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3|回复: 0

依仁巷春卷(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7 21: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依仁巷春卷(图)2010-04-05 02:56: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重庆) 

  春卷作为一款小吃,不仅国内各大酒店食谱里有,各大超市卖场里有,在海外也不难见其踪影,已故中国诗人顾城于上世纪90年代移民新西兰期间,也曾以制作销售中国春卷维持生活。在重庆的城市历史上,大阳沟和依仁巷(今大都会)则是春卷的集中制作地。据考证,重庆春卷的制作手艺在这里传承了七八十年,故称依仁巷春卷。至今,重庆的餐厅和超市卖的春卷,也都习惯叫此名称。因春卷这款小吃虽然人人都爱吃,却非家家都能做。最考人的还是做春卷皮,至今也必须靠手工一张张地做。过去的依仁巷居民即靠这种别人难以轻易夺走的手艺谋生,长久以来便形成了特殊的传统。

  做春卷皮的工艺大致是这样:首先是要有一只特制的锅——一块约50厘米直径的圆铁板,完全平坦,不能有向上兜起的裙边,铆焊上锅把,用一只手可以随意提起。其次是面粉加水调拌要适中,太干则粘不上锅,太稀又抓不起来。再有便是火候的把握,必须不大不小。制作时左手持锅,加热,右手抓面,抖动,在平锅上按顺时针方向抹动,稀软的面团在锅上粘出一张圆圆的薄皮,几秒钟后烙熟的薄皮揭下来,一张春卷皮就做成了。由于做春卷皮全凭经验掌控,因此质量好坏,面粉材料的节省或浪费都在于师傅的手艺。

  依仁巷春卷的传承与客家人相关。相传湖广填四川,广东客家人把春卷带到巴蜀,而客家人则是自公元四世纪起南迁移民的后裔。客家人把中原的烙饼带到岭南,改造成精致可口的春卷。南方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植物种类繁多,尤其用香椿树芽做馅包成的春卷,吃起来格外香,所以叫春(椿)卷。

  上世纪初,川北卢春林、卢鹤龄、卢海清三兄弟在广安花桥场向客家师傅李德山学做白案,其中之一便是春卷。后来卢氏兄弟来到重庆依仁巷,整个家族都以做春卷谋生,并成为冠生园、陆稿荐、颐之时、鸿宾楼等餐厅的供应商。此格局历时半个多世纪,由此形成了依仁巷春卷的制作传统。

  1994年,依仁巷拆迁,原址建成大都会广场,居民分散各地,而春卷的传统制作技艺却留了下来。卢鹤龄的直接传人雷勇学此手艺已逾30年,所制作的依仁巷春卷已经享有盛誉,市内各大超市如重百、新世纪等都可以买到,烤鸭店里也有他的产品,吃起来很方便。不过,最好的吃法还是到老依仁巷(今大阳沟菜市场)去,买手艺人专门做成的春卷皮,回家自己做馅自己炸,那口味便随自己的喜爱任意调配了。2009年,渝中区将依仁巷春卷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其作为沉淀了巴蜀移民文化的传统技艺加以保护。 (本文来源:重庆晚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