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渊源
粤东客家李姓大多为李火德公之后。火德公之祖原居金陵(今南京)乌衣巷,约在公元750年间,这一带是王公贵族官宦大户的大宅院,80多年后,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经过这里时,还写下著名的“乌衣巷”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火德公父李珠,号天员公,那时已从南京迁到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珠公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玄德,火德公又名炳凤,号闽海,生于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农历十一月八日子时,宋举人,壬辰科进士,初任宁化县教谕,次任江宁知县,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征寇有功,擢升河南节度使,后封关内侯。现录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上杭县儒家教谕括苍季远先生所作《李氏火德公传》于后:
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元兵乱,与妻伍氏避于上杭胜运里之丰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善,遂居焉。公为人直谅温良,有孝友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人咸爱而就之。殷于资,不吝施予,尝遇人之贫乏者,必再三慰谕诱掖,使之勤俭然,又所有以周之人,多感其言而致温饱者。遇岁歉,或有幸其饥,封殖自固,候长价以为肥家计者,公曰:今谷价涌贵,积者闭粜,其如乡人之菜色何。独发其陈,粜以常价,贫而不能粜者贷之,不能偿者纾之。凡于婚丧患难之不给者,恒随所遇以济之,若是者久而不倦。第以夫妻六十无子,每相兴叹曰:此命也,亦若安于终身焉而已。偶一日,过邻家触其犬吠,彼悍妇急出,觇见翁,骂曰:我以为谁?乃老绝后也。翁闻其言,忿哽而归,兀坐,俯焉不语,唯潸然泪下。妣从容询之,良久语其故,妻怒而喜慰之曰:毋彼责也,殆天假以告,妾闻仁者必有后,而久积阴德,天岂终绝哉!妾为纳侧室,后当有子。因为娶陈氏女,年甫十九,贞淑有仪,仅六载而生三子焉。后得疾,妻以药前,翁斥曰:“自丧乱以来,民无贵贱,暴尸中野,为狐狸乌鹰饭者,不知凡几,吾今幸有子,获终正寝,天赐我侈矣!何以药为。”不几日竟卒。
君子曰:火德其知命者欤!所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季曰三三郎,皆克家继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若海丰巡检念四、三江推官文通、开封郡博明善、今王府引礼克修,皆其所出,卓然为李氏荣耀。今十世嗣葵,游邑庠,为吾弟子,出仕有期,嗣英贤而读书尚文,与予友善,皆文献足征,而能亢其宗者。
予掌教斯邑有年,颇知邑世家之故,窃念火德公所以修诸躬,施诸人,可以追配古人之风,而今人知之者寡矣。视彼强宗巨族,务钩致上官,倚之簸声势,钳劫聚落民,猎利饫已,知聚而不知散,予深追重火德焉。其垂老而天报之以嗣,而昌其后也,宜矣!因采邑人所诵言,及嗣英所述,为作行传,于录以付嗣英,遗其子孙,俾知所自,皆图不辱云。
(明)天顺八年甲申岁(公元1464年)
我族为火德公第三个儿子三三郎所传,三三郎生二子,长四六郎,次四八郎,我族为长子四六郎所传。以火德公为一世计,二世三三郎,三世四六郎,四世千八郎,五世念三郎,六世万一郎。万一郎生二子,长为寿山,次为复山。据福建官田族谱所载:“公性刚好高,不苟交,其后家业饶裕,人妒其财,摄重事诬之,公终不屈于官。彼时男寿山公已卒,诸孙尚幼,因公之骸莫获,云云。昔在上杭建总祠时,砖溪五伯与采卿同寓此祠,采访乌平叔祖云:伊系万一郎公派下,乃持出一谱,据载:公遭兵乱,始移松口界溪,遗一张氏长男寿山住于其地,而公又自往乌平中保乡,娶一饶氏,生子复山,迨二人死后,俱葬于中保乡蛇形。复山公后裔数千住乌平县城。” 据父亲保留下的梅县三乡小都塘头下《李氏族谱》载:闽七世德明公,讳寿山。为入粤开基祖。从以上文字说明,六世万一郎公才是由闽入粤的开基祖。据与隆文李氏族谱比较,及丙村,梅城盘龙桥李氏族谱等各有不同,有以六世万一郎公作开基一世,有以七世寿山公为开基一世。我族以寿山公为一世,二世守已公,三世均甫公,谥法“英略”,谱注“公统乡兵御冠乱”。从时间上算,均甫公应在元末明初的动乱之世,从资料上参考对照,其孙五世竹溪公生于明朝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称帝建洪武年,上溯25年为四世榕轩公李贵出生,三世均甫公30—50岁之间正值元、明动乱之间,其率兵打仗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三世均甫公生三子,长子李子贵,次子李子安,三子李子显。长子李子贵迁丙村西门一带;次子李子安迁居梅城盘龙桥,后一部分子孙迁丙村郑均山方;三子李子显迁居大埔县党溪一带,后裔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显贵。
五世竹溪公,名景,是从事农耕而又有文化修养的富裕地主,其简介曰:
公讳景,号竹溪,子贵公之次子也。德性淳庞,善治穑事,瘠已厚人,仰事俯育,屋庐前后皆邑人李杨氏之产,公悉费赀成业,自先公至此,可谓苛合矣。娶洋门之朱氏,生三子,曰邦,曰邰,曰郇,各力守本分,若曾若元,居族之半,盖公阴德之所致矣。公生永乐已丑(明朝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作者注)五月初八已时。终成化庚子(明朝成化16年,即公元1480年—作者注)六月廿六日戍时,享寿七十二岁,谥养德,葬本村虎形。妣朱氏生甲午(公元1414年—作者注)九月初二日午时,终戊子年(公元1468年—作者注)四月十四日已时,谥慈寿,葬本村割禾塘面。(竹溪公坟在今郑均澄源坑口虎形—作者注)。
六世祖龙岗公,名邦,谱注“冠带大宾,中正处士”。据考证,冠带大宾乃指缙绅,是官吏的称谓。处士,乃古时称有盛德而隐居的人。从这两个称衔以及其父简介中有:“生三子……若曾若元”之句,可以这样认为:龙岗公因家庭富裕,曾读书致仕(即读书科考有功名而做官),官至五品以上(因其夫人为“宜人”,史制:明清五品官以上之夫人方可称“宜人”),后回到家乡隐居,受一方绅耆的尊崇。其生卒年约在公元1441年――1512年间,其时为明朝中叶,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较为富足。
七世九安公,谱注为“善士”。
八世万安公,谥法为“仁厚”。
九世绍安公,名一秀,谥法“正直”。
十世凤台公,谥法为“逸雅”。
这四代祖辈从谥法上来分析,应是家境富裕,生活安定之人,有“善士”、“仁厚”、“逸雅”之谥,穷人何来钱财做善事,何能潇洒“逸雅”。他们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公元1470――1600年间,其时经历的是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相对稳定、安居乐业的年代,所以我们的祖先在丙村小镇农村过得乐也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