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76|回复: 1

[湖南] 文化之和客家山歌唱出浏阳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4 0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2-3-14 09:19 编辑

来源:浏阳网  http://www.lyrb.com.cn/html/news/lynews/szjj/2012/0314/11015.html

一口地道的客家话,一首首有着《诗经》般美感的客家山歌,繁琐却细腻的打社、行茶礼习俗,浓烈而有着极好口感的撞糟酒……他们曾经是广东梅州人,因为历史原因,他们在明末清初以江西为跳板来到这里,散落在“和衷共济、万物欣荣”的中和镇。漫长的文化融合中,他们学会了浏阳话,但客家山歌依然响亮,客家风俗依旧代代相传。

在中和,客家人数量占到了近半,客家人里也走出了一代伟人胡耀邦。读中和,先要读中和的客家文化。

客家话不管不顾的坚持守望

3月7日,微雨的丁字桥村,行走在这个中和最为偏远的客家山村,春意流露在仍未褪色的春联里,也流露在萌着绿意的树梢上。
“眼敢早(这样早),食汉茶(吃点心)。”71岁的张燕初用一口地道的客家话招呼着我们。初到异乡为异客。老人家笑言现在我们是客,自己是“反‘客’为主”了。全村清一色的客家人,再往上追溯数十代,张燕初的祖先在明末清初便由广东梅州辗转江西才至此。

“简舍高(咯有心)”“麻生(生疏)”“昵话(你说)”……在语言节奏快,发音宽厚雄浑,委婉动听,深奥难懂的客家话语境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浏阳银咧”连猜带蒙仍有些摸不着头脑。既有粤语的风味,又有普通话的基调,似乎还带有东乡话的尾子。在交谈中,张燕初和老伴巫光英能听懂我们的普通话、浏阳话,并能自由转换;而这对老夫妇用客家话交谈之时,我们开始有些目瞪口呆,实在难懂。

“即使是外嫁女儿带回来的外孙,我们一样教会孩子客家话。嫁进来的外省媳妇也多,都会讲啦!”前来串门的巫光前庆幸:在经济飞速发展时,当地的客家人后代仍不敢淡忘自己的客家语言。在故乡,在异乡,在张燕初和巫光前们,这种不管不顾都是一种坚持,都有对根源的追溯与守望。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中和的张家,巫家、曾家、李家、王家……轮回的季节里,语言便成了他们守卫根源的自然之道。

客家山歌古风古韵里的雅俗共赏

“山歌易唱口难开,粑粑好吃磨难顶,白米好吃田难种,鲜桃好吃树难栽……”停驻在这个最为典型的客家山村里,在最为熟悉的街巷和日常生活里,打一首客家山歌,便能感受到客家文化的迷人。

82岁的黄秀兰,已经唱不出那种优美的歌声了。提起打山歌,羞赧的神色里,老人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是情呀爱呀的。围在一起烤火的乡邻们小声哼哼了几句,连连摆手“唱得不好”。对于客家山歌的特点描述,个个都说得出个一二三:有引人行正的劝歌,有谈情说爱的情歌,有歌颂山乡风貌的赞歌,有测验智慧的考歌,也有揭露鞭挞旧社会的骂歌。其形式又分为赛歌、对歌、盘歌和儿歌等……

“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歌子闹九州。山歌越唱越出劲,力气胜过大水牛。”“祖宗留下客家歌,洒满九岭十八坡。三十六箱客家本,零星山歌用船拖。”生活气息浓厚的客家山歌大有《诗经》之范,或俗、或雅、或简、或繁,人世种种,一并纳入胸怀。口口相传,由此也成为了客家人心中祖传的神秘花园。

在韵律悠长里,大家随即又异口同声地报出了一个人名:市文化馆的张文清——他是中和镇中和村人。

“雅俗共赏吧!客家山歌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一旦思路引发了,唱开了,那就像长流水,滔滔不绝。”张文清搜集整理了两三千首客家山歌,最后选用800余首编印成歌谣专集。无论是结集了或未结集的,他都一直关注着。倾心了一辈子的客家山歌,银发如雪的老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深刻地感知和更深沉地热爱。


客家饮食一酒一茶皆有情

带着安宁的心境守候着日子,客家人自然也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去做“汉茶”和“撞糟酒”。在张燕初的家里,各种小零食是必备之物。“客家人几乎都有两手咧,城里那个‘杨氏’素食菜就是我妹妹家开的呢。”

由素食菜转及撞糟酒,老人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大家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而在第一坛米酒“来了”的时候,再将刚做的第二坛米酒放在一起发酵。浓烈、香醇,浓浓的酒香四处弥散,客主的情谊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深厚。
茶酒不分家。提及酒,张燕初立马起身带我们去拜访了沈伦模,一位深藏不露的老“茶房先生”,“附近就他一个人懂得完整的行茶礼程序,这是客家人情的一大标志。”

“婚丧嫁娶,靠背高凳、大茶几、长衣马褂外加礼帽,茶房先生少则一人,多则七八上十个。”拱手、舒掌、半遮杯……沈伦模开始用优雅的手势表演行茶礼,一招一式,虔诚里透着客家人礼节的隆重。“什么时候敬茶,什么时候放杯,什么时候喝茶,丝毫不能乱。整个过程只能用手语,而不能发声,时间短的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沈伦模和徒弟被人请去,帮着行了最后一次茶礼。“除了行茶礼,还有杯箸礼、打高杯等习俗。”


“一只条盘四四方,四杯香茶放中央。今日我来赞叹后,夫妇齐眉与天长。”当这体现着文采与喜庆的赞歌优美地响起,在今天的新时代赋予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里,行茶礼仍能无声息地阐释着另一种美好。

酒品到深处会极清醒,而茶品到深处会沉醉。“撞糟酒”也好,“行茶礼”也罢,游走在喧闹与宁静之间,繁华与朴实都是客家人的待客之道,更是客家人的真实人生!


传承衣子龙:

传承数百年的民粹

中和镇肖家的衣子龙,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个“绝活”。

今年48岁的肖伟和是肖家“龙的传人”之一,他家阁楼上至今保留了一套衣子龙。肖伟和介绍,衣子龙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目前无法考究,只知道肖家的衣子龙在上南乡舞出了名气,每逢庙会或其他重要活动,都要来请去助兴。“1998年浏阳举行的百龙大赛中,我们的龙在表演时断了一根棍子,用手举着龙身完成了比赛,也获得了第二名。”谈起过去的光辉历史,肖伟和眉飞色舞。

衣子龙看起来有些简陋,就是一块镶着红边的黄布蒙在一个竹笼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别看其貌不扬,衣子龙可是要真功夫耍。衣子龙硬是要舞动起来,风将龙身鼓起,如行云流水般才好看,慢了、快了、斜了、不合锣鼓,都会影响效果。舞衣子龙体力消耗很大,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最多舞半个小时就会体力不支。

中和16所百年老校

中和镇最偏远的丁字桥村,不起眼的丁字完小。这个只有六个班级、六个老师的老学校却走出过一位博士和一位博士后。村民们还创立了“文源江民众奖优基金会”,对本村的优秀学子予以奖励。这在重商的南乡,实属难得。

翻开中和镇志,发现有16所超过百年历史的学校:韬和小学(创办于1912年),时雍学校(现丁字完小,创办于1912年),苍坊的兴仁学校(创办于1909年),甘家湾的明德学校(创办于1912年),枧头的群益学校(创办于1912年)……

见识见识中和的客家话
普通话—南乡话—客家话
厕所—茅厮—灰楼下
台阶—阶基—檐头
泥巴—泥巴—乃巴
棺材—长生—长年屋
烤箱—火箱—火斗
怀孕—袋肚—有姜酒
肮脏—离奈—离奈
洗脸—洗面—净手
外面—阶前—开边
丈夫—男子—矮理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6: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的
普通话—南乡话—客家话
厕所—茅厮—灰楼下
台阶—阶基—檐头
泥巴—泥巴—乃巴
棺材—长生—长年屋
烤箱—火箱—火斗
怀孕—袋肚—有姜酒
肮脏—离奈—离奈
洗脸—洗面—净手
外面—阶前—开边
丈夫—男子—矮理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