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客家一家亲 于 2011-12-13 10:12 编辑
29岁曾宪元和69岁池官华首次聚首,相见恨晚 | 本报记者 张东方 文/图 |
| 一老一少聊得热火朝天。 |
| |
| |
| | 一个是29岁的“客家山歌王子”,一个是69岁的“客家山歌王”;一个是正牌大学音乐系毕业的“后生仔”,一个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的“老石岩”。3日,龙华“客家山歌王子”曾宪元和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在石岩“会师”。这对新、老“山歌王”相见恨晚,两人激情PK,热烈探讨,并共同呼唤挖掘、拯救、继承、创新古老而传统的客家山歌。
会师:
新老“山歌王”相识恨晚
本报近期报道的龙华“客家山歌王子”曾宪元和此前报道过的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的故事,引起了宝安区客家山歌爱好者的强烈关注。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客家山歌文化,12月3日,由本报记者牵线,龙华“客家山歌王子”曾宪元和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在石岩“会师”。
当天下午,本报记者会同龙华“客家山歌王子”曾宪元驱车前往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的家——塘头新村。刚到家门口,池老便微笑着迎了上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走进屋,池老将早已沏好的茶给阿曾(曾宪元)和记者倒上。
“池老,见到您真高兴!”阿曾首先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听《宝安日报》记者说石岩有个客家山歌王,心里非常兴奋,心想一定要去拜访拜访、见识见识,好好学学。”
“我也非常高兴啊!”池老接过话,“听说龙华有个后生仔客家山歌唱得好,对山歌情有独钟,还是个高材生,我打心底儿高兴,心想,客家山歌总算后继有人了。”
两位新、老“山歌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PK:
传统山歌VS现代山歌
寒暄归寒暄,在两位新、老“山歌王”的心里,早就迫不及待地想来一场“山歌PK”。没过多久,阿曾和池老的“PK大战”拉开“战幕”。
池老即兴而唱:“冬去春来百花鲜,远方客人到门前,又没乜个好招待,清茶一杯献上先,又讲又笑乐绵绵……”池老一边即兴唱山歌,一边递给记者一杯清茶。随后,池老还一口气唱了他结合新时代创作的《“三个代表”暖人心》、《先进性教育好主张》、《十唱石岩变了样》。这边歌声刚落,那边阿曾“呀、呀”地清了清嗓子,尔后唱起了《山歌唱出好兆头》、《我是客家人》等山歌。
互评:
都不愧是“山歌王”
阿曾评价池老:嗓音独特,唱功深厚,将石岩传统的客家山歌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是,年近古稀的池老能够与时俱进,创作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山歌,不愧为“客家山歌王”。
池老评价阿曾:底子很好,唱山歌很有天赋,其唱腔在传统客家山歌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变得更加激情高昂、积极向上、赋有时代气息,更容易为当代青年所接受。阿曾是我几十年来所遇见的最有天斌的青年。
探讨:
客家山歌亟待拯救创新
聊过山歌,比过山歌,池老和阿曾很自然地聊起了他们钟爱的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客家山歌的拯救和继承,池老和阿曾都认为,这是宝安乃至全国面临的一项亟待破解的课题。
“再不拯救很快就会消失。”池老忧心忡忡地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石岩会唱客家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学习客家山歌的青年几乎没有。为拯救客家山歌,池老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以石岩本地青年为主,组建石岩客家山歌队;二是向社会广招学员,组建一个客家山歌培训班;三是对传统的客家山歌进行谱曲,让客家山歌走进校园,作为学生的音乐课。
阿曾也提出了他的建议——成立宝安区客家山歌协会。阿曾认为,成立客家山歌协会对发展、继承和弘扬客家山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还提出,客家山歌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其唱法更加激昂、向上,更加优美和大众化。
姓名:池官华
年龄:69岁
籍贯:石岩
学历:小学六年级
毕业院校:当地小学
客家山歌缘:20多岁时跟着老人上山放牛、砍柴习唱石岩客家山歌,无师自通,被当地居民誉为“客家山歌王”。
荣誉:近期获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姓名:曾宪元
年龄:29岁
籍贯:龙华
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客家山歌缘:大学毕业后与客家山歌结缘,其山歌模仿学习能力超强,很快被业界冠以“客家山歌王子”的美名。
荣誉:曾获首届闽粤桂赣四省联合举办的客家山歌大赛银奖、岭南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等诸多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