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進入農曆二月的掛紙時節。尚未興建家族塚的族人們,這幾個週末大概都是準備多份牲醴,分批在幾處祖先墓穴間來回奔波。我在週日這天的田野觀察裡,再次聽聞別族族人聊著婆太墓的故事。 中國粵地客籍原鄉存有「婆太」信仰,目前研究認為將特定的「婆太」神格化,乃是年長女性在當地具有相對崇高地位的一種呈現。 嘉應學院學者房學嘉以梅縣丙村溫姓仁厚祠家族婆太崇拜表示,該家族規定每年正月初一子時,全族裔孫要集中於祖公廳,專門祭拜祖先「齋婆太」;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齋婆太之夫溫氏11世祖汝祥的墳墓規模遠未有齋婆太墳墓氣派,每逢重要節日,族人祭婆太而不是祭公太。 在台灣,客家人對於特定婆太墓的崇拜,在某些特定的家族似亦保有。我的參與觀察情形是:單一婆太墓的出現是與早期社會一夫多妻制度有關。即有家族因為來台祖娶有兩房,各自百年(逝世)後,後世子孫將大婆太(大房)獨立安葬一穴,小婆太(二房)則與其夫合葬,通常大婆太的墓做在較高之處,族人即詮釋此為較尊敬大婆太之意。 雖然這一世的先祖如此具有兩個墓,然每年掛紙(掃墓)時每戶依舊各自準備一副牲醴即可;但因有兩穴,族中長老指示牲醴隨意放在哪一塊墓地皆可,但拜完一處之後還要到另一穴點香敬拜。 雖然這個例子無法說明何以大婆太以較高的位階獨葬一處,也沒有如梅縣溫氏家族一樣,發展出特殊且單獨敬拜婆太墓的相對應的儀式,然而,年長女性在某種特殊情形之下被象徵性地突顯其地位。 對年長女性突出其族中象徵性地位的文化,我是認為這反映當地地方社經環境的特殊性,包括生態適應(性別分工)、文化會遇(與當地原住民族的文化混成),以及家族內部權力對於母權的強調。尤其是客家人對於女性勞動的刻意美化與要求,事實上並不必然催生其享有的族中地位;反倒是在一名女性成為族中長老時才享有的地位。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早期將勞動視為美德的客家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與勞動的直接關係較小,追根究底還是與其完成傳宗接代(升格為母親)、承先啟後(子娶媳升格為婆婆)的角色升格更為直接。因此我認為婆太崇拜與其說是對「年長女性」的尊敬,更精確地說是對「母親」(擁有子嗣的女性)角色的信仰化。 雖然這些例子並未改變我們對於客家社會父系/男性繼嗣事實的認識,然而從這種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崇敬/濡沐/崇拜與重視,似乎看到客家文化中對「母子鏈」關係的相對強調。 人類學家謝劍曾寫到:梅縣溫氏婆太信仰將婆太墓上象徵女祖宗地位的植物亦轉化成為祭品內容,似更展現女性在當地溫氏族內的地位,並且具有與男性宗族制度產生互補,「或可說是對絕對父權父系的一種平衡」,換句話說,客家之所以為客家,和明、清兩代所發展出來那個極端專制統治下的父權父系,還是有所不同。 當我們再次前往婆太墓掛紙時,也許我們可以用這種脈絡思考辯證一下這個「客家是什麼」的問題。
(作者:洪馨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