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1-2 17:21 编辑
各地宗親:我祖籍廣東紫金縣,是提齡公派下十九世祖鏡堂公遷贛遂川縣二十二世裔孫!我研究族譜多年,五齡公之父不可能是天柱公,已無疑問。但對於提齡公開基五華,由興寧開支散葉,何以三地族譜提齡公世輩存在差異?一直存疑。提齡公五華興寧譜紫金譜有些記為文振公為二世,有些記為四世,我的族譜是奉文振公為四世祖。我看了下列文章啟發了我的假定想法:
提齡公不只一妣,我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那年頭三妻照理不只生三子,在傳承遷徙過程中有些房系為了取得嫡長房地位記譜時篡改了世輩!加減兩輩只差五十年,不易厘定因差異不大!造成提齡公派下世輩紛亂不說,連五齡公世輩也紛亂了!
提齡公距今不算太久,建議三地宗親發起聯宗聯譜研究,定能水落石出厘定世系。不過比對年表提齡公年事已高比較不可能生文振!
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
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
江西省遂川縣提齡公二十二世裔孫 鍾煜晟 敬錄
abi8878@hotmail.com
因我不能發送url聯結,下列文章啟發了我的假定想法,轉自鍾氏天空-鍾氏宗親家園-穎川堂鍾-爭鳴:鍾姓起源http://www.yctzh.com/read.php?tid=130
其中世系年份與我族譜記載也稍有出入!
潁川堂鍾氏溯源 世系概述
一、黃帝是鍾姓的遠古始祖
傳說中國上古帝王有炎帝和黃帝。他們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和炎帝乃公孫氏少典之子,系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相傳其母(名附寶)感北極星而孚,24個月生帝於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氏軒轅故里),故名軒轅氏。長於姬水,又稱姬氏,國號有熊,又號有熊氏。以土為王、土色黃,故曰黃帝。當時炎帝(神農氏)為姜姓部落首領,末代帝榆罔無道,而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版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部落,又伐蚩尤及南方諸蠻,天下推尊,華夏二族合而為一,諸侯遂推軒轅氏為天子。黃帝於癸亥年即公元前2698年登帝位,壽111歲,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有四妃,共生子25人,其時得姓者14人。黃帝傳位其孫。黃帝曾孫帝嚳,帝嚳生契,契是黃帝玄孫,契在堯舜時代,因協助響治水立了大功,受封於商(今陝商洛),為司徒,賜姓“子” ,因之“子”是我鍾姓前身,而契則為商之始祖,故鍾姓是黃帝子孫。
黃帝到鍾烈姓氏的演變,從一世黃帝軒轅氏,二世玄囂窮桑氏(青陽氏、金天氏),四世帝嚳姓姬,五世契,封於商,為司徒,賜姓子,至三十四世微子啓建立宋國,仍姓子。四十六世宋桓公御說,被鍾人尊為血緣鼻祖,仍以子為姓。六十世烈因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所滅,烈為避禍奔許州改子姓為鍾姓。這個演變過程可概括為:軒轅氏——窮桑氏(青陽氏、金天氏)——姬——子——鍾。
二、烈系鍾姓的繁衍播遷
(一)河南許昌時期
六十世鍾烈(烈一世),生於公元前334年,宋國末代群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入滅以後,公子烈避奔到許州(今河南許昌),時年48歲。為避禍,他以自己曾被封為“鍾邑大夫” ,改子姓為鍾姓。在中原上空升起了第一面鍾姓大旗,他是中國漢族歷史上第一個以鍾為姓的人,故被尊為烈系鍾姓始祖。
烈生復(烈二世),復生葉(烈三世),葉生氣(烈四世),氣生運享、運豐(烈五世),運豐生文義、文儀、文佳(烈六世),文義生純佑(烈七世),純佑生吉(烈八世),吉生保、儼、朝、倬、儒(烈九世),儼生逢興、逢治(烈十世)、逢治生楠、桂、樹(烈十一世)。
鍾桂生於漢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河南許昌封升崗(今河南長葛石像鄉,西漢時屬許)人。至19歲時就身長九尺,腰粗八圍,力大無比,異常驍勇。時值漢光武帝在南陽張榜招募天下勇武之士,討伐王莽。鍾桂帶領本族兄弟叔侄25人應徵入伍。初任總兵。桂在討莽戰爭中作戰勇猛,功績卓著,被封為鎮蠻大將軍(一說佐衛大將軍),並加封光祿正卿,賜“金銅寶圖” ,跟隨他的宗支25人皆受封賞。
鍾桂生煥(烈十二世),煥生增、垣(烈十三世),增生銑、鑣(烈十四世),銑生縣、綿(烈十五世),縣生余、立(烈十六世),立生宏、宿(烈十七世)。漢獻帝時宏和宿分別為會稽太守和揚州都督。兄弟倆首次修鍾烈系家譜,以啓後世。宏生斌(烈十八世),斌生大有、大仁(烈十九世),大有生項、貴(烈二十世),貴生才、先(烈二十一世),先生酉(烈二十二世),酉生簡、范(烈二十三世),簡生聖、善、賢(烈二十四世),簡、范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東晉末年,東晉末代皇帝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給南朝宋武帝劉裕。
當時社會動蕩,草寇遍地,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鍾氏一門決定析居,渡江南徙,尋求安定的環境和一個好的發展場所,除簡、范兩兄弟仍留潁川故宅外,其他鍾姓均渡江南遷。據《鍾氏族譜》記載:他們家離許昌(潁川)三十里,有祖墳36穴,松柏三百餘棵,還有石獅、石像和明珠山朝拱。當時許昌治所在今許昌縣東張潘鄉,有古城遺址。在城北三十里的封升崗,即現長葛市石像鄉蔡寨西的封升崗,當時此地屬許,封升崗上有“古聞人墓” ,傳為烈系鍾姓始祖鍾烈的墳墓,因避難不稱真名實姓。我提齡公第五子文亮公,明時曾在河南開封任布政使司,離任南歸時路過潁川,曾賦詩一首:“亂世乏力拯眾難,辭官南歸效平民,遙望封升聞人墓,倍感祖德恩澤深。 ”
(二)從寧化至汀州時期
簡生三子:聖、善、賢。聖、善、賢兄弟於東晉末年(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辰時同時過江南徙。聖遷上元縣(今江蘇南京),善遷會稽(今漸江紹興),賢遷江西虔州(今贛州)。鍾賢生於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公元395年),遷到虔州時年25歲。先住陽都(今寧都)竹壩斜,成為客家鍾姓入贛始祖,並由此入閩、入川,播衍全國,乃到海外。後奉南朝宋武帝劉裕詔命,受爵武威大將軍,入閩平定“六戎之亂” ,後任閩中都督,攜妻子入住寧化石壁村,成為鍾姓入閩始祖。後鍾賢奉詔入四川為官卒於蜀。鍾賢奉詔入蜀後,子鐘朝襲父職。鍾朝(烈二十五世)隨父入閩立籍寧化石壁村,為由江西遷福建第一人。父奉詔入川後,朝襲封都督大將軍。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他看到轄區的鄞江白虎村(今福建省長汀白石村)山青水秀,風光綺麗,遂與後母馬氏,妻歐陽氏和三個兒子遠、道、逸(烈二十六世)在此筑宅居住。鍾賢去世後,朝又入川襲父爵。鍾朝繼母馬氏卒於南朝宋順帝開明二年戊午(公元478年)。馬氏一生賢德,常勸丈夫和兒子在戰爭中謹慎殺戳,並經常收容傷者、病者,愛民如子,深受當地官員和民眾愛戴。馬氏卒,由鍾朝在汀之子遠、道、逸將其祖母葬於後山九龍崗癸山丁向。二百多年後,成為境內名墓。遠生詮、訢、謚(烈二十七世),詮生藎(烈二十八世),藎生洪(烈二十九世),洪生木(烈三十世),木生照、勛(烈三十一世),勛生北(烈三十二世),北生逵(烈三十三世)。逵生於唐高宗顯慶三年戊午(公元658年),官至唐玄宗開元年間諫議大夫,與鍾接系八十七世鍾紹京同朝為官。逵妣馬氏,生七子:禮、恭、寬、廉、敏、惠、節(烈三十四世)。後來在唐代宗大歷年間因“遷墳事件”而被逼遷出汀州,向外發展。
(三)福建武平時期
鍾逵長子鐘禮(烈三十四世),生於武後垂拱三年丁亥(公元687年),卒於唐代宗大曆六年辛亥(公元771年),享年85歲,可謂高齡,但他晚年不幸。先是他的上十一世祖鍾賢之妣馬氏,歿後葬於九龍崗,二百多年後,傳聞“塋內常有鼓樂之聲” ,成為境內名墓。後來他的母親馬氏也葬同一祖墳。兩個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聞名遐邇,沸沸揚揚,遠在長安的唐朝衙府也有所聞。事有湊巧,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朝衙府決定在閩西增設一個府治。初選新羅圩(今上杭縣)廢地,因嫌此地多發瘴氣,又傳聞汀州九龍崗的馬氏墓有異響,府衙遂移命在此筑府城以鎮之。馬氏名墓被壓在汀州府衙的正堂之下。又拆毀鍾屋村,改建長汀縣衙,至唐代宗十四年(公元779年),歷時十年方建成。過去流傳“天下衙門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 。可見,當時朝廷在此設府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消除馬氏名墓。鍾禮去世前二年(公元769年),汀州府衙和長汀縣衙同時施工,歷時十年。面對強大的壓力,鍾氏一門不敢抗命,於是拋售全部產業,並將汀州府、長汀縣府作為佔地補償的六十畝“射箭田”全部舍入附近的開元寺。鍾禮在憂鬱中死亡,其子濬和六個叔父,34個兄弟,先後分遷出汀州。鍾濬作為長房長孫,遷往長汀附近的井秋坑(今上杭南陽鄉),以便應付歲時祭祀。逵次子恭系遷江西信豐縣,三子寬系遷江西於都縣,四子廉系遷福建上杭、河田和回龍等處,五子敏系遷江西贛縣,六子惠系留長汀縣境內,七子節系遷江西瑞金和寧都等處。兄弟各散西東,情景淒涼。走時他們留下一首詩句:“汀州府衙妣墳堂,長汀縣衙祖屋場,惟願子孫存方寸,隨居處處世榮昌。”一場大遷徙到此結束。
鍾禮長子濬(烈三十五世)生武、睿、智(烈三十六世),唐代宋末年濬長子武(烈三十六世)為山東博州太守,把家從上杭井秋遷往武平縣象洞千家村。武生二子:尚仁、尚義(烈三十七世),尚仁生二子:以福、以祿(烈三十八世),以福在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中進士,官廣東程鄉(今梅縣)縣令,敕封文林郎。以福生泰(烈三十九世),泰生進一、進二(烈四十世),進一生纘緒(烈四十一世),纘緒生式(烈四十二世),式生六初、大始(烈四十三世),鍾姓歷史在這一代後又掀波瀾。大始生尚(烈四十四世),尚生三子:山、岱、巒(烈四十五世)。鍾山字中質,生於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1年),卒於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歿後喪葬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怪異現象。喪葬的地點是武平縣象洞鄉庵前壩月形。準備落葬時,連續三天三夜大風大雨。雨止後,發現棺材不見了,而地上的磚塊石料完好無損,祭掃時又發現一大群黃峰,人們傳為“天-。葬-。地” ,稱為祥瑞之地。此後鍾家連科及第,官顯祿厚,天下知名。鍾山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烈四十六世),他二弟鍾岱生有一子友盛,三弟鍾巒也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一共七兄弟,其中友文、友武、友勇官監廚使。使山父以子貴,被宋王朝敕封“文林郎” 。更值得稱頌的是友文生三子:毅、密、察(烈四十七世),友武生三子:剛、理、齊(烈四十七世),友勇生五子:裕、溫、柔、中、正。除友勇三子柔為中書舍人,其餘十人全部中進士。加上鍾岱之子友盛和友盛的三個兒子(發、強、莊),父子四人皆進士,確實曾經譽滿神州。“一家十四口,進士十三人” ,轟動朝野,震驚東南半壁。
四、從武平向全國播遷
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王安石實行變法,以圖挽救趙宋王朝失敗的命運。友文兄弟向宋神宗奏議反對意見,觸怒了“龍顏” 。公元1074年,指旨罷官歸田。更不幸的是30多年後,宋徽宗上台,起用蔡京、章惇、童貫等人藉口“元佑黨事件”打擊和整肅朝中元老。鍾友文三兄弟也在劫難逃。蔡京甚至揚言要誅友文九族。這一支鍾姓面臨“滅頂之災” 。為了生存,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於是他們兄弟裔孫進行了空前的大遷徙。從武平走向全國,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有的在遷徙途中改名換姓。
友文系播遷點為武平、岩前、泉水塘,上杭的古墳、丘輝、荷山里,劉坑塘、陳坑,廣東蕉嶺,江西興國,有一部分流向四川和台灣。
友武系主要播遷點為廣東的興寧、五華、紫金、龍川、增城、東莞、惠州、河源、從化及江西贛州、安遠、龍南、定南、全南、遂川、修水和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友武次子理與兄剛同榜進士,任廣州剌史。家庭遭難事發後,棄官奔程鄉(今梅縣)居住,理生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生天柱(烈四十九世),天柱生朝政(烈五十世),朝生響(烈五十一世)。響生提齡、遐齡、禎齡、祥齡、瑞齡(烈五十二世)。其時發生了歷史的轉折,開創了新局面。提齡為廣東五華、興寧開基祖。遐齡遷紫金、東莞、河源等地,禎齡遷惠州,祥齡遷河源、龍川,瑞齡遷五華和紫金。提齡在五華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賢,在興寧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友武三子鐘齊,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進士,生不逢時,不久遭
大遷徙。齊生二子:滿和明。滿遷廣東五華縣的鐵爐壩,明留祖居福建武平。明之玄孫勝於公元1202年將家遷至廣東大埔縣。勝生三子:鏞、欽、義明。義明生七子,其子孫分佈饒平、揭陽、興寧、龍川、河源、雁洋,遍佈梅州地區。
鍾友勇系播遷情況是:友勇長子裕裔孫遷嘉應州(今梅州)的白渡堡和雁洋遮布村及江西瑞金壬田寨的大悅村。次子溫的後裔遷鎮平(今蕉嶺)石屈都,後遷南雄珠璣巷,再遷廣西中山縣龍源頭。如今他的裔孫遍佈廣西各地。
鍾友盛系播遷情況是:友盛生三子:發、強、莊(烈四十七世)。發遷廣東潮洲,強
遷興國竹壩,莊遷福建武平石屈都、廣福等處。
鍾巒的三個兒子在遷徙過程中,友能(烈四十六世)改姓蕭、友瑞(烈四十六世)改姓葉。
時事變遷,滄海桑田。幾百年後,許多鍾姓裔孫從福建、廣東等地往海外發展,已遍及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地。
為讓提齡系裔孫更容易了解源流世系,特製唐代逵公至宋元代提齡公直系簡表:
逵(烈三十三世)——禮(烈三十四世)——濬(烈三十五世)——武(烈三十六世)——尚仁(烈三十七世)——以福(烈三十八世)——泰(烈三十九世)——進(烈四十世)——纘緒(烈四十一世)——式公(烈四十二世)——大始(烈四十三世)——尚(烈四十四世)——山(烈四十五世)——友武(烈四十六世)——理(烈四十七世)——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烈四十九世)——朝政(烈五十世)——響(烈五十一世)——提齡(烈五十二世)
我的族譜記載是
烈-----復----葉-----氣(我族譜奉氣公為一世祖)-------逵(氣四十五世)(烈四十八世)---禮---濬----武-----大始(氣四十九世)-----尚-----山-----有武(烈五十五世)(氣五十二世)-----理------大相---------天柱(烈五十八世)(氣五十五世)-----朝政---響----提齡(氣五十八世)(烈六十一世)
我族譜奉提齡公為五華開基一世祖,我是提齡公二十二世裔孫
(黃帝一百四十世)(烈公八十一世)(氣公七十八世)我的族譜祥細記載著響公(1204-1290)於1248年攜子提齡等由程鄉(梅縣)遷五華龍崗堡禪定村﹐氣公五十八世提齡公在五華(古稱長樂)龍崗堡禪定村鐵爐壩開基﹐轉新譜開基一世祖壁公即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妣黎氏,羅氏,藍氏,生有始,有甲,有賢
.二世祖有始公生於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昇達,昇逵,昇遞
二世祖有始公生於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昇達,昇逵,昇遞
二 世 有始公 提齡公長子 黎妣生。 有始公妣吉氏生 升達 升逵 升遞。公妣及子媳合葬五華潭下鎮新田小左雞棲角山頂“金盤載寶” 形壬山丙向碑鎸九位佳城。
附錄二世有甲公生於1257年,妣李氏生四子升遠,升迎,升近,升造
二世有賢公生於1267年,妣李氏生二子珍寶,琳寶
公元1279年宋亡,元朝開始。三世祖昇達公妣黎氏生文振,文康,文亮
三 世 祖升達公 有始公長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
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三 世 升逵公 有始公二子,妣余氏蔡氏, 公妣附葬有始公墓。生一子文能(裔孫住五華,有遷移紫金柏埔等地立業者)。
三 世 升遞公 有始公三子,妣盧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一雲鐵爐芒蔗下有墓,疑為紀念冢),生二子友亮、源亮。
三 世升遠公妣李氏,張氏,生一子滿亮
三 世升迎公妣張氏生二子文旺,武旺
四世祖文振公(1309-1400)於元末明初遷入興寧縣馬齊礦寨仔腦定居﹐傳至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瀚塘圍遷居永安(紫金)黃塘﹐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其裔孫人文蔚起﹐詩禮傳家代代功名﹐所居街道稱儒林街﹐
十四世祖連雲公貢生﹐清廷賜諡貞穆
十五世廷雅公﹐貢生﹐清廷賜諡文恭﹐十七世祖乾閭公﹐字泰禎﹐武癢生,十八世祖富有公妣氏生四子,四子譜名安,邦,定,國。。
十九世祖逢聖公字鏡堂公咸豐年間秀才﹐設館教學桃李滿門,十九世祖妣余氏旗招太夫人道號太安,紫金烏石鎮龍湖村秋河人,生三子長子學明幼殤不傳,次子學棟譜名先紹字無我即將軍,妣梅縣黃墨莊生子武昌,繼妣浙江金華人方玉仙生子方茅,余祖妣幼子學樑譜名先娣字非我妣紫金人葉氏壽英太孺人,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
抗戰期間學棟學樑兄弟奉母命舉族遷江西遂川縣左安鎮瓜塘村建祠開基(本居縣城,因日寇空襲無法安居卜左安鎮),故鄉紫金鏡堂公墳墓在解放後已被掘毀不存,余祖妣1952年仙逝享年八十六歲,葬瓜塘村自家風水寶地
抗戰英雄國民革命軍鍾學棟中將祖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FT-N3tRbU
抗战英雄国民革命军钟学栋中将祖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0MTQ5MTQw.html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即西元1905年余氏旗招太孺人之二子二十世祖抗日英雄鍾學棟將軍在故鄉紫金縣城儒林街故居出生﹐即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74軍58師國民政府特派戰地視察官鍾學棟將軍 。故居對面即儒林街八號鍾氏宗祠﹐因為是1928年中共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辦公地,現為縣保護文物單位﹐紫金東門望族也﹗
潁川堂氣系鍾氏入粵提齡祖十九鏡堂公遷贛兩大房
二十世祖學棟公(將軍)原配祖妣廣東梅縣人黃墨莊生一子武昌,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繼妣浙江金華人方玉仙太夫人生一子方茅居浙江寧波。 二十世祖學樑公妣葉氏抗戰時遷江西遂川落籍開基,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散居江西遂川縣,上海。
二十一世祖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妣伍氏生三子一女,妣鄭氏生二子一女,遷泰國繼妣陳氏生二子,繼妣丘氏生二子二女,共九子四女,散居港,台,美,加,泰國。
二十一世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居浙江寧波。
钟氏族谱
http://www.zupulu.com/zupu.php?z=2319
族譜錄瀏覽密碼:
1244008010
1991年的後修紫金譜被篡改過,世系宗支有誤!
四世祖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元順帝至正年間長樂舉人。妣劉氏,陳氏生六子政,俊,隱,通,榮,安。文振公原葬在興寧馬齊壙寨仔腦。1958年遷葬永和鎮錦洞村,與提齡公及羅妣共墳。
興寧縣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縣分治而立,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後,縣境相對穩定。明洪武二十年戊辰歲1387年江西省安遠縣人週三率兵進犯興寧縣三年,人們不死則遷,興寧全縣僅餘二十餘家戶
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廷派夏則中任興寧知縣招民復縣,文振文亮公各攜眷由長樂劃籍入興寧縣馬臍塘寨仔腦定居裔孫後各擇宅場。夏則中任知縣期間興寧家戶增至七百餘
傳至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瀚塘圍遷居永安(紫金)黃塘﹐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
我比對五華族譜也是奉文振文亮為四世,只有興寧譜奉文振文亮為二世!提齡公不只一妣,我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那年頭三妻照理不只生三子,但我祖籍是紫金老譜記載文振公是我四世祖,何況我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是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翰塘圍(現旱塘尾鍾屋)遷居永安(紫金)黃塘﹐之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的,為甚嗎世輩與興寧不同?反而我紫金族譜與五華譜世輩沒差異?因此衍生出誰生文振公的問題!我才會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因為我二世祖有始公妣吉氏合葬在五華潭下新村小左雞棲角山頂,有墓碑生卒年份可考,三世祖昇達妣黎氏與二世共墳,那又衍生一個問題了,誰生文振?提齡還是昇達呢?又會不會文振是過繼了給昇達呢?照年表看提齡公年事已高比較不可能生文振!族譜也沒載明提齡公何時住進興寧!興寧譜應為文亮公子孫後修,紫金譜應為文振公子孫照老譜所修。
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
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文振公原葬在興寧馬臍塘寨仔腦。1958年遷葬永和鎮錦洞村,與提齡公及羅妣共墳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江西遂川 鍾煜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