,赣州境内有玉虚观、紫极宫等道观近20所,万寿宫30余座,光孝寺、寿量寺、东胜山寺、梦醒庵、海会禅寺等大小寺庵42所。始建于晋代的光孝寺不仅为赣南首刹,在毗邻的闽、粤、湘数省均有较大影响,至今还流传“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之说。
赣州为何多寺庙?这与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关。赣南是客家人的摇篮和主要聚居地。赣南客家人的风俗信仰较繁杂,流行多神崇拜,一是佛道兼容,二是有神必信,信教、信鬼、信巫、信方术,几乎无所不有,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万事万物皆有神”。这众多的民间信仰发端于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深受天灾人祸之苦,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常常面临家破人亡;在建立家园进行农事耕作中,旱涝虫病、风雷雹霜都是重大威胁,人们往往无可奈何, 因而求生存发展之吉祥、平安和惧凶如惧虎的心理甚为强烈,祈雨求晴、治病除瘟、消灾免祸、生男育女、发财致富、功名寿考都祈祷于神灵,人们把自己无力解决的现实问题都寄希望于神佑。于是宗教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与种种风俗信仰,便被客家人混合一“炉”,不理论缘由,也不论宗教派别,不区分何方神祗哪路仙家,只要说能保佑家族平安,子孙兴旺,便一律供奉。信佛信菩萨的善男信女,照样请地理看风水,请道士做法事,需要哪方神仙就求哪方神仙,存在着极明显的随意性和实用性。一庙多神,比比皆是;庙内有庙,也不足为奇。
古城赣州的地名中,因寺庙得名的不少,可谓赣州地名的一大特点。稽考旧志, 明、清、民国时期曾充当地名的庙宇有:灵山庙(八境路)、白衣庵(文清路南段)、灵通庙(文清路中段)、七姑庙(龙湖井)、江东庙(健康路中段)、寿量寺(又称寿量路、中山路、大公路交汇处)、太尉庙(大公路东段)、上龙船庙、下龙船庙(和平路)、王将庙(田螺岭)、马齐庙(马齐巷)、马儿庙(廉明路)、张公庙背(藕塘里)、头康庙、西扶庙(牌坊下)等。至今仍作为街巷名的则有:白马庙、五道庙、土地庙、火帝庙、三康庙、二康庙、府隍庙背、恒顺寺、东溪寺、嵯峨寺、天王寺、清江寺、光孝寺、河塔寺。 (李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