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8|回复: 0

一个村庄的家国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11: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aqi2004 于 2012-3-24 11:21 编辑


一个村庄的家国记忆


□ 黄征辉
        辛卯年岁末,老同事赖石林兄从网络上传来由其编纂的《西康志》书稿。
        此为一部村志。西康,闽西冠豸山下一个普通的村子,石林兄落生、成人于斯的家园。
       浏览毕《西康志》,我即发手机短信,向石林兄表达由衷的祝贺。一部村史能整成这般模样,真是意想之外;而它出自身带疾患的石林兄之手,尤让我心生钦佩和敬意。
        这部村志,参照了州县、乡镇志的体例格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商业、工业、农业、交通、地理、建置、人口、行政、习俗、风情、水利、作物、灾害、人物、大事记、十年“文革”、计划生育等等方面。队列齐整,章节分明,条理清晰。如此构架,便呈现了它的全面性、丰富性。一粒沙里见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小的村史,便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而又宏伟璀璨的民族之曲折史河的缩影,可谓“一个村庄的家国记忆”。局势大气,在实际叙述上又不空泛乏力,均有翔实的数字、事例、人证等,实现了真确存史。与县志一类的志书相比较,它显得更具体细微,更具可读性。甚至在粮食、禽畜、经济作物以及居家习俗、一地风尚等等的介绍、描写上,都能细腻、精准,表现出很强的知识性,或可为科学读本、乡土教材。
石林兄文字功底扎实,又常显独立之思维、见解,在这部村史的文字间,稳健的纪实风格之外,还透出不一般的味道和惹眼的吸引力。
       且抽取其中的几个小段落,先睹为快(本人略加一两句点评,贻笑大方):
——1977年。十年“文革”结束。十年“文革”期间,本村16户村民被不同程度冲击,19位村民被以“四类分子”“投机倒把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反军派”“乱宰耕牛”等罪名,遭到抄家、带纸帽游街、批斗甚至关押吊打。1980年,上述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村民基本平反。
       (一个小村庄“文革”受难挨整的人口,不便核对统计,极少记载。《西康志》为他们入了史册,他们今生可以安宁了。)
——“合作社”虽说是由农户“自愿参加”,但是随着“左”的思想日占上风,集体经济被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提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小农经济”,要在农村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百分之九十五。“合作化”进入高潮。不愿意入社的农民被当作“单干路线”的“白旗”,政府派出工作组到农村日夜找坚持独立生产的农户谈话说服,开会批判“拔白旗”。接着,合作社逐步取消了原来农民的生产资料入股参加分红的做法,生产资料无偿收归集体所有。初级社改为“高级社”。“拔白旗”、没收农民的生产资料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日后农村开展“阶级斗争”埋下了隐患。
     (关于当年的初级社、高级社及其演变、升级过程,后来的不明白人,读了这段叙述便明白了。纂志人在这里投入了感情,渗入了思想。)
——生产队是“大集体”时期的基本核算单位,队内成员参加集体劳动,管理干部也以工分作报酬。劳动时间以“工分”记账,劳动成果——主要是农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扣除各项支出后就是集体收入。年终以户为单位按投入的工分、肥料参加分红。
       工分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生产队里所有成年男女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原则上男劳力每日出工劳动8小时计10分,妇女只算“半”劳力,计5分或6分。也有特殊情况,年老体弱及农活干得不好的男子会少评一两分;身体强壮、农活熟练的妇女也可以享受较高工分,本村谢寿娥、罗水莲两位妇女在生产队里出工就曾经定为每日8分。
       一般每个男劳力全年出勤300天,能获得320分以上,因为农忙时节有早晚加班,还有犁田等重农活会另外加工分。
      (本人曾为“回乡知青”,靠赚工分度日。“初出茅庐”,拼死拼活,最后拼到了每日8个工分。年底分红几十元,全被大队扣去还老账。上引还原“工分”的文字,可能会使一些人往事历历浮上心头。)
……
        国有史书,家有族谱,地方有志,此为吾中华民族传承文明之优良传统。修志,大抵只在和平年间所为,或曰“盛世修志”。兵荒马乱、灾难频仍之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何谈编纂史志之举?
       上世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转轨,变“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百废得兴,遂出现“修志热”。各地纷纷编修新县志,随之,一些乡镇亦仿模县志,热纂志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巡游于闽西七县(市),逐一搜求,喜得七地新编县志。且求得数量可观之各县(市)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并获少量乡镇志。其时未闻尚有村级志书。“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人处心积虑搜罗志书、史料,既非政治家“资治”之谋,亦非欲当圣贤“修身”所图。老实道来,皆因乐于文字,寄情于一方水土,以备涂写文稿赚取稿酬时,书橱内资料丰厚,信手可“抄”矣!
       而今,一部也堪“窃抄”的村级史志——《西康志》,将于2012年面世。这于我,于石林兄,于西康村,于许多人,于后世,都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事件。来源:闽西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