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客家妇女的历史地位及其成因
摘要:本文论述了传统客家妇女的特殊历史地位,是家庭的主轴心、主要劳力与社区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客家妇女有别于封建社会下的其它妇女,她们不缠足、不束胸、死后尊为"孺人"。同时,分析了这一定位的成因:客家妇女对生计的贡献是决定其地位的经济动因,客家民系移民文化的特质及其它民系文化的影响渗透是起相对地位形成的文化背景;传统客家妇女地位在当代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客家妇女;历史地位;成因;变化
中国图书分类号:K2
一、历史地位
1. 客家妇女是家庭的重心。客家地区有句俗语:"没有老婆不成家",这个"家"不仅指"结婚生儿育女",更重要是指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妇女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主持家政。对老幼的扶持、幼儿的教养、家庭的料理等无不做到美满周到。客家妇女扮演的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婆婆的家庭角色。
2. 客家妇女更是劳动能手、主要劳力。客家妇女是家中的经济支柱。清版《赣州府志·风俗》载:"各邑贫家妇女多力作,负水担薪,役男子之役。"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属于妇女的责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国客家地方居住的,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因为你看到市场上做买卖的,车站的苦力,乡村中耕田种地的……几乎全都是女人。她们不仅是能干,而且能胜任,在精神上也是非常愉快的,因为她们不是被压迫的,反之她们是主动的。
3. 客家妇女是客家社区文化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家庭、经济事务的需要,客家妇女更多出入于社区中,参与社区活动,如赶墟采购、山歌对唱,她们健美整洁,不缠足、不束胸、大方得体、泼辣能干。
二、客家妇女历史地位确立的原因
1. 经济动因。客家民系的先民辗转到达客家的本营地区(一般指闽西、赣南、粤东)主要是以农耕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由于大本营地区多为荒山野岭、地势高阻并且耕
地不足,男子只得外出谋生,农耕作业主要由妇女承担,这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客家地区男女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模式下客家妇女的生计贡献比男子更稳定长久,因为男子出外谋生,虽可能创下家业,但不定数,有的过"番"去南洋,甚至十年八载不回,或者一去便杳无音讯。如此情形下,全家的生存重担便依托于客家妇女身上。
2. 文化背景。首先是客家移民文化特质的影响。客家先民长期艰苦动荡的迁徙生活,要求客家妇女必须与男人一样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批荆斩刺,到南方大本营后又居于深山密林中,开创家园,面对较恶劣的环境求生存必须男女共同奋斗。另一方面移民特性决定客家妇女在勤劳耕作中形成了健美体格,这又成为种植耕作能手的生理前提。《清稗史类钞》中说:"客家妇女一向不缠足,身份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客家社会无生产小腿的基础,也很少有固守闺房的小姐而多有"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健妇。这些健妇不仅是劳动好手而且在社会活动中也相当出色,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客家妇女死后尊为"孺人",是为宋朝皇帝所封赠。文天祥率兵抗元时"势至梅州而大振,男执干戈,女贯甲裳,举族赴义,倾邑勤王"客家妇女同样负起"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使命。
其次,其它民系文化(特别是畲族文化)的渗透影响也是客家妇女内主家事,外承劳务的文化背景。
客家的本营的器在客家先民移入之前就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主要与畲民杂处。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自然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畲民在其耕作方式、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客家文化有一定影响,就客家男女的生产分工也不免有畲族文化母系社会的遗存。
《太平环宇记·宋·乐史·循州风俗》载:"织竹为布,人多獠蛮,妇市,男子坐家"。循州在粤东,长乐,兴宁二县都属宋代循州境内。循州獠蛮应即今日粤东畲族之先民。粤东客家妇女特别勤劳应是其先民受当地蛮獠风俗影响所致。粤北也有类似情况,唐代诗人刘禹锡《连州竹枝词》道:"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来烧畲"。所咏的便是粤北獠蛮妇女既作家务又干农活的生活风貌。可见无论粤东粤北客家妇女与畲族妇女有许多类似的特性,譬如缠足风俗畲族妇女也没有。
纵观以上,客家妇女是家庭主轴心,经济支柱,但评价客家妇女地位只能定位于"相对地位"。她们依然没有跳出夫权社会封建伦理的束缚,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有的地方客家人称女儿是"卖骨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族谱里女儿是没有记载的,也没有财产继承权,对女孩的受教育也没有对男孩那样重视。客谚云:"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家娘"。
三、现今客家妇女地位的变化
如今客家妇女的地位已经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通过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革除了束缚、歧视和摧残妇女的制度,旧习俗,也使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能争取婚姻自主,也敢与男子一样出外闯事业,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女孩子也上了族谱,也有了平等教育的权利,这些都是重要的变化。
现代客家妇女不改的依然是勤劳质朴、任劳任怨,依然是家庭重心、生计的重要贡献者,这促使她们在新的充满活力的客家文化氛围里完善自身,与客家男子一起建设家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引自古直《客人对》
②转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事考》
[ Last edited by ysynhqc on 2004-3-18 at 17:01 ] |
|