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5 19: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15 19:49 编辑
Y染色体对周朝姬姓的初探
摘要:作者的原创科学发现.本文对20个周朝姬姓延生姓氏的Y染色体DNA(单倍群)进行分析,初步判断了周朝姬氏(周文王姬发一族)的DNA单倍群。数据来源: 汇泽基因的“客家基因族谱”数据库,共44样本,在文中公布。
作者:孙朝辉(汇泽基因) 董澄 刘晓明(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背景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的现代人类学中心发表了“Y染色体揭秘曹操身世之谜”。该研究通过分析全国79个曹姓家族(其中15个宣称是曹操后代,5个宣称是曹参后代而非曹操后代),认定曹操的Y染色体单倍型应是O2-M268(可能性92.71%),而曹参的单倍型应是O3-002611(可能性接近100%)(1)。这个成果很好地展示了,遗传学分析与传统家谱和历史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历史之谜并了解我们自己。通过现今家族的DNA分析,结合家谱记载,来推测古人的DNA类型,也证明是可行的。
周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3个朝代,周王的姓氏是姬姓,根据记载,中国的很多姓氏都源于姬姓(姬传东《姬姓史话》记录姬直接间接衍生姓2400多。)。先周是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帝喾(黄帝曾孙)。周原是殷商的属国。商朝末年,纣王暴虐,周文王姬昌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地朝代- 周。周武王得天下之后,将姬姓宗族和功臣分封诸侯,这些诸侯的后人往往以诸侯国名为姓。这些姓氏构成了很多今天中国姓氏的源头。
根据古代史料以及姓氏家族的家谱记载, 有一批常见的中国人姓氏是由姬姓衍生的(根据史料记载,虽然可能有别的来源,但主要是出于姬姓):
王 杨 周 吴 何 郭 郑 韩 冯 蒋 蔡 魏 阎 康 毛 邵 孟 万 赖 文 毕 管 霍 卫 单 甘 尹 臧 盛 季 宁 芮 邢 滑 应 翁 凌 詹 滕 曲 鲁 成 ……
通过统计分析一批姬姓衍生姓氏的Y染色体DNA,我们有可能对周朝姬姓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进行初步的探索。
汇泽基因和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客家人基因族谱”(2),自2010年以来收集了110多个常见的汉族姓氏的Y-DNA样本。该项目一方面帮助海内外的客家人寻根问祖和理清家族的分支,同时也为众多的姓氏家族溯源提供丰富的数据。汇泽基因目前收集的姓氏中,至少有这些姓氏是姬姓衍生的:
韩 冯 魏 康 毛 万 赖 管 单 宁 翁 凌 詹 曲 王 杨 周吴 何 郭 郑
王姓由于太大,来源太复杂,我们从分析中扣除。这里我们对以上这20个姓氏、共44个样本的Y-DNA做了分析,统计了单倍群的频率,并与汇泽基因数据库中汉族客家人总体频率,以及最近复旦大学报告的汉族总体的频率(3)做了比较。
方法与结果
汇泽基因检测的是Y染色体的20个核心STR位点,包括
DYS19,DYS385a,DYS385b,DYS388,DYS389I,DYS389II,DYS390,DYS391,DYS392,DYS393,DYS426,DYS437,DYS438,DYS439,DYS447,DYS448,DYS460,H4TAGA,YCAIIa,YCAIIb。
检测得到的Y-STR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判断Y单倍群。一是与由已知数据(STR和单倍群已知)构建的进化树上的样本进行STR匹配,根据匹配样本的单倍群判断未知样本的单倍群。二是根据不同的单倍群在每个STR位点等位基因的类型的频率,建立贝叶斯模型,然后用20个YSTR来计算各单倍群的可能姓 (4)。这两个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我们的方法与国际“基因地理计划”(5)在全球征集样本的基本测试类似 (genographicsweb)。他们检测12各核心YSTR位点(包括在汇泽基因的20各位点中),并通过匹配的方法,判断样本的单倍群。
我们比较了3组样本的单倍群频率分布。 第一组是 姬姓起源组,包括20个家谱记载来自姬姓的姓氏,45个样本,含38个家族分支,来源是福建省宁化县的汉族。 第二组是福建省宁化县的汉族样本,共108个姓氏,279个家族分支。在这些样本中,很多姓氏往往有YSTR差别很大的分支,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如果同一个姓氏的两个样本YSTR相差较大(20个YSTR至少有5个不同),则把这两个样本所代表的各自的分支作为两个不同的家族分支来统计,我们得到共38个家族分支。对于这些分支我们分开计算。第三组数据来源是复旦大学2011年对全国汉族单倍群频率分布的统计 (3)。
图 1 比较了这三组在大的Y单倍群分支上的差别。姬姓起源O3占68.4%,超过同一地区所有样本的比率(53.8%)和全国的比率(56.5%)。姬姓起源O1的比率(8%),低于同一地区整体(19.4%)和全国(15.2%)。姬姓起源O2的比率略低于同一地区整体,而其他单倍群的频率与该地区的整体没有差异。ExactBinomial Test显示以上各组单倍群在姬姓起源组的频率与在宁化客家和全国汉族中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图1
然后我们分析了O3的亚分支的情况 (图 2)。姬姓起源的M117在全部样本中的比率(28.95%)显著高于同一地区的总体 (13.3%)(p=0.013,exact binomial test, two-tails)和全国 (16.3%)(p=0.046,exact binomial test, two-tails)。在宁化客家样本中姬姓衍生姓与非姬姓衍生姓M117频率差异显著(p=0.008,Fisher'sexact test, two-tails)。 姬姓起源的M134*的频率与当地整体的频率基本一样,比全国略低。姬姓起源的O3其他分支总和(包含002611) 的频率与当地整体的频率基本一样 (31.58%),比全国略高 (28.8%)。
图 2
从这些比较来看,姬姓起源的姓氏是以O3为主。在O3中,姬姓起源姓氏的M117的比率很高,远远高于同一地区的总体比率和全国汉族的整体比率。如果历史上记载的姬姓衍生姓确实无误,M117在我们所选取的姬姓起源组的富集的一个可能的假设就是周朝姬姓属于M117单倍群。当然,更直接的检验需要来自姬姓本身的Y染色体单倍群的研究。
关于姬姓还有其他的看法。周朝800年中,有几百个大小诸侯国先后灭亡。中国的史料和家谱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提到很多诸侯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这里,这个“子孙”到底是指什么就很有深入追究的必要了。其中应该是既有诸侯的公族子孙,也有该国的普通老百姓,其中的比例如何,学界尚无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且各个诸侯国,各个姓氏的情况都可能各不相同。姬姓的各个诸侯国的情况也不会例外,这样就对各个姬姓衍生姓氏的Y单倍群组成造成了很多复杂的结果,从而需要我们对更多的样本进行更下游的SNP和更多数量STR的对比和统计来逐步厘清。
将来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查,来提供更多的线索。首先,我们可以做姬姓起源姓氏样本和M117样本的YSTR聚类分析。在分析“客家基因族谱”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M117有几个很紧密的簇。 当然,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收集更多的样本,包括近来更多的姬姓和姬姓起源的姓氏的样本,让更多姓氏的人来参与基因与姓氏源流的研究和探索。
致谢
感谢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及同事对数据分析提供的帮助。感谢宁化县政府在全县范围收集样本,为客家基因族谱项目提供了宝贵数据资料。
参考资料
1. 王传超,严实,侯铮等 (2011), Y染色体揭开曹操身世之谜。《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五卷e17篇 第107-111页。
2. 汇泽基因:客家基因族谱。http://www.huizegene.com/index.php?act=xiangmu_6_3582
3 Shi Yan, Chuan-ChaoWang, Hui Li,etc. (2011). Anupdated tree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O and revised phylogeneticpositions of mutations P164 and PK4.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Genetics (2011): 1-3.
4. T. W Athey (2006).Haplogroup Prediction from Y-STR valuesusing a Bayesian-Allele Frequency Approach. Journal of GeneticGenealogy 2:34-39.
5. The GenographicProject: https://genographic.nationalgeographic.com/genographic/lan/en/participate.html
附录
Haplogroup
Surname
o1
万
m134
万
m117
何
m117
何
m134
冯
o3
凌
m117
凌
m117
单
q1
吴
m117
吴
o3
吴
m117
吴
d
周
o1
周
o2
周
o2
宁
o3
宁
o3
康
m117
杨
m117
杨
o3
杨
q1a
毛
o3
毛
o3
管
o1
翁
m117
翁
m134
詹
o2
赖
o3
赖
o3
赖
L
郑
c3
郑
o2
郭
o3
郭
o3
韩
o3
魏
m117
魏
m117
曲
注: 以上O3是指O3M134-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zyf0207
UID:23
注册时间2011-07-24 最后登录2012-02-23 在线时间32小时 发帖23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235威望13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发帖235铜币235威望13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2-23
同一祖先的时间
姒雾 版权所有 DNA检测、语系、考古、天象等科学界已经证实
黑猩猩--人类 约600万年前 仅仅是收集排版
约5.9万年前
少数非洲人-―――――中国人---个别美州人―――极个别澳大利亚人
约19 I CT-M168 约4500-5000年前
A--B CF―――――――――――――DE
1 炎黄子孙F-M89――非炎黄子孙C D-E
3 约前2200年 连山氏祝融 中国古代帝王、大臣、诸侯的后代
5 G--H---―――IJK 占中国人口约3、4%
6 祝、融、郐、山、厉氏 少典 约前2100年
7 炎帝石年-――勖其 石年前2078年
11 I-J L-T M-S 约6% I 6月26日丙辰日生
互人之国巴比伦 祝融荐 炎洲 NOP 约90%
闪含、亚非语系 澳大利亚语系 I 二月初二癸丑日生
16 黄帝 前1895年建子
17 长昌意―3休-5挥―――――6玄嚣(少昊)――――7清-25子隅阳
约46% 5% 27% 11%
I M159 M7、P164-M164 部分M324、M122
I 尧3%、商汤7%、周文王17%-台骀
18长子乾荒--次颛顼---3安-―――4始均―――――――少子悃
韩流 O R-M207 N-M231 Q-P36
朝云之国 I 西落鬼戎 北国鲜卑丁零突厥 东国扶桑
LINE1、F75 吐火罗人 奥库涅夫人、芬兰
藏缅语系 约36% 印欧语系 回纥阿尔泰语系 印地安语系
I 1% 6% 3%
19 骆明―――――――――――――穷蝉―――――――卷章――
20 白马 002611、P31、M268 002611、P31、M268
21 鲧――白、马氏002611 舜5% 陆终12%
22 大禹19% 前1754年六月初六甲戌日生
23 啟―――――顾宰――余罕(空 航) 前1732年二月二十六己丑生啟
24 仲康 顾 余、杭氏002611
25 相―――邓氏
26 少康 前1610年四月五日生
27 鄫曲烈(伯传)-陕窦龙(仲原)-越无余(叔榆)――季杼
曾 陕、窦氏 姒、顾(南)百越 夏侯、夏、曹、金
002611 M119、P203 M119、P203、P201
002611 匈奴 002611
163 84 祥 姒雾 成吉思汗家族
164 85 令 努尔哈赤家族
165 86 德 检测结果证实O1、O2、部分O3-002611都是颛顼的后代炎黄子孙,M9以来,才160多代。
在这个位点,再次变异个概率,超过0.1%。
如果是黄帝,在这个位点,发生变异,现在90%的中国人,都不会有M9这个位点。
当时是万国,仅仅士兵就超过1000。有成千上万人,在这个位点,发生过变异。
但有下面几种情况。
已经没有男性后代。
男性后代比较少,检测样本比较少,没有抽样到。
男性后代比较多,但,检测位点比较少,没有检测到这个位点。
O*-LINE1 还在使用 LINE1 insertion 包含了P201和002611,但是 LINE1 下有多个独立的del缺失,这样的数据让人很难分辨。奇怪的地方不在于Line1是回复突变,而在于不同分支会产生相同的独立突变。
象这样的位点应该比较多。这样才是正常的。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
回复 引用 [url=]新鲜事[/url]
举报顶端
zyf0207
UID:23
- 注册时间2011-07-24
- 最后登录2012-02-23
- 在线时间32小时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侠客
[url=]显示用户信息[/url]
发帖235铜币235威望13
| 只看该作者 [url=]地板[/url] 发表于: 01-10
Y染色体上面同一SNP位点,产生2次突变的概率是约0.2%。产生3次突变的概率,虽然极小。但并不是零。
但,由于男性人口非常多,所以,
奇怪的地方不在于Line1是回复突变,而在于不同分支,会产生相同的独立突变。
其实并不奇怪。
现在,世界上,至少有20个男人,产生了这样的突变。
关键看这个男人是谁。
如果是黄帝,90%的中国男人,就会有这样的遗传。
如果是大禹,19%的中国男人,就会有这样的遗传。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
回复 引用 [url=]新鲜事[/url]
举报顶端
zyf0207
UID:23
- 注册时间2011-07-24
- 最后登录2012-02-23
- 在线时间32小时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侠客
[url=]显示用户信息[/url]
发帖235铜币235威望13
| 只看该作者 [url=]4楼[/url] 发表于: 01-10
平均每个Y染色体SNP位点,平均有几万人,产生变异。
象现在的Y谱系树这样,产生1次突变,就不再突变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应该有2次、3次回复突变,应该在不同分支,会产生相同的独立突变。
甚至应该有4次回复突变。
产生1次突变,就不再次突变,才是奇怪的。
奇怪的地方不在于,Line1是回复突变,而在于不同分支,会产生相同的独立突变。
其实并不奇怪。这样才是正常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