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明裕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畢業生)】
有關客家人的論述中,客家人經常被視為隱形的一群人。整體的面貌較其他族群模糊。許多客籍知識份子有感於客家認同逐漸流失,因此集合眾人之力在1987年成立《客家風雲雜誌》。
本文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做為研究對象,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地域類、血緣類、文化類、政治類以及社會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上,採用次數分析,並計算其百分比進行分析、排序以及比較。為能釐清篇章內容與大環境的脈絡之關聯,研究取徑方面以內容分析法為主,因為雜誌內容可以傳遞社會脈動的訊息,從《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內容可觀看臺灣客家族群二十多年來語言文化傳承的歷程、客家認同的凝聚,客家族群在政治上的主張以及客家族群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對於臺灣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關注的程度,以「文化」類所佔的比例最高。「文化」類的次類目,如:語言、文化創意,皆為《客家風雲雜誌》到《客家雜誌》所關切的課題。《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關心的次要議題為「地域」類。可以發現客家族群處於臺灣獨特的時空、政經背景,逐步產生不同於原鄉的臺灣客家文化,並形成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臺灣客家認同。在次類目的比重上,《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呈現臺灣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前三大次類目為:「臺灣」、「政策」、「文化創意」,可說是《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