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客家话
客家话是七大汉语方言之一,形成于两宋之际,集中分布在南方的闽粤赣交界处的几十个县市。明清以后,得益于新大陆发现后的新作物引进,客家大本营的人口数量迅速膨胀,借着一个个历史契机,客家开拓者逐渐往闽南、粤西、粤北、桂东、桂南、湘东、赣西北、浙南、川东、川南、台湾、香港、南洋、美洲、非洲、印度迁徙。现在全世界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相当于英国或者法国的人口规模。 客家话是联系世界客家人的纽带,北京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专设了客家话的播音。
客家话在客家文化中的意义
作为客家人的母语,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南方汉族重要的沟通媒介之一,是客家人文化身份的标志。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凭借一口乡音,不管天涯海角,一见如故,自然激起内心那份思乡爱乡的情愫,客家话是客家人之间标志认同的身份证,是历史长河中千锤百炼得来的闪亮名片。 客家话的词语承载记录了客家历史,浓缩了客家祖祖辈辈的生活经历,渗透了睿智的人生感悟与多角度的世界观。“债字受人责,欠字压人头”叙述着自给自足,不轻易举债的传统。“挖芋子要老,掘番薯要早”直接记叙了生产经验。“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则透露了客家人人际交往的分寸感……。
客家话研讨会发起
1993年,客家话首届国际研讨会在闽西的龙岩市举办,发起人为老一辈的语言学家饶长溶、罗美珍等。其后大致是每两年一次,依次在广东增城(1996)、广东韶关学院(1998)、广东梅州(2000)、江西南昌大学(2002)、福建厦门大学(2004)、香港中文大学(2007)、台湾 中央大学(2008)、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10)年举行,连续举办了9届。每届都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目前已经累计了主题为客家方言的300多篇的专业技术论文。
客家方言研讨会的召开,对凝练队伍,加深客家话的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川筹办客家话会议的意义
明末清初,四川因乱、瘟疫、饥馑,导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不足20%,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廷采取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措施,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继湖广人迁徙入川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广人)、广(即广东客家人 )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
客家人分散在四川各地,主要在川西的双流县、新津、温江县、都江堰、郫县、彭县、新都、金堂县、广汉、什邡、德阳;川北的江油、三台、仪陇、盐亭、巴中、通江;川东的广安、合川;川南的荣昌、 泸县、富顺、宜宾、威远、隆昌、资中、简阳、仁寿、彭山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会理等三十八县(市、 区),尤其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郊最为集中。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七大方言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中原汉语在南方流播的结果。四川客家恪守“能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宗遗训,要求在客家群体内部必须讲客家语,这是客家语能够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客家风俗习惯。全川讲客家语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
在四川成都举办客家话的研讨会,可以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对四川客家的重视,进而深化对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让全川客家的语言文化得以更加充分的挖掘,在全世界获得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