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参军》:客家风情的艺术集成激越的唢呐声破空而来,大幕在《十月怀胎歌》的“孕”舞中轻轻拉开。“公婆吹”、做肚兜、纳鞋底、送郎调,矮子步……在《八子参军》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曲调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八子参军》可谓客家风情在舞台上的艺术集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评价道:“《八子参军》以采茶为基调,发扬、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是一部集可看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定位于赣南采茶歌舞剧,全剧充满了浓厚的客家音乐特色,巧妙运用赣南采茶戏曲牌和客家经典民歌是该剧目的一大亮点。《八子参军》曲作者之一、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副院长尹文华说:“根据当时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全剧人物的唱腔以赣南采茶曲牌为元素,中间穿插有经典歌谣,比如‘送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红军’等。”他说,打鞋底那场戏的音乐以“长歌”为基调,兰花的唱腔《进坑调》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红井水”的主旋律,杨大妈唱腔则以兴国山歌为主调,8个儿子的唱腔则是以赣南采茶曲牌“牡丹调”为素材。作曲刘洪忠说:“像《八子参军》这样的大戏,人物感情的发展要有中心唱段。经过多次商讨后,决定采用赣南采茶戏曲牌‘闹五更’,从而整合出了贯穿全剧的主题歌《十月怀胎歌》,感染力瞬间就表现出来了。”除此之外,该剧在两处运用了极具情感表现力的于都唢呐“公婆吹”:一处是在满崽与兰花定情时,其声嘹亮;一处是在满崽与兰花圆房时,其调喜中含悲。在《八子参军》中,有两个细节让人对客家服饰印象深刻:一是杨大妈连夜缝了8个肚兜,分别装进一把红土,将8个儿子送上战场。当8个儿子都阵亡之后,杨大妈也是通过他们的遗物——肚兜来寄托思子之情、丧子之痛;二是姐妹挑灯做军鞋的一段舞蹈,其缝纳的动作生动形象,将客家女子温柔贤惠、心灵手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服装、道具设计张又虹告诉记者,《八子参军》中的服装运用了大量的肚兜设计,并用客家人爱用的银链系在脖颈上。剧中无论男女都穿着苏区时期客家人惯穿的小圆口布鞋,女子的布鞋搭配服饰进行了着色处理。此外,剧中的男子形象采用了苏区时期客家小伙惯用的“桃形头”,女子则佩戴银簪、银镯、银耳环等,用来表现那一段历史时期客家人的服饰特点。又如在“做军鞋”的情节中,特别开辟了客家姑娘通宵为红军做军鞋的专场。在布景和舞蹈设计方面,也处处体现了客家文化。《八子参军》“扩红模范”的场景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小院,当中用的布景是参照赣南围屋等建筑设计的一个客家门楼,当中的竹凳、竹桌等道具也充满了客家生活气息。8个儿子的舞蹈动作运用了矮子步,在全剧前后的《十月怀胎歌》里,也运用了双采手等具有客家元素的动作。(记者刘青 特约记者欧艳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