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4|回复: 2

稽考乡邦历史推助客家学潮——《闽西客家源流探究集》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5 14: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7-25 14:38 编辑

稽考乡邦历史推助客家学潮——《闽西客家源流探究集》序
                                                                                吴福文

  如同客家民系经历了“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历史命运,并且每次的徙居范围都不断扩大而最终分布于全球各地一样,客家学的发展也出现过多次起伏,直至上个世纪中后期还沉寂了约半个世纪而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复兴,并且这次勃兴有如雨后春笋迅速播及海内外,使之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具有这种显著特征的族群和学问,在人类及其学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然而,撇开其他不谈,单就眼下这波方兴未艾的客家学浪潮而言,发轫之地是作为客家大本营的闽粤赣边,特别是在闽西和粤东最早缘起。这点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原因还有些不一致的认识,但不争的事实的是,拓荒者和参与者多为长期具体从事地方文史整理和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因沐浴于祖先们创造的文化,并且自身就是这种文化的承传者、捍卫者和再创者,所以便本着对乡邦文化的熟稔和深深的情感,或出于本职工作的便利和创新,在社会时势发生了巨变之后,顺应着时代的要求而因地制宜,结果便不约而同地走在了一起。而后他们所从事的这种活动,受到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关注和介入,经过学理的包装、矫正和推动,便成了一种新的学术潮流而势不可挡。这种状况和趋势,着实是他们始料不及,并且成为莫大的鞭策。
  本书作者林富保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生长于福建西部的武平县。该县位于闽粤赣边中心位置,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自古以来民风强健而崇儒,所以才会在清初发生“三年三屠”,并因此现出了“百姓镇”的奇特景观。民国以前,官府征粮课税,常遭武力抵抗,而对儒生学子,则极尽礼仪待之,体现着客家人“硬颈”不屈和尊师重教的精神。生于斯且长于斯的富保先生,血液和习性中都贯通着这种精神。他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武平籍生员第一名成绩考入位于“客家首府”的长汀师范,毕业后留校和从教20余年。其间曾被主管部门抽调牵头编写中小学乡土教材。执教师范时,又针对客家籍学生说普通话多带方言的现象,专门写过《杭武方音辩证》作为语文补充教材。当然,为此于“文革”也难免不堪回首的遭遇。因此,他对客家文化有比一般人更早一步和更深一层的认知。1984年退休返乡之后,曾有三任县长请其参与编写新《武平县志》,虽都谢绝,却由此自觉投入对武平文史和谱牒的热忱,并从当地姓氏考辨入手,做起了有关姓氏文化和武平客家源流的研究,从而成为闽西老有所为且成就颇丰的一位客家学者。
  《闽西客家源流探究集》一书,便是作者将其从事客家学研究以来,把自己见诸于报刊、论坛及相关出版物的有关成果汇集而成。这些文章,有的在吴泽教授主编的《客家学研究》期刊或李逢蕊教授主编的《客家纵横》杂志等客家学专业刊物发表,有的入选全国乃至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报告或交流,有的编入正式出版的相关书集……大多都有新意或特色,论据充分,考证缜密,并且言辞朴实,行文流畅。最典型的是,即使那些对某一姓氏的考证也不落俗套,而是多围绕客家,结合乡土,叙之由源头至分脉,证之以旁征博引,既让人了解了某些姓氏的源流,又让人从某个侧面感受到当地客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至于其他专论,更是立意如此,力求创见与致用。这体现了作者严谨而创新、求真又务实的境界,无一定的治学功底特别是客家学素养,是很难做到的。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xrb/050314/1_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闽西客家源流探究集》一书,这是地方客家源流之闽西部分少有的专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8:2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7-25 18:27 编辑

有无提到客家族谱中的以郎为名時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