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89|回复: 7

[文摘]16世纪的兴宁客家方言(作者:田志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 1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5-2 13:01 编辑

    兴宁是广东省梅州市辖内有名的客家县,全县和梅州其他县市一样通行客家方言。而距今约500年前的两部明代兴宁县志,祝允明所撰《正德兴宁志》以及黄国奎修、盛继纂《嘉靖兴宁县志》分别记录下了当时兴宁话的语音和词汇概貌,让我们能从中看出16世纪兴宁方言的一些基木情况,以及它和现代兴宁客家方言的传承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两部方志的基木情况,先看《正德兴宁志》。《正德兴宁志》是祝允明所撰。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生而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他是明代著名文人、大书法家,明代直隶长洲人(今江苏苏州)。
    根据正史和方志的记载,祝允明曾以明正德十年(1515)出任广东兴宁县知县,而日‘在兴宁任职将近六年之久。《明史》载“允明以弘治五年举于乡,久之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捕戮盗魁二十余,邑以无警”,正德十年以举人任。流放不羁,刻意诗文,善草书,所著有《南征丛稿》,有《正德兴宁志》,几六载,升判应大”。从中可以看出祝允明在兴宁不但颇有善政,史重要的是祝允明还勤于著述,在兴宁任职期间他还主持并‘亲自编撰了《正德兴宁志》,“立意述文,皆出余意”。正是在这部方志里而,他记录、分析了当时兴宁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且和江南地区的吴方言做了比较。《正德兴宁志》就现存地方文献来说,是最早对客家方言作了记录、描写的一部方志。可以说大才子祝枝山不但和客家地区,也和客家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
《正德兴宁志》记录的兴宁方言语音特点
    嘉靖三十年(1551《嘉靖兴宁县志》卷之三《人事部.方言》标明祝志(即祝允明撰《正德兴宁志》)载:
    “其声大率齐韵作灰、庚韵作阳,如黎为来、声为商、石为砾之类,与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制韵释经之不谬。亦有‘杨’、‘工’不辨之陋,如‘天王寺’为‘天洋’之类。至有姓工者自呼杨,问之,云‘王乃吾上,避不敢犯’。此尤可笑尔。”
    在这里,祝允明自发地从诗人写诗押韵的角度出发,并且很自然地将兴宁话和官话以及自己的乡音苏州话作了比较,发现兴宁方言“齐韵作灰、庚韵作阳”,也就是说兴宁话的齐韵读法类似于当时正音(也就是官话)的灰韵,例如当时兴宁人读“黎”字听起来就像当时官话的“来”字;兴宁话的庚韵又像当时官话阳韵的读法,例如“声”字、“石”字听起来就像官话的“商”字、“砾”字一样。而这两种情况,当时的江南,确切地说,在祝枝山的家乡苏州也同样存在,所以祝允明认为“与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制韵释经之不谬”,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乡音有着深厚的感情,祝允明发现兴宁话中有跟自己家乡话相似的语音现象,他当然免不了要认为这是出乎自然的。
……
《嘉靖兴宁县志》所记的兴宁话词汇
    嘉靖二十年(1551)《明嘉靖兴宁县志》卷之三《人事部·方言》就在引述完祝志所记录的兴宁话的语音特征之后,《嘉靖兴宁县志》的编撰者又如实地描写了嘉靖年间兴宁方言的一部分词汇,其记录如下:
     “谓父曰阿爸(双行夹注:闽人呼父为郎罢,顾况诗“*[“*”号字打不出]别郎罢心摧血”,爸即郎罢),母曰阿姐;呼哥嫂辄以亚先之,如兄则曰亚哥,嫂曰亚嫂;呼小厮曰* (音赖),呼儿曰泰;游乐曰料;问何物曰骂介,问何人曰骂* ;无曰冒;移近曰埋;其不检者曰散子;其呼溪曰开,岭曰两。”

    上而记录的明嘉靖年间的兴宁话词汇,跟今大客家话的相应说法几乎完全一致!而日这些词多为基本的常用词汇,其中有基本称谓词“阿爸、阿姐(母)、亚哥、亚嫂”;名词*、泰(儿)、散子、开(溪)、两(岭)”;动词“料(游乐)、埋(移近)、冒(无)”;疑问
代词“骂介(何物)、骂*(何人)”,这些基本词十之八九都是“人之所无、我之仅有”的,可以用来跟其他方言区分开来的,客家方言所独具的特征词,比如看到“游乐曰料;问何物曰骂介,问何人曰骂*”这些词,甚或只要看到“骂介”单单这一个标志性的词,只要稍稍对客家方言有所了解的人,马上就能想到这是客家话。还有,正是因为这个词极具特色,客家方言在广西等一些地方被人称为“麻介话”。
……

    总之,就目前地方文献所见,《正德兴宁志》和《嘉靖兴宁县志》对客家方言做了最早的描写记录。为后人,为后世客家方言研究留下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十分珍贵的客家方音、词汇历史记录。通过这两份记录,我们从中不仅得以了解了五百年前客家方言的一些重要语音特征、重要词汇特点,而日还知道了五百年前客家方言和其他方言乃至官话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语言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5-2 13:23 编辑

500年前的客家话“黎为来、声为商、石为砾”,“小厮曰* (音赖),呼儿曰泰;游乐曰料;问何物曰骂介,问何人曰骂* ;无曰冒;移近曰埋;其不检者曰散子;其呼溪曰开,岭曰两”,和现在的还是一样的。
只不过,兴宁客家话的-m、-p尾消失了。

桂南各地的客家,人数众多的姓氏基本上与《正德兴宁志》(1516至1520年,祝枝山任兴宁知县期间主持编撰)同时代及前后,即明代中期已经迁徙到了桂南地区,当初从闽西粤东地区带过去的客家语音仍然基本稳定。

就我如今说的客家话而言,变化不小,黎不读来读le,老弟不读泰读te,何物不说骂介改说埋惹(很多地方读埋西),无不读冒读磨[mo],移近没有埋的用法,溪读ke不读开。
其它几个还是相同的,声为商[sang],游乐曰料[liau],问何人曰骂*(ma/man njin) ,岭曰两[liang]。

说明各地的客家话还是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4: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有意思的是杨王不分,想象王先生变成杨先生。。。
这记载也印证普通话的某些韵母和明代官话相当相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王、黄也分得很清楚。
只是普通话变化也很大,单就韵母而言,失去了-m和入声,算成音节就是好几十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23: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黄不分指的是明代兴宁客家话。
根据一些记载,官话的闭口韵尾在明末就已经消失了(可能更早)。而元代就已经有入派三声一说,明代一些韵书还有入声记载(可能是托古或是一些地方性的官话)。这些变化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发生了,非普通话之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实质就是官话,或曰北方方言的一种。方言上升为国家通用语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 11: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移近 曰埋,同粤语、潮汕,是很有意思的记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 18: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何物曰骂介(长沙话说么子,但是方言里有骂介(ma ga),问何人曰骂*(?) ;无曰冒(长沙话~~~~~);其呼溪曰开。

吾地同上

溪曰ka
鸡曰ga(这个是古音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2 2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