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84|回复: 14

復旦大學用DNA識別民族來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9 18: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28 20:19 编辑

復旦大學首創用DNA技術識別民族來源
復旦大學首創用DNA技術識別民族來源

海南仡隆人的基因被證明來自於貴州仡佬族


俞菀

據新華社上海1月7日電 (記者 俞菀)在中國大約存在100多個未能確定其民族來源的族群,海南仡隆人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專家用DNA手段研究證明,海南仡隆人的基因來自於貴州仡佬族。1月6日,復旦大學宣佈了這一研究成果。
據悉,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用科學手段確定出一個起源未知人群的民族來源。


相關鏈接:
復旦首創用DNA識別夷易近族來流
2011-01-10 05:22 來源:現代醫學網



  復旦首創用DNA識別夷易近族來流2011年1月10日醫學遺傳學免費下載,2010年,復旦大學當代人類學教誨部沉點測驗測驗室取海南醫學院聯合,共同建立了熱帶人群鑽研聯合測驗測驗室,對仡隆人的遺傳基果做了細緻的逃溯和比對。成果發現,海南仡隆人父系和母系的最主要基果身份,都來自外國的少數夷易近族仡佬族。
  果此,鑽研職員以為,正在遺傳佈局上海南的仡隆人該當是仡佬族的一個分收。他們的鑽研成果發表正在了2010年7月和12月的人類遺傳學著名期刊《人類遺傳學報》上。
  用基果技術來檢測未知人群的族群起流,正在我國還沒無順利的先例。李輝表示,他們的鑽研成果取語言和文化人類學的鑽研也是吻合的。“事實上,經過多年的鑽復旦首創用DNA識別夷易近族來流2011年1月10日醫學遺傳學免費下載研,語言學家已經發現了仡隆人的語言取貴州仡佬族的語言比較瀕臨。”
  正在我國海南省最西面的昌化江入海口兩岸,居住滅8萬多仡隆人。他們操滅獨特的語言,無滅破舊的風俗。復旦大學當代人類學教誨部沉點測驗測驗室的鑽研員李輝博士介紹說,正在解放初的夷易近族識別工做外,曾無人提議把仡隆人納入“鄰居”黎族人的分收。“但他們的文化迥異,仡隆人對黎族人也沒無族群認同感。”
  “咱們首先從8萬仡隆人當選取了80個正在血緣關係上比較疏近的族群樣本,然後對他們核DNA外父系Y染色體和母系線粒體DNA做了夷易近族來流的比較綜合。成果發現,仡隆人父系Y染色體外仡佬族的基果身份佔到了67.9%,母系線粒體DNA外仡佬族的基果身份佔到38%,其缺的遺傳身份則分別來自漢族和黎族。”李輝說。
  新華社電(記者俞菀)6日,復旦大學當代人類學教誨部沉點測驗測驗室公佈了最新的“基果尋根”鑽研成果:海南仡隆人的基果主要來自外國的少數夷易近族仡佬族。

中國人從哪里來:我們的祖母是非洲人
[轉貼]中國人從哪里來:我們的祖母是非洲人
文章提交者:東門吹牛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絡】 http://www.kdnet.net

 1987年,美國《新聞週刊》封面上,一個半裸的黑皮膚夏娃把一個蘋果拿給一個黑皮膚的亞當,其內文介紹道:“我們共同擁有一個生活在15萬年前的非洲祖母,今天所有的人都是那個她的後代。”



物種遷移時所出現的瓶頸效應,是只有少數個體能夠通過瓶頸,這些個體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不如原來的族群,即使後來數量增加,多樣性仍不及原來的族群。人類在從非洲散播到世界各地時,經歷了不同的瓶頸,圖中的藍色瓶子標示就是人類遷徙時遇到的瓶頸,這些瓶頸造成了各地族群的差異,在圖中以不同顏色的人表示。圖/《科學人》


中國人從哪里來?

中國人來自哪里?誰是我們最早的祖先?

幾千年來的答案是:炎帝和黃帝,所有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

而自1920年代的考古發現後,我們有了新的答案:我們來自“北京人”。

我們相信,從數十萬年前,我們就已經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代代相傳。

但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告訴我們,中國人來自遠方。

早在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就寫到,“人類的早期祖先曾經生活在非洲大陸,而不是別的地方。”

正如“人類是‘猴子’變的”這一命題曾經引起幾乎全人類的抵制一樣,人類——包括中國人——來自非洲,也同樣不會為人們所順利接受。

儘管遇到來自科學界內外——基於學術或是心理——的詰難,中國一些科學家,和他們在全世界的同行一起,正在勾勒出我們由來和去向。

較早前的發現是,自“人類”從200萬年前走出非洲,進而散佈在各地之後,我們的先祖就各安其所,各得其命,他們在曠古洪荒的原野上採摘,在泥沼溪流中漁獵,在幽暗的岩洞中繁衍,生生不息,延綿至今。

正當這一圖景漸漸為學界所接受之時,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發現:15萬年前,人類曾經擁有一個共同的“非洲祖母”,今天的所有人都是她的後代。我們的先祖從東非出發,走走停停,直到6萬年前才到達東亞南部,而後漸次進入到我們如今生息的這片廣闊大陸。

更進一步,中國的分子人類學家用“基因密碼”更細緻地告訴我們,那些自非洲而來的先民們,從4萬年前進入現在的中國境內之後,又如何經過了聚散離合,漸漸走到了一起,成為今天的“中國人”。

我們的遷徙路線圖正越來越清晰,但科學家們卻並永遠不會駐筆,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或許正在於他從不會停止從各種角度探索一個命題:我們從哪里來,又向何處去。



走出非洲:一首數萬年的遷徙史詩

我們是誰?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離開非洲大陸的?一路上,他們碰見過誰,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這些千百年的疑問推動著人們去尋找人類遷徙的地圖。

文/國家歷史編輯邸笑飛



小組科學家調查非洲人基因。

小組科學家和非洲土著交流。



只要用一個棉簽擦拭面頰,獲得口腔上皮細胞,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與世界上那個地方的人擁有共同的基因,了解自己家族進化的歷程,比如,你是不是和英國女王或者成吉思汗有親戚關係。這是真的嗎?

2005年,美國原住民萬帕諾亞格族族長麥克爾·馬克雷就試了試,他想了解自己家族擁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族系史。儘管考古學提出,萬帕諾亞格族祖先幾個世紀前從西伯利亞而來。但DNA能夠更好地揭示他們的祖先何時從亞洲跨越大陸橋來到北美,和哪些部族有血緣關係。除他之外,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貢獻了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樣本。

口腔上皮細胞和人類的祖先,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想了解這個故事,我們得從頭道來,先看看,在進化論剛出現時期,科學家對人類從哪里來的解釋。

1856年8月,兩名採石工人在德國杜賽爾多夫市郊區一個石灰岩洞清理碎石時,起出了一片骨盆、一個眉棱隆起的頭顱骨以及一具骸骨的其他部分,兩人把這些骨頭拿給他們的領班看,領班以為這是一頭熊的遺骨,而當地一名教師兼業餘博物學家鑒定後認出,這是一種不同於現存人類的遺骨。這具遺骨後來定名為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發現三年後,1859年,達爾文就發表了《物種起源》,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學說。達爾文宣稱,也許人類不是由一個全能的神所創造的,而是由比較早期的生命演化而成的,這些早期生命可能包括穴居的原始人類。達爾文的想法使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乃至於現在的基督徒覺得可怕極了。伍斯特主教夫人甚至說:“我們是猿猴的後裔?希望這不是真的。假如是真的,那我們就得祈禱這事別讓人家知道。”

但經過激烈的爭論後,科學界終於慢慢接受了“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這一理論。然而人類起源於哪里仍然存在很大爭議。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中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為了證明人類的起源地,考古學家紛紛致力於發現猿和人之間的缺環。

1890年,在爪哇工作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醫生歐根·杜波斯在爪哇中部特里尼爾一條河岸挖到一個頭骨,次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一塊大腿骨,這個化石顱骨低平,額骨傾斜,股骨長直,適於直立行走,杜波斯相信自己發現了猿和人之間的缺環,將這種新發現的化石命名為“直立猿人”。“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人類起源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中亞起源說流行起來。

但從20世紀起,在南非和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早期人類化石;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尼亞都發現了原始人類化石或遺骸。這樣看起來,世界各地都曾有人類祖先出現,因此多地區起源說逐漸開始佔上風,這一學說認為,世界各地的人類是獨立起源,即由各地的非洲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東亞直立人各自獨立進化為現代人類的幾大人種。

但是,這一學說亦有缺陷,比如不能證明同一地區的化石之間具有直接親緣關係,因此在人類學家內部也有持不同意見者。

但是,對多地區起源論提出最大挑戰的是分子人類學界。


遺傳學研究的黎明

1944年,一名叫做路卡·卡瓦利-斯福扎的意大利人考入帕維亞大學學習藥學,不久他放棄了這個專業,開始了遺傳學的研究,師從著名果蠅遺傳學家布扎提·特拉維索。

為了解讀不同人群的相互關係,1951年,斯福扎開始研究血液多態性,他帶著幾名助理,在鄉間收集血液。這次,研究者得到教區神父的幫助,他們常常在週日彌撒後,在教堂的聖器保管室內為參加彌撒的村民們抽血。對這次收集的血液進行研究後,他們發現山區村莊血型分佈有很大差異,而山谷中村莊差異沒那麼大。

此後,斯福扎和合作者愛德華茲分析了世界各地15個人群的血型類型。研究結果顯示:非洲人處於最靠樹根的位置,歐洲人和亞洲人“叢生”在一起。這一結果,首次清晰、直接、令人震撼地反映出了非洲在人類進化史上的地位,被後來的遺傳學家們稱為“經典的多態性”。

斯福扎開始對人類的遺傳關係進行研究之時,正是遺傳學迅猛發展的時期,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自然》雜誌報導了DNA雙螺旋結構,1962年,他們通過X射線確定了雙螺旋結構。

這時,確定人與人的遺傳關係最適合的樣品已經到手——DNA。DNA是長串複合分子,它能夠記錄人的演化,就如同我們每一個人體內都有一份歷史記錄。

這是分子生物學的巨大進展,也使得一個新的學科出現:分子人類學。顧名思義,這一學科將分子生物學技術引入人類學研究領域,試圖通過研究人類DNA中所蘊藏的遺傳信息來揭示整個人類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其中基因的變異是研究人類多樣性的關鍵,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攜帶著約30個全新的變異,這些突變的發生是隨機的,就如同博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突變”所“抽中”的個體,而進化實際是由基因變異引起的。要確定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繫是否緊密,或者說他們是否屬於同一物種,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他們的基因。

同時,基因的這種快速、頻率可預測的中性突變還具有分子鐘的作用,它就好比時鐘轉動時的滴答聲。通過中性突變頻率和兩個族群間DNA突變的次數差,就可以計算出從基因突變距離現在的時間,也就是說此項變異能夠追溯到的“祖先”生存的時間。

但20世紀60年代,在實驗室操作DNA就如同大象彈鋼琴一樣困難。因此研究者只能使用蛋白質,通過研究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這個順序由DNA的核苷酸順序決定),可以稍窺DNA的差異。

1973年,生化學家斯坦利·柯恩和赫伯特·博耶發現瞭如何切割DNA,如何把不同生物體的DNA接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在細菌體內培養接合的DNA,這些研究使得人們可以對DNA進行精細研究,遺傳工程的時代終於開始了。

如何操作DNA的問題解決後,分子人類學家們面臨另外一個問題:染色體重組。每當精子和卵子結合,染色體總是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這種重組使得我們染色體上的DNA如同一副被反復“洗牌”的撲克,不斷地發生變化,最後很難找到其最初的圖譜。而如果找不到最初的圖譜,就難以推算共同祖先的出現時間。

20世紀80年代,遺傳學家有了新思路,研究線粒體DNA。這些位於線粒體內的DNA,與一般位於細胞核內的DNA有不同的演化起源,可能是源自早期細菌。而線粒體的DNA的一個特點就是:不能重組。

這樣,我們可以開始閱讀每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的關於我們自身歷史的大書,發現我們的祖先是誰,他們從那裡來。


“線粒體夏娃”

1987年,美國《新聞週刊》封面上,一個半裸的黑皮膚夏娃把一個蘋果拿給一個黑皮膚的亞當,其內文介紹道:“我們共同擁有一個生活在15萬年前的非洲祖母,今天所有的人都是那個她的後代。”

這無疑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得出這一結論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瑞貝卡·卡恩和艾倫·威爾遜。

這是線粒體DNA研究中所得出的最著名結果之一,卡恩為此曾在全世界範圍內收集胎盤,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線粒體。他們研究了147個樣品的相互關係後,畫出它們的線粒體DNA譜系。卡恩的研究思路是:如果兩個人的線粒體DNA在一個多態性位點共享一個變異,那麼它們便有共同祖先,這樣分析所有樣本的相互關係後,分子人類學家就可以構建一棵家譜樹,進而追蹤到所有族群的共同母親——所謂“線粒體夏娃”。現代人的基因可以追溯到大約15萬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實際上,夏娃的生存年代是一個區間,在大約15萬到18萬年間)。

“非洲起源說”剛剛出現時,引起了公眾的興趣,卻在人類學家中遭到嚴厲批判,他們找出一些分析漏洞,比如有人指出,這個研究使用的黑人基因是來自加勒比海,而不是非洲,因此基因上可能已經產生混雜。

但隨後遺傳學家分析線粒體以外的DNA的時候,亦發現了溯祖現象;後來試驗者使用非洲人的基因進行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證實了人類的“夏娃”確實在非洲。

1994年,根據線粒體DNA特徵的分組結果,英國科學家布萊恩·賽克斯又提出,幾乎每一個有歐洲本地血統的人都是由4.5萬年前遷入歐洲的7位女性祖先繁衍而來的,這7位女性被他稱作“夏娃的七個女兒”。

因此這一點看起來似乎是無可置疑了:我們所有人共同擁有一個生活在大約15萬年前的非洲祖母。她的後代走出了非洲,有了我們。

這並不是人類的第一次“出非洲”,事實上,科學家早就發現150萬年前,直立人第一次“出非洲”,它們分散到各地,到達東亞的進化為爪哇猿人、北京人等,留在非洲的一部分在10到20萬年,進化成解剖學上的現代人,也就是後來走出非洲的那批人類。

或許還可以加上較近的一次:奴隸貿易所引發的非洲人口向外遷移。在16世紀初期,首批非洲奴隸被送往新大陸,後來的歲月中,約有1200萬名非洲奴隸橫渡大西洋,在彼岸安家。儘管出於人為因素,這也成為一條基因遷移鏈,在他們的身體里留下了痕跡——很多歐洲、美國黑人身體上帶有典型的歐洲標記——M173,就是這次移民所留下的基因標記。這我們將在後面講到。


“Y染色體亞當”

通過線粒體找到的一定是“夏娃”,而非“亞當”,是因為線粒體所含DNA全部來源於卵細胞,因此其DNA分析只能追溯母系譜系。

所以,人們接著會提出一個問題:找到了夏娃,那麼亞當在哪里?科學家們也是如此,在發現人類基因歷史的“夏娃”之後,隨後便試圖去尋找基因歷史上的“亞當”。

發現夏娃使用的是在母系之間傳遞的線粒體DNA,那麼研究男性,可以用什麼呢?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Y染色體。

X、Y染色體是性染色體,而男性的“XY”兩條染色體只能在小區域內配對,而在絕大部分區域都不能和X重組,這樣在細胞分裂形成染色體時,Y染色體永遠避免了被洗牌的命運。同時,Y染色體攜帶的核苷酸數量遠高於線粒體DNA,因而研究人員擁有更多的多態性來區分不同的人類族群。

當時對Y染色體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很多,包括兩個彼得——彼得·昂德希爾和彼得·歐芬納。昂德希爾最初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海洋生物,畢業後進行了一段商業研究,後來轉而進行分子生物技術研究,在斯坦福大學的路卡·卡瓦利-斯福紮實驗室;而歐芬納則是化學家,也在斯坦福大學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分離DNA,他對Y染色體很感興趣。

正如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這又是一個跨學科的優秀合作的典型。歐芬納所掌握一項可以快速檢測DNA變異的手段——“高效液相色譜技術”。而昂德希爾則通過對這些變異進行分析,建立“家譜樹”,從而得出人群之間相互關係。

2000年11月,《自然遺傳學》雜誌發佈了彼得·昂德希爾、彼得·歐芬納以及其他19位研究者的成果。長達21人的作者名單,即使在共同署名成為慣例的學術期刊,也是很少見之事,這說明瞭這項工作的突破性意義,以及它所集中的研究成果之多。

這項研究對全球1062個具有代表性的男性Y染色體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歐洲和亞洲等地的現代人群都起源於非洲,而美洲和澳大利亞現代人群又都起源於亞洲人群。這就是與“夏娃假說”相互應證的“亞當假說”,這位亞當,生活在距今5萬9千年。

然而根據線粒體DNA,最早的現代人基因出現在15萬年前的非洲夏娃身上,而亞當Y染色體的年代距今有5萬9千年,這近10萬年的時間差距該如何解釋呢?實際上,遲到亞當出現的時間是在4萬到14萬年之間。而且在基因序列表中,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是獨立的,因此它們是不是在同一時間相遇沒有什麼意義——從遺傳學上來說,“亞當”和“夏娃“不必相遇,只要他們的基因分別流傳下來就夠了。

亞當和夏娃都有所屬了,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講,他們還關心夏娃和亞當的子孫是如何散佈到五大洲的。這,馬上就會揭曉。

尋找基因地圖

2005年,一項龐大的多國合作計劃啓動:“追尋人類足跡計劃”。這項計劃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IBM和韋特家庭基金會共同出資4000萬美元,全球10個研究機構參與了研究。項目的目標是,在2010年前,在全球範圍內收集10萬人的DNA,從而描繪人類的遷徙地圖。

10個參與研究機構分佈在世界各地——中國、俄羅斯、印度、美國、英國、法國、黎巴嫩、澳大利亞、巴西、南非,他們分別收集本地區數據,併集中上報給項目總部,由IBM公司的一個科學小組運用高級數據分類技術來揭示樣品中蘊含的新模式和聯繫。

如果找到了人類遷徙的地圖,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一群群人是什麼時候離開非洲大陸的;一路上,他們碰見過誰,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我們甚至可以發現亞歷山大大帝進軍亞洲大陸、成吉思汗大軍西進中亞、十字軍東征這樣著名的歷史事件在基因上的“痕跡”。

這並不是異想天開。2008年黎巴嫩美國大學的皮埃爾·扎羅瓦發佈的一項研究成果已經發現,黎巴嫩人的DNA中發現了通常在西歐人群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基因段:R1b,而且這一基因段只在黎巴嫩的基督徒中高頻率出現,而在穆斯林的基因中則看不到。同時參與這一研究的科學家斯賓賽·韋爾斯,也是基因地理計劃的總負責人解釋說:“最可能的答案是這是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研究組發現人類起源的具體位置是東非,也就是今天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一帶。而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種之一則是生活在非洲西南部的非洲原住民布希曼人,也被稱為桑族人——也就是電影《上帝也瘋狂》中所描繪的民族,他們長得並不像常見的非洲人:個子矮小、擁有濃密的捲髮、膚色較淺、眼皮較厚。也許通過他們,人們可以遙遙望見我們祖先的背影。這是否意味著,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南部,而不是東非大裂谷?一些古人類學家提出了南方起源說,但是這並不足以成為結論,桑族人曾經分佈十分廣闊,在索馬里、埃塞俄比亞也曾發現過和桑族人特徵類似的化石。

非洲人大約10萬年前開始外遷,也許是氣候變化導致。15萬年前,地球處於里斯冰川期的結束期,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0℃,大約13萬年前,氣候開始變暖,因為海平面的上昇以及大氣濕度的提高,非洲降雨量增加,12萬年前,地球又開始逐漸變冷,至7萬年前迅速變冷。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羅伯特·沃爾特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認為非洲大陸在上一個冰川時期出現的大範圍乾旱,使現代人遷徙到了沿海地區。


出非洲記

如果把幾萬年前的人類比作旅行者,他們的遷移過程,就像在一系列相互交聯的線路上移動,只是速度非常緩慢。在某一特定線路上,當地人都擁有共同的遺傳標記,因此科學家利用字母和數字,為這些線路編號。

大概10多萬年前的,非洲人開始向外遷移,第一個發現的非洲以外的,是生活在10萬年前的男性遠祖基因,科學家給它起了個數字化的名字為M168,在女性遠祖的基因譜繫上也找到了線粒體L3,就是他們的後代走出了非洲。

大約9萬年時,M168上分出一個新的標誌,叫做M130,同時還有一個線粒體M,M130和線粒體M相伴隨踏上了旅途。他們最有可能的路線是沿著海岸前進,因為海灘容易找到高蛋白質的食物,在非洲之角東部的厄立特里亞,我們發現了距今12萬5千年的蛤和牡蠣殼化石,混雜著人類的石器,這說明人類曾以這裡的海洋資源為生。

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澳大利亞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亞許多島嶼連在一起。他們在沿海捕撈的過程中,學會了使用木筏,木筏幫助他們從非洲到印尼半島,再到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他們一代代向前推進,可能是為了尋找食物、水或者製造工具的石頭。這次離開的人群,形成了我們後來所稱的棕色人種,他們到澳洲的時間可能是6萬年,在東亞大陸散佈開則是4萬多年前,被稱為早亞洲人。

棕種人到美洲還沒有遺傳證據,儘管在南北美洲都有發現M130標記,但是由於缺乏時間估算,不能確定是棕色人種留下的還是後來的移民帶去。但許多古人類遺骨和考古遺跡的發現證明棕種人曾到達美洲,比如美洲古老的奧梅克文明留下的石刻頭像,很可能就是棕色人種留下的。如果他們到達美洲,應該是使用木筏,因為當時白令陸橋一片冰雪覆蓋,人類無法通行。

這些棕色人種文化相對較低,沒有精湛的狩獵技術保證每次捕獵都有收穫,因此他們不浪費任何食物來源,從安達曼到伊利安,棕色人種始終有著食用人類死屍的傳統,也許外人聽來毛骨悚然,對棕種人來說卻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部落生存必需的準則。

大約與M130同時,出現了一個標記M89,表明人類通過北非由陸路進入了歐亞大陸。不久M89上分出了M9,這是所有歐亞人的祖先。M9的後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東移動時出現變異,分化出了M20、M45和M175,M20主要在印度,M45向東遷徙時遇到了天山的障礙,無法進入中國的西北地區,成為中亞人和部分印度人的祖先。

而M45的後代M242,大概3-4萬年出現在中亞或南西伯利亞,並移民進入了美洲,他們帶有的基因標記是M3。這批移民至少分為三批,在不同時間到達美洲:第一批是3萬年前,由中亞來的部分人走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後南下,成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第二批在2萬年前,從南向北經中國東北到白令陸橋,佔據了北美北部;而大約3千年前,愛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從白令海峽到美洲,是第三批。

M175繼續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向東、向北遷徙,繞過中南半島進入中國,他們是從東非來到東亞的第二波亞洲人:晚亞洲人,也就是黃色人種,他們的擴散速度很快,從西亞進入印度河流域,穿過南亞次大陸北端,大約3、4萬年前到達東南亞地區,只用了棕色人1/5的時間,在兩萬年前的玉木冰河盛期,黃種人進入中國,由南往北分佈,整個擴張開來。

由於棕色人種到達較早,最初到達的黃色人種還沒有能力和棕色人種抗爭,後來黃種人逐漸與棕色人種爭奪地盤,由於黃色人種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技術和體力都佔優勢,他們逐漸得以對棕色人種進行屠戮和驅逐。

儘管這一事件已經非常久遠,我們仍能從考古或者歷史記載中發現蛛絲馬跡,和DNA的分析結果暗合——在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棕色人種的成分,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異族俘虜的頭骨,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棕色人種;同時地方史料記載,清代廣東官宦家庭曾養過“小黑人”;在台灣,最早到達的南島語系原住民有著滅絕“矮黑人”的傳說。這些傳說或史料,都是對這一事件的歷史記憶。黃種人對棕種人的屠戮和驅逐導致現在東亞人群中,棕色人種的標記M130非常少見,但現在仍存在的少量棕色種人可以證明他們曾經的歷史——比如菲律賓呂宋島中部、馬來半島北部的山地、安達曼群島的亞洲黑人,印度半島的達羅毗荼人。


尾聲

比起考古學來說,分子人類學有了很大進步。古人類學家常處於兩難的尷尬境地——儘管在農業出現之前,曾有數十億人生存過,但散落在各地的遺骨和工具,卻少得可憐,他們能夠依仗的依據只是偶然尋找到的遺骨和化石。而分子人類學家不需要等待化石被發現,證據就在自己身邊。

但分子人類學也有其局限,科學家檢測人類的DNA不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擅長研究久遠之事,然而對較近的基因的分析,則有一定誤差,目前最近只能迴溯至幾十代之前,再往下的譜系仍處於混沌之中,無法再回答更多的歷史問題。同時,人類遷徙的過程中,仍有很多細節未能明瞭,包括遷移的速度,以及出非洲的次數。

因此除了從更多的地方,採集更多的DNA,科學家開始把目光瞄向與人類相伴而生的生物:細菌、跳蚤甚至虱子,他們希望能從這些生物的基因中,發現人類遷移的痕跡。

近十幾年,科學家分析了大量DNA,人類的出“非洲記”已具備了大部分的細節,但對人類遷徙史的回顧,僅開了一個頭。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來到東亞,進入現在中國的,下面即將展開的是另一場旅途——入中國記。

 按分子人類學家們的看法,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看起來相對個子矮、人卻顯得更精明的南方人,還是相對個高,性格卻更粗獷的北方人,最早都是從南方來的。


我們都有一個家

數萬年前,現代亞洲人的一支,身上帶著O3型的染色體,開始向北遷徙;數千年前,O3-122這一支種小米起家的人,開始向東向南擴展,最終遍佈中國大地。

文/國家歷史主筆黃艾禾



一個布希曼族男孩,從他的面龐上,似乎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的影子



“國際Y染色體命名委員會”把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為從A到R的若干大的類型,而中國人所帶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較古老,是棕色人種留下的基因,而O型分為O1,O2和O3三種,O1型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在距今兩萬年的時候,O3型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瑤語族的祖先。而O3型其他的人,繼續向北走,成為漢、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耶魯大學李輝供圖


9月初,是新學期開學的日子。復旦大學校園里,到處是報到的新生,復旦大學生命學院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譚婧澤老師則忙著帶幾個助手給新生做體檢。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健康檢查,她是要配合課題,對學生們進行體質人類學的測量,取得一批數據。“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正好是不錯的數據來源”,而建立龐大的全國範圍的人群數據庫,是復旦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近年來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

復旦的新生們以來自江浙一帶的為多,但也有許多學生從雲南、江西、河南、山東等省考來。而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主任金力是上海人,李士林是吉林人,其他同事分別來自新疆、甘肅、江蘇、湖北……譚婧澤自己是寧夏人。

譚婧澤是18歲就離開寧夏的。到上海之前,她先到北京,在那裡上大學和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又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再到復旦。從寧夏到上海,相隔“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故鄉,已成為戶口本或登記表上的“籍貫”,而對於她的下一代,寧夏只是母親的老家,是自己的上一代向上海遷徙的一個源頭。

那麼再上一代呢?譚婧澤的父母都是寧夏人。父母的父母呢?他們怎麼到寧夏的?再一代代追上去,他們的祖先又是哪里來的呢?——這個問題,總有孩子向自己的父母問起,一代一代問了好多年。

我們在學校讀過的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人是從猿進化而來,進化是從數百萬年前開始的。我們也都知道,北京的周口店曾出土了生活在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似乎順理成章的,我們都是“北京猿人”的後代。

如果問今天的中國人是從哪里來的,我們也都知道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知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具體來說,上古的猿人是怎麼變成今天的中國人的?我自己又怎麼成為今天的我的,會呆在這個地方?這中間的環節又是怎樣一環環連接起來的?

從前的人們,有幾種途徑來回顧自己的來路:或是從洪荒年代口口相傳下來神話傳說;或是古墓遺址中挖掘出的文物器物及化石;或是前人留存下來的古籍記錄。古籍記錄非常有限,神話傳說又太玄虛,而文物出土常常支離破碎,使我們對於我們的前世總是感覺撲朔迷離。

最近20多年,人們又多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分子遺傳學,從DNA上找自己的源頭。

199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等人的一篇論文《中國人群的遺傳關係》,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在中國科學家中首先提出現代亞洲人類可能起源於非洲。

現代亞洲人類,當然包括中國人在內。也就是說,亞洲地區不存在從一兩百萬年前的直立人到現代人類的連續進化過程,“北京人”不是中國人的直系祖先。文章中的觀點在今天看來都具有爆炸性。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近年來已經大致被學術界接受(當然還不時有一些不同的質疑之聲),但在中國,尤其是在古人類學領域,一種觀點仍然持“多地區起源說”,也就是說,中國人是從東亞地區已經發現的那些古人類化石的後代,是獨立起源的。

“想想到今天,這篇文章已經發表10年了”,褚嘉祐回憶當年的一幕,“那篇文章,本來是想投《科學》的,結果《科學》覺得這個結論太大,想放一下,談家楨院士就建議投給《美國科學院學報》。發表後,《自然》做了長篇轉載。還發了一個評論。”

褚嘉祐與他的合作者金力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從醫學研究開始進入分子人類學領域的。他們發現,同是病人,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對同一種病的易感程度和抵抗能力都不同,這樣就開始了對不同人群的基因的研究。“開始,我和金力一起,用中國28個群體的樣本,看是不是有中國人自己單獨的而非洲人沒有的基因,結果沒發現。我們也希望找到中國本地的直立人與非洲來的現代人基因融合的證據,但是也找不到。我們的‘非洲起源說’是這樣來的。”

2001年,金力等人的一篇論文《東亞現代人的非洲起源:12000個Y染色體的故事》在《科學》上發表,為現代中國人的“非洲起源說”又添了一枚重磅炸彈。具體說,褚嘉佑等的第一篇論文,是應用“微衛星”標記(STR)來研究基因的,而金力等的那篇論文,是以父系遺傳Y染色體標記來做研究的。金力說:“在做2001年的那篇論文時,我心想我是中國人,祖先是從非洲來的?我非要找出一個人,不是非洲人的後代。做了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的12000人、163個群體以後,我都傻眼了。我都不信這個結果。我對學生說,你把數據拿來看一下,看上去比較模糊的,你給我重新做一遍。又有400多個樣本重做了,結果,還是這樣子,那我沒辦法,我只能說,大概就是這樣是對的。”

這兩篇論文及其相關的研究,分別在2005年和200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5年,金力和他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加入了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和IBM聯手贊助的“基因地理計劃”。“人群遷徙是個全球範圍的項目。因為遷徙的人群,不僅跨國界,還要跨大陸的。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工具和手段也在發展中。結果導致各地各實驗室用的分類方法和分子標記多有出入,許多數據不可比較。現在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參加這個項目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與各國的實驗室相互很好地交換數據了。”

金力覺得,加入這個計劃以後,視野更廣了,“會從全球的角度去關心我們的研究”。三年來,他們採樣的地區,伸延到東南亞的老撾、柬埔寨等國,因為東南亞是東亞現代人類的搖籃。在中國境內,他們大致沿兩條路線去採樣:一條是東南沿海一直往北上去,直到膠東半島,到達東北;一條是從內陸的川、藏、青往北走。許多數據尚在整理分析之中,論文會陸續發表,但中國人的遷徙路線,已經大致可以勾勒出來了。


從南向北:我們都是南方人

今年8月底,江蘇淮安傳出一條消息:該市開始興建“南北地理分界線”,這個分界線的標誌物呈球狀,就建在穿淮安城而過的淮河大橋橋墩上。消息一傳出,引起一片熱議,新浪網上就該不該建這個南北分界標誌舉行投票,參與投票的155477人中,竟有145537人反對興建,佔93.6%,理由是:“完全是勞民傷財,有製造南北隔閡之嫌”。

其實,人們不必為中國的“南人”“北人”間的隔閡過分擔憂。

按分子人類學家們的看法,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看起來相對個子矮、人卻顯得更精明的南方人,還是相對個高,性格卻更粗獷的北方人,最早都是從南方來的。

這裡先要講一點遺傳學上的原理。遺傳學家們發現,遺傳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其實也就是人類起源所在的地方。這個道理是,人的基因的一些位點,在一定時間段里,是會發生突變的。這種突變積累得越多,就說明這個人群的歷史越長。當人群的分化產生時,常常只是一小群人走了出去,這樣他們攜帶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就不如原來的人群高。科學家們發現,在東非的人群,遺傳多樣性積累得最高,這是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特別是東非的重要證據之一。多樣性最低的,實際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為他們走得離非洲最遠,實際是現代人類遷徙的末端。

同樣,分子人類學家們看到,在中國南方的人群中,基因遺傳的多樣性,是高於中國北方的人群的。這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從南向北擴展的證據。

在這裡,分子人類學家們用Y染色體的標記,來描繪中國人的遷徙圖,每一種標記,都是由於人群開始分化時,有一部分人帶了這種新產生的基因位點走了,這種位點,就成了行進的人群的標記。“國際Y染色體命名委員會”把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為從A到R的若干大的類型,而中國人所帶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較古老,屬於“早亞洲人”,他們大概是至少6萬年前就來到亞洲了;O型屬於“晚亞洲人”,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身上都帶有這種基因標記,他們大概是三四萬年前來到亞洲的。

O型染色體又可以分為O1、O2、O3等亞型,相對應的,有M122、M95、M119等基因位點。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三萬年前了,看看從基因圖譜里展現出的我們的先民們的遷徙圖景。

三萬年前的時候,亞洲大地剛剛經歷了一次冰川期。當攜帶著O型染色體的先民們來到這裡時,他們可能已經發現,在他們之前,有一批現在被分子人類學家們稱作“早亞洲人”的攜帶D型和C型染色體的人群,已經早在幾萬年前就在亞洲居住了。這些“早亞洲人”,當年可能是沿著海岸線前進,那裡相對地形平坦,又方便捉魚蝦來吃。在冰川期的時候,海平面比今天低,許多今天的海島當時都可以走過去。其中帶有C型染色體的“早亞洲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甚至澳大利亞。

不過,今天的亞洲,“早亞洲人”分佈得零零散散,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一些島嶼上還有一些個子矮小,膚色之黑不遜色於非洲黑人的“小黑人”,他們的染色體基本是D型。日本的蝦夷人也是D型,大家普遍猜測是氐人後代的白馬藏族人和藏族人,也有相當多的比例為D型,但是,他們的外貌與“小黑人”差距相當遠,這是怎麼變化過來的,至今還是未解的謎。在今天看來,亞洲大地上,經歷過一次“晚亞洲人”與“早亞洲人”的競爭之戰,技術和體力都佔上風的“晚亞洲人”勝出,而“早亞洲人”,只在邊邊角角還有留存,剩下的,融入到各地的人群中。

攜帶O型染色體的“晚亞洲人”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之後,慢慢擴張。這種擴張,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每天朝著一個目的地不停行進,而是一種人口的自然擴散。按正在耶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做博士後的李輝的說法,當族群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這一塊地區的資源消耗差不多了,就要分出一支人,向另外的地方去。所以這種遷徙,並不以從此地到彼地的步行速度為標準,它往往要經歷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程。

往南往東的一路,繞過老撾的崇山峻嶺,進入了越南。在北部灣地區形成了侗傣語系祖先。這一支先人的Y染色體出現了O型的亞型,即O1和O2。O1型就是帶有M119位點突變的那支。後來他們又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今天的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等,都是他們的直系後代。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那支帶O1的人群,後來又繼續向東北走,其中有一支在距今約1萬年前時,到達山東的膠東半島,形成為東夷人。

讓金力非常高興的是,經過三年的艱苦採樣,他們在山東採到了非常有價值的樣本,“把這條線接上了。”

晚亞洲人的另一支,是沿雲貴高原的西側向北走。他們主要是攜帶O3-M122型染色體的人們。在距今兩萬年的時候,這支人群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瑤語族的祖先,這支人,後來就往東去,到達湖北湖南一帶。而其他的人,繼續向北走。他們身上仍主要是O3的基因,實際上,他們是漢、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到了距今8000到6000年前的時候,有一支人又從這個O3的隊伍中分化出來了,從甘肅一帶進入了河套平原。這支人身上出現M117的基因位點突變,他們開始從事農耕,種小米。這支人,就是今天的漢族的祖先。

而若干沒有進入河套的羌人部落,在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又調頭向南向西,與在西藏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在今年8月號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繁體)上,金力和李輝寫了一篇文章《重建東亞人群的族譜》,其中畫了一幅圖,把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國,分為“梁、雍、荊、揚、青(兗、徐)、豫、冀、幽、並”九個州,分別對應在各州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見圖表)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大地上,漢族的祖先,帶O3的華族,只在河南的裴李崗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他文化,如在湖北的大溪文化、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在內蒙的紅山文化,根據對文化遺址中古尸的古DNA的測定,分別是屬於苗瑤族群、百越族、通古斯與古西伯利亞族群。當時的百越族和苗瑤族群,佔據著南中國的大片土地,蘇北和山東是東夷人佔著,北邊是通古斯人群,而華夏族只是河南甘肅一帶一支不大的人群。


由北向南:我們都成了中國人

漢族成為今天世界上的第一大民族,是最近幾千年的事。這幾千年的事,在中國的古籍中開始有了記載,而近幾年在中國人基因圖譜上的發現,又和這些記載一一開始銜接。

首先的發現,是中國人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確實存在不同。在金力、褚嘉祐主編的《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研究》一書中,講到中國的北方漢族、南方漢族、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間的平均遺傳距離。這種遺傳距離在北方漢族人群間最小,其次是南方漢族人群間的。再其次,是北方漢人與北方少數民族間的、南方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而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之間的遺傳距離明顯高於以上的距離,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間是遺傳距離最大的。(見圖表)

然而,在中國漢族中,無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他們的Y染色體實際上都是以O3型為主,而且絕大部分是O3a3c。金力與李輝、文波合寫的一篇論文《漢族的遺傳結構:文化傳播伴隨人口擴張》中指出:根據對基因樣本的比較,他們發現,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中,帶有O3-M122基因突變的,北方人平均是53.8%,南方人平均是54.2%,但是,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普遍出現的O1-M119和O2-M95,在南方漢族人中出現的頻率(平均19%)要比北方漢族人的(平均5%)要高。

這是說的Y染色體,即父系遺傳的情況。如果看線粒體,即母系遺傳的情況,則南北方漢族有很大不同。“東亞北部的主要單倍體在北方漢族中的頻率(平均55%)比在南方漢族中(平均36%)要高得多。”如果不用專業術語,通俗地說,在母系遺傳中南方漢族中的“南方成分”比北方人更多。

其實這裡說出的歷史史實,我們是可以想象的,而且也得到很多歷史記錄的佐證了。

在迄今的兩三千前中,發源於河套地區以種植小米開始進入農耕社會的漢族,是一個從西北向東向南的擴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攜帶O3-M122的漢族,人口大量增長,從北向南向著整個中國大陸蔓延開來,與南方種水稻的O1-M119交融。而這個過程中,兩千多年間,又經歷過幾次因戰爭和饑荒帶來的人口大遷徙,大規模的有三次:即發生在晉時的“永嘉之亂”,那次的遷徙,到了南朝劉宋初年時,南渡人口已達到90多萬,佔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第二次,是發生在唐末的“安史之亂”,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變”,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人們判斷,當時南遷的中原漢人,男性多於女性。這個民族遷徙與融合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漢族男性娶了土著的南方女性為妻。用李輝的簡潔說法:在南方混合進南方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兩個地區是浙江和廣西。浙江漢人混入本土越人的成分大約1/4-1/3。廣西某些漢族群體則更高。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生活在中國南方的若干著名的漢族人群,如客家人、潮汕人。

2003年,李輝、潘悟雲等人曾對客家人做過基因上的測試,寫成《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指出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最近,基因結構中漢族結構佔80.2%,類畲族結構13%,類侗族結構6.8%。人們一直在說,客家人是從北方中原移居過來的,這從基因上得到了證實。當然,這個遷徙不是一次完成,中間又滲進了不少當時地處湖南湖北的苗瑤語族人的血液。

那麼潮汕人呢?最近也有研究論文出來。由許麗娜、馮國英等人寫的《常染色體STR的證據支持潮汕人的中原漢族起源》一文就是講這件事的。文章說,潮汕人與閩南人親緣關係最為接近。而今天福建的漢族,“在父系方面幾乎完全來自北方,母系方面明確來自南方的成分也很少(大部分是不明確來源)。廣府人父系方面80%以上來自北方,母系中也不低。所以全國漢族的遺傳一致性是相當明顯的。”李輝說。而更早在福建居住的百越族群,在今人的基因中完全看不到了,這恐怕是漢代的強制移民的結果。這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的民族融合的另一面。

這裡多談一點南方漢族的語言。人們都覺得福建漢族的方言最難懂,廣東人的粵語對許多人來說也如同一門外語。而李輝說:福建的方言來自於太行山兩側的上古漢語方言,又在福建孤立發展了這兩千年。廣東話主要來自中原西部的中古漢語,可能更接近長安音。“這些都是漢語內部的流變。語言的分化和遺傳的分化是不同的過程。”

為了更好參與“尋找人類起源計劃”,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團隊成員每人都測試了自己的基因。李士林是純粹的北方漢人,攜帶O3-M122,不過,他母親是滿族人,祖籍浙江的金力發現自己帶了古越人的M119,而原以為是土生土長上海人的李輝,帶的是一個很罕見的類型,M164,屬於侗傣語族,只在老撾發現過。

今天走在上海的街頭,熙熙攘攘中你可以聽到各地的口音,說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一點不錯。只不過,有誰會從李輝臉上那兩條彎下的眉穹中,看出他遙遠的與雲南傣族同源的血緣?

寧夏人譚婧澤已經適應了上海的生活,雖然她的普通話中還略略帶一點西北口音。當年潮汕人遷居到南方時,要克服相當大的不適應,“北方來的中原漢族人群在遷到南方定居以後,在人群基因庫對於環境的巨大差異的適應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的不協調。在潮汕地區某些疾病的高發可能就是這種不協調的結果……”許麗娜的文章中有這樣的話。不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譚婧澤適應得很快,“我現在也不太吃很辣的東西了。要聽懂上海話,半年時間就夠,當然現在講上海話還不行。不過,在復旦,大家通常也都不講上海話,都講普通話”。

實際上,在今天的上海,川菜、湘菜相當流行,上海人也不熱衷吃“本幫菜”,倒開始吃辣的了呢。

我們從哪里來?這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在攪動著我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而我們往哪里去,似乎已經看得清楚。用金力的話說:“再過二百年,我們肯定都混合得都一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9: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30 14:50 编辑

DNA技術幫助科學家考察中國人是否來自東非

人類的起源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探究的熱點。中國人是起源於北京猿人還是東非呢?考古學家有不同的觀點。日前,一項為期5年的“基因地理計劃”已經展開,科學家希望藉助DNA技術給人類的遷徙歷史描繪一張更加清晰的地圖。今年8月,中國首次東非大裂谷科學考察團將正式出發,並將中國人是否源自東非作為考察的主要課題之一。中國人的起源問題有可能增加新的註解。

現代人可能起源於非洲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兩個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的起源。從目前的化石資料來看,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議。對於智人的起源,學術界則存在兩種假說。很多科學家支持“非洲起源說”,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類的祖先在大約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在距今10萬年以內離開非洲,向亞洲和歐洲擴散。還有少數科學家支持“多地區進化說”,認為各大洲人種是由當地的早期人類連續進化而來,即現代人是在歐亞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一系列DNA研究證據為現代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說”有一個缺陷:缺乏10萬年前至20萬年前現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國科學家懷特率領的國際研究組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3塊人類頭骨化石。幾年後,他們在《自然》雜誌上公佈了轟動學界的研究結果。這些頭骨化石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16萬年前,是當時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這一發現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重要砝碼。今年2月,《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科學家證實,1967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兩個人類頭骨化石距今已有19.5萬年歷史。此前曾認為這兩個頭蓋骨有15.4萬年到16萬年歷史。這為現代人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新的證據。

  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後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早在1984年就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區進化說”:自100萬至200萬年前直立人從非洲擴散到世界其他大陸以後分別獨立演化為現代的非洲人、亞洲人、大洋洲人和歐洲人,在每個地方都按連續進化方式演化,產生現代人。他認為自100多萬年前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就連續進化,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也就是說,約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國人的祖先。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從1997年開始採集中國各個民族的DNA樣本,在對近2萬個DNA樣本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在10萬年前左右,現代智人逐漸遷移出非洲,來到中亞,其中一些人在當地定居,人類進一步分化。大約到了4—6萬年前,一部分人遷移到了東亞,進入到了中國大陸;經過4萬年的演化,這部分人逐漸分支,產生了56個民族。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金力指出,現代人是單一物種,而各地猿人卻屬於不同物種,只有東非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祖先。

基因地理計劃

從你的口腔中取下一些細胞,然後從中抽取基因樣本並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里遷移到你現在所居住的地方。這個想法聽上去相當大膽,卻正是全球科學家目前正在共同推進的龐大工程。

一個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與IBM公司聯合發起的國際協作團隊,於2005年4月18日正式啓動了一個為期5年的“基因地理計劃”。來自美國、中國、巴西、南非、英國、法國、俄羅斯、黎巴嫩、印度和澳大利亞的人類遺傳學家參與了這次活動。該項目將在全球建立10個中心,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藍色基因”計算機,對來自不同地區的數十萬個DNA樣本進行分析。中國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是10個研究中心之一,負責中國人群的DNA樣本份析測試。

如何根據DNA判斷人的起源呢?父母都傳給其孩子一半的DNA,Y染色體只能從父親到兒子,除自然突變之外,Y染色體基本不變。同樣,女性的線粒體DNA在其後代中也不會重組。基因自然突變的DNA被稱為標示。一旦識別了標示,基因學家就能跟蹤它到首次出現此標示的點上。通過這一方法就能確定血統是何時何地開始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8-4 16:32 编辑

7萬年前人類險滅絕 全球只剩2000多人
7萬年前人類險滅絕 全球只剩2000多人




  美國研究機構得出結論:大約7萬年前,地球上人類的祖先曾差點瀕臨滅絕,人口最少的時候,地球上僅有2000多人。目前地球上的66億人口,全都是這2000多名人類祖先繁衍出來的。

  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IBM電腦公司進行的一項大型遺傳學研究得出驚人結論∶大約7萬年前,受到嚴重乾旱的極端氣候影響,地球上人類的祖先曾差點瀕臨滅絕,人口最少的時候,地球上僅有2000多人,而且全部在非洲。直到石器時代初期,人類數量才重新上昇,走出絕種邊緣。目前地球上的66億人口,其實全都是這2000多名人類祖先繁衍出來的!

  7萬年前全球只剩2000多人

  據報導,這一發現是2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披露的。從2005年開始,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IBM電腦公司聯合策劃了一項名為“基因地理計劃”,該計劃在中國、俄羅斯、印度、法國、英國和澳洲的科學家的協助下,對從全世界50多個不同地區採集的上千例人體DNA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在經過了長達3年的研究後,科學家終於得出最新結論——大約7萬年前,人類祖先首次從非洲出發,移居到了世界各地。但讓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指出,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只剩下2000多人,也就是說所有現代人類———地球上的66億人口,全都是由這2000多名“非洲祖先”繁衍出來的!

  66億人全是2000多人後代

  據報導,科學家此前已研究了人類從母親身上遺傳的“線粒體DNA”,發現現代人類均為20萬年前非洲居住的“線粒體夏娃”的後代,但由於科學家對“線粒體夏娃”和7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之間的人類情況知之甚少,“基因地理計劃”小組又研究了15萬年前至9萬年前期間、在非洲南部出現的狩獵人部落閃族人和遊牧部落科伊人的“線粒體DNA”,結果確認出當時人類曾分散成小族群。

  研究發現,與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不同的是——幾乎所有66億人的DNA基因都是極其相似的。事實上,隨便抽出一組黑猩猩比較一下,它們的基因差異都比地球上66億人的基因差異明顯。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DNA差異之所以如此“小”,正是因為地球上66億人口是由7萬年前的2000多個原始人繁衍而來的。

  任何意外都可導致人類滅絕

  參與“基因地理計劃”的科學家估計,7萬年前,地球上一定發生過某種特殊的變故,從而導致原始人的數量急劇下降到一個瀕臨滅絕的危險邊緣。科學家估算,人口最少的時候,地球上僅有2000多人。科學家稱,在當時,任何流行疾病、環境災難、人與野獸的生存衝突,都會對人類造成“滅絕性”的災難後果,當時只要其中有一樣突然失控發生變數,也許現代人類就不會存在了。

  慶幸的是,後來這2000多名人類祖先分散成小族群,並獨立發展。直到石器時代初期,這些小部落重新會合,人類數量終於重新上昇,並且從非洲散佈到世界各個地區,令人類走出絕種邊緣。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研究人員斯賓塞·威爾斯在一份聲明中稱:“這項研究闡明遺傳學的強大力量,以揭示我們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秘密。倖存下來的極少數早期人類面臨艱苦的環境條件,被迫分成多個小分支,他們在絕種邊緣重聚,然後向世界各地移居,這是一部史詩式的劇集,過程記載在我們的DNA內。”

  嚴重乾旱導致“滅頂之災”?

  是什麼原因才導致地球上僅剩下2000多人呢?科學家們對此莫衷一是。“基因地理計劃”小組估計,在13.5萬年前至9萬年前期間,東非經歷多次嚴重乾旱。研究人員指出,氣候轉變可能導致人口結構改變,從而令人類幾乎絕種,人數跌至2000多人。古生物學家米芙·利基感嘆說:“誰曾想到,在距今7萬年前,氣候的極端惡劣曾使我們人類數量減少到險些滅絕的地步。”

  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7萬年前地球上一次超級火山的爆發差點導致了人類祖先的滅絕。據英國倫惇大學學院地球物理學教授比爾·麥格稱,大約73500年前,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過一場也許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如今那裡仍有一個62英里長的巨洞。它噴出的硫酸煙霧遮蔽了整個地球,以至於長達幾年地球都處於昏暗之中,火山爆發後地球生命仍然能夠倖存,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地球毀滅性災難概率為50%

  那麼,7萬年前人類險些滅絕的災難在將來是否還會再次發生?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英國皇家榮譽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稱,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各種可能的毀滅性災難,包括小行星撞擊、核恐怖、生化武器等,而下一場超級火山的爆發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但馬丁·里斯認為,人類最大的危險可能還是由人類自己引發的,譬如核恐怖、生化武器失控等。

  馬丁·里斯說:“100年前,我們並不知道還有核危險;但現在我們知道了;100年前,我們不知道病毒還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但現在我們也知道了。也許人類自己的疏忽和愚蠢就會毀了我們自己。”馬丁·里斯認為,在今天,人類遭遇毀滅性災難的概率已從100年前科學家們估計的20%,上昇到了50%。
祖先都是非洲黑人,為何現在的人類卻有黃種人、白種人?

金力:繼續向北的那支早期人類,由於受到的陽光照射量持續降低,皮膚不需要太多的“遮光劑”——黑色素的保護,非但如此,還需要攝入足夠的紫外線以促進鈣質吸收,因此演化成了白色人種。而我們的祖先受到的陽光照射仍然較強,皮膚里的黑色素並未丟失太多,最終演化成了黃色人種。通俗地說,他們都基因突變“掉色”了,不同的是“掉色”的程度不同。當然,遷移過程中,兩支人群發生了更多的基因突變,導致身體特徵出現了更多的差異,比如歐洲人是藍眼睛,而我們的眼睛是黑色的。另外,我們的祖先與現在的非洲黑人也不是一回事。

解放週末:他們是何時、怎樣走入今天的中國這塊區域的?

金力:穿越中東後,我們的祖先經過南亞次大陸,來到東南亞半島。在這裡,東亞人群開始孕育,並且陸續北上進入東亞內地。其中部分人朝北方遷移,大約在3萬年前,抵達廣西。還有一支早期人類在緬甸停留了上萬年之後,在兩萬多年前直接從雲南進入了中國。從這個“入口處”(雲南和廣西)開始,我們的祖先沿著數條路線向我國其他地方滲透,並在遷移過程中分化出了各個民族的祖先。

解放週末:這樣的研究結果具有很大的顛覆性。比如,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中華文明從黃河流域起源,人口遷徙自北而南。

金力: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是這樣,最多大概距今三四千年。但在更早的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是從南到北進入中國的:從廣西進入中國的祖先一直向東進發,大約在1.5萬年前到達長江下游地區,他們在沿途演化出了侗傣族群;而從雲南進入中國的祖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沿著不同的線路向其他地區擴散。

其中一支徑直向西,大約在1.5萬年前進入湖廣地區,成為苗瑤族群的祖先。另一支是漢藏族群的共同祖先,他們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前進,在1萬年前左右到達黃河中上游地區。數千年後,粟谷農業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發展,人口的增長使群體必須擴增居住地。於是,漢藏族群開始向兩個方向遷移。一個群體由黃河流域朝西南方向遷移,進入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緬甸、阿薩姆地區,最後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頗、土家、緬、克倫、那伽等民族。其中一部分大約在3000年前到達喜馬拉雅山脈的東北面,並在這裡居住下來,與當地土著混合漸漸形成藏族。另一個亞群向東遷移,在渭河流域停下了腳步。這個群體就是華夏族的祖先,他們以渭河流域為中心,逐漸向黃河、長江流域等地區擴散,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漢族。



本土人類是怎樣消失的呢

  而本土古人類都去了哪里,金力他們仔細研究中國出土的化石證據後發現,在古人類和現代人之間存在著斷層,所有屬於古人類的化石都有10萬年以上的歷史,而現代人類的化石都不到4萬年(大多數在1萬~3萬年間),也就是說至今沒有發現5萬~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這一直接證據來支持多地區起源假說。金力他們分析後認為,這種化石上出現斷層也並非偶然,因為,東亞大陸在這一時期大多數的生物物種都已經滅絕了。

  5萬~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斷層與第四紀冰川期在該地區存在的時間大致相符,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存在,使得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以及其他地區絕大多數生物種類難以存活,包括本土人類。而非洲,因為靠近赤道,溫度相對較高,那裡的古人得以繁衍存活。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院的孔興功老師告訴記者,在冰川期,赤道地區的溫度平均也就比現在下降1-2℃左右,而越往兩極,溫度就下降得更多。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生活在靠近赤道的這部分非洲人生存了下來,而其他大多數地區的古人都消失了。被譽為歐洲人起源的尼安特人就被推斷是在2萬年前左右滅絕的,因為這時候正是冰川期的最盛期。

  而非洲人正是在冰川期結束後,也就是大約6萬年前由非洲開始往東南亞由南至北進入了中國大陸,從而取代了中國大陸上的冰川期前的古人類,成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從金力教授的觀點來看,似乎中國人起源於非洲是鐵定的事了。但人們對此還是有很多疑問,最大的疑問就在於,僅從幾個遺傳分子就能看出整個人類遷徙發展的過程了嗎?所以還有一部分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DNA遺傳分子的說法不能完全排除本土人類也有遺留下來並繁衍後代的可能。

  



  DNA檢測 並不能證明夏娃洲籍



    ◎鏟形門牙和眼眶形狀藏著我們的身世秘密

    ◎地質學家為何支持“中國人本土起源說”?

    ◎DNA檢測,到底可信度有多高?

  的祖先究竟起源於哪里?面對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提出的“現代中國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新智院士堅持認為︰中國本土古人類從未滅絕,他們進化成了現代中國人。換而言之,現代中國人是一脈相承的。那麼,吳院士的依據是什麼,能經得起推敲嗎?

    現代人類的歷史從晚期智人開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邢鬆博士告訴記者,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必須先弄清楚“現代人起源”的概念。它和“人類起源”的概念完全不同︰人類起源指的是古猿在何時何地變成人;而現代人起源,就是長得像我們這樣的人的由來,也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目前學界的觀點是,現代人,即人類進化史上的最新階段——晚期智人,出現時間大概是在5萬年前到1萬年前。

  晚期智人體征除具有某些原始性狀外,已基本上與今天的人類接近。他們的化石不僅在亞、非、歐三大洲分佈廣泛,而且在澳洲和美洲也有發現。

  據介紹,中國境內已發現的晚期智人有距今約5萬年前到3.7萬年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的“河套人”;距今5萬年前到3萬年前的廣西柳江縣的“柳江人”;距今3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約1萬年前,在四川省資陽市發現的“資陽人”。

  按照金力教授的觀點,這遍佈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的晚期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6萬年前到達中國大地的非洲人。

    中國大地上一直都有古人在活動

  吳新智教授卻認為,關於現代人類的起源的爭論實際上是“單一地區進化”和“多地區進化”的爭論。他本人的觀點是︰非洲並不是現代人類的唯一起源,而是各地都有現代人的進化過程,即“多地區進化”。從現代中國人的起源上來說,已經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就是本土的古人類。

  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考古學家在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化石。吳新智教授在研究這些化石時發現,它們所處的年代頗具連續性︰雲南元謀人距今 170萬年,陝西藍田人距今115萬年~60萬年,北京人距今50多萬年~20多萬年,山東沂源人距今40萬年,安徽和縣人距今30萬年~20萬年,廣東馬壩人距今十幾萬年……

  這些化石都在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在中國大地上,不同時間段都有古人類在活動。因此,今天的中國人完全有可能是一脈相承下來的。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目前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化石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很少在同一地點或者附近發現不同年代的化石。這是為何呢?

  關於這個問題,吳院士的回答是︰不是所有的古人類死後,骨骼都會變成了化石並且能夠保存,而且能夠被後人發現的。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沈冠軍教授支持吳新智教授的觀點。他告訴記者︰“通過測量和遺骨埋在一起的礦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變情況,就可以得出它們被埋藏的時間。”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通過測量和遺骨埋在一起的礦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變情況,測定了距今三四十萬年到四五百萬年前地質事件的年代,結果也十分有利於現代中國人起源於本土古人類的觀點。

    “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猿人”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許漢奎,也贊同人類“多地起源”。許漢奎告訴記者,“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是農民在開採葫蘆洞古熔岩洞時偶然發現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第一時間派出了幾位專家去實地考察,其中就有他。作為“南京猿人”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許漢奎始終參與了化石的研究。

  後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功復原了“南京猿人”1號頭骨化石原貌。研究表明,這顆頭骨的主人是一個21歲到35歲之間的女性,生活在距今約60萬年前,生前可能患有骨膜炎。她具有北京直立人的許多形態特徵,並與中國不同時代的古人類化石有遺傳聯系。“南京猿人”2號頭骨化石復原後,顯示其是個壯年男性,處於直立人到智人的過渡階段。和1號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要更進步一些,有可能處於猿人向智人過渡的階段。兩個頭骨之間可能存在著十多萬年的差距。這證明瞭中國古人類是存在連續進化的。

  許漢奎研究員認為,“南京猿人”為人類“多地起源說”提供了證據。

   我們的鏟形門牙是哪個祖先留的

  面對現代人起源的爭論,邢鬆博士認為,從現已發掘出來的古人類化石的牙齒來看,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脈相承的。邢鬆告訴記者,牙齒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基因表現成分。中國人作為東亞黃種人,有一個有別於其他人種的明顯生理特徵——鏟形門牙。這種門牙你可以自己去感覺︰用舌尖舔自己上門牙內側,然後再舔下門牙內側,就會發現,上門牙內側是凹進去的,而下門牙內側則是平的、不凹的。如果從門牙後面看,牙齒的兩邊鼓出來,中間凹進去,就像煤球鏟子一樣。這種門牙,至今還存在於80%以上的中國人口腔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代歐洲人只有大約5%有鏟形門牙,非洲黑人大概有10%。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都具有同樣的門牙,這就說明在中國的人類進化是一個連續過程。

  此外,從面部特徵上,中國古人類化石有一系列共同點︰面孔扁平,鼻額角較大;鼻梁扁塌,眼眶呈長方形,外側的骨骼表面比較朝向前方,鼻腔前口與眼眶之間的骨表面比較平或微凹。早期標本的腦顱前部都有或強或弱的矢狀脊,腦顱最寬的部分靠近前後徑的1/3處,而額骨隆起最高處在腦顱下半部。這也具備延續性,基本和我們現代中國人相似。而這些都是非洲人所不具備的。

    100多萬年來,“中國人”一直用最簡單的石器

  此外,大量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的出土,也佐證了現代中國人來自非洲的觀點很難成立。在巴勒斯坦,考古學家發現了大約10萬年前的石器,由於其精緻程度和易使用性較高,它屬於第三模式,比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石器先進許多。這一地區是非洲古人類進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如果按照遺傳學家的說法,中國人的非洲祖先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6萬年前到達中國,然後完全取代中國本土古人類的話,那麼,這些途經西亞的非洲祖先就應該具有製作“第三模式”石器的技術,中國在那以後的石器也應該屬於“第三模式”或更高級的模式。

  但事實上,中國古人類自從170萬年前製造出最基本的石器後,這樣的簡陋石器一直沿用到3萬多年前。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中,98%都停留在“第一模式”階段。如果我們的祖先是在6萬年前從非洲來的,為什麼沒有帶來先進的石器製作方法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和古人類研究所的黃萬波研究員在三峽研究古人類有二十多年,綜合前人研究成果,他認為東亞人類化石的體質特徵一脈相承。不但如此,東亞古人類的文化也一脈相承,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比如說,非洲的石器中“手斧”佔據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已經有170萬年的歷史,一直用到5萬年前。這些手斧大多用黑曜做成,這是因為非洲的火山活動很豐富。而中國的手斧不太多,大多是砍砸器,材料取自河灘上的石英砂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也認為,上百萬年來,中國古人類留下的許多考古材料都有一脈相承的文化關系,也就是說,我們的遠古文化發展表現出連續性的漸進特徵,沒有出現過中斷,也找不到被外來支替代的跡象。

   不排除我們是“雜種”的後代

  但吳院士也不排除現代中國人的祖先也摻雜了外來的人,包括非洲、歐洲“移民”,他們來了之後,和當地人進行雜交,然後產生後代。他把這種在連續進化的同時,有少量地跟境外雜交現象,叫附帶雜交。

  “附帶”二字就是說跟境外雜交的情況比較少,多是其自身的不斷進化。

  比如說跟歐洲、東南亞的還有混雜、雜交,就是基因的交流。基因的交流有一些形態上的證據,比如說眼眶,中國大部分人類化石的眼眶都是長方形的,而考古學家在廣東地區發現的馬壩頭骨的眼眶明顯是圓的。眼眶的形狀,是基因決定的,那麼,這個基因是從哪里來的? 在中國找不到根源。而在歐洲,這種圓形眼眶的比例就比較高。我們完全可以假設,這個圓眼眶基因的主人是從歐洲"移民"過來,並和當地人成功“融合”了。另外,考古學家發現,廣西柳江頭骨的枕部鼓起來了,四川、雲南各有一個頭骨也有這樣的構造,這些都是比較晚期的。中國再早的頭骨都沒有這個構造。而在歐洲,三萬五到十萬年前具有這種構造的頭骨比例相當高,十個頭骨當中有九個都有這個。所以說這個基因完全有可能是從歐洲過來的。除此之外,中國古人類還有個別的頭骨的鼻梁是比較翹的,這個在中國也找不到根源,可能就是從歐洲或者是非洲過來的,因為那裡翹鼻梁比例較高。

  許漢奎研究員也認為,“南京猿人”2號頭骨額骨上的正中矢狀隆起低而寬,也與歐洲和非洲直立人及早期智人相近,也證明瞭中國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附帶雜交現象。

  吳院士認為,這種雜交在早期是比較少的,但到了晚期,因為人的活動能力強了,交往越來越頻繁,所以到後面的幾千年就相當頻繁了。外來的基因多了以後,就把原來那樣的基因組成沖淡了。因此,中國現代人的眼眶有的是長方形的,有的就是圓的,或者是在兩者之間的。

    用檢測DNA來推測人類歷史,可信度要打折

  許漢奎研究員認為,用現在活人的DNA來推測人的歷史,顯然還有一些不確定性。那麼,我們為何不可以從化石當中提取DNA來研究呢?

  其實,早在1974年,國外的專家就在澳東南部一處距今約六萬年前的人類遺骸中,成功提取了線粒體DNA。當時的結論是︰它與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據認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類的古老DNA在遺傳上沒有聯系。這一結果表明,在澳大利亞出現的早期現代人,其演化路線獨立於非洲古人類之外。這個發現質疑了學術界流行的“走出非洲”理論。

  不過,對於從化石中提取DNA進行研究,許漢奎告訴記者,這也有不妥之處,“化石在地下埋了那麼多年的歲月,DNA雖然具有穩定的特徵,但作為有機的東西,它遇到水後會分解。從骨頭到形成化石的過程中,一定是有水在參與。化石形成後,其中的氨基酸鏈條早就斷了。”換句話說,化石中DNA極易受到污染。據介紹,美國曾在地下600多公尺下挖出恐龍的骨頭,作了詳細的DNA分析,結果卻被德國證實樣本早已被污染。許漢奎認為,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琥珀里的小昆蟲的DNA 測定,是可以確定其遺傳問題的。

  對於用檢測 DNA的方法來推論現代人類的起源問題,吳院士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2002年看到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雄和他的研究組發表了一篇文章,深受啟發。文章大概的意思是︰每一個遺傳位點,會捕捉人類歷史的一小段,只有對足夠多的遺傳位點做了研究之後,才能對人類進化的歷史達成一個共識。因此,用檢測少量的DNA 法去推測整個人類的歷史,其結論的確有待斟酌。

  很顯然,現代人類的起源要比想象中復雜得多。無論是遺傳學界還是考古學界的學者都仍將在這一領域繼續爭論,不斷探索。

  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張榮


人類譜系的基因解讀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71_0203026.pdf
人類演化

http://www.tec-search.net/zh/group/96846/%E4%BA%BA%E9%A1%9E%E6%BC%94%E5%8C%9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8: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分子人類學也有其局限,科學家檢測人類的DNA不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擅長研究久遠之事,然而對較近的基因的分析,則有一定誤差,目前最近只能迴溯至幾十代之前,再往下的譜系仍處於混沌之中,無法再回答更多的歷史問題。

那很奇怪了,为什么罗老经常搞罗氏家族的DNA对谱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9: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独行者 于 2012-5-28 19:04 编辑

这长文太精彩了,一些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种族现象,如元谋蓝田北京人竟跟我们没有半点关系,又如东南亚岛国和古代中国南方有黑矮人、一些史前气候现象如冰期、一些上古民族如羌藏百越之族、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闽越之族内迁又如晋室南迁、宋室南迁、一些我们关心的客家广府潮汕,都在这文字里合情合理的熔融一体,浩浩荡荡一部中华先祖迁徙史都在里面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最近只能迴溯至幾十代之前,再往下的譜系仍處於混沌之中........

也就是这幾十代之前的以"郎"为名时代, 史书没有的.
用DNA来看看以"郎"为名时代的客家人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方面, 犹太人做的最好.
客家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復旦大學要收RMB1800. 太贵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01: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namlow 的帖子
對你來說,小KS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06: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5-29 06:23 编辑

回复 9# 孤独行者 的帖子
客家人很KUHAN的.
一元钱比牛车轮还大, 哈!哈!
他代表的是复旦大学检测试验室,这也是我们的合作单位。应该说,这个价位是合理的,因为检测的成本还是较高的,在国际上做类似的检测就是这样的价。但是,汇泽基因的检测试验室是自己开发的技术,成本降低很多,所以检测收费会低很多。当然,复旦试验室可以检测母系方面的祖先,目前汇泽基因只做父系。还有个很大的区别,汇泽基因的采样只需口腔棉签取样,复旦是采血。复旦与汇泽基因是合作的,如果有人愿意做全面的(包括父系和母系)的检测,又不愿抽血,可以和汇泽联系,汇泽可以同复旦合作检测。

为鼓励更多人来参与客家基因族谱项目,目前汇泽基因为客家人提供收费非常低的基因检测,主要是补偿成本,这个很低的收费应当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采样也很简单,不需抽血。希望大家参与。

孙朝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06: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5-29 06:14 编辑

还有一地方可做DNA基因家谱:
http://www.chinarootdna.net/report/nextstep?seq_num=007
了解了您的基因家谱,下一步:

1. 建立您的姓氏或分支的项目,让族人来参与检测。 姓氏项目收集与您同姓的各地各家族分支的基因家谱样本,帮助您的姓氏家族弄清各分支的来龙去脉的渊源关系。这样,您就可以将您的基因家谱与更多同姓族人比较,找到同宗和祖先源流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创建姓氏项目非常简单,只需与我们的客服联系(support@ebiomethods.com)。 对于您创建的项目,汇泽提供前三个样品免费检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06: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刚开始,也有一些爱好者,但姓氏和基因对应的数据还是很少。这是国内的论坛:http://ranhaer.com/index.php

44楼:
基因已揭开客家姓氏奥秘 - 客家基因族谱8月发布结果
基因已揭开客家姓氏奥秘 - 客家基因族谱8月发布结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2: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人类学 看李登辉基因密码
2013-04-10 01:21 中国时报 【陈耀昌】
    报载,监察院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李登辉的生父是否为日本人」的争议。其实我早在二○○六年五月《财讯》专栏「鼻咽癌密码」一文内,就已相当肯定表示:由「疾病人类学」的论证,李登辉的儿子李宪文罹患鼻咽癌的事实看来,李登辉的生父应该不是日本人。

    「疾病人类学」的基础是:特殊族群会罹患特殊疾病,或带有致病基因,因此由各人罹患的疾病可以推测其血缘。鼻咽癌就是这种特殊族群才会罹患的疾病。鼻咽癌可说是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特产癌症之一。但鼻咽癌很少见于欧美白人、非洲黑人,即使在亚洲,印度人、阿拉伯人甚至台湾邻居的日本人、韩国人,也都很少见。

    中国大陆的鼻咽癌分布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基本上长江以北,鼻咽癌少之又少。最主要是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其实可以再延伸到越南北部。这个「特殊族群」的分布,与春秋战国时代「百越」的地域「交址到会稽七、八千里」正好重叠。

    这些「百越」之地,在秦灭六国之前,是独立的,属于「越」族,不属于汉人地域,而「百」言其多。秦始皇死前五年,西元前二一四年,大将赵陀等越过南岭,平定岭南的越族,于是汉族势力进入「南越」。汉朝以后,浙江的「瓯越」、福建的「闽越」,也相继为汉人征服。于是百越渐被汉化,连名称都不见了。

    二千三百年来,百越民族虽然被汉化而消失了,从风俗、相貌、姓氏都看不出来了,但却留下了一种全世界其他民族极少有的疾病,那就是鼻咽癌。鼻咽癌在中国的分布,正是「交址到会稽」之沿海,与当年百越之地完全相符合。鼻咽癌北起太湖流域一带,当年的瓯越,今之浙江,每十万人口每年有五人罹病;当年的闽越(福建),是十四人;当年的南越(广东),则约有三十人;今之广西,即百越与壮族交杂区,也有不少发病人口。所以我认为鼻咽癌是百越民族的密码。

    中国大陆之外的鼻咽癌好发之地,表示是百越族后裔移居海外之地。这个地域的人移民到台湾,移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其后代仍为鼻咽癌好发族群;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华裔,也比当地白人多七倍。

    台湾的鼻咽癌发生率每十万人口约七至八人,比福建少,比浙江高。台湾的河洛族主要是福建来的,客家族大约是广东来的,鼻咽癌的发生率又反映了这个事实─台湾的客家人,其发生率比河洛人稍高。台湾人的鼻咽癌现象,显示了台湾人的「唐山公」,除了汉族血统还带有浓厚的百越血缘。

    因此,我早在当年的《财讯》上就这样写:「近几年来一直有传言说李登辉的生父不是李金龙,因为体型不像,而可能是日本人。如果我没有记错,大约在七至十年前,有一位李氏家族,好像是李宪文的堂兄弟,也罹患鼻咽癌,可见李家有鼻咽癌致癌基因,而且系来自父系,不是母系。如果李登辉的生父是日本人,他和李宪文就不会有百越血缘,所以李宪文就不太可能得鼻咽癌,就反证李登辉的父亲不是日本人。这是我的推测。」(作者为台大医院医师、教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0 15: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4-10 15:10 编辑
这里先要讲一点遗传学上的原理。遗传学家们发现,遗传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人类起源所在的地方。这个道理是,人的基因的一些位点,在一定时间段里,是会发生突变的。这种突变积累得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群的歷史越长。当人群的分化產生时,常常只是一小群人走了出去,这样他们携带的基因遗传多样性就不如原来的人群高。科学家们发现,在东非的人群,遗传多样性积累得最高,这是现代人类起源於非洲,特別是东非的重要证据之一。多样性最低的,实际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因为他们走得离非洲最远,实际是现代人类迁徙的末端。

同样,分子人类学家们看到,在中国南方的人群中,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高於中国北方的人群的。这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从南向北扩展的证据

从这个角度分析一种语言,也类似道理。
比如客家话,在闽西的历史比较长,语音也表现出多样性,因为闽西是客家话比较早期的分布地区,其它的梅州、广西、台湾、四川的客家话,其各自的一致性都高于闽西内部的一致性。
闽西的确是客家祖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5: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0 15:35 编辑

闽西的确是客家祖地,从宗谱记载和基因遗传科学都印证了,崖同意这不争事实,客家人都应到闽西去作一次寻根祭祖,慎宗追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00: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